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學研究·2015
- 張寶秀主編
- 6975字
- 2019-01-04 13:45:53
伴隨民間音調聚集記住鄉愁的情思
摘要:民間音調(老北京叫賣調)就是北京的鄉音,是商業民俗的一部分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民俗事項。自北京建都,那代代走街串巷的小生意人帶著他們的小吃或生活日用品,邊走邊叫邊唱邊賣,以似唱似說的叫賣調方式與市民交流,逐漸被民間藝人引入民間歌曲、戲曲藝術。“記住鄉愁”點明非遺保護和傳承還須努力,音樂教學還須重視。鄉音“愁”遺失,拯救需耐力。
關鍵詞:記住鄉愁;民間音調;老北京叫賣調
民間音調是各地區特有的、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聲音,它經歷了千百年的流傳和變化,傳承至今,它保留了聲音的歷史,為原汁原味的樂音。它具有原生態的本質,其聲腔、旋律、節奏、韻味都蘊含著土鄉土味,這就是民俗文化的自然存在。聲音具有一種魔力,像語言一樣,口口相傳而成為永遠對祖國母親聲音的記憶與情思。
本文探討的民間音調主要以老北京叫賣調為主。為留下這種記憶,從國家到專家、從民俗藝人到普通人,都在努力研究與傳承,那份情思都為一聲吆喝。民俗傳承著百姓質樸的生活哲學,一百多年來民俗學都在不懈地研究,美國的鄧迪斯早將“街頭小商小販的叫賣聲”列入民俗事項內容。老北京聲腔是北京城市的“聲音品牌”,永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它看不見,摸不著,歷史很久遠,而又近在人們身邊。老聲音是人們鄉愁最熟悉、最能記住的“物件”,不忘鄉愁需賦予它永恒的生命力,在實踐中繼續傳承。
一 民間音調:鄉愁綻鄉音
鄉愁意為“懷念家鄉的憂傷的心情”。這是一種思念與眷戀之情,兒時的聲音、味道、所見所感匯聚在一起,五味雜陳。“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傳統民俗文化與每個人的生存與成長都有“解不開”心結與情結,鄉愁的“愁”,就是掛念。鄉音似乎不像鄉土、鄉村、鄉鎮、鄉民那樣具體,鄉音和鄉味一樣飄散在空中,那種魂牽夢縈的情思,清晰可辨,卻難以表述,聽音思鄉。有的人一生鄉音不變,是人內在的本能,到老都說著家鄉音調,“鄉音未改鬢毛衰”就是這個道理。老北京叫賣調就是鄉音,北京叫賣傳人武榮璋先生對北京叫賣調做了細致的講解:“用詞要精道”,“必須合轍押韻”,“語調強弱、語句快慢,聲音婉轉有穿透力”,“轉折拐彎的地方要圓滑”,“唱詞的編寫要有想象力……感受到一種生活濃重的色彩”。其特點,“氣得足,句與句之間斷氣時間不能長,否則就顯得零散,口齒要清白,韻味要濃,不能拽著舌頭干使勁”。唱時“要合理運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韻尾……最后一個詞的音調轉折最有韻味”
。可見叫賣藝術有其自身的聲腔要素,不聽聲音難以體會其中之奧妙,“記住鄉愁”的民俗“聲味道”就在于此。
二 民間音調——叫賣調的歷史傳承
我國最早提出對民間音調進行研究的是著名音樂理論家楊蔭瀏先生,他于1955年在《人民音樂》上發表《談談未被注意的民間音調》一文指出:“如吟誦詩詞的聲調、宣讀寶卷的聲調、叫賣的聲調、哀哭的聲調、方言的語調……曾是我國古來民間音樂遺產的組成因素,非但他們本身有些就是曲調,可供創作上的參考與運用,而且就需要逐漸進行深入研究民間音調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注意這些材料,就會使我們對于民間音樂有些方面的研究造成困難。”今年是楊蔭瀏發表這篇文章60周年,他提出民間音調是民間音樂遺產的組成因素,今天在保護非遺中都會感受到這一先見之明的可貴。
“金代,北京城(時稱中都)……中心城市成為四方人士和商貨的聚集地……金代市場上數量龐大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占主要地位。”可見金代的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已具規模。老北京叫賣自古就有記載,如元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中有《貨郎孤》,為金代作品
,說明金代就有與貨郎有關的記載。
叫賣聲出自民間小商販。在過去,與城鎮百姓生活很貼切的民俗行業很多,當時隨著城鎮的發展,游商遍及街巷,他們自發的叫賣調豐富多彩,但這些民間的俗曲很難收入到官坊中,因而留傳到現在的民歌和戲曲曲牌就很少了,留下的可為我國民間音樂的瑰寶。從楊蔭瀏先生著《中國古代音樂史》(下)中可以看到“叫賣的聲調”的史料研究。他收集了《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1746)中的曲牌,列“元雜劇(南戲)現存曲譜表”。現將有關叫賣的曲牌專列下表:
表1 元雜劇現存叫賣曲牌樂譜

表2 元南戲現存叫賣曲牌樂譜

民間音調(叫賣調)的傳承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兩條傳承路線行進,一條是小生意人的口頭傳承,另一條就是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曲譜和演唱)的傳承,為今天人們的心理與情感的接受留下美好的記憶與眷戀。
三 民間音調叫賣調的采集、保護與傳播
(一)民間歌曲集中的老北京叫賣歌(調)
對老北京叫賣聲有兩次大的搜集,第一次在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研究所、音樂出版社已集各地不少資料,后因動亂而中止。第二次于1979年起,經國家藝術科學規劃小組批準為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立項再次收集,出版《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北京卷》,首次將北京叫賣調一并列入民歌內容中,也首次以簡譜的形式記錄。《北京卷》收入叫賣歌36首,附錄部分的叫賣調114首。至此叫賣調作為民間音調與民謠、勞動號子、民間小調、兒歌、秧歌、吟誦調等一樣重要,得到學者和社會認可。《北京卷》的主要收集人之一陳樹林于2010年出版《老北京叫賣調》一書,收錄叫賣歌、叫賣調的曲譜共800余首,并對叫賣調的調性和音樂特點進行了分析。
兩部書籍記載的叫賣調類別有瓜果、蔬菜、糖果、干果、飲品、小吃豆類、魚肉蛋、腐乳、咸菜、鮮花、紙花、玩具、布頭、草編、化妝品、炊具、燒柴、祭祀品、收購業、服務業、印刷品等。
(二)光盤中的老北京叫賣聲
除了文字和曲譜外,21世紀隨著光盤技術的普及,音像出版社也為老北京叫賣聲音的保存與傳播做了寶貴的工作。我國的藝術觀念歷來倡導雅俗共賞,記住“古老聲音”也體現了現代民俗家、民族音樂家、語言學家、聲音學家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默默地做著細致入微的工作。CD中叫賣調有:臧鴻《老北京吆喝》CD中70首;張振元的《叫賣拾憶》CD(上下)中180首;
陳樹林《老北京叫賣調》附CD中23位吆喝藝人的70首;
孟子厚等《聲景生態的史料方法與北京的聲音》附CD中4位吆喝藝人的168首。
此外,何靜《北京童謠》CD主要以童謠為主,夾雜著老北京藝人的吆喝聲,很有北京地方民俗風情的韻味。
王文寶的《吆喝與招幌》附CD為吆喝—響器聲。
光盤的吆喝聲因局限于人的演唱內容,要少于《北京卷》和《老北京叫賣調》的數量,主要包括瓜果、蔬菜、飲品、藥糖、小吃、腐乳、咸菜、豆類、河鮮、肉蛋、花、布頭、首飾、修理等類別。
(三)網絡中的老北京叫賣聲
北京地情資料網專門設有聽老北京叫賣的吆喝聲“京韻視聽一、老城胡同里的吆喝叫賣聲”,可下載。憂郁藍色手機網[影視廣告]臧鴻的“《老北京吆喝聲》78首穿透歷史的MP3鈴聲”,自2007年7月上網,現已有19000余人次查看,
還有其他網站也列出了北京叫賣調供欣賞。可見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將這些老聲音用于網絡和手機鈴聲,是一個好途徑,在新媒體中傳播將大大拓展它傳唱的范圍與環境,增添了人們的生活樂趣。
四 聚集“記住鄉愁”
(一)學生對民間音調的認識
2015年4月邀請《老北京叫賣調》的作者陳樹林先生來學校講座,題目為“老北京叫賣調”,受到老師和學生們的歡迎。他講到“作為民歌中的一部分,叫賣調屬于民間文化遺產之列。京城的叫賣音調,同時屬于商業文化,市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等。此后,筆者進行了“民間音調認知調查”,以音樂專業學生(本、碩)為調查對象,發出60份問卷,收回60份,其中1. “是否知道叫賣調是民間音調的一種?”有39人選擇“知道”;2. “最早由誰提出了重視民間音調的(包括叫賣調)研究?”在對音樂家的選擇中,音樂專業學生僅6人選擇“楊蔭瀏”,在對非音樂專業人調查的183份問卷中僅6人選擇“楊蔭瀏”。楊蔭瀏與《二泉映月》關系很大,大家幾乎都知道阿炳的二胡曲,楊蔭瀏卻被忘卻了。可見我們的民間音調知識教學是個較弱的缺口,亟須提高。這就是鄉愁該“愁”的一個問題。目前音樂教學對于民間音調的部分內容講授不夠,課程內容較少,大量的西方音樂占主流,所以有些音樂學生對其概念也是模糊的。通過音樂教學要使學生知道民間音調的倡導者是楊蔭瀏先生,知道叫賣調是民間音調的一種。只有這樣思考“記住鄉愁”才是有必要和有意義的探討。
(二)老北京叫賣廣告語調查
2014年5月1日,國家公布了習近平主席簽發的新《商標法》,明確規定聲音商標可注冊,聲音可以成為品牌,也可以成為商標。這為北京叫賣聲提供了新的商機、新的發展平臺,可發揮它最初的口頭廣告的傳播功能。老北京叫賣調根植于原始商業口頭廣告,對今天是否可作為“聲音品牌”在商業領域再發揮新作用,我們進行了調查。(見問卷調查)
在對“選擇一句吆喝作廣告語”的調查中,選定9種物品的叫賣詞讓學生選擇:要求從每種物品的三個叫賣詞中選出一個個人較喜歡的。其三個叫賣詞中,第一個是修改過的,第二、第三個是原吆喝詞。參與調查的大學音樂系學生與非音樂系學生共114人,選擇北京特色食品及物品的修改叫賣語的人數為:1.酸梅湯76人;2.豆汁64人;3.饹馇50人;4.冰糖葫蘆67人;5.藥糖52人;6.豌豆黃61人;7.臭豆腐57人;8.大柿子70人。只有選擇9.剪子未修改叫賣語的為60人。
現在大學生多數對唱詞的細微變化是敏感的,也說明老北京叫賣調在遺產保護的同時,可以有一些新的概念滲入,適應現代人審美,是可以嘗試的。老北京叫賣調也是在變化中過來的。78%的人認為老字號企業產品可以嘗試用老北京叫賣調做廣告語。
(三)老北京叫賣中的北京小吃興趣調查
北京叫賣調中的北京小吃很多,從北京老字號的起家與發展就可以證實,如今北京僅在民俗活動中才能聽到叫賣聲,現代人(大學生)聽到北京叫賣調是否可以識別北京小吃?
叫賣調是味道與聲音的共同體,但現在“分家”了。通過對北京叫賣涉及的北京小吃的偏好與興趣調查,我們來看看人們的懷舊情結及“記住鄉愁”的情思。問卷中列出與老北京叫賣調有關的特色小吃60種,在此公布其中12種的結果,見圖1。共194人參與了問卷調查,其中非北京人118人,北京人76人。問題是“你對老北京哪些特色食品感興趣?”

圖1 對北京特色小吃感興趣的非北京人和北京人比較(人數百分比)
表3 對老北京叫賣特色小吃感興趣的人數

從以上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非北京人和北京人對北京特色食品興趣選擇還是有差異的,其中差異最小的是果子干和牛蹄筋,兩組人數選擇基本相同,這說明北京個別食品受到大眾認可。除上表外,選擇人數比較多的還有冰糖葫蘆126人,烤白薯112人,酸梅湯111人;選擇人數比較少的有年糕坨29人,扒糕—涼粉20人,油炸鬼20人,雪花落13人,硬面餑餑12人。
北京人中喜歡北京特色小吃的約占1/2,而非北京人喜歡北京特色小吃的僅占1/4或1/5左右。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聽不到走村串巷的吆喝,但對于早年曾吆喝過的歷史悠久的小吃,北京人的喜歡比例較高,北京人家庭的傳承還是記住了家鄉味道。民間聲音曾是美味的“最佳搭檔”,問卷數字說明北京人還是記住了鄉愁聲音。
(四)對北京叫賣調的接受程度
在大學的音樂課堂上,從學生們對吆喝的探討中得出他們對老北京吆喝叫賣調的認知程度不同,其中有1/2人對“吆喝”進課堂表示驚訝;3/4的學生對“吆喝”進課堂持喜歡和接受的態度,有幾人熱衷“吆喝”作為專題討論,也有個別人不太接受。下面選出部分學生對吆喝的感受,聚集著他們的思緒。
1.民間音樂認知。A:“吆喝進堂課讓我大開眼界,徹底顛覆了我對音樂的看法。這與我心中所謂的高雅,簡直是兩個極端。看到吆喝兩字,頓時音樂從遙不可及的藝術殿堂來到了身邊,走進了生活。藝術和科學不一樣,科學是一座山峰,望不見頂端,藝術則是無數山峰,且每座山峰沒有高低之分。”B:“各種吆喝聲如各種各樣的商品,我對音樂的概念就在這種吆喝聲里改變了,音樂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都有音樂。”“音樂是陽春白雪,這節音樂課讓我明白,其實音樂、藝術,是起源于民間的。”
這些都是學生們自己的總結,我沒有給他們講吆喝是民間音調的一種,不想給他們一個“定式”標簽,固化他們的認知;而是讓他們用自己潛在感覺來悟出并思考吆喝和音樂的關系,他們寫的這些“定義”就是他們對吆喝的認識。他們很有天賦,因為他們遇到新鮮的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而且能用跨學科的思維去理解民間音調,很令人敬佩。
2.聆聽吆喝音樂。A:“沒有想到吆喝也能作為一種音樂去欣賞。我終于領悟,吆喝這神奇的聲音是綜合著唱腔和旋律給人一種全面立體的針對產品的直觀感受。”B:“吆喝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經常出現在我們耳畔,陌生的是我們未曾將之作為音樂來聆聽。”“通過聆聽吆喝,從中感受了一些韻律美。給人一種厚重感,一種親切感。”
不同見解。A:“‘見解吆喝’是一種民間的叫賣不至于能夠以‘音樂’之角度去審評,但‘吆喝’那自由的藝術形式確實蘊含有值得‘音樂’借鑒之處。”B:“吆喝聲是老北京的文化載體,間接地表現了一些當時的社會生活,但我不覺得它容納了什么感情,我不認為它屬于音樂。”
多年的音樂教育留給學生們的是很多高大上的音樂(西方音樂),而我國民間音調(叫賣調)的教學資料很少,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對吆喝是不是音樂,或吆喝在音樂課上出現,表現出既新鮮而又遲疑,但也認為它貼近生活具有親切感,聚集了他們對民間音調的一些情思。其中兩個人直言不諱,認為吆喝不是音樂,這無可指責,尊重他們能說出真實思想,希望他們能在今后的學習中再尋覓答案。
3.音樂語言交流。A:“街頭巷尾的吆喝,對我來說非常新鮮。人們在說話中加入自我審美,滲入了各種情感,才會有了各種音調。”B:“聽到了吆喝才知道中華文化語言的博大,一句普通句子,加入調和語氣詞,立即就有了那種味道”;“我想起了家鄉的幾種吆喝,韻味十足,讓我想起了家和兒時的回憶:‘換~豆腐’,‘磨剪子~剪子’”。C:“在一家老北京炸醬面面館里聽到過那種極具京腔的很厚重很響的吆喝聲。吆喝應該算作一種交易的語言,在北京這種感覺很明顯。這門語言的特色是音調。”“從來到北京開始一直想聽到的吆喝在課堂上聽到了。這種聲音承載的文化底蘊與內涵,更值得研究與品味。”
多數學生都表示吆喝課是“留下最深印象的音樂課”。因為吆喝是以音調交流的民間語言,很多學生大膽吆喝出了自己家鄉的叫賣調,激發了他們兒時的聲音記憶“豆腐”“爆米花”“元宵”“小餛飩”的語言與味道,表達了對鄉音鄉味的情思。對于人們的聽覺感知來說,音樂語言是可以跨地域清晰地交流的,而恰恰生活中簡單的音調就是通過買賣交流的,包含了明了的含義,熟悉的味道。吆喝聲與話語的表達是不同的,將語言賦予音調時,通過樂(yue)來傳達樂(le)的情感,吆喝調不是一般的語言,而是聯系著商業和味道的特殊音調語言,過去在特定的物物交換的環境中才會出現。其中一名學生悟出這課上的是“音調”課,很準確。
4.文化遺產保護。A:“吆喝既是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B:“珍貴的文化遺產‘吆喝’作為一種音樂形式,所有傳統文化……值得我們深深地去思考。”“我聽見的吆喝越來越少了,我明白了非物質遺產設立的意義。那種民俗的感覺,是真正來源于生活的藝術,是一種親切,悟到了其中的文化底蘊。”D:“吆喝作為一種城市的記憶,作為往昔的回音,它的確有被記住的價值。和許多文化遺產一樣,現實中已經沒有它生存的土壤。我們無法阻止這些文化遺產從日常生活中遠去。但我們應該去記錄它們,去研究它們。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各種音頻視頻聽到、看到我們祖輩生活的世界。”
簡單的民間音調——老北京叫賣調打動并激發著他們發自內心的對祖國民間音樂的熱愛,他們寄予了很真摯的話語與情思,也感受著文化碰撞帶來的心理激蕩;深深地惆悵怕遺失中國傳統文化而充滿掛牽;吆喝使得他們相聚快樂,思念鄉音,憶“往昔的回音”,民間音調無法阻止地越來越少、越來越遠去,表達了90后大學生的正能量和對國家傳統音樂文化的眷戀與使命感。
王耀華先生在一次國際論壇上指出:“楊蔭瀏先生對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視的,我們把歐洲音樂理論跟歐洲音樂教育體系當成是唯一的,但應更好地來提倡我們民族音樂教育。我們現在要重視民族存在,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一條紐帶,如果扔掉了這條紐帶,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都會受到影響,國家文化安全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更應該提倡我們的傳承。”民間音調中一些部分是音樂教學的空白,到了該重視的程度,要彌補其在音樂教學正規教育中之不足,跟上國家課題和民俗研究及民間民俗活動熱絡的步伐,要改變教學之現狀。專家和學生都在呼吁,并不是“下里巴人”沒“水平”,而是告訴后代不要忘記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熱愛并記住自己的根,記住受人尊敬的民俗文化(民間音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這一文化現象滲入到人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中,聲聲叫賣似聲聲呼喚。前門情思大碗茶:“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里玩耍,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吃一串兒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叫一聲杏仁兒豆腐,京味兒真美”。“記住鄉愁”,情系北京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