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的客家服飾文化與藝術
- 陳東生等
- 5517字
- 2019-01-04 13:19:39
第四節 兩岸客家服飾的嬗變
基于客家6次遷徙的劃分與民系形成學說,筆者提出客家服飾的嬗變分為5個時期,即服飾的形成期、發展期、繁榮期、衰落期和振興期。客家先民經過第四次大遷徙后,承襲中原漢族服飾是他們區別于南方土著人的主要外在標識。經過后來的第五次、第六次大遷徙的浪潮和時代變遷,客家服飾逐漸成為客家身份的象征。筆者同時指出臺灣客家服飾嬗變僅有繁榮期、衰落期和振興期這三個時期。
一 大陸客家服飾的嬗變
客家先民的第四次大遷徙后,在贛閩粵交界處的贛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區,逐步形成一個獨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經過后來的第五次、第六次大遷徙的移民浪潮和時代變遷,客家服飾逐漸成為一種客家身份的象征。基于客家遷徙劃分與民系形成學說,這里提出的客家服飾的嬗變劃分為如表1-1所示的5個時期,即分為服飾的形成期(或承襲期)、發展期、繁榮期、衰落期和振興期。
表1-1 客家服飾嬗變的時期劃分

1.客家服飾的承襲期
這一時期,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孕育并最終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族群,即客家民系,作為中原南遷而來的一個民系,客家人以中原漢族的觀念為正統觀念,崇尚中原風俗,服飾上依然堅持著中原漢人的服飾古風,穿大袖寬衫,下擺不開衩,保持了中原服飾寬博及右衽的基本特征,面料比較精美高檔,色彩比較華麗,女子下裝主要是寬口褲或在其外穿裙,保持了明代末期服飾的“唐裝”的樣式特征。
從文獻記載來看,褲子到了商朝時才出現。秦漢之際的褲子,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褲子之外還有裳裙。據明代張萱撰寫的《疑耀》所載:“古人褲無襠,女人所用皆為有襠者,其制起自漢昭帝上官皇后,令男女皆服之。”明代的仕女們穿寬口褲,褲外多套長裙或圍身裙。由于褲比裙行動方便靈活,勞作庶女多好用。中原南遷而來的客家,經過長期的遷徙到達閩粵贛交界地,生活尚不穩定,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與當地土著居民的接觸中汲取更多東西,尤其是服飾風格的改變需要長時間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等多方面的熏陶與積淀才能形成。
因此,這個時期的客家女性服飾主要沿襲中原漢族服飾,造型寬松肥大,盡顯唐朝和明朝的服飾特征,本書認為這一時期是南遷客家服飾的承襲期。當然,在當地土著居民眼里,這“唐裝”式樣的服飾就是客家人自己獨特風格的客家服飾,所以,這一時期在土著居民眼里是客家服飾的形成期。
2.客家服飾的發展期
在贛閩粵交界處的贛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區形成“客家大本營”之后,“客家大本營”的客家人口不斷增長,這些客家人及其后裔似乎圍著贛南、閩西、粵東北一帶山區地帶往返輾轉,與當地的土著人反復磨合。同時,因受當地獨特的地域特征、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的影響,客家服飾在款式、形制與文化內涵上又逐漸創出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客家服飾的特征基本形成。如圖1-7所示,既保持了中原寬博及右衽的服飾基本特征,也融入了當地土著人以短窄為上的服飾特點。上衣是“大襟衫”,右衽斜下開襟,布紐扣,女性服裝常在襟邊或袖邊加一兩條飾邊(講究些的為繡花飾邊)。客家最常穿的大襠褲,以褲襠深、褲頭寬為特色,特別是大襠褲的腰間一定要折疊幾層才能系緊。無論上衣還是褲子,客家人的服裝都保持寬松肥大的古風。寬松肥大,不束縛身體,這種離體式的服裝,勞動時極其舒適方便。舊時,一般男女都不穿“底褲”(內褲),講究者多穿一件較短的長褲就是了。內衣則一般是“褂子”,比外衣狹窄,有“大襟”、“正襟”兩式。

圖1-7 大襟衫與大襠褲
由于長期生活和勞作在山地環境之中,客家的服飾既保留著中原漢族衣飾的傳統,又不自覺地受到當地畬族和瑤族等土著文化的影響,服飾色澤以藍、黑、灰、白居多,樸素、方便、實用是客家衣著的顯著特性。客家服飾沒有中原傳統服飾那樣明顯甚至嚴格的等級意義,典型的客家服飾,就是大襟衫和大襠褲,這種濃厚的漢族民系特色服飾成了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末清初,“客家大本營”的客家人口不斷增長,第五次大遷徙后客家人分布于全國許多地區。客家人為了適應南方的生存環境和長時間的山區勞作,他們不斷地吸收與借鑒居住地文化中與南方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風俗習慣,使得客家服飾逐漸變得更加實用,衣身長度變短,袖子長度變短,衣衫厚度變薄,服飾的面料也由華貴走向質樸,服飾原料以當地的麻或棉織物為主,服飾色彩逐漸向黑、灰、藍等素色轉變。由于客家女性長年累月進行山地勞動,為了方便勞作,防止蚊蟲叮咬和荊棘刺傷,同時受當地畬族婦女服飾的啟發,她們開始摒棄中原漢族的裙裝,改穿腰頭寬大、褲管較窄的褲裝。
3.客家服飾的繁榮期
第六次大遷徙后,清朝之后,即從民國時期開始,這個時期的客家服飾用的原材料極為豐富,客家服飾款式也大為增加,如上衣增加了衫、背心、夾襖、掛甲之類的款式,褲裝增加了抽頭褲款式。
這一時期,客家男女服飾同為衫、襖、掛甲、褲,女子另外有裙。衫為單層,系夏天穿。男子,大抵為對襟短衫或長衫。女子,為大襟衫,這時的年輕女子夏季已經多著大襟短衫。秋冬季節的衣物,一般采用大襟式,有短襖、長襖或棉襖等,女人冬天還穿過膝夾襖。掛甲指馬褂,穿在長袍之外,依據質料分為冬穿或夏穿。褲,客家男女穿著相同的大襠褲,有時客家男人穿褲腿褲。其中,富者穿綢著緞,綾羅加身;貧者穿家機布,自織自穿。為了節約腰頭,客家人學會了用較粗糙的便宜布與褲身進行拼接,腰頭的結構形制有了較大變化。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身裙叫“掩腹”,這種圍身裙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除此,還有冬頭帕、童帽等為客家特有的常服。
大襟衫在演變的過程中,根據山區生活和勞動的需要,衣身進一步縮短,袖子變得相對窄小,服裝的固定方式也逐漸發展為用扣子固定。同時,隨著由以手工制作為主,轉變為使用機械制作了。這一時期,中原女性已經有穿旗袍者,而客家女性仍覺得寬松肥大的大襟衫更舒適方便,不愿意穿著旗袍這種貼體式服裝。
4.客家服飾的衰落期
民國中期,先是客家男子穿的側襟衫逐漸遭到淘汰,長衫馬褂增多,當時客家社會上層男子外出或會客以穿長衫為主,有時還在外面加馬褂套在長衫上面。隨著西風東漸,客家服飾發生了很大改變,客家人由穿著樸素漸變為穿著入時,少部分女性改穿凡士林洋布衣的藍衣黑裙,有的開始穿旗袍,男子開始穿中山裝,西化服裝之風沖擊著客家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提倡艱苦樸素,人們都穿解放裝或中山裝,夏天穿短袖列寧裝,青年女性穿連衣裙,而襟衫、大襟衫只能在偏遠的山村偶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客家人開始頻繁地與外界進行交流,他們的服飾開始被外界同化,男人西裝革履,女人西裙時裝,一些獨有的服飾設計元素開始丟失,客家服飾的特色幾乎丟失殆盡。據筆者走訪,即使是在閩西客家祖地,也很少有裁縫會制作客家服飾,客家服飾正在越走越遠。
5.客家服飾的振興期
幾年前作者在走訪長汀、龍巖等地時,發現一部分老人仍在穿客家服飾,她們說,“大半輩子了,穿習慣了!”這些老年婦女,還備有一套新衣裳做壽衣用,有的老年婦女則會把銀簪、手鐲、耳環等客家服飾的配飾送給兒孫。而中青年客家男女大都不再穿客家服飾,他們普遍認為客家服飾過時了。在現實生活中,客家服飾正在漸行漸遠。
就傳承與創新而言,客家服飾有許多中華文化的特色與內涵,有許多值得傳承的技藝和值得傳播的文化。因此,進入21世紀以來,海內外都在提倡文化創意產業的復興,其中,客家服飾文化與藝術元素的傳承與創新,引起了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如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自1971年第一屆懇親大會以來,已連續舉辦多次,2011年在北海成功舉辦了第24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各屆大會的承辦城市,爭先展示城市文化和客家文化。
在大陸,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中心、閩江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嘉應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贛南師范學院、韶關學院、嘉應大學等都建立了從事客家研究的機構。閩江學院近年來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共同舉辦海峽兩岸服裝設計作品聯合展演,還有海西服裝節、浙江旅游服飾設計大賽、湄洲島旅游文化節等,都相繼推出新客家服飾,僅閩江學院紡織服裝研究所就設計出30多個系列的客家服裝。
二 客家服飾在臺灣
客家人最早赴臺可上溯至明朝中期,但大批東移臺灣始于18世紀以后。大致而言,客家人在臺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臺南為中心,先向南開發,然后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后北的過程,形成了臺灣南部、臺灣北部兩大客家聚落群體,通稱為“南部客”和“北部客”。
婁子匡先生的《臺灣民俗源流》指出,“中原的民俗自然傳播到臺灣,閩南和粵東的民俗,大量的甚至加強了的民俗行事,處處時時都能見之于臺灣,眼睛一望,到處都是閩粵風光,耳朵一聽,隨時都有閩粵調。閩粵之俗有誰能把它和中原之俗隔絕”。鑒于臺灣客家人大都是18世紀以后遷臺的,所以可以認為臺灣客家人的服飾發展是在大陸經歷過承襲期、發展期之后,在遷徙臺灣前后經歷了繁榮期,現今已過衰落期而進入振興期。
1.客家服飾在臺灣的繁榮期
客家服飾在臺灣的繁榮期指清領時期,其時間橫跨客家人遷臺至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客家人遷臺,因其民性保守,繼續受中原傳統倫理和習俗的影響,承襲在大陸的客家穿著。服飾的形制款式仍然保持客家傳統,色彩圖案、紋飾線條多具備福祿壽等吉祥特征。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在大陸時裝飾部分比較華麗而繁復,到臺灣后則更顯簡樸。男裝與童裝與在大陸時沒有什么不同,女裝的長短與寬窄上略有差異,但基本服裝結構一樣。遷臺后期,“南部客”因其在平原地帶生活和勞作,故仍保持古老大襟衫的較長長度。“北部客”根據丘陵山區生活和勞動的需要,衣身進一步變短了,袖子變得相對窄小。在臺北三峽鎮,由于土地適合栽種可以制成染料的馬藍,加上有清澈的溪水可以漂洗,溪畔可晾曬染布,曾造就當地藍染布業的發展。
2.客家服飾在臺灣的衰落期

圖1-8 1930年的臺灣桃園已婚女性(圖片來源:范靜媛《臺灣客家婦女服飾文化研究》)
客家服飾在臺灣的衰落期,包含日占臺灣時期(1895—1945年)至光復后的20世紀中后期。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精神上、文化上,日本人都對臺灣實施了掠奪式的殖民統治。特別是日占后期,日本人強化殖民政策,明文規定要改臺灣人的傳統服裝為西式服裝,甚至為和服,試圖切斷臺灣與大陸的精神與文化聯系。例如,男子穿著的中式服裝的紐扣由傳統布扣改為西式紐扣,女子大襟衫被強制改短改瘦。圖1-8為1930年臺灣桃園的已婚女性,已經改留七分短發,上身穿棉質右開襟短袖衫,下身穿西式百褶裙,足穿西式皮鞋。至1946年,日本人規定戰時簡便的男女服飾,男為軍服形態,女為短上衣配燈籠褲。馮作民先生《臺灣歷史百講》指出:“到民國二十年前后,由于臺胞和日本人的生活接觸頻繁,所以臺灣都市人的服裝就逐漸和日本人接近。到后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時,他們強迫所有臺胞廢除中國式的服裝,像這樣一個民族強迫另一個民族改變他們的固有風俗,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一件事。”日占臺灣中期,西服、和服傳入臺灣,三峽鎮的染布行業逐漸萎縮沒落。
臺灣光復后,臺灣島內快速的工業化及經濟現代化,使得客家人賴以維生的農業經濟急速式微,客家人開始從鄉村走向都市,從西部走向東部。如“北部客”向臺北市發展,“南部客”向高雄市發展等。男子著西裝,女子穿時裝,客家服飾在大都市已丟失殆盡。唯有在客家核心居住區,如在美濃、高樹、竹田等地,尚可見當地中老年婦女仍悠然自得地穿著客家大襟藍衫。
3.客家服飾在臺灣的振興期
1987年,臺灣客家人創建《客家風云雜志》。2000年之后,臺灣當局設置了一個主管客家事物的機關——“客家委員會”。有了機關,有了預算,隨之就有了各種客家文化的維護和傳承發揚活動的開展,如客家文化博覽會、客家桐花祭。一些大學也相繼成立客家文化研究機構,如成功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屏東科技大學客家產業研究中心、臺灣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等,使得客家議題的研究有了理論基礎。
在今天,為了保護傳統藍染,并賦予其新的活力,將藍染精致化、藝術化,三峽鎮成立了“三峽歷史文物館”,并發展成為觀光休閑產業。在臺灣,有2011年度客家創意學童制服設計比賽、2006全國客家意象布料設計競賽、2010臺北縣都會客家花布藍染流行創意服飾設計比賽等。如2011年12月8日在臺北的客家創意制服設計比賽,34位服裝設計師從370多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展示了具有客家傳統服飾元素的時尚制服。同時,還展示了5位知名時尚設計師運用客家元素設計的45件各行各業的客家創意制服。2009年12月26日,筆者參觀了第一屆客家特色國際展,以客家特色產業為展示主題,包含農特產、工藝、美食、服飾、人文藝術、文化節慶及觀光旅游等內容,從傳統的文化器物演變為今日的文化創意商品,運用客家元素裝點現代創意造型設計,并通過影音體驗、多媒體互動、實體展示等多元方式,展示客家文化創意產業艷麗的創新成果。在創意設計區,分桐花迎客組、好客花布組、好客禮品組及好客T恤組4組,有2216件作品參賽。圖1-9系筆者2009年在臺北參觀第一屆客家特色國際展。

圖1-9 筆者在臺北參觀第一屆客家特色國際展
總的來說,客家先民第四次大遷徙后,承襲中原漢族服飾是他們區別于南方土著人的主要外在標識之一。經過后來的第五次、第六次大遷徙的移民浪潮和時代變遷,客家服飾逐漸成為客家身份的外在象征。客家服飾嬗變分為五個時期,即形成期、發展期、繁榮期、衰落期和振興期。在臺灣,客家服飾僅經過繁榮期、衰落期和振興期。客家人服飾的款式雖然也在不斷地變化更新,不同時期流行的服飾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看,不管哪一個時期的客家服飾都離不開樸素、簡易的特點。在提倡回歸質樸自然的今天,如果將時尚流行概念注入以質樸、簡約為特色的客家服飾設計之中,必將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圖1-10 筆者在臺灣錦興行調研客家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