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的客家服飾文化與藝術
- 陳東生等
- 2587字
- 2019-01-04 13:19:37
第二節 客家生活環境
德國語言學家洪堡曾說過:“人從來就是與他附近的一切相聯系在一起的?!绷硪晃蝗祟愇幕瘜W家弗里德里?!だ郀栐谄渲鳌度祟悓W》一書中也提出: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總和,同時又受到地理環境及其他生物上或心理上的影響。地理環境是形成文化取向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地理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觀念。法國史學家、批評家丹納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對荷蘭的地理環境這樣寫道:“境內沒有坡度,水流極緩,或竟停滯不動?!皆陀诤用?,只能筑堤防衛;一眼望去,水好像隨時會漫出來的?!痹谶@樣的環境里,人們的心理特點是:“需要有深思熟慮的頭腦,感覺要聽從思想的支配,不怕厭煩,耐勞耐苦,為了遙遠的后果忍受饑寒,拼命工作。”因此,“他們沒有時間想到旁的事情,只顧著實際與實用的問題。住在這種地方,不可能像德國人那樣耽于幻想,談哲理,到想入非非的夢境和形而上學中去漫游;……幾百年的壓力造成了民族性,習慣成為本能”。
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的過渡中,形成了同居一地的地緣關系。這種關系的確立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條件。所謂地緣關系,即指一個民族的人們長期共同生活、形成各種內部聯系的空間條件。這種空間條件,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因此,我們在研究客家服飾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其服飾文化的根源性與融合性也應根據地理環境的異同加以區分。地理環境的獨特性往往造成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也造成民族服飾的獨特性。
一 客家人生活的地理環境
就像黃河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尼羅河滋養了埃及人民一樣,很多民族都喜歡擇水而居。江河文化是農業文化的溫床,因為當時驛道、旱路還很不發達,江河是經濟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所以客家文化的發育不能離開江河??图胰嗣竦哪赣H河是贛江、汀江和梅江,早期的客家移民是順著贛江逆流而上的,先是駐足贛南,后來隨著大批移民的涌入,貧瘠的土地無法養育過多的人口,于是他們又向東南進發,越過武夷山到達閩西。再后來,有的人又再度南遷,進入粵北,形成了今日客家人聚居的大本營。他們以大山為依托,在母親河的懷抱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圖1-2 汀江江畔
“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边@是南方關于客家人的一句諺語。可見,客家人居住在山區已經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了。著名地理學家司徒尚紀在其《嶺南人文歷史地理》一書中,關于“客家系地區山區生態環境與變遷”一節中是這么介紹的:在嶺南自北向南、自西往東推進的區域開發格局中,客家系地區開發最遲,古代生態環境能維持良好狀態,絕大部分地區為森林覆蓋。
粵閩贛三省的交界處主要是丘陵地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脈和東西走向的南嶺山脈交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L”形的天然屏障,把它與中原大地和沿海隔開,形成了一個相對隔絕的世外桃源。它是歷史上客家民系醞釀形成的溫床,也是當今客家人的基本住地,人稱“客家大本營”。贛閩粵三省結合部可分為贛南、閩西、粵東粵北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土壤相連,同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境內崇山峻嶺,連綿不斷,山谷間河流交錯,大小盆地星羅棋布,氣候溫暖,雨量豐沛。但是這三個地區之間橫貫著高山大嶺,彼此隔絕,成為三個互不統屬的自然區域。也許,大山的屏障,也無形中成了一道文化邊界,才這么完好地保護住這個作為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在贛江、汀江和梅江及其眾多支流的兩岸因沖擊而形成了成千上萬的小盆地,這些星羅棋布的小盆地經過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開發,形成了客家人聚居的集鎮和村莊。圖1-2所示為福建省長汀縣的汀江江畔,汀江被認為是客家的母親河。
二 客家人的生活環境
在客家人到達粵閩贛邊區時,這里大都是人煙稀少的原始森林和荒山野嶺,居住著百越族、畬族、瑤族等土著,也許是后來才來到這片土地的原因,所以為“客”,客家人的叫法可能也由此而來。這些少數民族與中原隔絕,所以生產力水平低下,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图胰说牡絹斫o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從北方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建筑技術,使這里變得生機勃勃??图蚁让裨谶@里開荒種地、修渠筑坡,用蜿蜒的山路和平坦的大道把一個個定居點連接起來,開辟了集市貿易,為窮鄉僻壤帶來了空前的繁榮。
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至贛粵閩交界的山區落籍繁衍??图蚁让衲线w定居嶺南后,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并且以原有的傳統風格建筑民宅??图胰司幼〉姆课輼邮胶芴貏e,在眾多的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土樓。其中圍龍屋是一種富有中原—華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圍龍屋與華北中原地區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筑形式,而客家圍龍屋被中外建筑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走進客家人聚居的村落,遍布這種大小各異的圍龍屋(如圖1-3),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教授茂木計一郎把它叫作“天上落下的飛碟,地上冒出的蘑菇”。它不僅外表造型別致、奇偉壯觀,內里也別有乾坤,融合了“八卦圖”的陰陽相濟。圍屋融“聚族而居”與自衛功能于一體,是客家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外在表現。這些氣勢撼人的古建筑,同樣也表現出客家人那種豪邁、放達、充滿想象力的氣性,是客家人人格的外化。

圖1-3 客家圍龍屋(圖片來自昵圖網)
從氣候條件來講,粵閩贛邊區屬于亞熱帶氣候,常年四季如春,日照時間長,雖然山陵較多可耕地少,但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合很多作物的生長,這也形成了客家人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形態?!杜R汀志》記載了宋代汀州客家人經濟生活的情況:“汀,山峻水急……舟車不通而商賈窒,農罕以耕稼自力,未免有曠土游民;婦不以蠶絲自工惟事乎治麻緝苧,是以積貯有限,服用無華?!?img alt="(宋)胡太初修:《臨汀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2A861/1079720770490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306930-OTqjnAXZz6JuNm4qJIPTYpfpRbdotoxg-0-48d1fd6c41f5d624328a530d8fe7dde0">
“汀,地產無奇,土貢不作?!边@些反映了宋代之交通閉塞、商賈不通、山田貧瘠,居民勤勞儉樸、以山林礦冶佐稻作之不足的山區農耕經濟狀貌。這批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客家先民,雖然沒有生活在像中原一樣富庶的土地上,但他們仍沒有拋棄中原故土的傳統文化。一方面他們堅守著本民族的信仰,傳播著漢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努力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融合當地少數民族的生存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建筑、飲食、服飾文化,最終“反客為主”。至此,一個與中原漢族保持根源性又與當地百越族有著融合性的客家民系在粵閩贛邊區形成。
客家人的生活環境是其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