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客家民俗與文化

所謂客家文化,就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古越族和畬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是從河洛文化母體中衍生出來的一種亞文化,其核心、精髓和根底還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講究郡望、重教尚禮、堅韌不拔、刻苦勤奮等。我們來看看世人是如何評價客家人的。

英國人歐德里在《客家人種志略》中說:“客家民族,是牛奶上的奶酪。”

李逢蕊在《客家人界定初論》中談道:“具有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李逢蕊:《客家人界定初論》,《客家學研究文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頁。

日本著名學者山口縣造在《客家與中國革命》一書中,對客家精神的概括極為精辟,他說:“客家是中國最優秀的民族,他們原有一種自信與自傲的氣質,使其能自北胡騎之下,遷到南方,因此,他們的愛國心,比任何一族都強,是永遠不會被人征服的。其后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

雖說有的著作中言語有失偏頗,但不可否認的是,客家民系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他們來自中原,帶來了華夏民族引以為豪的勤勞勇敢、刻苦剛強、務實儉樸等優秀品質,也帶來了以三綱五常、忠孝節義、仁智禮信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意識。雖然客家人遠離故土,但千百年來基本保持了中原漢族的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并深刻地影響、同化了新居地的土著居民。

關于風俗,《臨汀志》記載:“汀,山峻水急,習氣勁毅而狷介,其君子則安分,義勵廉隅,恥為浮俠;其小人則質真果敢,不以侈靡崇飾相高。”(宋)胡太初修:《臨汀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頁。陳一新也有所謂“由唐歷宋,風聲習氣頗類中州”的客家風俗論斷。客家著名詩人黃遵憲說客家人作為“中原之舊族,三代之移民”,他們卻完全地保持了以中原地區為主的漢民族文化傳統,“頗有唐、魏儉嗇之風,禮俗多存古意,世守鄉音不改”。所以,客家人的傳統民俗和文化與中原頗具淵源,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有著強烈的宗族念祖觀念。客家人經過漫長的遷徙來到南方,他們只能“家鄉北望”,家在他們心里已經成了一種信念,所以無論貧家富戶,全都穩固地維系著北方中原所固有的同心協力的家族觀念。有兩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來證明客家人這種宗族念祖觀念。在上一節中提到的客家圍龍屋就是其一,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以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有的圍龍屋可住上百人,全是一個姓氏,老少幾代都住在里面,喝同一口井里的水,望同一片圍龍屋上的天。另外一個就是客家人的宗祠和祖宗的供奉。客家人十分重視祖先崇拜,是一個尚宗追遠的族群。客家先民迫于戰亂等因素,舉家南遷。雖在新地方安居下來,但他們不忘本源,對自己的祖先仍然懷有崇敬之心。于是,他們為祖先營造靈魂的安身之所——祠堂。祠堂不僅用于放置祖先的牌位,客家人還去祠堂進行定期的春秋祭祀以及不定期的平時祭拜。在客家地區,各宗族幾乎均建有自己的祠堂,客家祠堂是客家地區一道優美的景致。圖1-4為廣東惠州現存的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李氏宗祠。黃釗在《石窟一征·禮俗》卷四中稱:“凡大小姓,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廟,亦祠也。有吉兇之事,皆祭告之。所謂歌于斯之寢室也。”黃釗:《石窟一征》,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版,第72頁。在閩西調研的過程中經常能看到散落在村莊里的各姓氏的宗祠,家家都把祖宗的遺像供奉于堂前,即使在照相技術如此普及的今天,客家人的遺像還多是畫像,原因是能夠保存得更長久。整理自上杭縣古田鎮王世昌口述,2006年11月1日。客家人這種強烈的宗族念祖觀念,是由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所支撐的。這種也許已經成為客家人潛意識的歸屬感其實就是源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儒家、道家的道德觀念。

圖1-4 400余年歷史的明朝客家圍龍屋李氏宗祠(圖片來源:《惠州日報》)

二是勤勞節儉純樸的民風。《古今圖書集成·贛州風俗考》引舊志所載,概括贛南的故俗是“民間絕無四方奇偽之物。男子布袍,女子椎髻。冠婚僅取成禮,燕會止列數肴,即貴家大族亦無所芬華”。“贛南疆域日辟,聲教寢遠,人皆抗節篤志”,這些專就優點立論,說的無非就是客家人的純樸、本分、勤儉的品質。這主要是客家先輩在災禍、戰亂、朝代變遷、山區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為生存和發展而遷徙過程中形成的。客家人從中原輾轉遷徙至南方各省,歷經滄桑,備嘗艱辛,煉就了刻苦勤儉的品格。“一條扁擔走天下”是其堅忍頑強精神的真實寫照。

在偏僻荒蕪、人煙稀少的客家地區,不問貧富,不論男女,都崇尚艱苦奮斗、勤勞儉樸的精神。“積谷防饑,養兒防老”,“興由勤儉敗由奢”等諺語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家喻戶曉。為了生存發展,客家男女老幼齊動手,開墾耕地,筑土定居,開創家業。客家婦女更是鮮明地體現出這種勤勞節儉的民風,她們被稱為“中國最優秀的勞動婦女的典型”。黃遵憲在其《高祖妣鐘太夫人述略》一文中說:“婦女皆勤儉,世家巨室,亦無不操井臼設酒食親縫紉者。中人之家,則無役不從,甚至務農業商,持家教子,一切與男子等。皆客人家法,世傳如此。五部洲中,最為賢勞矣!”黃遵憲:《高祖妣鐘太夫人述略》,《黃遵憲全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84頁。這種勤勞節儉的民風在客家服飾上有突出的表現。圖1-5、圖1-6為客家婦女辛勤勞動的景象。從衣飾這個載體來看,當地少數民族給人的感覺是服裝色彩艷麗,佩飾富麗精美,如當地的畬、瑤、壯等民族的服飾,而客家人的衣飾體現出的卻是樸素之美。這種審美特征形成的原因,是與客家人樸素的民風密切相關的。臺灣客家學者陳運棟先生曾說:“客家人由于經歷了漫長的移民生活,大多樸實無華,力求自給自足,不假外求。所以講起客家人的衣飾,樸素是最大的特色。”客家人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養成了這種審美內涵,進而在服飾上體現出來。除此之外,客家人還有崇尚節儉的美德。有這樣一條客家諺語:“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著。”說的是客家人把舊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舊衣保護新衣。而“有做無做,燎到天穿過”的客家諺語充分體現了客家文化中勤勞刻苦的精神內涵。通過衣飾這個外在,呈現出整個客家人內在的民族品質——勤勞、樸素,構成了絢爛的客家文化花園。

圖1-5 辛苦勞作的客家婦女(拍攝于上杭)

圖1-6 江西定南客家老人在田里勞作

20世紀以來,不少中外學者開始探索被稱為“客家人”的這個漢民族的獨特民系所創造的所謂“客家文化”的奧秘。他們采用歷史學、社會學、人種學、民族學、語言學、民俗學等多種角度,收集史料,有的還進行了實地調查,并以哲學研究的方式,把“客家”作為一個對象來研究。近年來,國內發表了許多客家專題的論文,在2005年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上,還有來自法國、日本等地的外國學者提交了百余篇論文,涌現出了如《客家人種志略》《客家研究導論》《客家人》《客從何來》等一批優秀著作。

對于客家文化的淵源與內涵,歷來有不同意見和爭論。本書從客家服飾文化這一角度出發,主張吳永章的客家文化二元論。其要點是客家人是中原移民,故中原文化構成了客家文化的主體。千百年來,由于他們偏處南方山區,社會相對穩定,受外來的沖擊較少,保留了較為濃郁的和相對完整的漢族傳統文化。從一定角度來說,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這并非故作驚人之語。但是南來后,又和當地的百越文化、畬瑤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吸收、互相融合,這樣才形成了絢麗多彩而又獨具一格的客家文化。一言以蔽之,客家文化是二元文化或多元一體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门县| 临洮县| 枣庄市| 聂拉木县| 阆中市| 龙岩市| 休宁县| 井冈山市| 秦皇岛市| 洞口县| 西昌市| 广州市| 湄潭县| 浙江省| 大丰市| 甘南县| 邯郸县| 黑龙江省| 龙游县| 从江县| 仁化县| 玛曲县| 二连浩特市| 怀远县| 吉水县| 平邑县| 凤翔县| 玉门市| 五原县| 湖北省| 阳山县| 溆浦县| 灵武市| 类乌齐县| 邯郸县| 冀州市| 定兴县| 石家庄市| 玉屏| 元朗区|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