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展需要文學有世界眼光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拓展,使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環視我們的周圍,無論物質基礎的變化,還是社會核心語匯的運用,“全球化”都在裹挾著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展示出巨大的時代張力。這種變化,無論從直觀感受還是思想理論上,都促使我們的文學需要有一種全新的認識,要有一種世界的眼光。這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文學創新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實,早在19世紀初期,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在對愛克曼的談話中就曾預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歌德《歌德談話錄》)這正是一種超越了國界、族界、文化淵源的“世界文學”視野。在距歌德發表這種預見大約20年之后,世界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更是從物質基礎與社會根源等層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世界文學”的出現作了極為精辟的闡述:“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這是歷史性的思想洞見,是極有眼光的論斷。近代世界的發展,以及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無不證明這種預見與論斷的科學和偉大。
文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也證明,每一次文學創新時代的到來,每一次文學的大發展和大繁榮,無不與那個時代文學開放的態度和眼光緊密相關。回溯千年前,唐代詩歌的繁盛,自然有前代詩歌藝術經驗積淀的因素;但唐王朝開放的社會氛圍,吸納外來民族文化的時代氣息,詩人們豪邁進取的心胸和氣度,共同促成了詩國高潮的出現。回想百年前,以科學和民主為時代新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的。那些學貫中西的前輩作家、學人們,無不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和沖擊,無不具有一種開放的視野和胸懷,無不抱定一種洗心革面、敢為風氣之先的精神狀態。在他們的不懈追求和努力下,中國幾千年的文言寫作轉變為白話寫作,古老的傳統文學轉變為現代的新文學,為中國文學史增添了光輝的新篇章。再看當下,我國歷史上有哪個時代能像今天這樣開放,能像今天這樣有條件去接觸世界、融入世界?30年持續地改革開放,使中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世界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著中國的發展,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中國文學也必然要向世界敞開胸懷,中國的作家有責任以世界的眼光去創出新績,以更多更好的文學讀本形式,讓現代化的中國形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