七 文學批評的評價
(一) 評價方法的獨特性與局限性
批評方法,對于不同的批評家,有自覺與無意識的區分,有單一與綜合的運用。各種方法存在互補與交叉的可能,不同方法各有特長與局限的可能,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方法與對象之間有一定的適應性。原有方法與新的對象的不適應;某些方法與某些的對象的不適應。好的方法如果運用有誤,也會產生不良的批評后果,不能在批評活動中作出正確分析,取得恰當的評價。
(二) 評價結果的明晰性與模糊性
1.明晰性
我們提倡評價結果的明晰性。明晰的表達,才能有效和準確地傳達表達者的意愿,使接受者不至于感到誤解和混亂。
表達的明晰,不意味著拒絕含蓄和委婉。能夠讓人在通常情況下得以積極的大體理解的含蓄和委婉,是必要的,也反映了表達者和接受者之間的智慧和樂趣。
評價結果的明晰性,并不意味著評價的簡單化。評價復雜的對象,自然不能簡單地處理。復雜的對象,復雜的結論,只有明晰的表達,才能獲得讀者的認知。這不僅是交流的必要,也是證明自身水平的需要。人們正是通過評價者的評價活動以及結論,認識和衡量評價者的。
2.模糊性
評價結果的模糊性,有兩種情況:認識的模糊和表達的模糊。
認識的模糊,自然不能在表達時清晰、明白。表達的模糊,或者沒有認識清楚無法明晰表達,或者雖然認識清楚卻無法明晰表達。認識是基礎,表達是對于認識的傳達。沒有清晰的認識,自然不可能做到明晰的表達。
評價結果的模糊性,應該促進評價者反思,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及時的調整,既是與接收者的溝通,也是對自我的檢驗。
(三) 評價結果的差異性
評價結果的差異,既是必然的,也應當是互補的。
1.必然性
評價結果的差異性,具有必然性。不同的人、派別,對于一個對象有不同標準、不同的認識,是自然而然的,有其必然性。我們應該尊重評價結果的差異性,進而認識差異的方面,分析差異的原因。
評價結果的差異性,反映了認識的差異性,也是認識的豐富。
一個對象,只有一種認識,或者只能有一種認識,并不能夠有利于對復雜現象的深入認識和正確評價。
在文學批評中,我們應該積極鼓勵評價結果的差異性,促進認識的豐富。在差異性中,在多角度的認識中,逼近認識的準確和深刻。
2.互補性
評價結果的差異性,既是客觀存在,也有積極意義。
評價結果的差異性,反映了認識的多樣、豐富。這些不同的認識,盡管有的可能對立和矛盾,也有可能成為互補,豐富人們的認識,促進人們的思考。
只有鼓勵認識的差異,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豐富與深刻,解決文學復雜的問題,提高文學批評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