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不斷總結,對中國革命的基本理論問題不斷進行總結、闡發,逐漸形成了完整、系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過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從基本思想的萌發到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大致經歷了四個過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萌發

早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和國民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1922年7月,黨的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初步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成為動員中國人民革命的一面旗幟。1923年5月,黨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思想,但此時并沒有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隨著大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日益激化。到1925年1月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提出,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黨的四大后,特別是經過五卅運動,各階級的政治態度更加明朗,革命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也日益暴露,黨內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認識日趨深化。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鄧中夏、周恩來、惲代英等先后發表文章或講演,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毛澤東在這一時期撰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12月)、《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1926年9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3月)等文章,集中了黨內的正確主張,初步闡發了關于中國革命的一些基本設想。在這寫文章中,毛澤東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深刻闡明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關于新民主主義的基本思想,為推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但是,就當時總的情況來說,我們黨還處在幼年時期,我們黨還不夠成熟,還不能獨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的實際解決中國革命道路問題和其他一系列重大問題。正如毛澤東所言:“我黨在幼年時期,我們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是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因此,我們能夠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創造自己的獨特的經驗,從而形成新民主主義理論,只能是國民革命時期以后的事情了。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初步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進入土地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黨成立以來,尤其是大革命時期的經驗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總結,對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為標志,新民主主義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初步的輪廓。1927年,八七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了經驗教訓,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確立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928年,黨的六大認真總結了全黨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游擊戰爭和建立各根據地的經驗教訓,批評了黨內一度發生的“左”傾錯誤,回答了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統一了全黨的思想。黨的六大后,在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認真總結經驗,先后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井岡山的斗爭》(1928年1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等著作,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深刻分析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動力和任務;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闡述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五個條件;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從而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林彪以及共產黨和紅軍內部的右傾悲觀思想進行了分析和批評,并結合紅軍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實際,從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出發,闡明了中國革命必須堅持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必須用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它進一步發展了“工農武裝格局”的思想,標志著“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革命新理論的基本形成。至此,新民主主義理論已初步形成輪廓。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形成

土地革命后期,黨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得到繼續發展。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瓦窯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他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以來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這次會議還就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領導、前途和性質等進行了全面闡述。會議指出,中國革命的對象不僅包括帝國主義,也包括“大土豪、大劣紳、大軍閥、大官僚、大買辦”;革命的動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現在則可能增加一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前途是由過去的“工農共和國改變為人民共和國”;會議還強調要“爭取工人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權”,并認為“這是黨在工人運動中的基本原則”;強調現實的中國革命與過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不同之處,認為“中國革命現在已經成為世界革命的偉大因素”。這些表明,瓦窯堡會議時,我們黨對中國革命規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認識已經基本明確。瓦窯堡會議后,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發表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策略上認真糾正“左”傾關門主義,實行統一戰線政策的重大轉變。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經過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失敗,也經過了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經過抗日戰爭時期的鍛煉,黨對中國革命的認識逐步成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已經能夠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系統回答中國革命所涉及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逐漸走向成熟,形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如毛澤東后來所說,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頁。

1937年5月,毛澤東發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任務》和《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等文章,從而形成了我們黨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1937年8月,毛澤東發表《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正確闡釋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統一關系和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的根本法則,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正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奠定了哲學基礎。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領廣州、武漢,逐漸停止正面戰場上的戰略進攻,將其主要兵力用于攻打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政府則由武力進攻為主轉為政治誘降和經濟拉攏為主;并在其占領區內加緊扶植傀儡政權。英、美等國為著自己的利益力求在一定條件下犧牲中國以同日本妥協。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統治集團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極力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會后設立“防共委員會”,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反共具體辦法,繼續制造摩擦,挑起事端。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先后向陜甘寧、晉西和晉東南的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起進攻,在軍事進攻的同時,國民黨開動宣傳機器,宣傳反共理論,《三民主義半月刊》、《中央周刊》、《抗戰與文化》、《前衛》等國民黨刊物連續登載反共文章,叫囂“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共產黨不需要存在”。“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宣傳甚囂塵上,企圖為取消共產黨制造借口,維護國民黨的一黨專政,混淆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之間的區別,妄談什么“一次革命”論。這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不安,“中國向何處去”成為人們十分關心和憂慮的問題。

斗爭的需要推動了理論的發展,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和抗日的民主團結,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對中國共產黨的詆毀,批判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幻想;為了向全國人民說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見解,揭示中國革命的特點、基本規律和必由之路,以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工作,撰寫了一系列理論文章,詳細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從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毛澤東連續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等重要著作,科學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在中國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完整理論,并對它作了系統的科學說明。《〈共產黨人〉》系統總結了黨創立以來18年的歷史經驗,提出要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并闡述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系。《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首次明確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并系統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前途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新民主主義論》開宗明義地提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并明確回答:“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毛澤東系統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主革命的理論,全面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并首次明確提出“民主革命勝利后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以《新民主主義論》為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創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已經成功地找到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并作出了科學的理論論證,從而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伴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深入發展,新民主主義理論也得以不斷完善和發展。從1941年起,我們黨用一年多的時間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工作的整風問題,確立了文藝要為以工農兵為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方針,為中國文藝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豐富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從而也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得到全黨的廣泛認可,正式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理論。在這次大會上,毛澤東關于《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劉少奇關于《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以及周恩來所作的《論統一戰線》的發言,從黨的政治路線和綱領、黨的建設、黨的統一戰線等方面進一步豐富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涵。

在解放戰爭時期,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毛澤東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的基本政治綱領。同時,毛澤東還根據解放戰爭時期的國內形勢和各種經濟成分對中國社會的作用,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并進一步闡述了新中國的經濟構成和黨對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

1948年4月,毛澤東又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路線作了科學完整的概括和總結,使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在解放戰爭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同年9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對新民主主義的政權性質和政權制度作了具體說明。10月,董必武發表《論新民主主義的政權問題》講話,論述了國家、政權的實質,特別是論述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階級內容、民主與專政的關系,還分析了政權機構和政權形式,并著重闡述了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我國建立人民民主的基層政權奠定了基礎。

1949年3月,在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前夜,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舉行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向會議作了報告。在報告中,毛澤東分析了中國革命在我國勝利以后所面臨的基本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際上是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提出了使我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總任務。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外交、黨的建設等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1949年6月,毛澤東在他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描繪了即將建立的新中國的藍圖,系統地闡明了新中國的基本綱領。論證了在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必然性,闡明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任務、民主和專政的關系以及各界在人民民主專政中的地位等問題,從而完整地形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他明確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主要綱領。”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是對提出的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的概括總結,而且也豐富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和國家理論。

這一時期,毛澤東和當的其他領導人還集中就革命勝利后即將建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和經濟政策,新民主主義社會如何向社會主義轉變,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間,以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作了認真的探討和研究。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涵。

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基本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闡述如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根據

中國共產黨對一切革命的基本問題的解決,是以對國情認識的深化,特別是對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認識為基礎的。“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根據就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

隨著中國革命實踐的不斷深入和認識的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準確。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中期,中國思想理論界曾對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展開一次爭論。這種爭論更早就在共產黨國際和聯共(布)黨內出現,自然也影響了中國國內思想理論界和中國共產黨人。

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指出中國社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頁。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還進一步概括總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這集中體現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第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并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社會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對于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的。第三,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第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在淪陷區,則一切都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占。第五,由于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由于中國實際上處于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于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第六,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進攻,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同上書,第631頁。這些特點表明,中國社會雖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但主要矛盾就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及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同上。是中國共產黨人思考和領導中國革命一切問題的出發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依據。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總路線進行了初步的理論概括“所謂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1948年4月的《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又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作了科學完整的表述:“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1317頁。這是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第一次完整的表述,明確規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領導者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在這條總路線中,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對象或主要敵人”,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本國的地主階級。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壓迫和阻止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的東西,是造成近代中國極端貧困、落后和動蕩的根源。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任務,“主要地就是打擊這兩個敵人,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37頁。毛澤東反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革命階段的觀點,認為要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必須把這兩大任務結合起來。此外,中國革命的對象還包括官僚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就是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他們是直接為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家服務并為他們所豢養的階級,他們和農村中的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中國革命史上,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歷來不是中國革命的動力,而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同上書,第639頁。

無產階級對于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標志性內容。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目的和民族資產階級自身軟弱性特點,決定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不能充當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者。中國無產階級除了具備一般無產階級的先進性特點,還具備自己的特殊優點。這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才最適合、最有能力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只能是工人階級,“離開了工人階級的領導,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頁。。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無產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尤其是占農村人口70%的貧農和雇農,他們是農村中的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最堅決,“是中國革命的最廣大的動力,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同上書,第643頁。。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動力。具有兩面性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中國革命的動力之一。地主階級和帶買辦性質的大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不是革命的動力,而是革命的對象,但在一定時候,也可以同他們建立統一戰線反對共同的敵人。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

——關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毛澤東指出,現時世界上多種多樣的國家體制中,按其階級性劃分,基本不外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和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三種。中國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后要建立的國家,只能是第三種,即“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國家構成和政權構成的基本部分,是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關于政體,毛澤東提出可采取從國民大會直到鄉民大會的系統,來選舉各級政府,但必須實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毛澤東還特別指出,這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形式,因而是過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形式。

——關于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毛澤東指出,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為此,要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新民主主義國家在經濟上實行的是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關于新民主主義是文化。毛澤東提出要建設與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相適應的“以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種文化不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文化。新民主主義國家在文化上要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又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問題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問題,是無產階級組織和調動政治軍隊的問題,是戰勝敵人的“主要法寶”。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法寶和基本武器,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組織保障。“三大法寶”的提出,表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和規律有了深刻而系統的認識。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所取得的偉大理論成果,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的理論燈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通河县| 宁远县| 上虞市| 汉川市| 内江市| 南部县| 武定县| 德令哈市| 建昌县| 泗阳县| 扬中市| 海门市| 丰县| 巴林右旗| 黄梅县| 沙河市| 巴东县| 鄂尔多斯市| 泰宁县| 宜兰市| 郓城县| 凤台县| 同心县| 土默特右旗| 麻江县| 蒲城县| 东乌珠穆沁旗| 邢台县| 广水市| 中江县| 海兴县| 高安市| 武清区| 周口市| 临城县| 内丘县| 铁力市| 灌云县| 长岭县|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