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利貧性與利群性研究
- 王生云
- 1827字
- 2019-01-04 13:34:42
第四節 研究特色與不足
一 研究特色
本研究在借鑒國內外有關利貧增長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在以下幾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創新。
(1)研究視角有所不同。國內外諸多學者已在中國貧困問題上有過深入研究,然而在利貧增長方面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利貧方面的研究還有所欠缺。本書雖與貧困問題研究一脈相承,但研究視角從貧困研究轉向了利貧增長研究。貧困問題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窮人收入水平與貧困線的比較問題,其主要度量指標有貧困發生率、貧困深度和貧困強度。盡管也有諸多文獻關注到了窮人與富人的收入差距問題,但也僅停留在二者收入水平的比較上。而利貧增長則更為關注收入增長的快慢問題,即窮人與富人收入增長率的比較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成就舉世矚目,絕對貧困程度得到極大下降,但相對貧困程度是否同樣得到極大下降,還需深入研究,從而以利貧增長視角來研究中國的相對貧困變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對象有所不同。有關利貧增長的研究主要以貧困人口與非貧困人口作為研究對象,在本書中,不僅以貧困與非貧困人口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利貧問題,并且以社會階層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利群情況。就經濟增長而言,貧困人口與非貧困人口之間的收入增長率比較,固然對于反貧困政策推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如能從社會階層角度研究經濟增長的利群性,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在分享經濟增長成果方面的差異,從社會學角度而言,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3)研究方法有所不同。首先,本書在利貧增長測度上利用國外已有的研究方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利貧情況做了研究,但在以社會階層作為研究對象時,由于研究對象與已有研究不同,為此,本書創新地提出了利群增長的測度與效應分解,主要包括群體增長曲線、利群增長指數及其效應分解。其次,在有關收入增長影響因素研究的計量方法上,本書采用了面板分位數回歸與截面分位數回歸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細致地刻畫了不同因素對于不同收入水平增長影響的顯著程度,克服了以往截面回歸、分類回歸和協整分析只對于均值回歸的局限性。
二 研究不足
由于筆者個人研究能力有限,加之文獻查閱的有限性以及研究數據所限,本書在整體上可能存在如下幾點不足之處:
(1)收入數據的準確性對于利貧增長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用CHNS數據計算的人均收入與國家統計年鑒上公布的收入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利貧研究需要個體或家庭層面的微觀數據,而國家統計局并不公布這些數據,因此這種局限性可能會削弱本書的有關研究結論。但我們認為,在缺乏全國樣本的情況下,采用CHNS數據是一個比較容易為人接受的折中選擇,并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結果。
(2)本書所采用的數據在地理覆蓋范圍上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盡管CHNS調查具有時間跨度長的優點,但由于遼寧在1997年未列入調查,黑龍江省也只是從1997年開始列入調查范圍。為保持調查數據的連貫性,本書的研究只采用了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七個省份的調查數據。從而使得樣本中省份數量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并且,由于各個省份之間幾乎不相鄰,使得本研究中未發現這些省份之間的空間相關性,從而導致本書在趨同性研究中未從空間計量模型角度去研究收入和收入增長的趨同性。事實上,隨著調查省份數量的增加,空間相關性影響也許存在,因為已有研究中也都表明中國各省之間的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空間相關性。但在本書,由于數據所限,未能發現空間相關性,因此難以估計空間相關性對于收入和收入增長趨同的研究結論是否會產生較大影響。
(3)本書在研究利群增長測度中,通過構建群體收入缺口比率的方法來測度利群增長指數,其目的是為了保持與利貧增長測度的一致思路。但利貧增長中的貧困收入缺口比率為一個取值非負的指標,而在利群增長中構建的群體收入缺口比率是一個可正可負的指標,從而導致在利群增長測度的判定中需要考慮群體收入缺口比率的正負性,不如利貧增長測度判定那樣簡潔,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缺憾,也是今后在利群增長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努力改進的方向。
(4)首先,在收入增長影響因素的選擇上,雖然本書試圖從資本角度研究其對家庭層面和個體層面收入增長的影響,但由于研究數據中有關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政治資本等方面指標的欠缺,使得在測度相關資本影響的顯著性時不能選擇一些更為合理的代理變量,進而影響了資本的不平等測度和機會不平等測度的準確性。其次,由于家庭財產中缺乏股票、債券和現金存款等金融資產以及房屋價值等調查數據,使得本書在家庭財產公平性測度中不能作出明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