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研究法,首先綜合國內外關于貧困線的研究,結合中國實際,對貧困線的標準進行研究,依據購買力平價法,明確本研究的絕對貧困線標準,并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明確相對貧困線標準。其次,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利貧增長測度與效應分解的文獻綜述,為本研究的非匿名性利貧增長測度提供理論基礎。最后,通過對不平等測度與分解的文獻綜述,為本研究的資本不平等衡量以及機會不平等度量提供方法論基礎。

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在借鑒國內外關于利貧增長研究基礎上,采用非匿名性方法,對中國利貧增長進行測度;采用匿名性方法對利群增長進行測度,并進行相應的效應分解。

利用趨同檢驗的截面回歸和收入動態分布方法,對貧困與非貧困人口、不同省際貧困人口之間、不同省際非貧困人口之間以及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長率的差異進行研究。

利用計量經濟方法,采用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和截面分位數回歸模型,從人力資本、家庭財產、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角度對影響中國利貧增長和利群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比較分析法,通過對影響中國利貧增長關鍵因素的不平等狀況比較,分析其家庭層面和群體層面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啟示。

二 數據來源

本書采用美國北卡大學羅萊納州人口中心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營養和食品安全所自1989年開始的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數據調查年份為1989年、1991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共8次,時間跨度約20年。

CHNS最初1989年的調查范圍為遼寧、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8個省份。在1989—2009年的這8次調查中,只有遼寧在1997年未列入調查,之后恢復對該省份調查,從1997年開始增加對黑龍江省的調查。

表1-1 CHNS歷次調查范圍

資料來源:根據CHNS歷年問卷整理。

從1989年到2009年,各年份調查的家庭戶數見表1-2,從1989年到2009年,平均年調查家庭戶數為4018戶,其中1993年調查戶數最少,當年調查戶數為3428戶,之后調查戶數逐年有所增加。

表1-2 歷年調查家庭戶數

資料來源:根據CHNS整理。

由于本書在利群增長測度中以社會階層作為研究對象,并且以收入作為利群增長測度指標,因此選擇18—60歲的勞動力作為社會階層研究的數據來源。1989—2009年各年的成年勞動力調查數量如表1-3所示,自2004年開始,被調查的成年勞動力人數有所下降,但各省當年被調查的成年勞動力人數依然達到500人以上。

表1-3 歷年個體樣本量(18—60歲)

資料來源:根據CHNS整理。

此外,在數據處理方面,本書主要涉及家庭總收入和人均收入的計算,其中:

1.家庭總收入。家庭總收入由個人工資性收入和家庭收入構成,CHNS提供了個人層面的工資性收入和家庭層面的家庭收入。其中,個人收入(工資性收入)包括:(1)第一、第二職業的工資收入;(2)補貼收入,包括副食補貼、保健津貼、洗理費、書報費、房屋補貼和其他補貼;(3)獎金收入,包括月獎、季度獎、節日獎和其他獎。家庭收入包括:(1)家庭菜園及果園收入;(2)家庭農業及農場收入;(3)家庭養殖收入;(4)家庭漁業收入;(5)家庭手工業及商業收入;(6)其他經濟來源,包括獨生子女補助費、煤氣燃料補貼、煤貼、用電補貼、單位節假日的免費或便宜食品的價值、家庭財產租金收入、寄宿和食宿費收入、退休工資或養老金、困難補助、子女所給的錢、父母所給的錢、親朋所給的錢、其他現金收入、子女給的非現金收入、父母給的非現金收入、親朋給的非現金收入、單位給的錢或禮品的價值。

在數據處理時,有些收入項目不同年份提供的時間跨度不同,有的以月來衡量,有的以日來衡量,對此,都統一轉換為年度數據,然后再進行加總,最終得到家庭總收入。

2.人均收入。要轉換為人均收入必須以家庭總收入除以家庭規模,由于住房、水電、交通等消費品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即家庭消費中可能存在規模經濟效應(萬廣華、張茵,2006)。因此家庭的等價規模為n′=nθ,當θ=1時不存在規模經濟,考慮到中國家庭小孩的消費支出不亞于成人,因而假定中國家庭消費不存在規模經濟,本書由此采用家庭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數來獲得人均收入數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睢宁县| 天气| 故城县| 嘉兴市| 越西县| 民权县| 双桥区| 新宾| 朝阳县| 芦溪县| 巴中市| 革吉县| 黄梅县| 温州市| 甘孜| 晴隆县| 阳新县| 马鞍山市| 昌平区| 楚雄市| 赤壁市| 天长市| 吴桥县| 广饶县| 乌兰察布市| 三门县| 武隆县| 乌拉特前旗| 舒兰市| 江西省| 湘乡市| 佛学| 芦溪县| 黄陵县| 方山县| 衡山县| 阳东县| 白银市| 白水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