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大眾哲學(全2冊)
- 王偉光
- 3075字
- 2018-11-08 19:48:28
前言
20世紀30年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1910—1966年)寫過一部膾炙人口的《大眾哲學》(最初書名為《哲學講話》)。該書緊扣時代脈搏,密切聯系中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道理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筆法,貼近大眾的語言,通俗而生動地表達出來了。《大眾哲學》像一盞明燈,啟蒙了成千上萬的人們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
光陰如梭,《大眾哲學》問世迄今已逾八十年。八十年在人類歷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卻經歷著滄桑巨變!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洶涌澎湃,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運動勢不可當,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激化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歷史時代和社會實踐的顯著變化,呼喚新的哲學思考。以當年“大眾哲學”的方式對現實作出世界觀方法論的解答,寫出適應時代的“新大眾哲學”,既是艾思奇生前未竟的夙愿,更是實踐的新需要、人民的新期待、黨和國家的新要求。
今天編寫《新大眾哲學》,要力圖準確判斷和反映時代的新變化,進行新的哲學的分析。縱觀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我們的時代是資本主義逐步走向滅亡、社會主義逐步走向勝利的歷史時代。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敲響了資本主義的喪鐘,但舊制度的壽終正寢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試看當今世界,通過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持續抗爭,資本主義不再那么明火執仗、赤裸裸地掠奪,而是進行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體制的局部調整,運用“巧實力”或金融手段實施統治。資本主義不僅沒有馬上“死亡”,反而表現出一定的活力,然而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導致的衰退趨勢卻是不可逆轉的;蘇東劇變之后,盡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但社會主義中國則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蓬勃興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開拓,推動共產主義運動始出低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競爭、較量、博弈正以一種新的形式全面展開。時代的階段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整個時代的基本矛盾并沒有改變,人類歷史的新的社會形態終將代替舊的社會形態的歷史總趨勢并沒有改變,引領時代潮流的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并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社會實踐的理性概括。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重新審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及其關系,給大眾提供認識社會歷史進程和人類前途命運的新視野。《新大眾哲學》要準確把握時代變化的實質,引領大眾進行新的哲學認知。
編寫《新大眾哲學》,要力圖科學思考和回答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的新問題,賦予新的哲學的概括。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全面、深刻地塑造著整個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高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令世界的面貌日新月異。現代資本主義幾十年所創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了資本主義幾百年,甚至人類社會成千上萬年生產力的總和。社會主義中國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正在實現趕超式發展。盡管馬克思曾經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世界歷史理論”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但當今的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方位滲透影響,仍然提出大量有待回答的哲學之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社會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實踐的思想結晶,需要對社會生產實踐和科學發展實踐提出的問題給予哲學的新解答。《新大眾哲學》要科學總結高新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提供從總體上把握問題、解決問題的哲學智慧,進行新的哲學解讀。
編寫《新大眾哲學》,要力圖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涌現出的新經驗,作出新的哲學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事的一項“全新的事業”。改革已經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關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一方面推進了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另一方面又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理應正視人民大眾利益需求的重大變化,探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徑,研究妥善處理復雜的利益矛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正確道路。《新大眾哲學》在回答重大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要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鮮經驗予以世界觀方法論層面的哲學闡釋。
編寫《新大眾哲學》,還要力圖回應當代國內外流行的各種哲學社會思潮,給予新的哲學的評判。哲學的發展離不開現成的思想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一切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在批判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思想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潮沖擊下,常常感到迷惘、困惑,辨不清是非,找不到理想的追求和前行的方向。在這場“思想的盛宴”中,如何“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一切有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文化充分涌流;同時,批判錯誤的哲學思潮,弘揚正確的哲學觀,凝聚社會共識,讓主流意識形態占領陣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容回避的歷史任務。《新大眾哲學》要在批判一切錯誤思想、吸取先進思想文明的基礎上,擔當起升華、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時代和時代性問題的變化,現實實踐斗爭的發展,既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新的源泉,又不斷地對其本身的發展提出急迫的需求。對于急劇變化和諸多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沒有親身面對過,更沒有專門深入闡述過。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超越他們生活的時代,宣布超時代的結論。列寧說:“我們并不苛求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者知道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的一切具體情況。這是癡想。我們只知道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只知道引導走這條道路的是什么樣的階級力量;至于在實踐中具體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萬人開始行動以后由千百萬人的經驗來表明。”但歷史并不會因為理論的發展、理論的待建而停下自己的腳步。現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充滿期待,人們期待得到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哲學觀念的指導。
《新大眾哲學》正是基于高度的使命感和理論自覺,努力高揚黨的思想路線的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順應時代潮流,深入思考和回答時代挑戰與大眾困惑。《新大眾哲學》既不是哲學教科書,刻意追求體系的嚴密,也不是哲學專著,執著追求邏輯論證與理性推理;而是針對重大現實,以問題為中心,密切關注時代變化和形勢發展,注重吸收人類思想新成果,進行哲學提升、理念創新,不拘泥于哲學體系的框架,以講清哲學真理為準繩。在表達方式上,《新大眾哲學》避免純粹的抽象思辨和教科書式的照本宣科,以通俗化的群眾語言來闡述,力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廣大讀者的新要求,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講中國老百姓的話”。
《新大眾哲學》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從總論、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七個方面圍繞時代問題展開哲學詮釋,力求將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提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加以分析與闡明,在回答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進程中,力爭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這是歷史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新大眾哲學》應當擔當的歷史重任和奮力實現的目標。或許,在這個信息爆炸、大眾興趣多樣化的時代,這套叢書并不能解決大眾所有的疑問和困惑,但《新大眾哲學》愿與真誠的讀者諸君一起求索,一道前行。
以上所述只是《新大眾哲學》追求的寫作目的,然而,由于《新大眾哲學》作者們的水平能力有限,可能難以達到預期。再者,《新大眾哲學》分七部分,且獨立成篇,必要的重復在所難免。同時,作者們的文字功底不夠扎實,文字上亦有不盡完善的地方。故懇請讀者們指教,供《新大眾哲學》再版時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