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從《法苑珠林》設篇看類書所體現的文化切面

《法苑珠林》以知識類別為“篇”,一類知識為一篇,“篇”中設“部”來分述知識,每篇之末,設有“感應緣”故事,有的較大的部類也分設有感應緣。篇中設部除第一部均為“述意部”說明設部意圖之外,其他部類之名稱與多少均按具體需求由作者隨機設定。

關于《法苑珠林》所設篇部及其內容已有研究,也都各有一些描述,然終有未貼切處,概因雖亦認識到它對于文化融合的體現,但對知識解讀得過于簡略,且多只看篇類,而不看部類。如果我們能夠直接以類書與文化緊密關聯的視角去看,將篇類以及篇中的各部完整地加以審視,也許可以對這些篇部有更準確的解讀。

1. 《劫量篇》

(1)小三災部:述意部;疾病部;刀兵部;饑饉部;相生部;對除部

(2)大三災部:時量部;時節部;壞劫部;成劫部

此篇介紹佛教的時間觀念,佛教的時間觀以“劫”為單位,道世在述意部中所說,就如同中國的“年號”。“劫”的計算既規則清晰,又很靈活。道世在設部中以貫穿“劫”與“劫”之間的“小三災”與“大三災”為兩大部,對時間觀的具體闡述也結構其中。

2. 《三界篇》

(1)四洲部:述意部;會名部;地量部;山量部;界量部;方土部;身量部;壽量部;衣量部;優劣部

(2)諸天部:辨位部;會名部;業因部;受生部;界量部;身量部;衣量部;壽量部;住處部;廣狹部;莊飾部;奏請部;通力部;身光部;市易部;婚禮部;飲食部;儀乘部;眷屬部;貴賤部;貧富部;送終部

此篇介紹佛教的空間觀念。按照立體的方向不同,道世分為了“四洲”與“諸天”兩個大部,“四洲”橫向立體地介紹我們所處的“世界”, “諸天”縱向立體地介紹天界生活。

3. 《日月篇》

述意部;日宮部;月宮部;寒暑部;照用部;虧盈部;升云部;震雷部;擊電部;降雨部;失候部;地動部

此篇介紹佛教的日月星辰、雷電云雨、寒暑節氣等自然觀。

4. 《六道篇》

(1)諸天部:述意部;會名部;受苦部;報謝部;感應緣

(2)人道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業因部;貴賤部;貧富部;受苦部;感應緣

(3)阿修羅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業因部;眷屬部;衣食部;戰斗部;感應緣

(4)鬼神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列數部;業因部;身量部;壽命部;好丑部;苦樂部;貴賤部;舍宅部;感應緣

(5)畜生部:述意部;會名部;住處部;身量部;壽命部;業因部;受報部;修福部;苦樂部;好丑部;感應緣

(6)地獄部:述意部;會名部;受報部;時量部;典主部;王都部;業因部;誡勖部;感應緣

此篇介紹佛教的生命觀。道世按照佛教生命觀的“六道”設部,對每一道的生命所處的狀態都作了詳細介紹,且每部都設有感應緣,中土傳說與具有佛教因素的感應故事皆取,以會通中印文化。

5. 《千佛篇》

(1)七佛部:述意部;出時部;姓名部;種族部;道樹部;身光部;會數部;弟子部;久近部

(2)因緣部:述意部;引證部;業因部

(3)種姓部:述意部;王族部;種姓部;求婚部

(4)降胎部:述意部;現衰部;觀機部;呈祥部;降胎部;獎導部

(5)出胎部:述意部;迎后部;感瑞部;誕孕部;招福部;降邪部;同應部;校量部

(6)侍養部:述意部;養育部;善征部

(7)占相部:述意部;敕占部;呈恭部;現相部;業因部;同異部;校量部;百福部

(8)游學部:述意部;召師部;捔力部;校量部

(9)納妃部:述意部;灌帶部;求婚部;疑謗部;胎難部;神異部

(10)厭苦部:述意部;觀田部;出游部;厭欲部

(11)出家部:述意部;離俗部;剃發部;具服部;使還部;諫子部;差侍部;佛發部;時節部;會同部

(12)成道部:述意部;乞食部;學定部;苦行部;乳糜部;草座部;降魔部;成道部;天贊部;變化部

(13)說法部:述意部;赴機部;說益部

(14)涅盤部:述意部;韜光部;赴哀部;時節部;弟子部

(15)結集部:述意部;結集部(大乘結集部第一,五百結集部第二,千人結集部第三,七百結集部第四);感應緣

此篇篇幅巨大,在已經解說過宇宙觀、時間觀以及生命觀的大背景下,對佛教生命觀中的“佛”概念進行解說,按照大乘佛教有眾多佛的觀點,介紹賢劫千佛的情況,繼而重點介紹釋迦牟尼佛從父母因緣直至成道、說法、結集的情況。“佛陀”這種特殊的生命觀,是能夠使佛教宇宙觀、時間觀以及生命觀區別于其他世界觀的根本意義所在,這大概也是此篇篇幅巨大的原因。

6. 《敬佛篇》

(1)述意部

(2)念佛部

(3)觀佛部;感應緣

(4)彌陀部:述意部;會名部;辨處部;能見部;業因部;引證部;感應緣

(5)彌勒部:述意部;受戒部;贊嘆部;業因部;發愿部;感應緣

(6)普賢部;感應緣

(7)觀音部;感應緣

此篇介紹大乘佛教重要的信仰形態——敬佛,先以敬佛的兩種形態——念佛與觀佛設部,觀佛部所介紹的,便是大乘佛教重要的佛像崇拜,其感應緣擇取了大量漢地佛像出現的故事,以表現漢地的佛像崇拜。彌陀、彌勒、普賢、觀音四部,則是以漢地最為崇拜的幾位佛、菩薩設部,每一部又分小部介紹這位佛(菩薩)的因緣功德,所附的感應緣都是漢地與這位佛(菩薩)相關的信仰感應故事,以表明漢地的佛(菩薩)信仰形態。

7. 《敬法篇》

述意部;聽法部;求法部;感福部;法師部;謗罪部;感應緣

此篇是對“敬法”的介紹,尊敬“三寶”之另外一寶——“法”,設“聽法部”“求法部”二部以介紹“法”的重要性,設“感福部”介紹大乘佛教的經文信仰形態,“法師部”介紹法師的功德及重要性,“謗罪部”規范對待大乘經典的態度,感應緣選取大量漢地經文信仰感應故事,由晉至唐皆有,與漢地實際的經文信仰形態相對應。

8. 《敬僧篇》

述意部;引證部;敬益部;違損部;感應緣

此篇介紹尊敬佛教三寶之一——“僧”的重要性。

9. 《致敬篇》

述意部;功能部;普敬部;名號部;會通部;敷座部;儀式部;感應緣

此篇專就大乘信仰形態中最重要之處——“敬”作一介紹,且道世為了讓人們理解佛教之“敬”,在撰寫中自己做了很多強調和解釋,還專設“會通部”做了很多與本土文化會通的嘗試,使人們能夠以本土文化“禮”為基礎來理解“敬”。

10. 《福田篇》

述意部;優劣部;平等部

此篇介紹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福德”觀,介紹福德的重要性及其衡量的方式。

11. 《歸信篇》

述意部;小乘部;大乘部;感應緣

此篇以強調大乘佛教信仰形態中“信”的重要性名篇,設部中又趁機介紹了“小乘”“大乘”兩種不同形態。

12. 《士女篇》

(1)俗男部:述意部;誡俗部;勸導部

(2)俗女部:述意部;奸偽部

此篇介紹佛教對世俗人生的大概看法,承接于對信仰形態的介紹之后,可以起到促使凡情開始審視自己的作用。分為男女二部,對男眾有規誡與勸導,對女眾則完全持否定態度,亦突出佛教性別觀中對待男女之不平等。

13. 《入道篇》

述意部;欣厭部;剃發部;引證部;感應緣

世間若全為凡俗男女,便無圣情可言,由俗入道,乃為認識佛法之開端,故此《入道篇》介紹出家在家之別、圣情凡情之別,贊嘆出家功德,以及介紹一些必要的儀式。

14. 《慚愧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介紹具有“慚愧”之情對于修習佛法的重要性。

15. 《講導篇》

述意部;引證部;生信部;業因部;感應緣

此篇以一種藝術形式——“講導”命名,全篇有若一篇講導,有勸化之用。

16. 《說聽篇》

述意部;引證部;儀式部;違法部;簡眾部;漸頓部;法施部;報恩部;利益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師生間說法、聽法行為的珍貴,以及說法、聽法之時一些必要的儀軌與注意事項,順便解說漸頓二教的區別,以及法施的功德利益等。

17. 《見解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是從佛法修習者的角度,來說明修行者出于不同的根基,對佛法的見地也各有不同。

18. 《宿命篇》

述意部;引證部;宿習部;五通部;感應緣

此篇亦是主要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明“宿習因緣”的概念,且著重說明了人們所關心的菩薩所具之“神通”的宿習因緣。

19. 《至誠篇》

述意部;求寶部;求戒部;求忍部;求進部;求定部;求果部;濟難部;感應緣

此篇著重說明“至誠”品質對于修行者的重要性,主要以大乘菩薩六度來貫穿,從“求寶部”到“求果部”分別對應從“布施”到“智慧”六度。以“至誠”為篇名,又對應儒家君子品格的“至誠”。本篇感應緣所選故事對應漢地觀音信仰與經文信仰。

20. 《神異篇》

述意部;觔通部;降邪部;胎孕部;雜異部;感應緣

此篇解釋修行者之神異能力,以及佛教對待神異的態度。

21. 《感通篇》

述意部;圣跡部

此篇“感通”雖命名與唐《高僧傳》中體例相同,但道世別出心裁,以玄奘法師的事跡為線索,其“述意部”專門鋪敘玄奘法師求法之不易,“圣跡部”擇取《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法師一路上所觀遇的圣跡,如此一來,既體現了感通主題,又表達了道世個人對玄奘法師的崇敬。

22. 《住持篇》

述意部;治罰部;思慎部;說聽部;菩薩部;羅漢部;僧尼部;長者部;天王部;鬼神部

此篇說明住持正法的種種要求,并依照護持者的不同身份進行解說。

23. 《潛遁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解釋佛教修行者中智慧高逸的現象。

24. 《妖怪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以佛教視角釋中土文化之“妖怪”,認為中土對“妖怪”的解釋是比較淺顯的認識,沒有認識到其背后的因果。所取感應緣都是中土文學中的怪異之事,概取會通之意。

25. 《變化篇》

述意部;通變部;厭欲部;感應緣

此篇專門以佛教的視角來解釋“變化”,雖然“變化”也屬一種“神異”,大概因為中土廣為流傳關于“變化”的故事,“通變部”描述佛教中莊嚴微妙的“變化”, “厭欲部”賦予“變化”以佛教的功用——使人厭離塵欲,“感應緣”擇取的主要是中土與“變化”相關的故事,以作會通。

26. 《眠夢篇》

述意部;三性部;善性部;不善部;無記部;感應緣

此篇闡釋佛教的“夢”理論,中土有濃厚的夢文化,佛教也要表明自己的關注,以及提出自己的理論。

27. 《興福篇》

述意部;興福部;生信部;校量部;修造部;嚫施部;雜福部;洗僧部;感應緣

此篇講述如何獲得福報,興造福德的信心、方式、多少等,解說對象包括出家與在家兩種身份。

28. 《攝念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解說修行行為中具有根本意義的一種——攝念,解說攝念的意義以及方式。

29. 《發愿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解說佛教修行中“發愿”的重要性,并多處引證經典以諸佛菩薩的發愿方式作榜樣。

30. 《法服篇》

述意部;功能部;會名部;濟難部;感報部;違損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佛教修行者特別的衣著——袈裟,從其名字、功能、神異之處等方面進行解說。

31. 《燃燈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佛教莊嚴性供養——燈盞。

32. 《懸幡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佛教莊嚴性供養——懸幡。

33. 《華香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佛教莊嚴性供養——香與花。

34. 《唄贊篇》

述意部;引證部;贊嘆部;音樂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佛教所使用音樂的特征。

35. 《敬塔篇》

述意部;引證部;興造部;感福部;旋繞部;故塔部;感應緣

此篇對佛塔信仰形態進行解說,包括印度佛塔的遺跡、興建因由、形制、供養護持佛塔的福德、繞塔的方式等,感應緣擇取西晉至隋佛塔的靈驗事跡。

36. 《伽藍篇》

述意部;營造部;致敬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佛寺信仰形態。

37. 《舍利篇》

述意部;引證部;佛影部;分法部;感福部;感應緣

此篇解說舍利信仰形態,感應緣擇取的是漢地有關于舍利感應的故事。

38. 《供養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解說佛教信仰形態中重要之一則——供養,從經律論中廣泛引證說明供養的方式、對象、福德。

39. 《受請篇》

述意部;請僧部;圣僧部;施食部;食時部;食法部;食訖部;咒愿部;施福部;感應緣

此篇針對供養行為中很重要的一種——設齋請僧作詳細的說明介紹,這也是針對當時設齋請僧中存在的不規范的行為而作。介紹包括請僧的意義、神圣性,儀軌怎樣才能如法,如何發心,作為受食的比丘飲食應該遵循的時間,飲食的方法,應該說的咒愿等。

40. 《輪王篇》

述意部;會名部;七寶部;頂生部;育王部

此篇說明佛教的輪王理論,以輪王政治會通中土的理想君主政治,并以阿育王為代表。

41. 《君臣篇》

述意部;王德部;王過部;王業部;王福部;王都部;感應緣

雖然名為“君臣”,但此篇并沒有對“臣”的描述,而是擇取佛教有關君王德行的資源,包括王者之德、王者之過、王者功業、王者的福報、都城等,進一步會通,并補充中土的君主政治。

42. 《納諫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表明佛教中有關于君主納諫的資源。

43. 《審察篇》

述意部;審怒部;審過部;審學部;感應緣

此篇表明佛教中關于君子心性“審察”的資源。

44. 《思慎篇》

述意部;慎用部;慎禍部;慎境部;慎過部;感應緣

此篇表明佛教中關于君子心性“思慎”的資源。

45. 《儉約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表明佛教中關于君子心性“儉約”的資源。

46. 《懲過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表明佛教中關于君子自警于言行的資源。

47. 《和順篇》

述意部;引證部;和施部;和國部;和事部

此篇表明佛教中關于君子心性“和順”的資源。

48. 《誡勖篇》

述意部;誡馬部;誡學部;誡盜部;誡罪部;雜誡部;感應緣

表明佛教中關于君子自誡的資源。

49. 《忠孝篇》

述意部;引證部;太子部;睒子部;業因部;感應緣

此篇表明佛教資于儒治社會倫理核心“忠孝”的資源,并將敬佛、敬僧、敬父母作一會通。

50. 《不孝篇》

述意部;五逆部;婦逆部;棄父部;感應緣

此篇以佛教因果論的懲戒意義表明佛教對“孝”的規范力,又專設“婦逆部”以配合對綱常社會中對女性的懲戒。

51. 《報恩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以儒家對“恩”的講求與佛教所講的報佛恩會通。

52. 《背恩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表明因果論的懲戒意義,乃對報恩的規范。

53. 《善友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引證佛教中對親近善知識的提倡,會通于儒家“友”之理論。

54. 《惡友篇》

述意部;引證部

此篇引證佛教中關于遠離惡知識的建議,會通于儒家“友”理論。

55. 《擇交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繼《善友篇》《惡友篇》之后,再次擇取佛教中的資源會通儒家對“擇交”的講求,同時擴大到親近善行遠離惡行的意義。

56. 《眷屬篇》

述意部;哀戀部;改易部;離著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自身對待家人眷屬的態度。

57. 《校量篇》

述意部;施田部;十地部;福業部;罪業部;雜行部;方土部

此篇說明幾種有衡量感的概念,關于布施及獲福的多少,關于菩薩所處的十地,關于福業的多少比較、罪業的多少比較、各種行為的取舍,以及四大洲的比較。

58. 《機變篇》

述意部;菩薩部;羅漢部;感應緣

此篇解釋修行者之才智機變。

59. 《愚憨篇》

述意部;般陀部;雜癡部

此篇解釋佛教如何看待“愚惑”。

60. 《詐偽篇》

述意部;詐親部;詐毒部;詐貴部;詐怖部;詐畜部

此篇擇取佛典中有關諷刺世間偽詐現象的資源,說明佛教如何看待“偽詐”,提倡“直心是道場”。

61. 《惰慢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懶惰輕慢的態度對于修行的障礙。

62. 《破邪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表明佛教在印度時期對待外道的態度,即以外道為虛妄邪惑,在中土佛教對道教也采取這種態度。此篇感應緣的體例殊于他篇,分為“辨圣真偽一”“邪正相翻二”“妄傳邪教三”“妖惑亂眾四”“道教敬佛五”“舍邪歸正六”,層層遞進,以表明佛道教難兩立的態度,這也與二教在當時的緊張關系相關。

63. 《富貴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以佛教因果論釋人們關注的社會現象——“富貴”。

64. 《貧賤篇》

述意部;引證部;須達篇;貧兒部;貧女部;感應緣

此篇以佛教因果論釋人們關注的社會現象——“貧賤”。

65. 《債負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以佛教因果論釋“債負”,表明因果論有助于調整社會秩序。

66. 《諍訟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以佛教因果論釋“諍訟”,表明因果論有助于調整社會秩序。

67. 《謀謗篇》

述意部;咒詛部;誹謗部;避譏部;宿障部

此篇以佛教因果論釋“謀謗”,表明因果論有助于調整社會秩序。

68. 《咒術篇》

述意部;懺悔部;彌陀部;彌勒部;觀音部;滅罪部;雜咒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對咒術的應用態度,所選取咒語多為對于中土來說較為實用的咒語。

69. 《祭祠篇》

述意部;獻佛部;祭祠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對中土祭祀活動的參與方式,主要是“盂蘭盆節”操辦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表明佛教對“祭祀”的態度,佛教是反對祭祀的,但因為“祭祀”在中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又不得不多方主動參與其中。

70. 《占相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的“占相”行為,其基礎是:“心境相乘,苦樂報異。如蠟印印泥,印成文現,其相可占。”并以六道論相,彰顯善惡因果與“相”的關聯。

71. 《祈雨篇》

述意部;祈祭部;降雨部;河海部

此篇說明佛教的祈雨方式及“雨”觀念。

72. 《園果篇》

述意部;引證部;樹果部;損傷部;種子部

此篇講關于佛教園林,包括以園林施僧的功德,以及佛教關于樹木、種子及勸止伐樹的觀點。

73. 《漁獵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對漁獵之事的勸止態度。

74. 《慈悲篇》

述意部;菩薩部;國王部;畜生部;觀苦部;感應緣

此篇闡述佛教的慈悲態度,慈悲的原因是由于眾生之苦。大乘菩薩的重要特征便是慈悲,國王亦應具有菩薩之慈悲。畜生亦有求法之心,應對其慈悲。

75. 《放生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體現慈悲的“放生”行為。

76. 《救厄篇》

述意部;菩薩部;流水部;商主部;獸王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體現慈悲的“救厄”行為。

77. 《怨苦篇》

述意部;傷悼部;五陰部;八苦部;濟難部;蟲寓部;地獄部;感應緣

此篇對之所以要慈悲的原因——人生之苦進行專述。對苦之可傷可悼,苦的原因——五陰蓋覆,人生的八種苦,身體為蟲所寄之苦,地獄之苦等都予以了說明。

78. 《業因篇》

述意部;業因部;十惡部;十善部;引證部

此篇說明佛教因果論中“因”的理論。

79. 《受報篇》

述意部;引證部;受胎部;中陰部;現報部;生報部;后報部;定報部;不定部;善報部;惡報部;住處部(七識住處第一,九眾生居處第二,二十五有住處第三,四十二居止住處第四);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因果論中“果”的理論。

80. 《罪福篇》

述意部;業行部;罪行部;福行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以因果論為基礎的罪福觀。

81. 《欲蓋篇》

(1)五欲部:述意部;欲系部;欲障部;訶欲部

(2)五蓋部:第一貪欲蓋;第二嗔恚蓋;第三睡眠蓋;第四悼悔蓋;第五疑蓋

此篇解釋興造業因之五欲五蓋。

82. 《四生篇》

述意部;會名部;相攝部;受生部;五生部;感應緣

此篇釋佛教生命觀中關于出生行為的理論——四生,即眾生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而菩薩以其大慈力有五種出生方式:息苦生,隨類生,勝生,增上生,最后生。

83. 《十使篇》

述意部;會名部;迷理部;斷障部

此篇解釋造成因果輪回的十種生死根本,又稱“十使”: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取、貪、嗔、癡、慢、疑。

84. 《十惡篇》

(1)述意部

(2)業因部

(3)果報部

(4)殺生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5)偷盜部:述意部;佛物部;法物部;僧物部;互用部;凡物部;遺物部;感應緣

(6)邪淫部:述意部;訶欲部;奸偽部;感應緣

(7)妄語部:述意部;引證部

(8)惡口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9)兩舌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10)綺語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11)慳貪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12)嗔恚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13)邪見部: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講述基于業報因果論對“十惡”行為的懲戒,并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它對規范中土社會秩序的輔助意義。

85. 《六度篇》

(1)布施部:述意部;慳偽部;局施部;通施部;法施部;量境部;福田部;相對部;財施部;隨喜部;施福部

(2)持戒部:述意部;勸持部;引證部;感應緣

(3)忍辱部:述意部;勸忍部;忍德部;引證部

(4)精進部:述意部;懈惰部;策修部;進益部;感應緣

(5)禪定部:述意部;引證部;頭陀部;利益部;定障部;感應緣

(6)智慧部:述意部;引證部;利益部;感應緣

此篇講述修菩薩行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種有先后順序的行為,每種行為都分別設部,介紹其完備理論。

86. 《懺悔篇》

述意部;引證部;違順部;會意部;儀式部;洗懺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了懺悔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以及相關儀式。

87. 《受戒篇》

(1)述意部

(2)勸持部

(3)三歸部:述意部;功能部;神衛部;歸意部;受法部;得失部

(4)五戒部:述意部;遮難部;受法部;戒相部;得失部;神衛部

(5)八戒部:述意部;會名部;功能部;得失部;受法部;戒相部

(6)十善部:述意部;懺悔部;受法部;戒相部;功能部

(7)三聚部:述意部;損益部;簡德部;懺悔部;受法部;請證部;戒相部;勸請部;隨喜部;迥向部;發愿部;優劣部;受舍部;感應緣

此篇詳介戒律對于修行的重要性,重在介紹居士戒、菩薩戒,從其中“五戒部”、“十善部”的述意也可看出其重在突出佛教戒律對中土社會秩序的規范意義。

88. 《破戒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破戒之害處,對象包括白衣與出家眾。

89. 《受齋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持齋的福德、菩薩齋日的律儀。

90. 《破齋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僧俗二眾不能遵守持齋之情況及其害處。

91. 《賞罰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與罪福行為相應的賞罰。

92. 《利害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與罪福行為相應的利害。

93. 《酒肉篇》

述意部;飲酒部;食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飲酒食肉的害處。

94. 《穢濁篇》

述意部;五辛部;嚏氣部;便利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對穢濁事物的觀點。

95. 《病苦篇》

述意部;引證部;瞻病部;醫療部;安置部;斂念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的疾病觀,以及有關疾病的醫藥觀念和其他的處理方法。

96. 《舍身篇》

述意部;引證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信仰中的舍身行為。

97. 《送終篇》

述意部;舍命部;遣送部;受生部;感應緣

此篇說明佛教如何對待死亡,且注重與中土死亡觀的會通。

98. 《法滅篇》

述意部;五濁部;時節部;度女部;佛缽部;訛替部;破戒部;諍訟部;損法部

此篇介紹佛教關于末法時代及法滅的理論,重在介紹造成法滅的多種因素。

99. 《雜要篇》

述意部;四依部;四果部;四食部;凈口部;鳴鐘部;入眾部;求法部;衰相部;雜行部

此篇備舉作者覺得重要,但在行文中未能單獨設篇的內容,多為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包括依止什么,如何凈口,以什么樣的態度到大眾中等,以及需要知道的一些概念,如修行過程中的四果、四種可以滋養生命的食物,生命衰頹的表現等等。

100. 《傳記篇》

述意部;翻譯部;雜集部;般若部;興福部;歷算部;感應緣

此篇為全書最后一篇,一者記述佛教文獻情況,二者記述歷代崇佛帝王的佛教事業,三者以佛教事件之時間會通中土歷算。

從梳理這一百篇的內容,我們看到其中的知識可約略劃分為以下多個層面:

1—5篇:佛教世界觀,包括對時間、空間、生命,以及“佛”的觀點,來自佛教自身的知識。

6—11篇:這六篇主要介紹大乘佛教以“敬”“信”為主要特征的信仰形態,對應中土的佛像崇拜以及經文信仰等實際信仰行為。

12—16篇:這幾篇介紹一些必要的具有引入功能的知識,這種介紹是以人們漸進地了解佛教為背景的,比如認識在家、出家,以及“慚愧心”的重要性,通過“講導”來勸講眾生認識佛法,并解說師生間說法、聽法的行為。

17—22篇:這幾篇轉入以修行者角度認識佛教的一些問題,例如,如何認識修行者見解的不同,宿命因緣,修行者需要具備的至誠品格,如何看待神異與感通,以及住持正法的需要。

23—26篇:這幾篇側重以佛教的態度對中土較關注的一些文化現象做解釋,如“高逸”現象,“妖怪”故事,“變化”故事,以及夢文化等,以此表明佛教的態度、理論,并達到與中土相關文化現象的會通。

27—29篇:解說佛教信仰中三項重要的行為:興福、攝念、發愿。

30—34篇:顯然關注的是佛教作為一種信仰的表象,那些特別而具體的事物,它的服裝、道具以及所使用的音樂,概而言之,就是它所使用的具體的東西。

35—39篇:轉到信仰行為方面的介紹,人們在這種信仰中做些什么,包括佛塔崇拜,佛寺信仰,舍利崇拜,供養僧人等。

40—55篇:表明佛教與儒治社會倫理的補益功能,包括君王之道,君臣之道,儒治社會倫理的核心——“忠孝觀”,以及君子心性,另外還有君子對“恩”“友”的態度等層面。

56—61篇:這幾篇轉入對佛教自身看待事物之眼光的說明,包括佛教如何看待眷屬,佛教的幾個有衡量感的概念,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機智、愚鈍、懶惰、偽詐這幾種常見的人生現象。

62篇:佛教對外道,包括中土道教的態度。

63—67篇:這幾篇以因果解釋富貴、貧賤現象,且以其懲戒意義規范債務、諍訟等現象,主要表現佛教因果論對社會觀念、秩序的規范作用。

68—71篇:這幾篇重在表現佛教與中土幾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巫術活動的關系,既表現佛教對之的參與,也注意提出佛教自身態度中不妥協的地方。

72、73篇:園林與漁獵,或者說畋獵,都是中土貴族生活中重要的構成因素,以這些熟悉的元素為名,吸引讀者的注意,闡述佛教對這兩項事物的態度。

74—77篇:這幾篇內容主要探討佛教的重要理念——慈悲,慈悲的理念,慈悲的具體行為,以及人生之苦,等等。

78—84篇:這幾篇皆為介紹佛教業報因果論,在知識選取中尤為注意業報因果論對中土社會秩序的輔助意義,主要內容包括業報因果的基本理論,與其相關的罪福觀、四生、十使以及十惡懲戒。

85—92篇:轉入對修行過程中注意事項的關注,最為重要者當然是菩薩修行之六度,所占篇幅亦廣;其次是對受戒、持戒的關注,并在其中明顯流露出以戒律輔助社會秩序的意圖,另外還有齋戒事項,以及對賞罰、利害的一再辨明。

93—97篇:佛教如何看待酒肉、污穢、疾病、死亡等現象,附帶說明佛教的舍身行為。

98、99、100篇:這末尾的三篇,各自設意,來做收尾的工作。98篇介紹佛教很特別的一個理念——“法滅”, 99篇收入未及設部卻又值得重視的其他一些事項,100篇介紹佛教典籍的形成情況以及帝王對佛教發展的功績,佛教時間與中土歷算的會通。

從我們對《法苑珠林》內容的梳理來看,我們看到其內容編撰的一大特點便是層面豐富,其中,有涉及佛教總體信仰形態的層面,有兼顧中土祭祀文化的層面,有兼顧中土巫文化的層面,有兼顧中土核心倫理的層面,有輔助調整中土社會秩序的層面,有針對修行注意事項的層面,有佛教自身理念的層面,又有涉及佛教對一些事項的理解。一方面作者力圖最大程度地展現佛教文化與中土文化的會通;另一方面作者編撰時預設的閱讀對象是時時轉換的,盡可能照顧到更多層面的人群,太過深奧的知識,如佛教的唯識理論,除了在個別事項的介紹中有所體現外,編撰者幾乎沒有進行專門的設章。

由于編撰者展現的文化切面是多重的,筆者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故而選取幾個在佛教文化與中土主流文化溝通中最主要的切面,包括佛教與祭祀間的關系,佛教對中土幾項重要的巫術行為的態度,佛教與儒治社會倫理間的溝通,以及佛教因果論對中土報應論發生的轉化作用。另外,由于其文化切面的豐富性,以及編撰者明晰的文化展現意圖,對佛教文化現象的一些專項研究也可以從中得到資料的旁證,本書最后一章即以《法苑珠林》為佛教音樂中國化研究提供的空間為此類研究作引玉之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临澧县| 佛山市| 阳原县| 永康市| 池州市| 宁波市| 汤原县| 甘南县| 宁武县| 满城县| 台北县| 洛川县| 东至县| 郸城县| 娄烦县| 北安市| 巨鹿县| 黑龙江省| 南安市| 鄂尔多斯市| 江西省| 沅江市| 龙岩市| 临邑县| 应用必备| 广南县| 太谷县| 昂仁县| 新竹县| 清镇市| 甘肃省| 东乡县| 阳新县| 紫阳县| 扬州市| 赞皇县| 磐安县| 普陀区| 寿光市|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