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長蘆鹽區的變遷

一 長蘆鹽區的歷史沿革

長蘆,原指古漳河的一條支流,“以其旁多蘆葦故曰長蘆”鹽務署編:《中國鹽政沿革史》,鹽務署印行1914年版,第1頁。。公元580年(北周大象二年),設置長蘆縣,“蓋以水為名也”同上。。唐朝貞觀年間,長蘆縣隸屬于滄州。宋熙寧初年,廢長蘆縣,改為長蘆鎮,并入滄州之屬的清池。一直到明朝永樂初年,滄州州治遷徙于40里外的長蘆,“自明朝移滄州治長蘆后,人遂以為滄州而莫知長蘆之所在矣”同上。。自此之后,長蘆縣行政區域被滄州所取代,人們反倒不知道長蘆縣的確切位置了。明朝時以長蘆為產鹽旺盛之區,設都轉運使司。清朝初年鹽運使署移駐天津。雖然在行政區劃上,滄州取代了長蘆縣,但直隸境內環渤海鹽區一直沿用“長蘆”名稱至今。

長蘆鹽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西周起就有產鹽記錄,“周有幽州之利,秦有上谷之饒”同上。。漢朝在泉州(今武清縣境)、章武(今黃驊市境)、海陽(今灤縣境)、堂陽(今南宮縣境)設置郡國鹽官,掌管鹽務。唐朝時,設河北道,長蘆鹽區隸屬于河北道,所以長蘆鹽又稱為河北鹽,沿用至今。五代時,河北州郡常遭遇兵禍。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幽州節度使趙德鈞為解決軍費困難,于蘆臺南部鹵地設置鹽場,長蘆鹽區始有鹽場稱謂。長蘆鹽志編修委員會編:《長蘆鹽志》,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頁。在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以后,長蘆鹽場就歸屬了遼國。宋代澶淵議和后,與遼國就以白溝河為界,河南歸宋,食滄州鹽;河北為遼地,食幽平二州鹽,實際上都屬于現在的長蘆鹽。元代時,長蘆鹽場有22場:利國場、利民場、海豐場、阜民場、阜財場、益民場、潤國場、海阜場、海盈場、海瀾場、嚴鎮場、富國場、興國場、厚財場、豐財場、三叉沽場、富民場、蘆臺場、越支場、石碑場、惠民場、濟民場。明洪武初年,又增設了海盈場、歸化場。隆慶年間,裁撤益民、潤國、海阜、三叉沽四場,并為20場。冷家驥編:《中國鹽業述要》(非賣品),北京文嵐簃印書局1939年版。

到清朝時期,據史書記載,長蘆鹽政機構駐地及長蘆鹽場歸并均發生了很大變化:“長蘆鹽官之建置,當前清初年,沿明代舊制,設鹽政于天津,設都轉鹽運使于滄州,命名曰長蘆,因州治本宋長蘆鎮也。康熙二十四年始移運署駐天津。天津分司運同及經歷知事、庫大使、小直沽批驗大使亦駐焉。薊永分司運判駐豐潤縣宋家營。鹽巡檢原駐張家灣,今移駐豐臺。至各場大使,歷遼、宋、金、元,皆為二十四場。至明隆慶三年,以三叉沽場并入豐財場,以潤國場并入阜民,以益民場并入阜財,以海阜場并入海豐,則為二十場。迨前清康熙十八年,以厚財場并入興國、惠民場并入歸化、海潤場并入阜財、海盈場并入海豐,則為十六場。雍正十年,以利民、阜民、利國、富民、深州海盈、阜財六場裁歸寧河(今天津市寧河區)、河間、交河(今河北省泊頭市交河鎮)、寧津、東光、青縣、滄州、南皮、鹽山、慶云、冀州、衡水及山東海豐、樂陵等十四州縣,則為十場。道光十一年,以富國場裁歸武清、寶坻(今天津市寶坻區)、寧河(今天津市寧河區)、天津、青縣、靜海、滄州、南皮、鹽山、慶云及山東樂陵等十二州縣。十二年,以興國場并入豐財,惟存豐財、蘆臺、海豐、嚴鎮、越支、濟民、石碑、歸化八場”長蘆鹽運使署編:《長蘆鹽務公報(第1期)1913年4月1日》,長蘆運署出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12-818。。至道光年間,長蘆鹽場經過歸并,只剩下8個鹽場了。

民國初年,因蘆鹽借運,長蘆鹽政機構又進行了變革。“中華民國元年十二月以淮鄂湘皖等省來蘆借運者多,就蘆臺、豐財、石碑三場筑運,而該場產鹽供不敷求,亟須整理場務,擴充灘產。并以原設各場大使權力微薄,難期得力,因將該三場大使裁撤,改設三場務所,各設所長一員,為改良整頓地步,其余嚴鎮、海豐、越支、濟民、歸化五場暫仍其舊”長蘆鹽運使署編:《長蘆鹽務公報(第1期)1913年4月1日》,長蘆運署出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12-818。。蘆臺場場務所設在寨上坨(原駐蘆臺鎮),豐財場場務所改設在塘沽(原駐葛沽),石碑場場務所設在大清河(原駐閻各莊)長蘆鹽運使署編:《長蘆鹽務公報(第2期)1913年4月16日》,長蘆運署出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12-818。。1914年,稽核總所和長蘆稽核分所為了整頓長蘆鹽務,對長蘆鹽場進行了進一步的裁并整合:裁海豐場、嚴鎮場,并入豐財場;裁越支場并入蘆臺場;裁濟民場、歸化場并入石碑場。這樣,長蘆鹽區只剩下石碑場、蘆臺場和豐財場三場。同年,改場務所為場務局,各設局長一人。1915年,局長改稱場知事。同年3月,裁廢濟民、歸化兩場灘坨。1918年3月,原嚴鎮、海豐兩場灘坨全部裁廢。1919年8月至1925年,石碑場灘坨及越支場灘田也先后裁撤,于是全區僅存豐財、蘆臺兩場長蘆鹽志編修委員會編:《長蘆鹽志》,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頁。。長蘆鹽區制鹽方法均用曬制,每年平均產量約600萬擔,占全國總產量的12%。參見招遠冷家驥編《中國鹽業述要》(非賣品),北京文嵐簃印書局1939年版。蘆臺場產量較大些,豐財場稍少。

二 北洋政府時期長蘆鹽區概況

北洋政府時期,長蘆鹽區為全國七大海鹽產區之一,其產鹽量(見表1-1)、鹽銷量(見表1-2)、鹽稅收入(見表1-3)均在全國鹽產中占重要位置。

表1-1 北洋政府時期蘆鹽年產量及在全國鹽產中所占比重 單位:千擔,%

資料來源:丁長清等編:《近代長蘆鹽務》,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表1-2 北洋政府時期蘆鹽銷量及占全國鹽銷量的比重統計 單位:千擔,%

資料來源:丁長清等編:《近代長蘆鹽務》,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頁。

表1-3 北洋政府時期長蘆鹽稅收入及占全國鹽稅收入的比重 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丁長清等編:《近代長蘆鹽務》,中國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頁。

從上表可知,北洋政府初年,蘆鹽產量在全國所占比例很高,最多一年是1921年,達18.4%,近占全國產量的五分之一;平均年銷量幾占全國年總銷量的十分之一強;鹽稅收入更加顯著,平均年收入近占全國當年收入的八分之一強。后來,由于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等原因,蘆鹽生產大受影響。其余時間,蘆鹽銷量及稅收一直在全國占很大比重。長蘆鹽區為當時重要鹽產區之一。

(一)鹽場——產鹽區域

長蘆鹽域環繞渤海灣,北起直隸臨榆縣歸化場,南到山東海豐縣海豐場。按照當時海程,共綿延1400余里。陸路上,鹽場距離當時長蘆鹽運使司公署所在地天津,遠者700余里,近的也達70里。

1912年至1913年,長蘆鹽區鹽場有8場。豐財場、蘆臺場、越支場、濟民場、石碑場、歸化場等習慣上稱為“北六場”,海豐場、嚴鎮場稱為“南二場”。各鹽場位置如表1-4所示。

表1-4 民國初年長蘆鹽區各鹽場位置

資料來源:根據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長蘆鹽務公報》之“長蘆鹽政紀要(卷一)”繪制,卷宗號680-12-818。

在各鹽場里,有灶地。灶地為國家劃給灶戶的鹽區內土地。“長蘆產鹽之區,前清沿明舊制,置場于沿海,而區劃瀕海地土給灶戶,以為恒產,名為灶地。其地有肥瘠,課則隨焉。”長蘆鹽運使署編:《長蘆鹽務公報(第1期)1913年4月1日》,長蘆運署出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12-818。有灘地。在道光以前,各場有煎有曬。在道光年間,各場一律改煎為曬。“凡曬者,必資于灘,灘之制,前有進潮溝,以引注潮水,溝內有閘,候潮啟閉。后有運鹽小溝,用船撥鹽,以達于坨,四圍筑有圍垣,所以防灘私也。”同上。民國3年裁并整合鹽場以后,僅剩下石碑場、蘆臺場及豐財場三場。石碑場包括坨后、老灘、老米溝、姜石溝等鹽灘;蘆臺場包括南溝、中溝、北溝、尖坨各灘及越支場各灘;豐財場包括塘沽、鄧沽、新河、東沽各灘。

(二)運道——行鹽孔道

蘆鹽運輸有水運和陸運兩種運輸方法。在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前,蘆鹽主要依靠水運。以后,隨著穿行直豫兩省各條鐵路的修建,火車運鹽逐漸占了主要地位。

民國初年,長蘆引鹽配行直隸省者,習慣上從水上運輸者居多。其水道共有五條:北運河(即白河)、西河(即淀河。由淀河上行為府河、白溝河、府南河)、下西河(即子牙河。由子牙河上行為滏陽河)、南運河(即御河。由御河上行為衛河)、東河(即薊運河)。沿河各屬就近落廠落廠,即鹽斤靠岸裝倉。,分運集鎮。處在非沿河之各縣,再由沿河鹽廠車運至各岸。其配行河南省者,則向由南運河至河南道口鎮,再分運各處。汲縣(今新鄉市衛輝市)、新鄉縣等處,則多由火車載運,以取徑捷。直豫各岸水上運道分列于下:

1.北運河:沿途有蔡村鹽廠,供應武清(今天津武清區)鹽店;起河屯鹽廠,供應香河鹽店。

2.東運河:沿途有4個鹽廠:行仁鹽廠供應三河(今三河市)、密云(今北京市密云區)、順義(今北京市順義區)、懷柔(今北京市懷柔區)鹽店;蘆臺鹽廠供應薊縣、寧河(今天津市寧河區)、寶坻(今天津市寶坻區)鹽店;次渠鹽廠供應平谷(今北京市平谷區)鹽店;窩洛沽鹽廠供應遵化鹽店;新安鎮鹽廠供應玉田鹽店。

3.南運衛河:沿途有16個鹽廠分別供應各鹽店:靜海鹽廠供應靜海(今天津市靜海區)鹽店;青縣鹽廠供應青縣鹽店;滄縣鹽廠供應滄縣鹽店;覺地鹽廠供應慶云、鹽山鹽店;南皮鹽廠供應南皮鹽店;泊頭鹽廠供應東光、交河(今河北省泊頭市交河鎮)、阜城、南皮鹽店;安陵鹽廠供應寧津、吳橋、景縣鹽店;鄭口鹽廠供應棗強、故城鹽店;油坊鹽廠供應曲周、威縣、清河、南宮、廣宗鹽店;龍王廟鹽廠供應大名、南樂、清豐鹽店;金灘鹽廠供應元城、肥鄉、廣平鹽店;岔河嘴鹽廠供應魏縣歸并大名、元城鹽店;五陵鹽廠供應湯陰鹽店;道口鹽廠供應浚縣、滑縣、陽武、溫縣、濟源、長垣、濮陽、東明;道口鹽場還供應道清路,道清路上有清化車站清化鹽廠和修武車站修武鹽廠,前者供應沁陽縣、孟縣鹽店,后者供應修武縣鹽店;楚旺鹽廠供應內黃鹽店;新鄉鹽廠供應新鄉、滎澤(今已撤縣,歸入鄭州惠濟區)、滎陽(今鄭州滎陽市)、汜水(今鄭州滎陽市轄汜水鎮)、河陰、原武(今新鄉市原陽縣)、武陟、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輝縣、獲嘉、封丘、延津鹽店。

4.上西河:沿途有蘇橋鹽廠供應文安、新鎮(今為文安縣新鎮)鹽店;苑家口鹽廠供應霸縣、永清鹽店;劉莊鹽廠供應任丘縣(今任丘市)鹽店;茍各莊鹽廠供應任丘縣鹽店;趙北口鹽廠供應任丘縣鹽店;白溝河鹽廠供應容城、新城(今高碑店市)鹽店;永固橋鹽廠供應新城(今高碑店市)鹽店;安新鹽廠供應安新縣鹽店;楊村鹽廠供應定興鹽店;新安鹽廠供應新安歸并安新鹽店;清苑鹽廠供應清苑鹽店;曹莊鹽廠供應固安鹽店;望海莊鹽廠供應涿縣(今涿州市)鹽店;雄縣鹽廠供應雄縣鹽店。

5.下西河:沿途有李各莊鹽廠供應新河、寧晉、南宮、冀縣鹽店;臧橋鹽廠供應獻縣、無極鹽店;圈頭鹽廠供應武邑鹽店;零臧口鹽廠供應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鹽店;深澤鹽廠供應深澤鹽店;衡水鹽廠供應衡水鹽店;小范鹽廠供應武強、深縣(今衡水市深州市)鹽店;流羅鎮鹽廠供應安國鹽店;呂漢鹽廠供應饒陽、肅寧鹽店;高佐鹽廠供應安平鹽店;南趙扶鹽廠供應大城鹽店;張莊鹽廠供應晉縣、藁城(今石家莊市藁城區)鹽店;沙河橋鹽廠供應河間鹽店;安瀾橋鹽廠供應高陽鹽店;侯家莊鹽廠供應博野、蠡縣鹽店。參考自“長蘆直豫各岸水陸運道統系表”,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8-456。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商品輸出過渡到資本輸出時期。此時,外國對華投資形式之一就是攫取中國鐵路修筑權,以鐵路為依托,加深對華政治、經濟侵略。中國鐵路建設由此開始緩慢發展。途經直隸、河南兩省鹽產地和引岸的幾條重要鐵路便在這個時期修成: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京山、京漢部分路段及天津至滄州的鐵路通車。京奉路由英國人修建,于1912年通車;京漢路由比利時修建,于1906年全線通車;道清路 [道口至清化鎮(今博愛)]由英國、意大利兩國修建,于1907年通車;隴海路由比利時在原來汴洛路(開封—洛陽)基礎上于1913年5月動工,1915年5月,開封至徐州段通車,同年9月洛陽至觀音堂段30公里竣工。京綏路由中國工程師詹天佑設計,于1909年修通了北京到張家口的路段。在直豫境內,鐵路通過京奉路與京漢、京張、津浦路相接,京漢路又連接了道清路和隴海路。這些鐵路修通后,蘆鹽運輸逐漸依靠鐵路火車,對長蘆鹽區河運形成了很大沖擊。

為了整理長蘆鹽務,鹽務稽核總所、長蘆鹽務稽核分所命令長蘆運使修建、擴建長蘆各鹽坨。1914年,裁廢天津坨。1916年至1918年,豐財場塘沽坨、鄧沽坨和蘆臺場漢沽坨修建、擴建工程相繼竣工。塘沽坨、漢沽坨則鋪設了專用鐵路連通京奉鐵路。蘆鹽水陸并運的時代到來了。后來,蘆鹽水運逐漸衰退,主要由火車運輸。

蘆鹽運輸,離鹽坨近的地方即在鄉間土路靠大車拉運,比如樂亭縣鹽總店,由大清河鹽坨用大車拉運(距鹽坨50里)。昌黎、撫寧、盧龍、臨榆、灤縣、遷安等縣都由洋河口鹽坨用大車拉運至本縣鹽總店,其中盧龍和灤縣部分路段還要使用火車運輸。豐潤縣鹽總店,距宣莊鹽廠30里,由越支場坨用大車拉運。

離鹽坨較遠或是火車運輸方便的地方,則主要用火車運鹽。比如京奉路沿途有落垡車站、廊坊車站、萬莊車站、永定門車站和通縣車站。這些車站附近都設有鹽廠供鹽斤裝卸的集散地。。周邊州縣鹽斤就從這些鹽廠起運至本州縣鹽店。武清縣(今天津市武清區)鹽總店從落垡鹽廠裝鹽;廊坊鹽廠供應安次縣鹽總店、永清縣鹽總店和舊州營鹽總店;萬莊鹽廠供應采育營(今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鹽總店;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鹽總店和宛平縣(今北京西城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都曾為原宛平縣轄)鹽總店則從永定門鹽廠裝運;通縣鹽廠鹽斤運往通縣、順義縣(今北京市順義區)和懷柔縣(今北京市懷柔區)鹽總店。

京漢路(由京奉路轉入)為蘆鹽運輸的主干道。供應沿途79縣鹽店鹽斤。具體縣份有: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區)、良鄉(今北京市房山區)、涿縣(今保定涿州市)、新城(今高碑店市)、淶水、易縣、定興、徐水、完縣(今保定順平縣)、滿城(今保定市滿城區)、唐縣、望都、定縣、曲陽、阜平、新樂、行唐、正定、靈壽、藁城(今石家莊市藁城區)、晉縣(今石家莊市晉州市)、元氏、贊皇、趙縣、平山、井陘、獲鹿(今石家莊市鹿泉區)、欒城(今石家莊市欒城區)、高邑、寧晉、柏鄉、隆平、臨城、內邱、唐山、邢臺、南和、平鄉、任縣、巨鹿、沙河、永年、雞澤、邯鄲、武安、涉縣、成安、磁縣、安陽、林縣、湯陰、臨漳、淇縣、汲縣(今新鄉市衛輝市)、輝縣(今新鄉市輝縣市)、封丘、延津、新鄉、原武(今新鄉市原陽縣)、武陟、滎澤(今已撤縣,歸入鄭州惠濟區)、鄭縣(屬今鄭州)、中牟、新鄭、洧川(今開封市尉氏縣洧川鎮)、禹縣、長葛、許昌、扶溝、鄢陵、尉氏、臨潁、舞陽、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區)、西華、沈丘、項城、商水、淮陽等,這些縣份的鹽店鹽斤均在京漢路沿途車站鹽廠裝運,銷往全縣各地。

另外,道清路獲嘉車站鹽廠供獲嘉縣鹽總店,道口車站道口鹽廠供給陽武縣(今新鄉市原陽縣)、溫縣、濟源縣、長垣縣、濮陽縣、東明縣鹽總店。隴海路開封車站鹽廠運往陳留縣、開封縣、杞縣、太康縣、通許縣等鹽店;滎陽鹽廠供應滎陽縣、汜水縣(今鄭州滎陽市轄汜水鎮)、河陰縣鹽店;汜水站也供汜水縣(今鄭州滎陽市轄汜水鎮);蘭封鹽廠就供蘭封縣(今蘭考縣西部)鹽店。京綏路(由京奉路轉入)沙河橋鹽廠供應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延慶縣(今北京市延慶區)鹽店。以上各運道參考自“長蘆直豫各岸水陸運道統系表”,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8-456。

(三)引岸——銷鹽區域

長蘆引地,在明代,只有北直隸及河南彰德、衛輝二府及開封府的祥符縣等23州縣。至前清順治初年,懷慶一府及開封府的杞縣、太康、通許、蘭陽(屬今蘭考縣)、儀封(今蘭考縣東)五縣及南陽府的舞陽一縣并入蘆綱。清代,蘆鹽引名繁多,其引名舊有京引、順引、綱引、薊引、永引、蘆引、津引、河引、正引、陳西引、儀封引、懷引之別,而以綱引為最廣。到民國時期,只剩下京引、直引、豫引。蘆鹽銷往直隸省(今河北省境內)達148州縣,包括直岸(今河北省中、南部)132縣;永平府七縣(即永平府所屬七縣,即灤縣、昌黎、臨榆、樂亭、遷安、撫寧、盧龍七縣),簡稱“永七岸”(河北省東部)7縣;口北岸(河北省北部)9縣。河南省80縣,包括豫岸(河南省北、南、西部)59縣,襄八岸(河南省中部)8縣,汝光岸(河南省東南部)13縣。口北岸為蒙鹽銷區,供應不足時由蘆鹽借運。襄八岸和汝光岸等地為蘆鹽和晉鹽并銷區。其中,直岸包括:順天府、永平府、河間府、天津府、正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遵化州、冀州、趙州、深州、定州、易州并所屬淶水縣,宣化府屬延慶州等。豫岸包括:開封府、彰德府、衛輝府、懷慶府、陳州府、鄭州、許州并所屬臨潁、郾城(今漯河市郾城區)、長葛縣,南陽府屬舞陽縣。長蘆鹽運使署編:《長蘆鹽務公報(第2期)1913年4月16日》,長蘆運署出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12-818。

長蘆計引行鹽。清朝順治初年,每年額定銷引719550道。之后迭次加增,至嘉慶九年,額銷引966046道。道光年間不斷增多和減少銷引。同治八年停京引20000道,凈行銷引662497道。這個數額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以后遂因政局變幻蘆鹽銷額有所增減。長蘆鹽包斤重除鹽斤外,外加包索、余鹽、割沒等名目的鹽斤。從明朝到清朝,一再發生變化。明朝一引重至650斤。至清順治元年,因斤數太重,秤稱難制,把一引分為三引,每引定為205斤,包索20斤,共225斤。康熙十六年,加25斤。雍正元年加50斤,以300斤為一包。雍正十二年,議定河南鹽每包加折耗鹽15斤,直隸鹽每包加折耗鹽10斤。嘉慶十二年,各加耗鹽13斤11兩。道光元年各加鹽35斤,八年各加鹽20斤,二十一年各加鹽38斤12兩,二十八年各加鹽150斤。光緒二十六年,直引加鹵耗鹽20斤,二十八年豫引加鹵耗鹽20斤。定為順天直隸省每引配鹽587斤7兩,河南省每引配鹽592斤7兩。長蘆鹽運使署編:《長蘆鹽務公報(第4期)1913年5月16日》,長蘆運署出版,河北省檔案館藏檔案,卷宗號680-12-8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邯郸县| 长治市| 洮南市| 桃江县| 塔城市| 新竹市| 军事| 林西县| 霍林郭勒市| 和政县| 崇义县| 枞阳县| 观塘区| 孙吴县| 五家渠市| 木里| 洛扎县| 富民县| 乐昌市| 丰城市| 临夏市| 垦利县| 孝义市| 陆川县| 铜山县| 巧家县| 嘉兴市| 淅川县| 商都县| 类乌齐县| 梧州市| 晋城| 潍坊市| 英德市| 出国| 永州市| 藁城市| 天门市| 拉萨市|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