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艱辛探索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中實現的。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過程中,經歷了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其間經受了1927年和1934年兩次嚴重失敗的痛苦考驗。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和各個方面、各種形式斗爭的密切配合,終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這艱苦卓絕的28年奮斗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和革命理論體系,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指導中國革命的毛澤東思想。正如后來胡耀邦所說:“找到了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所以有毛澤東思想,所以干成了中國革命?!?img alt="《人民日報》1983年3月14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本節著重從實踐層面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道路形成的歷史過程。

一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的艱難抉擇

1919年的五四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民族新覺悟,它以徹底、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開辟了中國民主革命史上新的階段,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第一個時期中,“特別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曾經在共產國際的正確指導之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的影響、推動和組織之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偉大的勝利?!?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5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中國共產黨人在這次大革命中,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革命工作,發展了全國的工人運動、青年運動和農民運動,推進并幫助了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形成了東征和北伐的政治上的骨干,領導了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北伐戰爭和大革命的勝利進展,摧毀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革命并未就此勝利。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共產黨對革命運動領導作用的發揮,統一戰線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斗爭激化起來。國民黨右派公開反蘇反共,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國民黨右派的瘋狂攻擊和屠殺,中國共產黨面臨艱難的抉擇:妥協還是武裝反抗?黨內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主張: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主張以妥協退讓來拉攏國民黨左派;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激進”派則主張“以槍桿子對付槍桿子”、“以暴動對暴動”。以陳獨秀為代表的黨的領導機關對于軍隊和武裝斗爭極端缺乏認識,因而采取了錯誤的方針。他們錯誤地認為中國革命既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當然應由資產階級來領導。無產階級政黨只可以作為國民革命中的在野黨。蔣介石、汪精衛于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不顧以宋慶齡為杰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背叛了孫中山所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結帝國主義,先后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的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遭到極大損失,已經發展到六萬多黨員的黨只剩下了一萬多黨員。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就此宣告破產。

中國共產黨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中領悟到: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是革命的根本問題,而實現對農民群眾和武裝力量的領導又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中國共產黨不僅要領導農民群眾,領導革命群眾運動,尤其要領導武裝力量,要領導軍事運動,要在黨的領導下,把群眾運動與軍事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革命的勝利發展。后來,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又著重從軍事工作方面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這次大會指出,與國民黨合作時期,中共中央機會主義最大錯誤之一便是:“黨沒有利用國民黨的軍事政治機關以實行黨在軍隊中的工作,并且毫未設法創造自己的武裝力量”;“沒有充分的注意準備和指導農民群眾的游擊運動”;“沒有充分估計到工農的群眾武裝和工農的軍事訓練的革命意義”。總之,“如此的看輕了軍事方面的工作。當資產階級叛變到反革命的營壘中去的時候,不能不使革命全部遭受危亡的影響。”《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84—485頁。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鞍似摺睍h,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發展并轉變到一個新階段。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208頁。的著名論斷。隨后開始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暴動。這些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暴動,揭開了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序幕。

二 土地革命時期工農武裝割據與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發展

大革命失敗以后的嚴峻形勢,對中國共產黨不僅提出了要不要繼續革命的問題,而且同時提出了如何繼續革命、如何處理城市斗爭和鄉村斗爭的關系,即中國革命要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的問題。幾乎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學說的同時,歐洲無產階級運動和革命的中心就一直在城市。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無產階級革命(三大工人運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以及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等,莫不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革命道路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說,這條理論被后來的革命者廣泛接受和實踐。二是恩格斯晚年曾經提出德國社會黨為了奪取政權,應當首先從城市走向農村的思想。列寧、斯大林是俄國先城市后農村道路的開創和繼承者,他們也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的話。正如鄧小平曾經指出的:“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img alt="《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送來了俄國先城市后農村的革命道路。處于幼年的中國共產黨無疑深受這種革命道路模式的影響。大革命失敗后爆發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暴動,都是在“城市中心論”指導下以奪取大城市,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為目標的,結果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挫折和損失。雖然當時也預設了一些起義后的行動方向,但實際情況卻都超出原來設想,也超出了俄國革命的經驗。

毛澤東是大革命失敗后成功地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的主要代表。他在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時,開始也是按照湖南省委的計劃預備攻取中心城市長沙的。當起義軍攻打長沙失利后,他毅然決然地帶領千余人左右的余部,進行“三灣改編”,把黨支部建在連上,進軍湘贛邊界羅霄山中段,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探索中國特色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開端。毛澤東點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形勢下,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到1930年初,全國10多個省300多個縣已建立起中央、湘鄂西、鄂豫皖、贛東北、左右江等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其中“毛澤東、朱德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img alt="參見《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

在此期間,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從理論上透徹地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條件,總結了根據地斗爭的經驗,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闡述了以農村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發展紅色政權,逐步奪取城市直到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在這以后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農村為中心,開展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不斷完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

雖然當時黨內重視農村斗爭的思想在發展,甚至共產國際對中國農村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進行著有限的轉變。但在當時黨中央的指導思想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占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城市中心論。1930年,在共產國際“左”的思想指導下出現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主要錯誤之一就是以城市中心論來指導中國的革命斗爭。李立三等在《紅旗》、《黨的生活》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批判“鄉村包圍城市”,宣傳城市中心論。要求紅四軍堅決執行新的路線,向中心城市與交通區域進攻。《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6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140頁。當時李立三等中央領導人和毛澤東等紅四軍領導人之間,存在以城市為中心和以農村為中心的意見分歧。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后,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中央占據長達四年之久的統治地位。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領導造成的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一方面軍不得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而轉戰到陜北,同在那里堅持斗爭的陜北紅軍和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相會合。第二、第四方面軍也先后經過長征轉戰到陜北。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極大損失。1934年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退出原有的革命根據地,被迫長征。1935年1月黨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并且在這以后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中國革命從此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三 抗日戰爭時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成熟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將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靈活地運用于新的歷史條件,使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民族戰爭中有了新的表現形式。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洛川會議確定了在敵人后方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使游擊戰爭擔負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了陜甘寧、晉察冀、冀熱遼、晉綏、晉冀豫、冀魯豫等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使人民革命力量迅速發展壯大。這些根據地繼承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很多經驗,并在新的戰爭形勢下進行創新,也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

在抗日戰爭實踐中,毛澤東先后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著作中,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經驗,系統地闡述了關于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使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毛澤東在這些著作中,進一步論證了在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和可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點,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而且可能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如果共產黨人不愿意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妥協,而要堅持地奮斗下去,如果共產黨人要積蓄和發展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夠的時候和強大的敵人作決定勝負的戰斗,就不能像俄國革命那樣,“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的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比毡菊碱I區內部的社會條件、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條件、時代的條件,“利于我們組織堅持的長期的廣大的戰爭,去反對占領城市的敵人,用犬牙交錯的戰爭,將城市包圍起來,孤立城市,從長期戰爭中逐漸生長自己的力量,變化敵我形勢,再配合之以世界的變動,就能把敵人驅逐出去而恢復城市?!币虼耍班l村能夠最后戰勝城市”。他還論證了城市和鄉村的關系,分析了敵我之間的幾種包圍,并開始提出由農村向城市轉變的思想?!俺鞘锌偸羌械?,鄉村總是分散的”,“城市雖帶著領導性質,但不能完全統制鄉村,因為城市太小,鄉村太大,廣大的人力物力在鄉村不在城市”。所以,黨的工作必須以鄉村為中心。毛澤東還結合抗日持久戰的特點,進一步豐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毛澤東強調要建立游擊戰爭的根據地,認為沒有根據地的游擊戰爭是不能夠長期生存和發展的。“一切游擊戰爭的根據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裝部隊、戰勝了敵人、發動了民眾這三個基本的條件逐漸地具備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來?!?img alt="《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這些思想進一步發展了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位一體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上述一系列理論和政策,是毛澤東對抗日戰爭時期堅持農村包圍城市斗爭的實踐的總結和理論思考,表明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已經成熟。

四 解放戰爭時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表現出革命戰爭形式由防御轉入進攻、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農村革命根據地由分散連成一片、黨的領導方式由允許地方自治改行集中統一領導等特點。

1946年全國內戰爆發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已能在全國規模上與敵人較量。1948年秋至1949年春舉行的以奪取中心城市為主的戰略決戰,標志著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完結,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從1948年9月開始到1949年1月結束的濟南、遼沈、淮海、平津戰役,使東北、華北、華東三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完成了奪取全國政權的最后準備。歷經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隊實力快速縮減,節節敗退。

1949年3月5—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中國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舉行。毛澤東在報告中明確宣布:從1927年到現在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鄉村的工作方式已經完結?!皬默F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頁。為確保工作重心的順利轉移,黨中央在總結各地接管城市經驗教訓基礎上,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全黨樹立城市領導鄉村新觀念,明確“離開了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城市工業和城市工人階級,社會不能前進,社會主義也不能實現”《張聞天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9頁。。第二,恢復和發展生產,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第三,加強工會工作,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第四,兼顧城鄉,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工人和農民、工業和農業緊密聯系。第五,培養和擴大干部隊伍,為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作組織準備。第六,警惕資產階級糖彈進攻,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不僅建立了城市人民政權,而且穩定了城市社會秩序,城市生產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順利轉移。全會號召全黨同志在勝利面前,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這次會議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徹底勝利,以及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的準備。

1949年10月1日的新中國成立,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蘇聯問世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所取得的一個歷史性進展和重大勝利,它極大地改變了全世界的戰略格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以不容置疑的革命實踐和客觀事實,驗證了毛澤東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即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真理性和可行性。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的、歷史性的勝利。

五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主要特點

首先表現在這場革命發生的地方不同于歐洲國家,這是在東方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進行的一場革命。共產國際對于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在很長時間內不贊成、不理解。早在1928年2月通過的《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九次擴大會議決議案》中,就錯誤地批評中國共產黨沉溺于散亂的、不相關聯的、必致失敗的游擊戰爭。盡管當時共產國際也要求中共建立紅軍、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政權、實行土地革命等,但這些在他們看來,僅僅是整個中國革命潮流中的一個支流,而“革命運動高潮日益發展的最可靠、最主要的征候,乃是工人運動的復興”。《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第2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85頁。因此他們強調,要用俄國城市武裝起義為中心的模式來指導中國革命。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則主張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獨立自主地進行革命道路探索,走中國式的革命道路。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批評了“唯上”、“唯書”、“不唯實”、動輒照抄照搬國際經驗的錯誤傾向。他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須同我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他說:“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頁。毛澤東對共產國際那種不顧各國實情而發號施令、瞎指揮的作風進行了嚴正的批評。他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擺脫了對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的盲從,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獨特經驗,集中全黨智慧,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論??梢姡瑘猿知毩⒆灾?,不盲目照搬別國經驗,這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形成的一鮮明特點。

鄧小平曾經很好地概括了這一特點,他說:“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還是沒有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在軍閥割據的時候,在敵人控制薄弱的地區,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根據地,用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了政權。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是在帝國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搞革命,我們也是在敵人控制薄弱的地區搞革命,這在原則上是相同的,但我們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農村,用農村包圍城市?!?img alt="《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12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

其次,表現在這條革命道路的路線圖是“城市——鄉村——城市”。通過攻占大城市或中心城市來奪取政權,是任何一個國家革命必須要經過的步驟和目標。因為只有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或次中心。“城市中心論”與“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區別在于前者不懂得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的國情下要先取農村,在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應該先取農村,再取城市。

大革命失敗后,黨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先后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時期。但城市起義和對城市的進攻卻連連受挫,在這種形勢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時地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抗日戰爭時期,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中國共產黨已擁有大小十九塊革命根據地。這些被敵人分割包圍的革命根據地,隨著革命戰爭形式質的飛躍而相繼連成一片。于是,一反過去的被動局面,呈現出敵占區域及其交通要道和城市被我分割包圍,敵人的中心城市成為孤立據點的態勢。進入解放戰爭后的大多數時間里,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以農村為中心。隨著戰爭雙方力量發生變化,這種局面也開始轉變。1948年秋至1949年春舉行的以奪取中心城市為主的戰略決戰,標志著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始走向勝利,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城市。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明確宣布:從1927年到現在把黨的工作重心放在鄉村的工作方式已經完結。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樓正式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此,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中國革命道路是從農村到城市,還是從城市到農村,取決于當時的革命形勢和條件。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大上的口頭政治報告中對此進行了通俗易懂的闡述,他說:在鄉村盡走盡走,走他幾百萬年,這也不叫馬克思主義,而叫反馬克思主義。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當需要在鄉村時,就在鄉村;當需要轉到城市時,就轉到城市。

最后,表現在這條道路是在反“左”反右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是小資產階級汪洋大海的國度。在中國共產黨內,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員為數眾多,他們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地殘留著小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在革命斗爭中容易產生機會主義傾向。因此,在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探索、形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同“左”、右傾機會主義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

大革命失敗后,陳獨秀等右傾機會主義者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他們攻擊紅軍戰爭和農村根據地是“機會主義的軍事投機”,“沒有一點意義,沒有一點前途?!边€有一些人則對農村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也產生了右傾悲觀論調,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對此,毛澤東指出:“認為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建立政權的艱苦工作為徒勞,而希望用比較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的思想,“是于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而“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立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政權發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等等的政策,無疑義地是正確的。”《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頁。從而批評了右傾機會主義者輕視農村根據地的思想,闡述了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的基本內容。

共產國際和黨內的“左”傾盲動主義以及“左”傾教條主義,也都盲目堅持“城市中心”論,反對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他們認為:“想‘以鄉村來包圍城市’,‘單憑紅軍來奪取中心城市’都只是一種幻想,一種絕對錯誤的觀念?!?img alt="《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6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79937/10797207804909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96435-RslkMx0IIVhCgBRgsJSzORnCGZpCaZko-0-b5725105a4408244f332c5f7fc6a5d7a">并長期對堅持正確觀點的毛澤東進行打壓。

毛澤東在1938年11月回顧黨的指導思想從城市中心向農村中心轉變的歷程時說:“一九二七年以后的一個長時期中,許多同志把黨的中心任務仍舊放在準備城市起義和白區工作方面,一些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根本轉變,是在一九三一年反對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勝利之后。但也還沒有全黨的轉變,有些同志仍舊沒有如同現在我們這樣想?!笨梢?,在堅持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過程中,反“左”反右何其難也。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是中國革命經驗的基本總結,是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是新民主主義理論認識上的升華與詮釋?!稗r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中國民主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最重要、最有標志性的成果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育儿| 金湖县| 洪雅县| 朝阳市| 汝南县| 兴城市| 盘锦市| 大邑县| 辽阳市| 桐柏县| 南郑县| 吉木乃县| 岳普湖县| 师宗县| 崇礼县| 岳阳市| 林周县| 边坝县| 田林县| 体育| 永寿县| 合阳县| 正阳县| 若尔盖县| 滨海县| 克山县| 中方县| 灌阳县| 广宗县| 武鸣县| 黄大仙区| 大方县| 广灵县| 桐乡市| 闽清县| 黑水县| 鹿泉市| 仙桃市| 内江市|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