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苑珠林》研究:晉唐佛教的文化整合
- 李華偉
- 1837字
- 2019-01-04 13:28:27
序
唐代長安佛教,塔寺林立,高僧輩出,宗派隆盛。在佛教義學研究、經典翻譯、史學著述、宏宗演教等諸多方面大作迭出,精彩紛呈。大慈恩寺、大薦福寺、興善寺、西明寺、凈業寺、青龍寺等名寺是當時眾多大德駐錫所在,一時龍象云集、法門海會、開宗立派、著書立說、東去西求、成就斐然。當時集著述立說、普及傳播、精研戒律、參與譯經于一身的大德不乏其人,道世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據佛教史料記載,道世自幼敏慧,12歲發愿于青龍寺出家,刻苦學習,尤偏律部,后以精通律學而聞名于京城。年20依律學大家智首和尚受具。唐高宗顯慶年間,道世奉詔參加玄奘法師的譯經工作,成為五十大德之一,后來與道宣律師同住皇家寺院西明寺。時道宣弘《四分律》,開創南山律宗,獨步天下,道世從旁協助,并著有《受戒儀式》《四分律討要》《四分律尼鈔》等律學著述。
道世博通三藏,諳熟外典,深感內學義旨幽深,文句浩瀚,外人難望涯際。始仿《經律異相》,編《諸經要集》1000條,分30部180余目。此后陸續增廣更擴展為《法苑珠林》。從顯慶末年始,至總章元年完成,歷經十載。《法苑珠林》共分100篇,每篇的開始仍是“述意“部,一般援引《諸經要集》原文;每篇末或部末有感應緣,廣引故事為證,每則故事都注明出典。
《法苑珠林》引用的典籍多達400余種,其中《佛本行經》《菩薩本行經》《觀佛三昧經》《善權經》《凈度三昧經》等佛典早已失傳,引用儒家和道教典籍也有140余種之多。當時蘭臺郎李儼為《法苑珠林》作序,褒揚有加,稱頌此書義豐文約,使讀者“探卷而得意珠”“披文而飲甘露”。而道世則期待《諸經要集》和《法苑珠林》能夠“道俗流行,傳燈有據”。《法苑珠林》內容宏闊,素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是中國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史料。百篇華章將佛學時空、宇宙、有情、宣教、因果業力、善惡報應、僧俗二眾修持、圣凡分類、戒律禪觀、神通咒語、法數名相、寺塔器物、音樂圖像、儀禮行止等義理囊括其中,井然有序。
《法苑珠林》一書,歷來深受學界重視與關注,分別從文獻研究、佛教史、佛教哲學的研究利用、文學研究、文化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華偉博士篤實沉潛、精進勇猛,以晉唐文化整合為視角,對《法苑珠林》進行統括而又專門的研究,擇取佛教文化與中土文化沖突、轉化過程及佛教在中土立足等中的幾個核心問題,將佛教與祭祀,佛教與中土巫術傳統,佛教與儒治社會倫理,佛教因果論對中土善惡報應觀的轉化等要點進行了深入討論,第六章又以《法苑珠林》中兩篇與佛教音樂相關篇目的編撰為依據,對佛教音樂中國化研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重新審視。
書中取得的成績與許多進展性觀點值得隨喜贊嘆,對國內外前人的學術成果給予了高度細致的汲取,通過對人們所熟知的史料進行鉤沉研讀,所思有據、條清縷析。特別是對道世融會貫通又有纂述原則的分析,頗具新意,對增進佛教在漢地的轉化融合、與儒道兩家的交涉都提出有新意的討論。同時指出,隋唐時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和佛教與固有文化整合有著密切關系。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華偉博士所討論的似乎是“文化調適”“佛教轉化”等大問題,實際上她所選用的資料與角度卻非常具體,透過對道世及其著作的分析,整體把握了佛教在漢地的演化進程與歷史脈絡。依照華偉博士書中的研究成果,至少在《法苑珠林》成書時期,佛教界對咒術、神異、占卜等的方便善巧,應持有較為開放的態度。類似的討論還有很多,我完全同意這些主張,這也是學界的基本共識。漢地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大乘佛教出世入世、慈悲智慧、隨緣度化、圓融中道、緣起因果等核心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主旨與要義,華偉博士在書中將這些觀念與漢地固有文化觀念都進行了縝密分析。我由此也產生出一個感覺,如果我們對大家廣為熟知的史料進行反復研讀索冀,也做類似的討論分析,或許還會有新的發現。
華偉博士求學津門幾年,在南開大學陳洪先生等諸多師長的關懷指導下,圓滿完成了學業并順利通過了答辯,現在又加以增訂,從博士論文發展成專著,可喜可賀。回想華偉博士在南開問學期間,每周往返京津到北大選課,治學刻苦、業精于勤,令人贊嘆,博士畢業后回到她自己的故鄉高校任教,又能繼續學術研究與前行,令人歡欣。
在華偉博士著作即將出版之際,希望我能為該書寫幾句話,我雖然對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史有極大的興趣,也收集不少海內外專著與論文,但限于時間都沒有很好閱讀,對道世及其著作也只知概要,談不上有何研究心得。這次再次將華偉博士的論文翻看了一遍,喜悅良多,寫了以上一些片言碎語,聊以為序。
湛如
2015年12月20日
于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