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進展

一 競爭力問題研究評述

1990年,普特哈拉德和加里.哈默爾(C. K. Prahlad and Gary 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指出,“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文中首先提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Prahalad, C.K., 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8, Issue 3, May-June 1990, pp.79-91.這一概念,之后對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就一直是企業管理界相關領域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徐陽華:《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與前瞻》,《華東經濟管理》2005年第11期。杜云月和蔡香梅(2002)總結:我國學術界關于核心競爭力理論追根溯源的發展歷程的研究,主要有三種不同看法。第一種溯源于“分工論”,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概念源于分工。第二種溯源于“戰略發展論”。相當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是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發展到現階段的表現。第三種溯源于“企業理論的新發展”論。杜云月、蔡香梅:《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經濟縱橫》2002年第3期。

劉小鐵、歐陽康(2003)總結:關于產業競爭力內涵,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國家環境說,主要代表是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二是生產力+市場力說,代表人物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金碚博士。三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說,代表人物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裴長洪博士。劉小鐵、歐陽康:《產業競爭力研究綜述》,《當代財經》2003年第11期。朱春奎(2004)總結:國際競爭力至少可以劃分三個主要層次:宏觀層次的國家競爭力、中觀層次的產業競爭力以及微觀層次的企業競爭力。朱春奎:《國外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生產力研究》2004年第1期。余祖德、陳俊芳(2009)將競爭力來源概括為三種學派:其一,企業競爭力來源的內生論(資源觀和能力觀);其二,企業競爭力來源的外生論;其三,其他來源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國際競爭力理論)。余祖德、陳俊芳:《企業競爭力來源的理論綜述及評述》,《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陳勁等(1999)認為,國外學者的一些主要理論觀點可以歸結為整合觀、網絡觀、協調觀、組合觀、知識載體觀、元件構架觀、平臺觀、技術能力觀八大觀點。這些觀點是各位學者從各自角度出發研究的結果,各有側重點和優缺點。陳勁、王毅、許慶瑞:《國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評》,《科研管理》1999年第5期。李懷(2000)等學者認為,競爭力來自制度的不斷創新。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永恒動力。如果把一切競爭歸結為科學技術、人才或制度的競爭,不如進一步歸結為“創新精神”這一人類社會制高點上的競爭。李懷:《從創造與創新的理論分野談起》,《光明日報》2000年8月11日第6版。然而,創新的產生與發展需要相應的制度作為基礎,“制度就是一種激勵結構,一種激勵制度。好的制度應該可以激勵人們發揮他們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有效地運用高技術”。諾斯訪談:《諾思的“制度富國論”》,《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4月8日第7版。因此,創新與制度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為動力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制度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創新與技術水平的制約或推動;另一方面,創新的產生和發展又依賴制度所構建的環境。李懷、王松:《古代中西方創新制度比較研究》,《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本書將競爭力的研究分成四個維度:(1)能力是競爭力來源的研究;(2)資源是競爭力來源的研究;(3)國際(區域)競爭力方面的研究;(4)制度是競爭力來源的研究。

第一,能力是競爭力來源的研究。哈佛大學教授波特(1998)提出,企業的競爭力是該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波特從要素(資金、技術、勞動力)、市場、企業內部管理能力以及環境等方面研究獲取競爭力的途徑。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1995)兩個權威機構提出財富理論,強調產業競爭力核心的內容是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創造財富的能力是產業競爭力強弱的最基本的體現。樊綱(1996)認為,競爭力的概念最終可以理解為“成本”概念,即如何能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質量的產品,或者反過來,以同樣成本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該理論從比較成本的角度評價產業的競爭力。金碚(2003)指出,在市場經濟中,競爭力最直觀地表現為一個企業能夠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向消費者(或者市場)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并且能夠使自身得以發展的能力或者綜合素質。金碚:《企業競爭力測評的理論與方法》,《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3期。所謂“更有效”,是指以更低的價格或者消費者更滿意的質量持續地生產和銷售(統計上表現為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所謂“使自身得以發展”,是指企業能夠實現經濟上長期的良性循環,具有持續的良好業績,從而成為長久生存和不斷壯大的強勢企業(統計上表現為長期具有較高的盈利率)。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面對全球化的新一輪競爭必須重新思考企業:管理層不再從終端產品的角度看問題,而應從核心勝任的角度看問題。短期內,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來自現有產品的價格、性能特性;但從長期看,競爭力來自這樣一種能力:以比競爭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培植能孵化預料不到的產品的核心能力。王秉安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由核心產品、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構成的。核心競爭力是指“使企業能在競爭中取得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性能力”。它是硬核心競爭力(以核心產品形式和核心技術或核心技能為主要特征)和軟核心競爭力(經營管理)的綜合。王秉安:《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應用的探討》,《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第二,資源是競爭力來源的研究。張伯林(Chamberlin, 1933)認為,資源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他們提出,企業特有的資產或能力是使企業處在不完全競爭狀態并獲得經濟租金的重要因素。 Chamberlin, Edward H.,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pp. 305-311.彭羅斯(Penrose, 1959)明確提出競爭力資源觀,他認為,企業成長的主因是“組織剩余”存在不完全的市場,為發揮其經濟效率,因此改變企業規模,這種所謂的剩余就是企業的資源。Penrose, E.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99-110.路江涌(2006)認為,區域間自然稟賦的差異性和產業區域聚集的外部效應是促進產業集群成為提高產業競爭力普遍采用的方法。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地方業已形成的圍繞某個裝備制造業產業建設的產業群得到印證。普拉哈拉德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描述的“積累性學識”或“學識”,是一種資源,而能力與知識同屬于一類事物。資源差異能夠產生收益差異。企業內部的有形與無形資源及積累的知識,在企業間存在差異,資源優勢能產生競爭優勢,有價值性、稀缺性、不可復制性以及低于價值的價格獲得的資源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沃納菲爾特(1984)在《企業資源學說》中提出,企業內部的組織能力、資源和知識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收益、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于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數量、質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環境因素。劉世錦(1999)提出,競爭是對手之間的對抗,企業競爭力的實質是企業有效使用生產要素的能力。劉世錦:《核心競爭力:企業重組中的一個概念》,《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2期。事實上,環境也是資源的一種。明茨伯格等(H.Mintzberg et al., 1998)認為,企業是同質的,因此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是外部因素,如外部的環境、競爭者等。闡述了環境的獨特方面與組織的特別屬性間的關系,如外部環境越穩定,組織結構越正規。 Mintzberg, H. et al., Strategy Safari, A Guided Tour Through The Wild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 p.345.

第三,國際(區域)競爭力方面的研究。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進行的國際競爭力研究是宏觀層次國家競爭力研究方法的代表。朱春奎:《國外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生產力研究》2004年第1期。前者認為,國際競爭力是一國實現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能力。這一定義以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結合技術進步內生化經濟增長模型,著眼于影響未來5—10年中長期人均GDP增長的各種因素的分析。后者認為,國際競爭力是創造增加價值,從而增加國民財富的能力。這一定義著眼于國家整體的實力和發展水平,強調國際競爭中的資產條件與競爭過程、引進吸收能力與輸出擴張能力、全球經濟活動與國內經濟活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四對平衡關系對國際競爭能力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裴長洪指出:“產業競爭力是指屬地產業的比較優勢和它的一般市場絕對競爭優勢的總和。”裴長洪:《利用外資與產業競爭力》,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210頁。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認為,比較優勢理論、規模經濟理論、產品周期理論(弗農)都不能說明產業競爭力的來源,新的競爭優勢理論必須從比較優勢的觀念提升到“國家”競爭優勢層面。[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邱如美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29頁。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有越來越多的文獻,闡述產業集群在競爭力中的作用。在中國期刊網上以產業集群—競爭力為檢索詞精確檢索,到目前有期刊文獻458篇。可見,產業集群對競爭力的影響是國內學術界的一個研究熱點。最早提出產業集群對競爭有重要影響的是波特。波特認為,形成產業集群的區域往往從三個方面影響競爭:首先是提高該區域企業的生產率;其次是指明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率;最后是促進新企業的建立,從而擴大和加強集群本身。他認為,產業集群與競爭的關系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通過在集群內的生產力對集群外企業施加影響;其二,集群內的企業通過采取低成本技術創新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三,集群的環境有利于新企業的產生和集群規模及影響的擴大。因此,產業集群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邱如美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7—90頁。秦嗣毅(2008)研究表明,產業集群是產業融合的基礎,而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的形成,可以提高產業整體的競爭能力和國家競爭力,能夠加強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成長能力,并發揮資源共享的效應。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它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的規模效益是非常大的。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形成的競爭優勢提升了整個國家的競爭力,為實現一國經濟的高起點、跨越式發展增加了新的動力。秦嗣毅:《產業集群、產業融合與國家競爭力》,《求是學刊》2008年第9期。谷任等(2007)認為,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關鍵在于它不僅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而且具有較強的持續競爭力。當產業集群形成時,一個國家或地區無論在最終產品、生產設備、上游供應及售后服務等方面都會有國際競爭實力。谷任、鄺國良:《產業集群、金融發展與產業競爭力》,《中國軟科學》2007年第6期。康小明等(2005)認為,產業集群具備著天然的橫向擴張和縱向擴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因此,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將伴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不斷擴張的產業規模又反過來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壯大,從而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康小明、向勇:《產業集群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此類文獻形成了一個共識:產業集群對于區域(國家)形成競爭力的影響是巨大和持久的。構建產業集群對于形成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制度是競爭力來源的研究。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昂納德·赫維茲(2007)的機制設計理論為制度如何為提高經濟績效發揮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金碚(2001)認為,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是一個產業組織問題,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是培育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和決定性條件。左建軍(2000)從體制和制度出發進行研究得出,企業體制與制度是最基礎的核心競爭力的結論。左建軍認為,制度是基礎的核心競爭力,先進的企業體制與制度是企業最基礎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系統的平臺,體制與制度與在此平臺上延伸的人才、技術創新、管理、品牌、專業化等方面共同組成核心競爭力系統。左建軍:《淺談企業核心競爭力》,《長江論壇》2000年第5期。值得指出的是,一些非正式制度在競爭力提高中作用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企業文化。邁克爾·茨威爾在《創建基于能力的企業文化》一書中寫道:“企業文化被定義為在組織的各個層次得到體現和傳播,并被傳遞至下一代員工的組織運作方式,其中包括組織成員共同擁有的一整套信念、行為方式、價值觀、目標、技術和實踐。”[美]邁克爾·茨威爾:《創建基于能力的企業文化》,王申英等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8—77頁。林國建(2005)認為,企業文化力既是強勢企業再造新優勢的創新資源,也是弱勢企業開拓新強勢的啟動杠桿,更是企業增加核心競爭力的制勝法寶。他還認為,企業應從導向力、凝聚力、奉獻力、開拓力、形象力五個方面加強企業文化的作用,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林國建:《企業文化與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探討》2005年第5期。樊綱(1998)認為,“競爭力”的概念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綜合的概念,既意味著制度改進、技術進步,也意味著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競爭力,一是改進技術,實現創新,一方面研究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更多地節省生產成本;二是改進經濟制度和管理方法,以使資源的配置更優化,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就“制度”而言,一種有效的制度(法律、規章等)的形成,往往也是一個需要支付高額代價的痛苦的“試錯”過程,經過反復、動蕩、危機以至戰爭等才能形成。而它們一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人就可以模仿,可以避免前人犯過的錯誤,而不必自己付同樣的代價。樊綱:《論競爭力——關于科技進步與經濟效益關系的思考》,《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總的來說,國外制造業競爭力的研究偏重實證和量的分析,并且研究對象為制造業而并不針對裝備制造業,因此可供中國直接借鑒的經驗較少。國內學者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一系列通過產業集群、組織結構設計等來發揮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進而提高競爭力的方法,對于改革開放30多年來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這些學者的研究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同時由于專注于競爭力本質上規范層次的理解和前提假設忽略了現實中制度和交易費用因素的原因,導致國內研究缺乏操作層面的梳理,在實踐中難以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具體化指導。

二 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問題研究評述

迄今為止,中國期刊網以中國裝備制造業為關鍵詞共檢索文獻8263條。作者遍布全省40所普通高校和社科院、黨校等科研機構。各大學學報和社會科學輯刊等學術期刊都發表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對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研究是非常可貴的,研究的角度也遍及產業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很多學科。這些成果為這些工作的后來研究者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研究資料,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本書將這些文獻的研究內容分為如下幾大類:

(一)宏觀建議的視角

孫萍等(2004)提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提出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中國具有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在新的經濟形勢、體制和資源條件下,中國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南,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全面振興。孫萍、劉丹:《以科學發展觀推動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婁成武等(2004)則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進行了剖析。主要側重于技術政策方面。提出大力支持裝備制造業共性和核心技術研究開發;快速發展技術中介和服務體系;鼓勵中小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強產業間的協調與配套等宏觀政策方面的建議。婁成武、劉丹:《技術哲學視角下的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政策研究》,《高科技與產業化》2004年第6期。王星琪(2003)則從政府的視角,提出政府如何制定相應的政策來促進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以及加大改革力度,破除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改善投資環境,承接周邊國家和地區裝備制造業的轉移,等等。王星琪:《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建議》,《決策咨詢通訊》2003年第5期。花蕾(2008)從政府創新管理視角研究了這個問題。指出繼續做大做強處于核心龍頭地位的重點大中型裝備制造業企業,增強其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集群帶動作用;同時大力整合為核心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集群,加強裝備制造業與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為此,地方政府需要在轉變政府職能、推行機構改革、落實依法行政、改革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推行政務公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花蕾:《振興遼寧裝備制造業中的政府管理創新》,《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3期。

上述文獻主要從宏觀角度,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高的理想狀態進行了設計,用規范分析的方法指出要實現什么樣的狀態。給出的建議都是宏觀的、概括性的、指導性的建議。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做出了總體的概括分析。

(二)產業集群的視角

比較典型的有下面幾類研究。霍春輝等(2008)提出了基于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戰略。指出裝備制造業是中國老工業基地改造的重點,而集群化發展則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根據產業集群創新與演進的機理和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與特征分析,在集群化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應該著力打造創新型的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打造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須轉變戰略思想和競爭觀念,而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平臺建設則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霍春輝、劉力鋼:《基于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戰略》,《遼寧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岳玉珠等(2006)從中衛型集群內企業的行為分析出發,通過集群內企業采取的不同行為對集群結構進行分類,從微觀角度對其運行績效進行了定性分析。在中衛型產業集群中,集群內部合作增強集群的競爭優勢。集群整體的競爭優勢的增強取決于核心企業是否在行業中具有絕對優勢。并結合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實際,提出了做優做強中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意義及有效途徑。岳玉珠、張彥彬:《中衛型集群結構的運行績效及對遼寧裝備制造業的啟示》,《遼寧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劉春芝(2008)認為,集群式創新是提升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中國裝備制造業可以通過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來提升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從而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劉春芝:《集群式創新:提升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路徑探析》,《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支持產業集群提高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研究人員比較多,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有大批科研人員從事該研究,研究成果影響了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在遼寧省政府制定遼寧沿海地區經濟帶規劃中,產業集群扮演了重要角色。重點發展一大批產業集群: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主要培育造船產業集群,發展裝備制造業、能源及精細化工原材料產業。營口沿海產業基地,主要培育冶金產業集群,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精細化工。盤錦船舶工業基地,主要發展中小型船舶及配套產業集群。錦州西海工業區,主要培育電子產業集群,發展石化、能源等臨港產業。葫蘆島北港工業區,主要培育石化產業集群,發展船舶制造及配套、有色金屬精深加工。丹東產業園區,主要培育造紙產業集群,發展儀器儀表、汽車等產業。大連花園口工業園區,主要培育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電動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產業,等等。

(三)技術創新的視角

在提到競爭力來源的時候,專家們各持己見,很難達成共識,但是對技術創新的觀點是個例外。專家們幾乎無一例外地認同技術創新在提高競爭力中的作用。劉春芝等(2006)對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狀況的統計分析認為,中國裝備制造業雖然R&D投入強度較高,但是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創新目標和創新戰略帶有一定的市場被動性,因而創新效益欠佳,并且由于傳統的競爭觀念束縛和缺乏信任機制,企業之間、企業與中介機構以及科研院所之間缺乏技術交流與合作,一定程度制約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因此,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應致力于以下幾方面:技術創新自主化,創新主體企業化,努力創建誠信機制,建立富含動態能力的區域創新網絡并實現集群化。劉春芝、聶穎:《遼寧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狀況的統計分析》,《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劉巖(2008)對中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戰略進行了理論分析認為,中國裝備制造業只有走自主創新道路,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企業在選擇自主創新項目后,應參照技術軌跡理論進行論證,考慮好資金成本,對三種自主創新模式進行取舍,還要避免掉入“能力型陷阱”或“投資型陷阱”,并且結合企業自身諸多因素進行分析,如果有差距應想方設法加以彌補,最終確定好可靠性較高的自主創新戰略。劉巖:《遼寧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戰略的理論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趙忠華等(2007)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技術追趕效應進行分析指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與國內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裝備制造業應該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加大技術追趕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甚至形成超越。在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技術引進能力較低、技術引進方法不當、技術創新環境不夠完善幾個方面指出了技術追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趙忠華、邵武杰:《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技術追趕效應分析》,《科學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楊硯峰等(2009)對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的企業規模效應與規模結構進行研究發現,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具有傳統的存量規模和人才優勢,然而舊有計劃經濟發展模式下管理效率低,市場競爭意識淡薄,并沒有將存量優勢發揮出來。所以采用“企業集群式—推拉結合模式”是中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理想的發展模式。楊硯峰、李宇:《技術創新的企業規模效應與規模結構研究——以遼寧裝備制造業為例》,《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2期。也有學者指出利用海外并購來實現后發優勢,進而實現技術的快速進步。劉秀玲(2007)提出,通過跨國技術并購可以獲取核心技術,經過整合、消化和吸收是促進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和整體研發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戰略。劉秀玲:《以跨國技術并購提升遼寧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經濟問題探索》2007年第8期。劉秀玲(2009)提出,我國企業大多數走的是技術引進—落后—再引進的循環,核心競爭力得不到提升,結果是規模可能很大,但總是無法掌握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品牌和銷售網絡。只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尋求自我創新,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才能逐漸形成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體系。劉秀玲:《跨國技術并購與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四)競爭力評價及與同行業比較的視角

王青等(2008)通過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的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進行綜合比較發現,中國裝備制造業中各類行業在國內都具有一定的規模競爭力,但是普遍缺乏效益競爭力,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三大行業具有規模競爭力,儀器儀表及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具有效益競爭力,金屬制品業、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三大行業具有相對劣勢。王青、劉美澤:《遼寧裝備制造業與國內同行業競爭力比較分析》,《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4期。運用主成分分析法也得到了類似結論的還有張洋(2006)和魏亞男(2009)。徐斌(2008)通過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縱向和橫向比較以及國際競爭進行分析,認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優勢不明顯。在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進行評價的基礎上,提出提升其競爭力的戰略構想,同時,提出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實施步驟。徐斌:《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戰略》,《遼東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王福君(2008)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制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的產業,其內部結構升級與三大產業間升級以及工業結構升級有明顯的不同,并設計了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測度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評價了中國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程度。進而指出,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不足,競爭力較弱;資產存量較大,但技術裝備水平低,資產運行效益較差;高素質技術工人缺乏,勞動力結構變動帶有一定的市場波動性;裝備制造業深加工度不高,先進成套設備和中游產業薄弱。王福君:《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的測度指標體系研究——兼評遼寧裝備制造業內部結構升級程度》,《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10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林县| 金川县| 垣曲县| 穆棱市| 冀州市| 安顺市| 清徐县| 如皋市| 鄂尔多斯市| 仁怀市| 阜阳市| 区。| 寻甸| 秦皇岛市| 乌拉特中旗| 中方县| 宣汉县| 阿拉善盟| 胶州市| 太仓市| 沧源| 安仁县| 东山县| 安宁市| 锡林浩特市| 靖边县| 洞口县| 香格里拉县| 辽中县| 平罗县| 西平县| 岑巩县| 孟村| 西乡县| 东乌珠穆沁旗| 石嘴山市| 孙吴县| 福安市| 禹州市| 高雄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