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淪陷區各縣偽政權及基層偽政權的成立與統治

日軍占領湖北部分地區以后,即推行以華治華的侵略方針,扶植建立各級傀儡政權。

一 各縣維持會及偽政權的建立

縣級偽政權組織是日軍在湖北扶植建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偽政權組織。在1939年11月偽湖北省政府成立前,它是日軍在各地建立的相互獨立的偽政權組織。偽湖北省政府成立以后,這些縣級偽政權在名義上隸屬偽省政府,但實際上仍然是由各縣日軍警備隊控制的獨立王國。湖北各縣偽政權組織從開始建立到最后形成完備形態,一般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開始時的偽治安維持會簡稱維持會、其后的偽縣政籌備處和最后的偽縣政府。日軍占領湖北期間,在其控制區內基本上都經歷了這幾種政權組織形式。據筆者調查,到抗戰結束時,在日軍進犯過的湖北省55個縣市中,除鄂東的羅田、英山兩縣,鄂西的五峰、宜都、長陽、襄陽、棗陽、南漳、谷城、鄖縣八縣日軍短暫占領后因遭中國軍隊抵抗旋即退出,沒有建立任何偽政權組織外(谷城縣太平店曾成立過偽維持會,存在了幾天時間),其余的45個縣市(44縣加漢口市),都建立過偽政權組織。其中,除禮山、松滋、枝江、遠安只設偽區政府沒有偽縣政府外,其余40個縣都建立有偽縣政權。這些偽縣級政權組織大部分是在1940年宜棗會戰前設立的,公安、宜昌、隨縣、江陵、荊門、當陽、石首等縣則是在其后設立的。宜城和光化兩個偽縣政府是在豫西鄂北戰役期間設立的,成為日軍在湖北省最后建立的偽縣政權。各縣各類形式偽政權組織建立時間如表2—3所示:

表2—3 湖北各縣各類偽政權組織建立時間

續表

續表

1.總計全省45個縣市建立有敵偽政權組織,其中41個縣建有偽縣政府,禮山、松滋、枝江、遠安四縣建立有偽區政府。

2.本表所列時間均是筆者根據湖北省檔案館藏各縣《抗戰史料》、各縣縣志及其他史料考證得出,并參考武漢市檔案館藏檔案《湖北省各縣政府籌備處成立日期、委任縣長推進縣政及天門縣政府籌備處職員略歷》。

同其他淪陷省份一樣,治安維持會(簡稱維持會)是日軍在占領湖北各地以后首先建立起來的偽政權組織。日軍在占領湖北各地以后,都在短期內迅速搜尋一批當地的地痞流氓、失意政客、舊官吏、知名士紳,拉攏或脅迫他們出面組織維持會。在一般情況下,日軍在占領各縣城一周內即拼湊起縣級維持會;占領其他城鎮后,再設立維持分會??h維持會設會長、副會長、交際官、警察隊及其他機構。由于各縣維持會完全是駐縣日軍警備隊設立和控制,其下設機構并不完全一致。如偽天門縣維持會下設交際官、內政、財政等科;偽安陸縣維持會下設總務、庶務、交際、保安四科;偽蘄春縣維持會下設總務、庶務、教育三科;而隸屬偽武漢市維持會的漢陽縣維持會則下設秘書室和財政、社會兩科資料來源均見各縣《抗戰史料》,1946—1948年編,湖北省檔案館藏。??h屬各鎮的維持分會一般下設幾個小組。維持會的職責主要有下列幾項:一是為日軍提供糧食、蔬菜、馬料和其他日常生活物資,有時還要為日軍征召婦女,組織軍營慰安所,供日軍淫樂;二是征派人力,為日軍提供勞役,從事軍事運輸、建筑碉堡工事、修筑公路橋梁等服務;三是負責召回逃亡外地的商民,恢復當地的農工商業;四是協助日軍發放良民證,編查保甲,清查戶口,抓捕抗日分子。

日軍拉攏當地人物組織維持會的手段十分卑鄙,威脅利誘無所不用。日軍在陽新縣組織維持會的過程便是一個典型的實例。據《陽新縣抗戰史料》記載,1938年10月18日日軍占領陽新縣城后即開始組織治安維持會。為了尋找頭面人物出任偽職,日軍采取了下面三項措施。(1)“調查當地略有知識而抗戰意識不堅定有可能被誘脅出任偽職漢奸之分子及現任游擊隊干部人員,立冊登記”;(2)“按冊用敵陽新警備隊長村岡或宣撫班長進演西川名義分別致函勸告,或用偽陽新縣中央治安維持總會名義張貼布告,以誘出任偽職”;(3)“派遣便衣隊或密探到漢奸分子或游擊隊人員家中,當面勸告脅令出任偽職,或攜槍投誠,組織皇脅自警隊”。陽新縣政府:《陽新縣抗戰史料》,1948年,湖北省檔案館藏。日軍《陽新警備隊長致函地方漢奸勸告來歸》文稿寫道:

 

……中日和平快將實現了,焦土抗戰可說是無謂的犧牲,本軍抱定同種親善的主旨,對于敵方官兵及公務人員極表歡迎,對于被捕者亦莫不棄仇尋好,視為好友,這是以過去事實來證明了的,決非虛語欺人。特附送優待證一份,務須臨機審勢,幡然來歸,攜手合作,共向建設東亞新秩序途上邁進。對于生命及財產絕對予以保障。如經此次勸告之后,仍不覺悟來歸,則是甘心附逆,本軍只有貫徹殲滅的主張,即日進行討伐。當這危險與安全的歧途,確盼熟思詳察,勿失時機是掌?!?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B7152/1079720800491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57144-bp6WmCh3OHFcN05brGuXxzoOy03im7Gh-0-2c3f4b19a639066e2b7704137e7e7bbd">

 

由于一般稍有民族感情的正義之士都恥于認賊作父,與日寇為伍,拒絕出面充當日軍工具,再加上當時日軍剛剛占領各地,殖民統治尚未確立,日軍一般難以尋找到稍有臉面的人物與其合作。因此,各地出面充當維持會會長的多是一些小商人、愚昧鄉民、落魄文人以及流氓地痞和國民黨舊保長等。他們大多略通文字,但文化層次普遍不高。其他偽職人員也大都是一些“五喜人員”(活著鬼喜,死了人喜,在家外人喜,外出家人喜,喜愛鴉片煙)。據《崇陽縣抗戰史料》統計,該縣各地維持會會長姓名、籍貫和出身如表2—4所示:

表2—4 崇陽縣偽維持會會長成分調查

續表

資料來源:崇陽縣政府《崇陽縣抗戰史料》,1948年,湖北省檔案館藏。

由表2—4可知,在崇陽縣36個偽維持會會長中,無知落后鄉民12人,占33.3%,比例最大,商人(包括商會會長)和教員居其次,都是6人,各占16.7%,前保長3人,占8.3%,訟棍和地痞3人,占8.3%,其他成分6人,占16.7%。這一比例結構與當時日軍只能尋求到無知鄉民、低級官員、落后文人和地痞流氓充當其統治中國工具的實際情況基本一致,同時也與當時中國農村落后階層的社會結構相符。這些人員有的是迫于日寇的淫威而屈膝事敵(多為無知鄉民);有的是為了自保身家性命或謀一個飯碗(商人、失業教員蓋抱此種心態);有的是企圖趁亂世而掠取“榮華富貴”(低級官員、地痞流氓之流)。

經過日軍的殖民侵略理論和奴化教育的侵蝕,這些維持會會長中絕大多數的民族觀念和道德良心都徹底泯滅,甘心充當日軍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他們仗著日軍的淫威,為虎作倀,無惡不作,想方設法欺壓百姓,討好日軍,是十足的民族敗類。例如,潛江、嘉魚等縣偽維持會成立后,協助日軍在縣城設立軍事區,強迫區內居民遷出,拆毀民房,改建軍營,使成千上萬的百姓無家可歸,流落街頭潛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潛江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頁;嘉魚縣政府:《嘉魚抗戰史料》,1948年,湖北省檔案館藏。。日軍占領廣濟縣期間,曾一度缺少燒柴,指令維持會解決。維持會副會長曹耕余竟派人強行拆毀民房,取其木料,給日軍充柴薪廣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濟縣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頁。。崇陽縣荻洲偽維持會會長陳育仁,經常引領敵寇,率領偽警,四處燒殺擄掠,“燒毀房屋計千余棟,殺害行商計百余人”。他常年蓄著“仁丹鬢”, “披毛巾,納木屐,席地坐臥,與人談笑,均操日語,不相識者,均以為日產也”崇陽縣政府:《崇陽縣抗戰史料》,1948年,湖北省檔案館藏。。通山縣維持會兩任會長吳竹林和謝天香,投靠日寇,狐假虎威,魚肉鄉民,百姓稱其說,“會長吳竹林,做過裁縫淘過金,辦出事來壞煞人”; “會長謝天香,駕過竹筏扛過槍,辦起事來惡似狼”吳鼎三等:《通城日偽政權的來龍去脈》,載《通城文史資料》第一輯,1985年1月。。不過,也有少數維持會會長是被日軍脅迫,不得已出面應付的。他們在任期間,想方設法同日軍周旋,盡量減少日軍對百姓的掠奪和暴行。還有極少數維持會會長本身是厚道鄉民,被當地民眾推出來同日軍敷衍而出任偽職。他們為減輕日軍對老百姓的侵擾和掠奪,往往不顧個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同日軍交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百姓的痛苦,這種人雖為數極少,但也反映了維持會會長成分的復雜和行為心態的矛盾。例如,浠水縣臨時維持會會長張席揚、副會長鄒立全,均是因為日軍下鄉“打擄”(當地方言,即擄掠)時生病未及逃跑被日軍抓走同日軍取得聯系的。當時張席揚因為“打皮寒”(瘧疾)躲在稻草堆里被日軍抓走,鄒立全在家被抓走。日軍將他們關在一家油坊內,脅迫他們組織村民給日軍賣菜,否則繼續打擄并嚴處二人。張、鄒為了使日軍少下鄉擄掠并保存自己性命,被迫組織村民進城向日軍賣菜。幾天以后,日軍要組織臨時維持會,選舉正副會長,并提出“要選老實農民擔任,凡保長以上者,一律不能當選”,于是,賣菜人舉手選舉張、鄒二人擔任正副會長,下設四個分會。總會和分會的主要任務是替日軍購買蔬菜,每分會下設采買十人,每天由分會長領隊將菜送到總會,再賣給日軍。張、鄒二人在擔任正副會長期間,除組織鄉民向日軍賣菜外,并未做過其他危害百姓之事,百姓對其也無甚怨恨。但他們二人仍感惶恐,多次提出辭職,日軍不準。11月下旬,日軍要撤離縣城,隨軍漢奸翻譯官要求維持會準備雞鴨魚肉歡送。維持會遵令照辦,組織村民敲鑼打鼓將其送至日軍司令部,懇請日軍司令官下令實行“仁政”,不要擾亂民眾,使百姓回家安居樂業。日軍撤離后,張、鄒又將日軍打擄搶劫未及帶走的耕牛、家什發還給原主。日軍撤離縣城后,存在了22天的臨時維持會解散,張、鄒二人被國民黨抓捕,因交不起500元的罰款錢買命,于是年年底被槍斃徐曉東:《浠水縣日本臨時維持會》,載《浠水文史》第九輯,1995年。。再如,偽黃岡縣陽邏區區長王奎生,本是該鎮培心善堂首士。日軍進犯時王未及逃避,地方民眾以其平時為人公道,請其維持治安,敵亦同意,遂出任偽陽邏區長。以后,每當該鎮商民被敵抓捕,其親屬便請求他出面向日軍交涉?!翱看闻c敵接談,先自動下跪磕頭不起,偶觸敵怒,刑及奎生,亦無怨色,仍繼續向敵赧言絛說,必俟準情而后退。似此代人受刑活民無數?!?img alt="黃岡縣政府:《黃岡縣抗戰史料》,1948年,湖北省檔案館藏。"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B7152/1079720800491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57144-bp6WmCh3OHFcN05brGuXxzoOy03im7Gh-0-2c3f4b19a639066e2b7704137e7e7bbd">王奎生雖然不是維持會會長,其向日本侵略者卑躬屈膝的救人方式也只能進一步助長日軍的侵略氣焰,但畢竟有別于那些為虎作倀、危害鄉民的漢奸走狗,并且也同樣能反映敵偽政權組織內少數良知未滅的中國人的復雜心態和無奈境況。

1939年夏季以后,隨著日軍占領時間的延長、日偽對淪陷區域殖民統治的不斷加強和偽維持會組織的不斷完備,日偽加緊籌建偽縣政府組織。于是,在偽湖北省政府建立前,各縣維持會紛紛改為偽縣政籌備處,為建立偽縣政府做準備。由于偽縣政籌備處是偽縣政府成立前的一種過渡形式的偽政權組織,其改換的時間和內部機構的設置,完全根據駐縣日軍的意愿而定,各縣并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淪陷區所占縣境比例較大,維持會的殖民管理相對穩固、離建立偽縣政府的條件相差不遠的縣份,其改換為“籌備處”的時間就較早;反之,敵偽控制地區較少、殖民統治不很鞏固或者是日軍占領時間不長、維持會建立不久的縣份,其改換的時間就較遲。例如,同為鄂東南的陽新和大冶兩縣,雖然日軍占領的時間和偽維持會成立的時間都在武漢淪陷前后,相隔不久,但是,由于大冶的戰略地位比陽新重要,日軍控制的區域也比陽新大得多,因此,對大冶的控制也比陽新嚴得多,偽大冶縣縣政政籌備處于1939年9月就已成立,大大早于陽新縣偽籌備處成立的1940年3月。在內部組織方面,偽縣政籌備處比偽維持會更加完備,其頭目都稱為“處長”,內部一般設置財政、民政、教育、警察等科和縣保安隊,基本具備了后來偽縣政府的雛形。

1939年11月,偽湖北省政府建立以后,為加強對各縣的爭奪和控制,改變縣政籌備處政權機構“組織分歧,事權不一”的狀況,大力推行所謂“縣政”建設,要求各縣縣政籌備處改為縣政府,“恢復行政系統”,以最終完成淪陷區偽縣級政權組織的建設。1940年3月7日,偽湖北省政府頒布《湖北省縣組織條例》、《湖北省縣政府之職制定員及分科規程附定員列表》和《湖北省縣長任用條例》,對湖北淪陷區偽縣政府的設置及其組織作出一系列的規定。根據《縣組織條例》的規定,“縣之廢置及縣區域之變更,由(?。┱諒d按照實際情形分別規劃,呈請省政府轉呈中央政府核準公布之。在中央政府尚未成立之前,由省政府公布之”,各縣依“區域廣狹及其戶口賦稅之多寡,分為一二三等,由(?。┱諒d會同財政廳編定呈請省政府核準公布之”, “縣設縣政府,置縣長一人(薦任職),為一縣之行政長官,受省政府之指揮監督,處理全縣政務”, “各縣按轄區及其戶口劃分若干區,區以下依保甲條例編成之”偽湖北省政府:《湖北省縣組織條例》,1940年3月7日,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期,1940年4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同期頒布的《湖北省縣政府之職制定員及分科規程附定員列表》規定,縣政府設秘書室和內政、財政、建設、教育四科以及警察局和保安隊,其員額為,縣長1人(薦任),秘書1人(委任),科長4人或3人(委任),科員16人(委任待遇),辦事員16人,書記20人,公役16人,共計74(73)人偽湖北省政府:《湖北省縣政府之職制定員及分科規程附定員列表》,1940年3月7日,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期,1940年4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另注:一等縣縣政府照列表規定,二等縣科員辦事員、書記、公役各減四人,三等縣各減八人,三等縣縣政府由秘書選擇一科兼任科長。。條例和分科規程公布以后,各偽縣政籌備處紛紛爭取改稱縣政府,到1940年11月,偽省政府成立一年時,“先后改組成立縣政府者有武昌、漢陽、孝感、黃陂、云夢、應城、應山、信陽、漢川等九縣”, “余則視各縣實際情況,進行改組,以資治理”《湖北省民政廳一年來施政概況》, 《武漢報》1940年11月5日。。

1942年8月,汪精衛偽政府頒布《縣政府組織暫行條例》,各縣應按面積、人口和經濟因素分為一、二、三等,一、二等縣設秘書室、警察局和三科;三等縣設秘書室、警察局和二科。第一科掌民政,第二科掌財政,第三科掌建設和教育汪偽國民政府:《縣政府組織暫行條例》,1942年8月15日公布,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印《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370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偽湖北省政府這時雖已加入汪偽政權,但是,并未完全照此規定執行,各縣機構設置仍是各行其是,有的縣按數字序號設科,有的縣按職能名稱設科,有的設三科,有的設四科。例如:偽天門縣政府設秘書室和民、財、建、教四科;偽石首縣政府設一、二、三、四四科;偽京山縣政府設民政、財政、教育、司法、宣傳五科;偽咸寧縣政府只設內政和秘書兩科。有的縣先按職能名稱設科,后又改成數字序號設科(如偽鄂城縣政府)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政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頁;各縣《抗戰史料》。。此后,隨著偽省政府對各縣控制的加強,各縣偽政府機構設置逐漸趨向統一。除了這些科室之外,偽縣政府還相繼設立了一些直屬機構,如合作社、經征處、農林所、財委會、專賣局等參見相關各縣縣志政權篇。。如1941年4月,偽天門縣政籌備處改為偽縣政府以后,除下設民、財、建、教四科以及秘書室外,直設機構有宣傳隊、稅捐稽征處、縣百貨稅局、食鹽專賣局、土膏專賣局、縣新運支會、縣勵志會、縣度量衡檢定所、縣醫院、縣保安隊、縣商會、民眾教育館、縣合作社等天門縣政府:《天門縣抗戰史料》,1948年,湖北省檔案館藏。。淪陷時期偽鄂城縣、江陵縣和陽新縣政府組織系統如表2—5至表2—7所示:

表2—5 1943年偽鄂城縣政府下屬機構

資料來源:鄂城縣政府《鄂城縣抗戰史料》,湖北省檔案館藏。

表2—6 偽江陵縣政府所設科室及直屬機構設置

資料來源:江陵縣政府《江陵縣抗戰史料》,湖北省檔案館藏。

表2—7 1942年偽陽新縣政府組織系統

續表

資料來源:陽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陽新縣志》,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第517頁。

在成分結構方面,各縣偽政府建立時,由于該地已經較長時間地被日軍占領,日軍已經初步穩固了殖民統治,拉攏和聚集的漢奸日漸增多;并且事前一般又都經歷了維持會和縣政籌備處兩個過渡形式的偽政權,因此,同維持會時的草臺班子相比,偽縣政府成員的成分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良心未泯者以各種借口離開了偽政權機構;若干不能很好地為日寇效力的“平庸”分子被排擠、拋棄,而一批墮落的知識分子、舊政權職員和中下級軍官紛紛投敵,進入了偽政權機構。日寇對偽縣長的選任和訓練,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希望能物色到學歷、社會聲望和對日“忠誠度”都較高的人充任縣長,為其服務。根據1940年3月7日偽湖北省政府頒布的《湖北省縣長任用條例》的規定,偽縣長的任職資格是,年滿三十五歲以上,具有下列各款資格之一者:1. “曾任各地方維持會會長或縣政籌備處處長,勞績昭著,確有事實證明者”;2. “在政務訓練院受訓畢業成績優良或派赴各縣視察宣撫辦事異常出力,奉省長獎勵以縣長交政務廳存記或由現任武漢各級機關簡任長官二人之保薦,經甄審合格者”; 3. “在國內外大學、獨立學院或專門學校研究政治法律經濟社會各學科三年以上,得有畢業證書,經現任武漢各級機關簡任官三人之保薦甄審合格者”; 4. “在前款各學校畢業并曾任行政機關簡任職三年以上提出證明文件經甄審合格者”; 5. “曾經高等文官考試及格或縣知事縣長考試及格或縣長檢定及格并曾任行政機關薦任職一年以上提出證明文件經甄審合格者”。并規定,“有下列各款情事之一者,不得任用為縣長”, “1.有反動嫌疑者;2.曾受刑事處分處奪公權者;3.有虧空公款之事實者;4.曾因贓私處罰有案者;5.吸用鴉片或其他代用品者;6.在以前任職期間有違法舞弊行為經人告發曾受懲戒者”偽湖北省政府:《湖北省縣長任用條例》,1940年3月7日,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期,1940年4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1941年10月,汪偽國民政府又頒布了《修正現任縣長訓練章程》,規定要對“現任縣長未經過法定縣長考試或定期訓練者”進行訓練,其訓練科目主要為“國民政府政綱”“現行行政法規概要”“警政要義”“地方財政綱要”“教育行政要義”等,訓練期限為一個月,“訓練期滿舉行考試,及格者除遣回原任繼續服務外,由內政部給予證書并登記考試級等,不及格者留所補訓一期,如再不及格,咨由各該省政府明令撤職,以重縣政”偽國民政府:《修正現任縣長訓練章程》,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1期,1941年11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

經過這樣一番挑選和訓練,偽縣長的成分同維持會會長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批有過留日經歷的前政權官僚和一些商界頭目大量充當這一偽職,其學歷、對日偽政權的“忠誠”度、個人素質和行政能力等方面都有較大改觀。當然,日寇并不能在每個縣都能尋覓到中意的“三高”人選,而許多為日偽看中的中國人或出于民族大義,或顧及自身的安危,逃避出任偽職;因此,偽縣長一職仍有不少流氓地痞、顢頇老朽之輩。湖北部分偽縣政府首任偽縣長成分結構如表2—8所示。

表2—8 湖北部分偽縣政府首任縣長成分一覽

說明:本表所列縣份,主要根據湖北省檔案館藏《汪偽湖北省市縣政府機關人員任用審查表》、各縣《抗戰史料》及筆者所能搜集到的其他資料編輯而成,非全省各縣全部資料。

這32名偽縣長中,有7人曾留學日本,21人曾擔任過前清、北洋和南京政府的各級官職(包括出身軍、警界者6人),有8人曾任偽維持會會長,有3人曾任過商會會長,有3人是幫會流氓,依靠裙帶關系上任者2人,偽省政府直接下派者1人(并非按某一標準嚴格分類統計,有人符合多種身份,故總數多于32人)。可以看出,首任偽縣長的成分結構仍然比較復雜,但是,以舊政權的官僚政客居多,文化層次相對較高,且很多都具有留日經歷。這一特征與日本實行的“以華治華”的侵略方針和依靠中國舊官僚政客以及具有留日背景的漢奸充當殖民工具的策略分不開,同時,也反映了中國農村階級結構和社會成分的復雜性。

不僅偽縣長的成分同維持會會長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縣政府其他偽職人員的成分也有不少改變。大批前國民黨政府的官員躋身其中,其學歷多為高中甚至大學畢業,并有較豐富的從政閱歷,顯然較維持會時期那批烏合之眾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經驗都有所提高。以天門縣和石首縣偽政府職員成分結構為例(見表2—9、表2—10):

表2—9 天門縣政籌備處漢奸成分結構

續表

續表

資料來源:日偽漢口市政府《湖北省各縣政府籌備處成立日期、委任縣長推進縣政及天門縣政府籌備處職員略歷》(1939年12月—1940年9月),武漢市檔案館藏。

表2—10 偽石首縣政府漢奸成分結構

資料來源:國民黨石首縣政府《石首縣抗戰史料》,湖北省檔案館藏。

顯然,這一大批舊職員,認為“大局已定”,抱著當“順民”“有奶便是娘”的心態,或者為了混一個差事養家糊口,或者想趁機“飛黃騰達”,便紛紛投入“縣政府”。不過,他們取代充斥偽維持會中的流氓、混混,至少表面上恢復了偽縣政府作為政權機構的“常態”。

偽湖北省政府從加強對全省淪陷區的控制、與駐縣日軍爭奪對偽縣政府的監控權出發,十分注重對各縣偽政權的監督和掌控,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同各縣偽政權的聯絡和指導。由于當時各縣偽政府并未對轄區完全控制,絕大部分縣份偽政府只控制了境內一部分甚至是極小部分區域,偽縣府同偽省府之間的交通聯絡十分困難,偽省府的各種指示、通知和命令很難及時傳達到各縣,各縣偽政府的報告也很難及時送達武昌。為此,偽省政府除了不斷對各縣發布各項法令、法規和指示外,還定期和不定期召開全省縣政會議,召集各縣市偽政府頭目到武昌省府,集中討論縣政問題,聽取各縣情況匯報,發布工作指示。1940年2月,偽湖北省政府“為謀縣政之推進,以期各縣生氣之貫通,而收上下相維之效”,召集第一屆全省縣政會議,共有“武昌、漢陽、孝感、黃陂、云夢、應城、應山、信陽、臨湘、安陸、漢川、天門、岳陽、蒲圻、嘉魚、黃岡、麻城、大冶、咸寧、鄂城、陽新、通城、崇陽等二十三縣”偽縣市長出席,“關于提案方面,由主管廳處提出者,計二十六案,其由各縣提出者,計六十九案”《湖北省民政廳一年來施政概況》, 《武漢報》1940年11月5日。。次年9月25—27日,偽“湖北省民政廳以各縣政府現已漸次成立,治安情形,亦日趨底定,為明了各縣政府改組后之實際情形及人民之真確狀態,并咨詢對于今后改進縣政之意見,暨討論應興應革諸事宜起見”《省民政廳召開第二屆縣政大會》, 《武漢報》1941年8月20日。,又決定召開第二屆縣政會議?!俺鱿藛T,除省府各廳處長、委員、暨各廳處科秘人員外,各縣出席人員共計四十八單位”《第二屆縣政會議,各縣出席人員共計48單位》, 《武漢報》1941年9月18日。,會議“全部議案二七三件,除通過三十二件外,余均分別交由各主管廳處核辦”《二屆縣政會議昨日圓滿閉幕》, 《武漢報》1941年9月18日。。在這次會議上,偽省政府還決定,為加強對各縣的聯絡,每月召開一次縣政談話會《省民政廳召開第二屆縣政大會》, 《武漢報》1940年8月20日。。1942年3月22—24日和9月18—21日,偽省政府又分別召開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縣政會議。歷次縣政會議,規模都很大,在漢日軍侵略頭目、偽省政府主席和各廳局處長、偽漢口市長、各偽機關團體負責人、各偽縣長,都來參加,可以稱得上是湖北地區漢奸和日寇頭目大集會。如第四次會議,除偽省政府主席楊揆一、47個偽縣長外,偽省政府“各廳處科秘及保安司令部高級官佐、全體聯絡官、輔佐官,均行列席參加”開幕式,“中日來賓到有友軍和往、石川兩少將,特務部落合部長、海軍武官府增田氏、財委會石(星川)主任、張(仁蠡)市長代表、社會局長、(國民黨)省黨部謝(伯進)常委及各報社通訊社長記者等四百人”《縣政會議昨日隆重開幕》, 《武漢報》1942年9月19日。。在會上,除各偽縣市長都要匯報各市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等殖民統治情況外,漢口日軍特務部、偽省政府主席、偽省政府各廳局處長都要對偽縣政府作工作指示。如在第四次會議上偽省政府主席楊揆一的訓示中,要求各縣長做到“一,確立治安;二,澄清吏治;三,推行保甲;四,整理田賦;五,鏟除苛雜;六,發展經濟;七,厲行新運”《楊主席訓示施政方針,建設新湖北勉行七要點》, 《武漢報》1942年9月19日。。偽民政廳指示各縣市“亟應依照修正剿匪區內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分別限期重新編查,以重要政,而收實效”, “訓練保甲人員,實地清查戶口,舉辦戶口異動,實行聯保連坐”;偽警務處指示各縣市“市警察局應速辦長警補習所,應于轄境(城區附近村落)實施臨時大檢索,以固治安”;偽保安司令部指示各縣“保安隊應與保安司令部取得確實聯絡,俾使助于了解現時之情況;應遵照保安司令部頒發教育計劃,嚴加訓練,俾養成完善保安軍人,尤應于注意政治訓練;各縣政府或各縣保安隊對于當地敵匪情應隨時呈報本部”《鄂縣政會議各廳處指示各縣事項》, 《武漢報》1942年9月19日。。會后,偽《武漢報》社還柬請三十余縣市長舉行座談會,“并請民政廳汪廳長,宣傳處呂處長、劉民政廳秘書主任,省府齊藤總聯絡官、省社運分會小原聯絡官等蒞臨指導”, “歸納各縣長之施政意見,有兩個大中心點,一曰剿匪清鄉,謀民眾之安居樂業,二曰復興農村,期民眾之豐衣足食”《剿匪清鄉與復興農村:三十余市縣長各抒宏論》, 《武漢報》1942年9月21日。

可以看出,到了1942年,湖北省偽政府對各縣偽政權的控制力度有所加強,偽縣政府的組織由起初的各行其是整頓為統一按偽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改訂的偽縣政府組織法行事;汪偽中央政府和偽省政府的法令、政策在淪陷區各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貫徹執行。相較淪陷初期的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隨著日偽統治的相對穩定和社會秩序的相對恢復,各縣偽政權同偽省政府的上下級管理關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順。

湖北省偽政府對各縣偽政府的另一個重要控制手段是參與對各縣縣長的任免。與日軍占領初期各縣維持會會長均由當地日軍自行物色、任免不同,偽湖北省政府歸并偽南京國民政府后,各縣縣長人選,原則上由偽省長(偽省主席)決定。1941年7月以前,偽“湖北省政府所屬各縣,及兼管湖南、江西各縣市,其已正式成立政府者,僅有武昌等十二縣”。這些偽縣長都是日軍直接任命的。1941年7月,偽湖北省政府為加強對各縣的控制,在經漢口日軍特務部與各駐縣日軍警備隊同意后,一次性“加委二十八縣縣長,署理縣政”,包括偽鄂城縣長孟丹溪,偽黃岡縣長羅榮兗,偽麻城縣長朱甲清,偽大冶縣長張宜臣、偽通山縣長夏之日,偽咸寧縣長徐達卿、偽陽新縣長石光緒,偽蒲圻縣長龍體仁,偽嘉魚縣長涂塗山,偽黃梅縣長朱文超,偽天門縣長胡雁橋,偽隨縣縣長鄒季厚,偽安陸縣長王舜卿,偽廣濟縣長劉仲修,偽鐘祥縣長羅潤甫,偽湖口縣長葉耐芳,偽九江縣長王國瑞,偽新建縣長李華覺,偽南昌縣長朱方隅,偽臨湘縣長王旦初,偽岳陽縣長方大陔,偽黃安縣長耿華,偽崇陽縣長胡德龍,偽京山縣長袁子和《湖北省政府令委二十八縣縣長》, 《武漢報》1941年7月18日。。本來,按照原南京“維新政府”和汪偽“南京國民政府”的規定,各省縣知事(1940年8月起改稱縣長)的任用由省民政廳廳長提出候選人,交由省政會議議決,再由省長咨請“中央”內政部轉呈行政院任命之。但是,偽湖北省政府并不隸屬“維新政府”,其縣長的任命只根據1940年3月公布的《湖北省縣組織條例》的規定來執行(該條例只規定縣長為一縣之行政長官,受省政府之指揮監督,處理全縣政務,并未明確規定縣長產生和任命的具體程序)。即使在1940年加入汪記“國民政府”后,偽湖北省政府也對其上述規定陽奉陰違、置若罔聞(其他省份亦如此),以致直到1941年8月,汪偽“國民政府”還在抱怨各省之現任縣長多未“咨部呈院轉呈任命,實有未合”,催促各省迅速補辦這一手續偽江蘇省政府:《江蘇省縣長任免文件及履歷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但是,偽南京“國民政府”的抱怨無濟于事,只好在1942年8月的《縣政府組織暫行條例》中做出讓步,規定:縣長由省政府遴選合格人員2—3人,經省政府議決任用汪偽國民政府:《縣政府組織暫行條例》,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印《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370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湖北省之后設立的幾個偽縣政府,也都是由偽省政府與漢口日軍特務部協商并征得當地日本警備隊同意后直接任命。

偽湖北省政府還通過各廳處召集各縣相關部門開會來控制各縣偽政府。例如,1941年1月22—25日,偽湖北省政府宣傳科為了解、咨詢和籌劃“各縣實施宣傳工作概況、宣傳機關之組織機構、宣傳刊物、民眾團體、人民復歸狀況等事宜”《全省宣傳會議函各縣派員出席》, 《武漢報》1941年1月16日。,召開首次全省擴大宣傳會議,“各縣代表出席者,計有武昌、漢陽、黃陂、應城、蒲圻、京山、九江、安陸、鐘祥、漢川、鄂城、大冶、咸寧、臨湘、崇陽、沔陽、當陽、監利、岳陽等縣代表(縣長或宣傳科長)。又省府各廳處秘書主任均行參加,全省宣傳工作人員,濟濟一堂,不下二百余人”《全省擴大宣傳會議昨日上午隆重開幕》, 《武漢報》1941年1月23日。。同年8月25日,為了“強化本省各縣宣傳機構,策進全省宣傳工作”,偽省政府又召開了第二屆擴大宣傳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武昌、天門、隨縣、星子、瑞昌、孝感、當陽、嘉魚、大冶、陽新、應城、德安、京山、南昌市、麻城、安陸、永修、通山、應山、咸寧、漢川、江陵、新建、黃岡、南昌、信陽、鄂城、金牛特別區、荊門、宜昌、鐘祥、蒲圻、岳陽、九江、黃梅、安義、黃陂、臨湘、漢陽三十九縣偽縣政府相關部門人員《湖北省舉行第二屆擴大宣傳會議閉幕》, 《武漢報》1941年8月26日。。其他各部門也都定期和不定期召開全省會議。例如,1941年10月中旬,偽省教育廳“為明了各縣教育進展實際情況,以謀全省教育之健全法制,同時共商今后鄂省教育推進方針起見”, “召集各縣教育負責當局,舉行湖北省第一屆教育行政會議”《鄂省教育廳將召開全省教育會議》, 《武漢報》1941年8月12日。,偽警務廳也分別在1941年3月和1942年5月召集第一屆和第二屆全省警務會議,第二屆會議,“各縣出席者,計四十六個單位。大會提案共九十六件,均經縝密討論,并經警務處各科室分別指示,及頒發注意實施事項,及三十一年下半年度施政綱要”《省二屆警務會議昨圓滿閉幕》, 《武漢報》1942年5月24日。。

通過這些措施,偽湖北省政府大體上控制住了淪陷區各偽縣政府,保持了淪陷區的“政令統一”,這也是湖北省日偽政權得以維持數年的原因之一。相形之下,偽湖北省政府對縣以下基層的控制,就遜色和薄弱得多。

二 偽區公所及偽區署的設立

日偽縣政府以下設區??箲鸨l前,國民政府就有區公所的設置,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關,協助縣政府負責區內行政事務。抗戰爆發之后,“各縣區治,無形解體”, “以致人們與政府間,缺乏聯系之機構”《湖北省民政廳一年來施政概況》, 《武漢報》1940年11月5日。。在淪陷區偽縣政權建立初期,敵偽在占領的主要集鎮設立了維持會分會或支會,對人民進行控制。1939年11月,湖北省偽政府成立以后,為了加強對各縣的控制,推行所謂“縣政”政治,并強化對縣以下基層組織的控制,決定恢復和規范區政機構。1940年3月7日,偽湖北省政府頒布《湖北省各縣區公所組織章程》及《湖北省各縣區政人員任用規則》,對區公所的設置及其區長、區員的任用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各縣偽政府“將原有市鎮治安維持會,或分支會等,一律裁并,按照原定區數,改組為區公所或區公所籌備處”同上。。根據上述任用規則和組織章程,“各縣分區名稱以數字定之”, “區設區長一人,承縣長之命辦理下列事項。1.輔助縣長執行其職務;2.奉行上級機關之命令,調查報告區內各種情況;3.指揮監督區內保甲人員執行其職務;4.依保甲條例及其他法令應由區長執行之職務;5.如遇匪警需用兵力時,得呈請縣政府商情駐軍震懾”, “為集思廣益增進行政效率起見,得由區長召集區政會議,以區長區員及聯保主任保長等為組織之,以區長為主席”, “就當地紳耆之具有聲望熱心公益盡力于地方者聘為區參議,但系名譽職”。區公所“設區員二人至四人,依事務之繁簡配置之,但至少需置通譯一人”偽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各縣區公所組織章程》,1940年3月7日,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期,1940年4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設書記和工役若干。區長的任命,由偽省“政務廳遴選合格人員任用之。在區政人員尚未設所訓練以前,得由各縣現任縣長依照前條之規定保薦相當人員取具證件加注考語呈請政務廳核委”。其具體條件是:年滿35歲以上,經文官考試合格者,或在政務訓練院受訓畢業者,或在高級中學以上學校畢業者,或曾任區長、區員兩年以上者偽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各縣區政人員任用規則》,1940年3月7日,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期,1940年4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有反動嫌疑者”“曾受刑事處分被處奪公權者”“曾被游匪脅從,雖準改過自新而尚在查看管束期內者”以及有“虧空公款、吸食鴉片”等劣跡者不能擔任區長。區員的任職資格與區長相同,唯其“由縣長遴選合格人員任用之,呈請政務廳備案”同上。。區政經費開支,包括區長、區員、書記、工役之工資及辦公費,“由縣長編成各區經費總預算,呈經省政府核定后支給各區”,其具體標準如表2—11所示偽湖北省政府:《湖北省各縣區公所組織章程》,1940年3月7日,載偽《湖北省政府公報》,第2期,1940年4月20日出版,武漢市檔案館藏。

表2—11 各縣區公所經費標準數目

根據上述規定,湖北各縣偽政府紛紛對區政進行改組,到1940年11月,“遵照規定改組成者,有武昌、漢陽、黃陂、應城、安陸、應山、云夢、漢川、陽新、麻城、咸寧、天門、大冶、黃岡、鄂城、信陽等縣。余則正在進行組織中”《湖北省民政廳一年來施政概況》, 《武漢報》1940年11月5日。。然而,由于局勢的動蕩,偽省、縣政府自身權威的不足,以及符合條件的人選缺乏和地方勢力的抵制,導致偽區政權組織各自為政,機構組織混亂,人員素質低下,行政效能更無從談起。這種狀況直到1942年尚未得到改變。該年9月,偽湖北省民政廳在第三次縣政會議上對各縣市應辦事項中的指示中,對各縣偽區署的混亂情況有過明確的描述:“查區政名稱,依照規定應稱為某縣第幾區公所,其組織規定,每區應設區長一人,區員二人至四人,書記一人。茲以各縣對于區政名稱,有稱為區公署者(如武昌、南昌、江陵等縣),有以地名稱者(如應山縣),有稱為特別區者(如漢陽及鄂城之金牛),亦有尚未分區設治者(如咸寧、岳陽)。至對于區政組織,除規定員額外,有添設副區長者(如武昌),有添設文牘會計者(如大冶),有添設稅務員(如咸寧)辦事員(如蒲圻)戶籍員(如漢川、崇陽、陽新)者。”偽湖北省政府民政廳:《湖北省縣政會議記事》,1942年11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為整頓這一混亂狀況,1942年10月24日,汪偽國民政府公布《各縣區署組織暫行規程》,次年3月27日又頒布《區政人員訓練辦法》,統一各縣區署組織系統。根據該《暫行規程》和《訓練辦法》,各縣政府以下,依照不同情況,“劃分三至六區,組織區署”。人員方面:區設區長1人,承縣長之命辦理區內編組保甲、訓練壯丁等事項;另設區員1—3人,輔助區長辦理區務;設事務員1人、書記1人、錄事1人,分別辦理文書、收發、繕寫及其他事務;又設區丁2—4人,辦理其他雜務。機構方面:區署設總務、行政、建教等股和食鹽公賣處、警察分駐所、公產保管處等直屬單位汪偽國民政府:《各縣區署組織暫行規程》,1942年10月24日,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印《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401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為訓練區政人員,偽省政府設“區政人員訓練班”,由各縣保舉“高中畢業或舊制中學畢業者、對和平運動有相當貢獻者以及在本縣有聲望者”參加學習,學習內容主要有國民政府政綱、公文程式、和平言論、國民操等,學習期限四個月,畢業后由省政府委任為區長偽湖北省政府:《區政人員訓練辦法》,1943年3月27日,載偽《漢口特別市政府公報》,1943年第12期,武漢市檔案館藏。。1943年年初,偽湖北省政府開始實施《各縣區署組織暫行規程》,通令各縣改設區署,指令“各縣區政人員,依照任用規定由縣長保薦合格人員呈請民政廳核委或備查,并須按照區政訓練班簡章,及分期抽調訓練表各規定”,分批抽調到省受訓偽湖北省政府民政廳:《湖北省縣政會議記事》,1942年11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如偽陽新縣政府區署組織系統如表2—12所示:

表2—12 偽陽新縣區署組織系統(1943年)

資料來源:《偽陽新縣政府檔案》,陽新縣檔案館藏。

由于湖北大多數日偽縣政府實際所能控制的地區十分有限,一般只占全縣區域的1/3,有的甚至只有1/5到1/10,只有極少數幾個縣份是全部占領或大部占領,因此,日偽縣政府所設區的數目很少,大大少于戰前國民黨縣政府所設區的數目。也有些縣為了裝潢門面,設立的區數目較多,但每區的管轄范圍很小,只有原國民黨政府區署轄地的幾分之一。例如:偽浠水縣政府只設蘭溪、巴河兩區,數目只有戰前的一半;偽蘄春縣政府下設第一、二、三區,雖區的數目僅減少一個,但偽縣政府的管轄范圍僅縣境南部長江沿線一帶;偽廣濟縣雖然也設武穴、田家鎮和龍坪三區,同戰前國民黨縣政府所設區的數目相同,但管轄范圍只及全縣轄地1/3;偽應山縣政府設有5區,比戰前國民黨區公所還多一個,但實際有效控制范圍僅限于城關、廣水以及楊寨、郝店、馬坪、陳巷等集鎮區域內。全省只有被日軍全部或大部占領的漢陽、漢川、咸寧、應城、云夢、江陵等縣所設區的數目和實際控制面積與戰前國民黨縣政府相當。例如:偽漢川縣政府設5個區公所37個聯保公所,雖區的數目增加一個,但聯保數和控制范圍與原國民黨縣政府基本相同;偽咸寧縣政府下設4個區公所,25個聯保,區的數目比原國民黨政府多一個,聯保數相當;偽云夢縣政府下設3區21鄉,與原國民黨縣政府區的數目和管轄范圍基本相同;偽江陵縣設6區54聯保,同國民黨原區的數目相同,聯保數略少于原來的76個材料數據主要來自上述各縣縣志及《抗戰史料》。。據調查,湖北各偽縣政府實際所能控制的面積占全縣縣境的比例各不相同,除前述少數日偽幾乎完全占領的縣份以外,其余各縣一般不足一半??偟那闆r來看,江漢平原各縣敵偽控制的面積較大,而鄂東各縣以及鄂南鄂北交通干線以外的各縣,控制比例較低。據調查,鄂東行署11縣淪陷區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14.4%。其中,淪陷面積比例較高的四縣分別是:黃岡縣25%、黃安縣30%、黃梅縣40%和黃陂縣60%何之綱:《湖北省政府鄂東行署和鄂東游擊總指揮部紀略》,載《羅田文史資料》第4輯,第13頁。。因此,淪陷區日偽政權不但所轄區署的數目較國民政府少了許多,而且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力度,也相形見絀,薄弱了許多。

三 偽鄉(聯保)保組織及其特點

作為基層社會的管理機構,日偽區署以下設鄉(有的縣為聯保)、保、甲等組織,這同國民黨政權組織系統大致相同。每鄉鎮或聯保設鄉鎮長或聯保主任1人,書記1人,事務員1人,錄事1人,戶籍員1人,聯丁3人,聯小教員1人偽陽新縣政府:《奉令改區建署案》,陽新縣檔案館藏。。各保設保長1人,保副1人,保丁2—3人。每戶設戶長1人。每十戶編為一甲,每十甲編為一保,每鄉(鎮)或聯保轄6—15保。寺廟、船戶、公共處所以保為單位另列字號分別編查。保甲長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戶口編查異動、民眾出入的檢查報告、配合軍警對抗日力量的搜查和清剿,等等汪偽國民政府:《各縣編查戶口暫行條例》,1943年4月1日,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印《汪偽國民政府公報》第470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對于保甲制度我們將在第七章中詳加考察。

至于這些敵偽區、鄉(聯保)、保甲組織的人員成分結構,則更為復雜:國民黨前政權中下級官吏和職員、地主鄉紳、教書先生、青洪幫漢流大爺、流氓地痞、無知鄉民,三教九流,無所不有。鄉、保長以權謀私、上下其手、敲詐勒索、中飽私囊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肆無忌憚地魚肉百姓、作奸犯科。連日偽報紙對此也偶有披露。例如:《武漢報》曾刊載一封來信,揭露黃陂縣長軒嶺保長殺人霸產占妻的惡行。“黃陂縣長軒嶺朱家灣第五保保長朱柏林,買通本灣王氏母子,同謀殺人事。緣古歷九月二十九日夜,將本灣之朱永貴,誘至汪氏室內,以刀斧將其殺砍斃命,鮮血遍流,目不忍視。已而又往永貴家中,亦將其妻致死。……并將朱永貴家財搜洗一空。親鄰雖知之,唯拭淚傷心,因畏朱柏林之匪黨,故不敢出頭。且朱柏林素日為人奸詐,豺狼之性,鬼蜮之心,以欺迫為前提,以謀害為目的,加之色膽包天,所行紊綱亂倫之事,不可勝數?!?img alt="《黃陂縣長軒嶺保長殺人霸產占妻》, 《武漢報》1942年2月6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B7152/1079720800491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57144-bp6WmCh3OHFcN05brGuXxzoOy03im7Gh-0-2c3f4b19a639066e2b7704137e7e7bbd">此類事件,在淪陷區并非個案。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淪陷區內中國抗日力量的壯大,全省敵占區中,除個別地區(如武漢三鎮)外,其余所有地區的日偽基層政權,幾乎都有國共兩黨地下組織滲入其中,在一部分地區,還直接控制了農村基層政權。因此,在這些地區的基層偽政權組織中,真正死心塌地效命于日寇的并不太多,絕大部分都是敵偽、國民黨、新四軍游擊隊三方勢力的混合體,絕大部分是兩方或三方政權:當事人名義上是敵偽的區、鄉、保長,實際上卻是兩方或三方的代表。他們對日偽方面只是虛與委蛇,有的腳踏兩(三)只船,盤算著為自己留條后路;有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則是受命國民黨或共產黨為抗日工作取得合法身份,真心實意地鐵心甘當日寇鷹犬的極少,這種情況越到底層越普遍。例如,日軍占領黃岡以后,在雅霍洲(包括雅霍洲和羅霍洲兩個江中沙洲)上建立了日偽鄉、保政權。為了控制這一地區的基層組織,中共黃岡中心縣委派便衣隊到島上鎮壓了鐵桿漢奸喬金才和一個最壞的偽保長,然后對偽鄉長胡余安曉以利害,說服他為中共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共產黨組織召開偽保長會議,結果“全鄉10個保的9個偽保長(一個被鎮壓)和胡余安都以身家性命擔保,負責到洲上活動的共產黨、新四軍和民眾的安全”。此后,又“通過民主選舉,兩個地下黨員當選為正保長,三個地下黨員當選為副保長,鄉長也轉由地下黨員擔任”中共黃岡地委黨史資料征編委員會:《鄂東抗日民主根據地史稿》,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141頁。。這樣,在這兩個江心洲上,雖然仍然掛著日偽政權的牌子,但實際上已成了白皮紅心地為抗日服務的基層政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铜梁县| 马边| 阿勒泰市| 马尔康县| 乐都县| 密山市| 河津市| 肃北| 南昌县| 错那县| 周宁县| 宣化县| 兴化市| 汝城县| 南通市| 长汀县| 五台县| 佛山市| 普安县| 新建县| 桃园县| 临泽县| 东兰县| 凉城县| 兴义市| 沁阳市| 读书| 恩平市| 克山县| 陇川县| 淄博市| 黄平县| 黄山市| 新干县| 红原县| 营口市| 霍山县| 咸阳市| 宝兴县|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