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處于邊緣地位的黎巴嫩什葉派

第一節 黎巴嫩什葉派的起源與發展

由于歷史文獻的缺乏,對于黎巴嫩什葉派的起源問題,學術界向來存在爭論。以菲利普·希提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黎巴嫩什葉派為波斯人的后裔Joseph Elie Alagha, The Shifts in Hizbullah's Ideology: Religious Ideology, Political Ideology, and Political Program, Isi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p.318.,而黎巴嫩什葉派學者則堅稱他們是地道的阿拉伯人,與阿拉伯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后者認為,在伊斯蘭教興起早期,由阿拉伯半島遷移至敘利亞“一戰”之前,敘利亞作為地理文化名詞,范圍包括現今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的也門部落是其真正的祖先,阿米勒山區阿米勒山區(Jabal Amil)是當地歷史上通用的一個地理文化概念,其居民主要為什葉派,而今往往與黎巴嫩南部地區等同使用。的稱謂便來源于其中一個名為“阿米勒·本·薩巴”的部落Rula Abisaab, “Shi'ite Beginnings and Scholastic Tradition in Jabal Amal in Lebanon”, The Muslim World, Vol.89, No.2, 1999, pp.4-6.。而依據當地口述史,早在7世紀中期,阿里的支持者、圣門弟子阿卜·達海爾·吉法利(Abu Dharr al-Ghifari)便在當地基督徒中傳播什葉派信仰。他們稱,阿米勒山區是除希賈茲(今沙特阿拉伯境內)外什葉派歷史最悠久的地方。Majed Halawi, A Lebanon Defied: Musa al-Sadr and the Shi'a Communit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p.29.不過,由于當時作為宗教派別的什葉派還遠未形成,吉法利所宣揚的主要內容只能是阿里為先知真正繼承人的政治主張。

盡管難以確定黎巴嫩什葉派究竟以何種形式產生,但可以確信,至遲在公元10世紀,在整個大敘利亞地區已經有大批什葉派穆斯林生活。就在這一時期,以巴格達為都城的遜尼派阿巴斯王朝已經衰落,什葉派在穆斯林世界各地紛紛建立王朝。主要有伊拉克和伊朗的布韋希王朝(945—1055),敘利亞北部的哈姆丹王朝(944—1033),埃及等地的法蒂瑪王朝(909—1071)以及摩洛哥的伊德里斯王朝(788—974)等。到11世紀,在黎巴嫩也相繼出現了分別以西頓、的黎波里和蘇爾為中心的三個什葉派埃米爾國,什葉派開始分布于黎巴嫩全境。11世紀末開始的歐洲基督教十字軍的入侵,使地中海東岸的什葉派第一次遭受沉重打擊。的黎波里和蘇爾先后在1109年和1124年被攻破,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在穆斯林英雄薩拉丁等人的領導下,遜尼派進行大規模反擊,十字軍最終被驅逐,敘利亞就此處在了遜尼派的主導之下,什葉派喪失了在當地的優勢地位。13世紀末14世紀初,埃及遜尼派馬木魯克軍隊四次遠征黎巴嫩北部地區。他們把什葉派視為異端,聲稱對其發動圣戰。Rula Jurdi Abisaab, “History and Self -Image: The Amili Ulema in Syria and Iran”, in H. E. Chehabi ed. , Distant Relations: Iran and Lebanon in the Last 500 Years, London: I. B. Tauris, 2006, p.65.1292年,當北部的阿卡爾山區(Jabal Akkar)和迪尼亞山區(Jabal al-Dinniya)被馬木魯克軍隊占領后,當地什葉派要么遭驅逐,要么被強迫皈依遜尼派。Rodger Shanahan, The Shi'a of Lebanon: Clans, Parties and Clerics, New York: Tauris Aca-demic Studies, 2005, p.15.1305年,黎巴嫩山區(Mount Lebanon)的吉斯拉萬(Kisrawan)地區被征服后,什葉派四散逃亡,基督教馬龍派隨后大量遷入,逐步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其結果是,到14世紀,原本分布于黎巴嫩全境的什葉派最終聚居于兩個地方:阿米勒山區和以希爾米勒、巴勒貝克兩個城鎮為中心的貝卡谷地北部地區。至今,這兩地依然是黎巴嫩什葉派的主要居住區。

1516年,奧斯曼人打敗馬木魯克,成為敘利亞的統治者。作為遜尼派國家,奧斯曼帝國雖然把什葉派視為穆斯林,卻又不承認其教法的合法性。什葉派無法如同基督徒和猶太人一樣,在司法和教育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獨立性。Juan R. I. Cole, Sacred Space and Holy War: The Politics, Culture and History of Shi'ite Islam, London: I. B. Tauris, 2002, p.19.而且,什葉派的宗教生活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們不能公開慶祝阿舒拉節等宗教節日。在敘利亞,帝國在保證稅收的前提下實行間接統治,當地被劃分為阿勒頗、的黎波里和大馬士革三個省,什葉派居于多數的貝卡谷地和阿米勒山區被納入大馬士革省的管理范圍。

在貝卡,由于帝國權力尚未完全滲入,兩大什葉派家族哈爾夫什(Harfoush)和哈馬德(Hamad)分別長期左右著巴勒貝克和希爾米勒的地方事務。17世紀中期,哈馬德家族甚至一度控制了黎巴嫩北部的馬龍派和希臘東正教徒的居住區。但是,這種什葉派主導其他教派居住區的事例在黎巴嫩歷史上極為罕見。16世紀以來,貝卡經濟有所發展。巴勒貝克通過港口城市的黎波里向歐洲出口棉花、谷物和葡萄干,而希爾米勒則成為連接西頓與大馬士革、敘利亞北部和南部的商業中轉站。但到18世紀后期,由于什葉派家族與黎巴嫩山區埃米爾常年發生軍事沖突以及敘利亞商道改變等原因,貝卡經濟開始衰落。

在阿米勒山區,由于地理的隔絕,什葉派事實上處于自治地位。1661年,帝國新建賽達省,但依然無法對阿米勒進行有效管理。17世紀末,當地什葉派曾兩次發動起義。17世紀和18世紀,由于種植優質棉花出口歐洲市場,阿米勒成為黎巴嫩經濟狀況最好的地區。與此同時,當地的什葉派宗教文化呈現出罕見的繁榮景象。15世紀后期以來,阿米勒取代伊拉克希拉城成為整個什葉派世界首屈一指的宗教教育和學術研究的中心。據統計,到17世紀末,阿米勒的什葉派宗教學校共培養了約100位著名的烏里瑪,這一數字遠多于伊拉克(38位)、伊朗(18位)和巴林(33位)。Rula Abisaab, “Shi'ite Beginnings and Scholastic Tradition in Jabal Amal in Lebanon”, The Muslim World, Vol.89, No.2, 1999, p.16.16世紀初,當薩法維王朝建立后,大量阿米勒烏里瑪曾受邀到伊朗傳播什葉派信仰。

18世紀中后期,為防止帝國的干涉和地方勢力的侵襲,阿米勒什葉派憑借經濟實力,建立了一支據稱有2500名騎兵和35000名步兵的軍隊。Majed Halawi, A Lebanon Defied: Musa al-Sadr and the Shi'a Communit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p.33.他們占領十字軍遺留的堡壘,多次在與西頓省和大馬士革省軍隊的戰斗中獲勝。1775年,帝國為重建權威,任命艾哈邁德·賈扎爾為西頓省省長。賈扎爾(al-Jazzar,字面意思為“屠夫”)暴虐專制,嗜好武力。他派軍隊征服阿米勒山區,把什葉派村莊夷為平地。什葉派先后三次發動起義,但都遭到血腥鎮壓。大批什葉派典籍被付之一炬,烏里瑪紛紛逃往伊拉克、伊朗等地,當地什葉派宗教文化遭到沉重打擊,黎巴嫩就此成為什葉派宗教教育的邊緣地帶。賈扎爾延續20多年的統治給什葉派留下了永難消除的痛苦回憶。在什葉派撰寫的歷史中,賈扎爾之前被視為“享有尊嚴和自由”的黃金時期,而其后則成為“遭受剝奪與奴役”的時代。Fouad Ajami, The Vanished Imam: Musa al - Sadr and the Shia of Lebanon, London:I. B. Tauris, 1986, p.52.經歷這次重創后,政治上沉默無為成為黎巴嫩什葉派的重要特征。而在這一時期,由于埃及和北美棉花種植業的發展,阿米勒經濟受到極大沖擊,棉花生產陷入停滯,當地什葉派失去了收入的主要來源,許多人陷入貧困狀態。到19世紀初,什葉派聚居的貝卡和阿米勒已經成為黎巴嫩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

到19世紀中后期,什葉派居住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貝魯特和黎巴嫩山區由于與法國等歐洲國家經貿和文化聯系日益密切,成為黎巴嫩地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但在貝魯特,幾乎沒有什葉派,在黎巴嫩山區,什葉派僅占當地居民的6%。Joseph Olmert, “The Shi'is and the Lebanese State”, in Kramer Martin ed. , Shi'ism, Resist-ance and Revolution,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7, p.190.這時,奧斯曼帝國在敘利亞的管理向制度化發展。1841年,貝魯特省長設立黎巴嫩山區委員會,成員由各主要教派構成,其中德魯茲派3人,馬龍派3人,遜尼派、什葉派、希臘東正教徒和希臘天主教徒各1人。1861年,當德魯茲派和馬龍派之間的大規模仇殺過后,在法、英等國的干涉下,黎巴嫩山區成為奧斯曼帝國內享有自治權的省份,12人組成的中央管理委員會建立,其中馬龍派4人,德魯茲派3人,希臘東正教徒2人,什葉派和遜尼派各1人。馬龍派由此確立了在黎巴嫩山區的主導地位,而委員會由多個教派組成的模式則成為黎巴嫩建國后教派分權制的雛形與先導。20世紀初,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影響在黎巴嫩日益擴大,極少數什葉派穆斯林也加入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活動,但絕大多數人政治意識尚未覺醒,文化水平低下,力量分散而弱小,基本處于當地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變動進程之外,這就預示著他們無力在現代黎巴嫩國家的建構和獨立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桂东县| 桓仁| 金川县| 天全县| 舒城县| 平凉市| 龙海市| 呼图壁县| 定南县| 丹棱县| 松桃| 肥西县| 淄博市| 电白县| 车致| 绥阳县| 恩施市| 黄石市| 扎兰屯市| 台北县| 巴南区| 淮北市| 城步| 阜阳市| 荥经县| 满洲里市| 桂阳县| 洪洞县| 庆云县| 乌什县| 长丰县| 拉孜县| 明水县| 塘沽区| 绩溪县| 桂阳县| 南投市| 威海市| 深州市|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