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脈絡

對“人”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問題,學術界有多種看法,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只是馬克思思想不成熟時期關注的問題,隨著馬克思思想的成熟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馬克思對“人”的關注就讓位于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關注了,如果過多地討論馬克思思想中“人”的問題,就有用不成熟的馬克思取代成熟的馬克思之嫌。

當前,在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關于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時,也出現一些概念分歧和理論觀點的爭論。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以人為本思想的提出標志著執政理念強調人的普遍價值、人的類價值,并作為執政理念的理論基礎。除此之外,不乏不同的理解方式,還有人從馬克思的早期著作的一些表述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涉及準確地理解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為了準確、科學地理解以人為本思想的科學內涵,必須有辯證的思維和歷史的思維,也必須從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根本精神出發。如果離開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歷史發展,就會割斷馬克思一以貫之的精神實質,就會出現用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否定馬克思另一觀點的情況。

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唯物主義者,更不是天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者,馬克思的思想有一個形成、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問題,尤其是關于“人的本質”問題,不僅是馬克思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更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足點和出發點,離開了“人的本質”問題,就無法完整地理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同他思想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經歷了從信奉黑格爾、用黑格爾的范疇來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到信奉費爾巴哈、用費爾巴哈的范疇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觀思想、用唯物史觀范疇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的過程。

一 馬克思用黑格爾的范疇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的時期

黑格爾哲學的核心是絕對精神,黑格爾哲學體系就是由絕對精神的不同發展形態——“邏輯學”、 “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組成的。精神哲學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爾最為關注的一部分,因為絕對精神的主角是人,人是高于自然界、高于動物的,而人高于自然界和動物之處就在于,人本質上是一個能夠“思考自己”,即具有“自我意識”的精神實體。

馬克思在大學時期接受了黑格爾人的本質是自我意識的觀點,馬克思不僅積極參加青年黑格爾運動,而且在黑格爾“自我意識”的指導下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都承認原子運動,但伊壁鳩魯在德謨克利特“原子直線式下落”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偏斜”理論:原子除了直線式的下落外,還有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之所以推崇伊壁鳩魯而批評德謨克利特,是因為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直線下落”將“直線”視為必然,視為命定,沒有給馬克思所推崇的“自我意識”留下空間,而伊壁鳩魯的“偏斜說”則否定了必然性,為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自由性提供了可能:“被某些人當作萬物主宰的必然性,并不存在,無寧說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則取決于我們的任意性?!?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5121/1079720780381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21922-Fb4zb7uxACT3ImbvNCESvXZozcNNK0uf-0-8757273cdd1361ab87317eb66405c375">為此,馬克思高度贊揚伊壁鳩魯,甚至認為“在伊壁鳩魯那里,包含種種矛盾的原子論作為自我意識的自然科學業已實現和完成”同上書,第64頁。。

《博士論文》雖是在“自我意識”主導下完成的,但馬克思對黑格爾并不是完全照搬,對青年黑格爾派也不是亦步亦趨。黑格爾試圖調和自我意識和現實的關系,青年黑格爾派則把自我意識凌駕于現實之上,而馬克思更多地關注自我意識與現實的相互作用,主張“世界的哲學化就是哲學的世界化”。但就整體而言,在人的本質問題上,此時的馬克思還主要使用黑格爾的范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 馬克思用費爾巴哈的范疇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的時期

大學畢業后,馬克思到《萊茵報》工作,主要從事政論文的寫作。由于工作的關系,馬克思開始接觸較多的社會現實問題,并第一次遇到了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題。盡管馬克思努力地用自己的知識來說明諸如出版自由、林木盜竊法等一系列問題,但以自我意識為工具的說明總無法讓馬克思感到滿意?,F實的苦惱使馬克思開始懷疑黑格爾哲學,懷疑自我意識,同時也促使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但這時馬克思所轉向的還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

費爾巴哈是偉大的唯物主義者,他將人及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作為自己哲學的對象,宣布自己的哲學就是關于人的哲學,并將其稱之為人本學。費爾巴哈的人本學重新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對正在尋找突破的馬克思而言,無疑是甘露降臨,馬克思順理成章地“成為費爾巴哈派了”。

費爾巴哈用人本學考察宗教,認為宗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那么,人的本質是什么呢?費爾巴哈認為,孤立的、個別的人不具備人的本質,“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德]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等譯,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185頁。,而“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的人的本質“就是理性、意志、心”, “一個完善的人,必定具備思維力、意志力和心力。……理性、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同上書,第28頁。。這時,馬克思轉向費爾巴哈,用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開始了用費爾巴哈的范疇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的時期。

1.《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時期,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特點——用費爾巴哈人本學范疇批判黑格爾。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是馬克思批判黑格爾的開始,而批判的方式就是費爾巴哈的主客體關系“再次顛倒”法:“我們只要經常將賓詞當作主詞,將主體當作客體和原則,就是說,只要將思辨哲學顛倒過來,就能得到毫無掩飾的、純粹的、顯明的真理?!?img alt="[德]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等譯,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2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5121/1079720780381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21922-Fb4zb7uxACT3ImbvNCESvXZozcNNK0uf-0-8757273cdd1361ab87317eb66405c375">在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問題上,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觀點不過是思辨思維“頭腳倒置”的結果,黑格爾“把這些謂語變成某種獨立的東西,然后以神秘的方式把這些謂語變成這些謂語的主體”,而馬克思所作的,就是將黑格爾顛倒的東西再次顛倒過來:“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活動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在人民與國家制度關系問題上,就像“不是宗教創造人,而是人創造宗教一樣”, “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同上書,第40頁。?!逗诟駹柗ㄕ軐W批判》是馬克思用費爾巴哈的方式對黑格爾進行批判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則是在費爾巴哈方式的基礎上,更多地闡明了馬克思這一時期對人的本質的看法。

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受到費爾巴哈的啟發,但馬克思并沒有停留于費爾巴哈,如同對黑格爾一樣,馬克思在受費爾巴哈影響的同時總是努力地超越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在肯定費爾巴哈宗教批判意義的同時,指出費爾巴哈提出的“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觀點,只完成了對宗教本身的批判,因其沒有揭露產生宗教的原因,就不可能徹底批判宗教。馬克思則在費爾巴哈的基礎上,從人的社會性入手尋找宗教產生的根源,將對宗教的批判和對塵世的批判結合起來:“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5121/1079720780381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21922-Fb4zb7uxACT3ImbvNCESvXZozcNNK0uf-0-8757273cdd1361ab87317eb66405c375">馬克思更進一步指出了德國“置現實的人于不顧”的思辨哲學產生的根源,是德國國家“本身置現實的人于不顧,或者只憑虛構的方式滿足整個的人”同上書,第9頁。的現實。在超越費爾巴哈時,馬克思自己的“人的本質”觀點——“現實的人”已開始顯現,“現實的人”一旦出現,哪怕只是一點端倪,就必然同費爾巴哈抽象的人發生沖突。

雖然“現實的人”已露出端倪,但這一時期,由于受制于這一時期馬克思思想的整體水平,馬克思還在大量借用費爾巴哈的范疇表達自己的思想,造成馬克思自己思想同費爾巴哈思想的交織。馬克思雖然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但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的成員,即“市民”并不是完善的人,因為他們還不“在自己的類存在中”,還不在“人的存在中活動”;馬克思雖然已開始使用“實踐”概念,但“實踐”的目的卻是將德國提高到“人的高度”,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批判宗教,但最終將對宗教的批判“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馬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及其歷史使命的問題,但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的存在,是“人的完全喪失”的結果,所以,無產階級“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恢復自己”,無產階級“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同上書,第16頁。

2.《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特點——在繼續借用費爾巴哈舊范疇表達自己的同時,努力尋找新范疇。

《萊茵報》時期遇到的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的難題,推動馬克思重新研究黑格爾法哲學,馬克思在研究中發現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但是,市民社會又是由什么決定的?這是擺在馬克思面前必須解決的問題。遷居巴黎后,隨著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馬克思認識到“對市民社會的解剖”不應到觀念中去尋找,而“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尋找得到的理論成果,就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

馬克思新的理論成果和費爾巴哈依然巨大的影響力,使得《手稿》具有自己明顯的特點,馬克思在繼續借用費爾巴哈范疇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新范疇以表達自己有別于費爾巴哈的思想。

《手稿》中,馬克思雖然仍然使用人是“類存在物”的提法,但已賦予它以新的含義:人之所以是“類存在物”,并不是因為人共有的自然屬性,而是因為人所從事的生產勞動,是生產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是生產勞動規定了人所以為人的本質。這時,馬克思已經認識到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實質只是解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問題,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基礎上,馬克思發現了人超出自然、與動物不同的部分,這就是人的勞動。

馬克思雖然也講異化,但此時,馬克思的異化已不再停留在人的本質的異化上,而是更多地談論“勞動異化”“異化勞動”,將異化從思想領域引入到現實領域,大大地突破了費爾巴哈。

馬克思已開始從實踐的角度談論人及人的本質。馬克思雖仍承認人的類本質,但認為人的族類特征就是自由的自覺活動,“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 “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 “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 “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頁。

三 馬克思逐步走向唯物史觀,走向用“現實的人”表達“人的本質”思想的過程

《手稿》后,隨著研究的深入,馬克思思想開始逐漸步入唯物史觀階段。馬克思也開始了用新的范疇表達自己“人的本質”思想的嘗試,并最終找到了“現實的人”這一唯物史觀的新范疇。

1.《神圣家族》時期,馬克思開始用新范疇表達唯物史觀萌芽的同時,也開始了用新范疇表達人的本質思想的嘗試。

《神圣家族》的中心議題是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而批判的武器,除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外,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開始形成的新思想。

《神圣家族》尚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依然保留有費爾巴哈人本學的痕跡,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在借用費爾巴哈人本學的范疇分析現實。如馬克思還承認天賦的本質,固有的天性;強調群眾自我異化的實際后果;還用人的本質異化論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以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頁。,在異化中,“有產階級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是被滿足的”,而無產階級得到的則是“非人的生存現實”;無產階級反抗私有制是因為無產階級所處的“達到了違反人性的頂點”的“現代社會的一切生活條件”,使無產階級“完全喪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觀”;等等。但在費爾巴哈人本學范疇的外殼下,同“現實的人”有關的一些重要觀點在《神圣家族》中已表露出來。

《神圣家族》開始以“歷史中行動的人”代替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渡袷ゼ易濉肥状翁岢隽藲v史是“人的活動”的觀點:“‘歷史’并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img alt="同上書,第118、11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5121/1079720780381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21922-Fb4zb7uxACT3ImbvNCESvXZozcNNK0uf-0-8757273cdd1361ab87317eb66405c375">

《神圣家族》已初步表露出群眾創造歷史的思想?!皻v史是人的活動”,而“人的活動”就是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因為“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而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就是群眾。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群眾給歷史規定了它的‘任務’和它的‘業務’”同上書,第101頁。。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工人才創造一切,甚至就以他們的精神創造來說,也會使得整個批判感到羞愧”同上書,第22頁。。群眾創造歷史離不開一定的動力,這個動力就是利益,“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革命要想得到群眾的支持,就必須代表群眾的利益。

《神圣家族》包含著幾乎已經形成的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觀點。馬克思認為,不管“目前某個無產者或者甚至整個無產階級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他們遲早會覺悟到并擔負起摧毀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因為,無產階級“不是白白地經受了勞動那種嚴酷的但是能把人鍛煉成鋼鐵的教育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頁。而無產階級的解放,必須“消滅它本身的生活條件”、“消滅集中表現在它本身處境中的現代社會的一切違反人性的生活條件”、消滅“制約著它的對立面——私有制”。同上書,第44、45頁。

2.《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時期,馬克思“人的本質”新范疇的初步表達——“社會關系的總和”。

到了《提綱》時期,隨著實踐觀的形成,馬克思已開始用唯物史觀的新范疇來表述自己的思想。馬克思不僅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已顯露出的實踐觀點擺放在最明顯的位置,而且將實踐的觀點貫穿于《提綱》的始終:“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7頁。正是實踐概念的提出,使得馬克思第一次將自己的“人的本質”思想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使得馬克思“現實的人”真正成為現實。

依據實踐的觀點,馬克思開始徹底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妒指濉窌r期,馬克思還贊揚費爾巴哈“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而在《提綱》中,馬克思則明確批判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的抽象性,指出費爾巴哈“人”的單個性、孤立性,并第一次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歸為“以前的唯物主義”的范疇,標志著馬克思同費爾巴哈“人的本質”思想的徹底決裂。在批判費爾巴哈“人的本質”抽象性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人的本質”思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5121/1079720780381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21922-Fb4zb7uxACT3ImbvNCESvXZozcNNK0uf-0-8757273cdd1361ab87317eb66405c375">《手稿》時期,馬克思提出了勞動是人的本質的觀點,《提綱》中,馬克思通過“社會關系總和”,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人的本質”思想?!短峋V》在《手稿》用勞動將人同動物區分開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用“社會關系的總和”將人與人區分了開來,勞動是人的共性,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差異性)正是在人具有的勞動屬性的基礎上、由人與人之間所處的不同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決定的。如果說勞動是人的初級本質(人同動物的區別)的話,“社會關系的總和”則是人的高級本質(人同人的區別)。

《提綱》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現實的人’的前提,它不僅是馬克思表達人的本質思想的新范疇,也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立腳點。馬克思認為,新舊唯物主義的不同,首先在于立腳點的不同,“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同上書,第57頁。。舊唯物主義因為缺乏實踐的觀念,“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同上。,只能把社會看作獨立的個人的集合體,而看不到存在于這些人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但這些聯系和關系事實上卻構成了人存在的實質,新唯物主義則不同,它所講的人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現實的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的人,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

3.《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時期,馬克思明確表達了唯物史觀“人的本質”思想的新范疇——“現實的人”。

《提綱》是馬克思為《形態》所寫的提綱,《形態》則是《提綱》的進一步展開,在《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將《提綱》中的“提綱式”的問題逐一展開,不但第一次表述了馬克思新的歷史觀,而且使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更加具體化和立體化。具體來說《形態》在以下幾方面對《提綱》中的觀點進行了深化和擴展。

進一步批判費爾巴哈“人的本質”的抽象性。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人是抽象的人,因為他所“設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頁。,因為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因為他“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生活條件來觀察人們”, “他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同上書,第77、78頁。

進一步強調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前提和唯物史觀“人的本質”的實質——“現實的人”。“現實的人”就是《提綱》所言的處于“社會關系總和”之中的人。在《形態》中,馬克思多次講到新唯物主義的前提,并一再強調這一前提的現實性:“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我們“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薄拔覀兊某霭l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我們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同上書,第66、67、71、73頁。

進一步將“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現實的人”具體化為一定的生產關系?!缎螒B》對“社會關系的總和”、“現實的人”的論述,側重于“社會關系總和”和“現實的人”中所包含的生產關系(以及與生產關系密切相關的生產方式)。在馬克思看來,人之所以是現實的,就在于其處于一定的具體的社會關系之中,而諸多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平行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的形成離不開生產:“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img alt="同上書,第6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65121/10797207803819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21922-Fb4zb7uxACT3ImbvNCESvXZozcNNK0uf-0-8757273cdd1361ab87317eb66405c375">一個人是什么樣子“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同上書,第68頁。。“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同上。所以,“現實的人”之所以現實,是因為他“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

至此,通過艱苦的理論探索,馬克思解決了困擾自己已久的“人的本質”問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人的本質”思想,“現實的人”不但使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有了堅實的立足點,也使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對人的關注同以往任何思想相比更具有真實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源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恰恰離不開“現實的人”,馬克思所言的生產力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主要是生產關系)之中的“現實的人”所具有的生產力,馬克思所言的生產關系是“現實的人”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現實的人”是馬克思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基礎。馬克思關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關注人、關注“人的本質”不是矛盾的,而是在“現實的人”的基礎上的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益阳市| 如皋市| 孝义市| 兴文县| 兴文县| 泰安市| 武隆县| 兖州市| 黄冈市| 辽源市| 延寿县| 寻甸| 安顺市| 榆树市| 温宿县| 汤阴县| 丰县| 云安县| 同仁县| 德惠市| 沈阳市| 建宁县| 安西县| 建湖县| 汕头市| 长白| 商河县| 乌苏市| 顺义区| 句容市| 临漳县| 济宁市| 县级市| 天祝| 津南区| 德令哈市| 依兰县| 宁国市| 确山县| 安多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