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促進姻親互動的訂婚禮儀

研究顯示,婚禮具有協調人際關系的功能,在某些地區、民族或階層之間,婚禮還是協調不同群體關系的重要手段?;橐龅木喗Y過程,為姻親雙方提供了集會的時間和空間,姻親在相互交流互動中,聯系逐漸密切,關系不斷強化。在此過程中,訂婚禮儀即是組建和再現親屬關系的開端。訂婚禮儀,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屬網絡延伸到以兩性婚姻為橋梁的社會結構中,在聯系個體家庭的同時,拓展著個人與社會的聯系渠道與范圍;在展示雙方家庭經濟基礎與社會地位的同時,增強著家庭與家庭之間的互動聯系。

(一)以設宴互動為主體的訂婚儀式

無論在傳統文化或現代社會中,宴請行為均被賦予傳遞和表達信息,溝通和協調人際關系的符號意義。通過宴請行為,人們在社會中構筑個體身份、實現群體認同,同時更通過宴請擴張群體社會關系,形成新的社會互動與交往。在以設宴為主體的訂婚儀式中,以血緣關系和家庭關系為核心形成的親屬關系延伸到不同家庭之間建立的姻親關系的網絡中。在訂婚宴席中,姻親長輩、同輩乃至晚輩之間通過合婚占卜、禮節互拜、象征儀式、嬉戲娛樂等互動,不斷推動以姻親為途徑實現的親屬關系外向化,轉變為家庭結構內在化。

第一,表征訂婚系列功能的宴席。羌族的訂婚宴席過程復雜而隆重,集中體現出訂婚禮儀所發揮及表征的女方許可婚配、男方逐步與女方親友建立群體認同以及女方與其家庭逐步分離的功能。具體而言,羌族訂婚宴席主要由喝三次酒組成,即“斯果爾額?!保ㄩ_口酒)、“訂準俄酒”(小訂酒或插香酒)和“龍果爾格”(大訂酒),分別代表說親、定親和商定婚期三個階段。首先,喝“開口酒”,即男方請“紅葉”(媒人)去女家說親,如女方同意,向男方說明需要辦多少桌招待近親的酒席,即表示訂婚獲得初期成功。按照約定,幾個月后男方需要攜帶彩禮,如錢幣、豬膘等,到女方家行“小訂酒”禮。到女方家后,錢幣、豬膘供奉在神臺上,以示對祖先的敬重及儀式的莊重,同時備酒席招待女方近親,告知近親雙方締結婚姻?!按笥喚啤笔蔷唧w商定結婚日期,男方再次去女方家辦酒席招待鄰近親戚,要送更多的彩禮,特別要備一份紅包(新中國成立前是銀子)奉送岳母。周錫銀、劉志榮著:《羌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頁。三次酒宴邀請的主體各不相同,從女方父母到直系近親再到鄰近親屬,邀請范圍逐步擴大標志著婚姻進程的逐步公開化以及人際交往圈子的不斷拓展。訂婚儀式過程,主要以男方為主,女方很少出現。以設宴為媒介,男方公開了雙方締結婚姻的消息,并逐步與女方及其親屬建立起群體認同。同時,訂婚儀式過程也是女方脫離原生家庭的過程,訂婚宴席范圍的擴大、奉送彩禮分量的增加,尤其是奉送岳母紅包的禮儀,表征著通過社會途徑和經濟途徑促成女方與原生家庭脫離的過程。

佤族在訂婚宴席上,不僅要公開男女兩家結親信息,為男女雙方親族互動提供時間和空間,也標志著即將婚配雙方共同生活的開始。因此,在親友互動基礎上,佤族訂婚宴席更多了由結親男女同性伙伴分別陪同其到對方家勞動的內容,起到增進雙方直接接觸以及互相了解的作用,滄源佤族訂婚酒宴集中體現了這一特色。滄源佤族訂婚要選擇吉日,即虎、馬、牛、龍、豬、鼠、雞日,其他日一般不用。訂婚需要擺設3—4晚酒宴,每晚分別與不同群體進行交流互動。以雙方親友之間的交往互動作為定親的開始,第一天晚上男方送酒到女方,由男方的同性伙伴倒酒請女方親友喝;第二天晚上,男方拜見女方的舅舅,由男方本人送酒給女方的舅舅親友喝,一來讓女方親友進一步了解男方,同時加強與婚姻有決定權的女方舅舅的溝通。若女方舅舅有事,不來亦可,但第三天必須參加;第三天是男方征求女方親友同意結親,雙方加強交往的關鍵時候。到時,男方要再送酒到女方,請女方舅舅、親友喝,并由女方舅舅、父母決定,請女子的同性伙伴陪同她到男家與男方及其同性伙伴一起去寨外砍柴或做其他勞動。這種象征性的勞動僅是一種儀式,時間不長,主要為婚配雙方增加直接相處的機會。這一天男家煮飯泡酒請男女伙伴及親友吃喝,非常熱鬧。當晚,姑娘在其伙伴陪同下,仍回娘家。第四天,正式同居的開始,男子在其伙伴陪同下到女方家。當天,由女方請吃酒飯,晚上女方父母便留男方住宿。該晚一般男子由同性伙伴陪同,女子由同性伙伴陪同,一起住在女方家中。以后男子便住在女家與女子同居,共同生活參加勞動,但仍屬于訂婚階段。西盟佤族訂婚時由男方殺豬煮飯、泡酒,請雙方親友、老人和男女青年的伙伴吃頓酒飯。男女青年唱歌跳舞,表示祝賀。訂婚后,有的村寨男女便可在女方家同居了。羅之基:《佤族社會歷史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頁。

按照基諾族傳統,公開結親的意愿后,雙方才喝訂婚酒,同時商議子女的婚事時不用口說,而是按照傳統歌詞互相唱和,用傳統歌唱表示贊同?;Z族巴亞寨男子完成了給女家背水、掃地,公開了婚姻關系的儀式以后。即把喜訊轉告父母,不久其父親即邀請一個媒人(基諾語稱“灑其”)和一個親戚持三碗好酒去女方家議婚。雙方寒暄之后共同飲酒并詢問男女的年齡(女年逢七男逢九不得結婚)等。吃了這一次儀式性訂婚酒后,就算正式訂婚。云南省編輯委員會:《基諾族普米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頁。巴奪和巴雅兩村基諾族在雙方互愛的基礎上舉行訂婚,其訂婚儀式大致分為三個過程,第一次稱“衣類”,第二次稱“阿下阿尼”,第三次稱“阿居瓢”。舉行衣類,要請女方的親戚一兩人,村落中頭人一人,男女親戚一兩人,在晚上舉行吃酒。第二次為阿下阿尼,時間在舉行過衣類的一兩個月后。請牟培頭人和男女雙方親戚吃酒,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來算八字。第三次阿居瓢,請女方母方的兄弟送給舅父一元半開,二三十市斤酒(二三十竹筒),酒和肉由男方帶來?!耙骂悺币匀焱砩?。“阿下阿尼”“阿居瓢”各吃一晚上。云南省編輯組:《云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匯編(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頁。三次吃酒分別發揮做出婚配決定、雙方親戚互動以及預示女方脫離原生家庭的功能。每次吃酒的主賓即具有決定權或主導權的個體,掌握婚配決定權的是村寨頭人及男女方主要親戚,主導雙方親戚互動的是牟培頭人,待嫁女性家庭歸屬權則掌握在舅舅的手上。訂婚酒宴中的權力結構,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基諾族傳統社會由頭人、舅舅及親屬組成的家族權力體系及其運行結構。

拉祜族在訂婚儀式后,還有雙方交互勞動和考察的階段,為婚后家庭生活順利提供了有效保障。拉祜族訂婚稱為吃火籠酒,屆時,男家托媒人帶兩筒大米、兩壺酒、兩斤肉、一只雞、一包茶葉和一塊鹽巴到女家。由媒人動手在女家煮好這些食物,請女方父母和親友吃喝。有的是在男家擺火籠酒,請女方父母和親友來做客,吃了火籠酒即算正式締結了婚約。訂婚之后,男女當事人需到對方家里做些活計,男子砍柴、挖地、犁地,女子紡線、織布、縫衣服。如發覺這些活計不會做或偷懶不好好勞動,對方據此可見提出退婚而不受社會輿論指責。嚴汝嫻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頁。

第二,以合婚占卜為主的訂婚宴席。在各地少數民族訂婚禮儀中,普遍存在以合八字、占卜等儀式決定是否聯姻,或者預測婚姻是否美滿的儀式。朝鮮族女方同意婚配后,男方隨即送“四柱”,即寫著男子姓名、出生年、月、日、時的紙給女家。女方家長據此占卜男子與姑娘是否“合命”,朝鮮族稱之為“窮合”。如果“四柱”相合,雙方就能訂婚。訂婚儀式上,男子及家長在媒人陪同下來女方家認親,男子需按長輩次序給女方家長行叩頭禮,以示認親,并設簡單酒宴,喝“許婚酒”。女方請親屬鄰里前來作陪,共席暢飲,歌舞通宵,以此來祝福姑娘和小伙子相親相愛。陳伯霖主編:《黑龍江少數民族風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9頁。四川涼山普格一帶彝族的訂婚過程,在交付訂婚金時,要舉行祝福儀式,即主方向客方獻上一缽燒肉和酒,并由一位老人念祝?;橐雒罎M的賀詞,客人受禮后把錢放入缽中退還主人。以豬膽脾占卜婚姻吉利與否,是訂婚儀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屆時要殺一只公豬,取出膽脾,看其好壞以定是否定親。好膽脾預示著婚姻美滿,否則就不吉利,婚姻就可能遇到麻煩。按習慣,如果豬膽脾不好,就要再殺豬再看膽脾,如果再不好,就會影響到締結婚姻,甚至取消婚約。伍精忠:《涼山彝族風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頁。云南怒江地區白族青年男女訂婚叫“給喻則”,漢意為“賣吃掉了”。訂婚需講好價錢,可以逐年付給,但最后要留一點,結婚時也不能付清,否則認為壽命不會長。通常是媒人先問女家:“你們要什么?”女方說:“我要四條?!保ㄗ罡邩藴剩?,也有要一條、二條、三條的。牛按歲數大小算,當地白語叫“繼取”,以十拳為標準,不夠折錢,一拳一元五角(半開),拳即手掌的寬度,先用繩子量牛的胸圍,然后再用拳量繩子的長度,有幾拳即為幾拳的牛。送禮的四頭牛中,要有一頭最好的,但六拳只能算五拳,扣下一拳表示好,其余實算。價錢講好后,女家還牽出一頭豬(大小不拘),當場殺掉,取出心肝五臟來觀察,豬肝彎扭認為不吉利,豬膽小也不行,這樣就不能定親,只好算做搭老友了,被稱為“加巫比”。假若豬肝生得好,豬膽也不小,雙方就非常高興,禮錢多少也不計較,通常男方再拿出三塊錢,就算定親了。雙方講好身價,男方可以逐年付給,習慣上不能全部付清。遷移到恩梅開江流域的白族,則有兒子還母親的身價,孫子還祖母身價的,不是還不起,而是認為還清了,就是賣絕了,不好。云南省編輯組:《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頁。云南中甸一帶彝族有姑舅表締結婚姻的優先權。訂婚時,男家和女家要各宰一頭豬或一只羊,取豬或羊的苦膽觀察其形態作為訂婚的依據。如果苦膽不大不小,不太滿也不太癟,即為好婚,象征吉祥如意。如果苦膽太大,太滿或太小,則認為是不祥之兆,不能婚配。訂婚時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財禮,數量一般不少于酒三瓶、衣兩件、鹽兩斤及銀錢、茶、糖若干。云南省編輯組:《四川廣西云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頁。占卜儀式,是以第三媒介為溝通實現人神互動的過程,占卜結果體現著神對男女婚配的意旨。訂婚占卜,以神性意旨為世俗姻緣提供了抉擇指導,在個體及群體的層面上昭示著男女雙方婚配的合理性甚至合法性,并對雙方履行婚約發揮著保障作用。

第三,以認親互動為主的訂婚宴席。在傳統親族社會中,訂婚涉及兩個家庭、家族社會關系的外向延伸或內向緊密,磕頭認親是建立或密切家庭關系的直接方式。錫伯族許親之后,男方抓緊時間,積極做好準備,履行訂婚儀式。訂婚儀式分兩次舉行。第一次為“磕空頭禮”,即媒人同女婿及其父母,帶兩瓶貼紅的喜酒去到女家,讓女婿給岳父岳母及家長輩磕頭,進雙盅酒,表示答謝許親之恩。這天女方準備一頓便宴,接待親家。第二次為“磕濕頭禮”。男方擇吉日,事先告知女方,請好女方直系親屬。到了訂婚日,男方及其父母、媒妁坐馬車,拉著綿羊或豬,帶著喜酒,共同去女家,設宴招待女方直系親屬,互相認親。席間,男方雙親、媒人舉杯,陪同女婿向岳父岳母及直系親屬跪獻衣料或茶糖等禮物,并給未婚媳婦送一兩件衣料。履行完儀式,即宣告正式訂婚。正式訂婚之后,男女雙方經常來往,保持親密關系。未婚嫁前,每年新春佳節,男方都給未婚兒媳送一件衣料;女方也給女婿送一雙女兒親手縫制的布鞋,表示關系正常。倘若男方無故連續三年不盡這個義務,就代表自行退婚;女方如果反悔婚約,將女兒另許他人,男方有權提出控訴,索回所送彩禮。嵇南、吳克堯:《錫伯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2頁。錫伯族磕頭禮,有明確的由核心到外延的認親過程?!翱目疹^禮”拜見的是女方父母及長輩,“磕濕頭禮”招待范圍進一步擴大為女方直系親屬,以社會互動達成結親雙方的群體認同。同時,通過雙方互贈禮物,建立起彼此之間的經濟聯系。

鄂倫春族一旦求婚定妥,男方就抓緊前往女方家舉行認親儀式。未婚夫要穿上新衣服,由母親或嬸母、媒人和其他親友陪同,并攜帶一些好酒好肉到女方家去。舉行認親儀式時要擺設酒席,宴請女方親屬,女方家也要邀請一些親屬參加。對此儀式鄂倫春語叫“參突拉日恩”。在酒席間女婿要給女方的所有長輩人敬酒磕頭,但暫不給岳父母磕頭。通過這種儀式,就算雙方正式定親,即訂了婚,從而不僅被社會所承認,也要受到氏族習慣法的保護。認親時男女雙方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皮衣服要用黑皮子鑲云子邊,女婿穿的坎肩的肩上要縫上紅布,并在背面和肩頭要刺繡云字紋。姑娘要修鬢角,并要把頭發梳成兩條辮子纏繞在頭上。他(她)們的這種衣著打扮是以示和訂婚前的區別,別人一看便知他(她)們已經訂了婚。韓有峰:《鄂倫春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頁。

第四,富含象征意蘊的訂婚宴席。宴席首先是女方同意定親的象征表達。廣西隆林縣德峨區彝族男家的父母看中某家的姑娘后,派兩個女媒人拿一瓶酒到女方家求婚,女方的父母問姑娘同意否,若同意就轉告媒人,媒人于是與女方父母飲酒,這是說媒成功的第一步。不久,男方另派兩個男媒人拿一瓶酒一只雞到女家正式談親,到女方家說明來意后就要動手殺雞煮菜。女方同意殺雞煮菜吃,即表示同意結婚,如果女方不同意或暫時考慮不成熟時,即阻止媒人殺雞煮菜,把鍋收起來,并給媒人另定一日期再行商磋。男方派去的媒人到約定日期便去赴會商量,同意的話,即殺雞共吃,女方便請其親戚來吃,表示女兒已經訂婚。一般在去頭一次時是不會同意的,因為當天女方家庭來不及請親戚,因此必須有一定的約定時間待女方考慮同意后,請親戚來吃飯,親戚也準備送些禮物給姑娘。云南省編輯組:《四川廣西云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頁。

訂婚宴席上的食物往往表達對婚約的遵守。在蒙古人的定親筵席上務必要吃羊頸喉肉也是一種禮俗。羊頸喉肉骨頭堅硬,連接牢固而不易掰開,吃羊頸喉肉定親是表示訂婚不悔。蒙古族察哈爾人婚俗中的姑娘宴上,女方為考驗新郎的機靈強壯進行一種游戲,即讓新郎掰開羊頸喉骨,也是古代“吃不兀勒札兒”,即吃羊頸喉肉習俗在現行婚姻習俗中的遺留和演變。那·舍敦扎布:《蒙古族婚俗之定親習俗考》,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有些民族以訂婚宴上的飲食習俗象征婚后男女家庭地位和關系。赫哲族過大禮要用男家送的豬招待客人。殺豬也有一定的規矩,豬的四腿必須與肚皮連在一起,并將豬頭、豬尾巴留下來,以便吃飯時招待未婚夫與未婚妻子。喝完酒后,大家入座吃飯,未婚夫不能與岳父母、媒人及各位來賓同席,而由另一人陪著在單獨的一張小桌上吃飯,岳父就用留下來的豬頭招待姑爺,并將豬尾巴送給已經躲到別人家去的女兒吃。據說這樣表示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應該對丈夫百依百順,象征夫唱婦隨,不能有絲毫違背。飯后,姑娘的父母、兄嫂及其長輩、親友都向未婚夫贈送禮物,大多是些扇子、毛巾、煙、荷包之類物品。至此,過大禮的儀式就算完結。未婚夫回家時,將殺豬時留下來的四條腿帶回家中做菜請客。黑龍江省編輯組:《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頁。

有些民族的訂婚宴席中蘊含著大量表達婚姻祝福的象征。貴州臺江巫腳、番召、文下一帶苗族訂婚宴席有快酒儀式和滿寨酒儀式,快酒儀式蘊含祝?;榕潆p方個體婚姻完美、多子多育的儀式象征,滿寨酒儀式則是婚配雙方家庭通過社會互動——喝酒和經濟互動——互贈禮物互動來實現群體認同的途徑。舉行快酒儀式時,女方先把雞剖成五大塊;兩腿兩翅分成四塊;頭為一塊,連同糯米飯五團、泡酒五碗,一起放在火坑正上方的菜籃內或菜板上,然后由女家在場的親族和男家來客中連同主人選出夫婦雙全的5人(5人中主、客人數沒有固定,只要有5人就行),來參加快酒儀式。開始時5人中先由客、主4人各喝一碗(5人中內有主人1人,負責殺雞的不喝),第二碗5人互相交換喝。最后從5人中推出來客中的1人連喝5碗,促使嘔吐。如尚未嘔吐再加兩碗,直至吐出為止。吐出后在旁的賓客大呼三聲:“??!??!唷!”主人即以糠殼把吐出的東西蓋上,表示“發達多育”的意思。之后,5人各進飯,負責殺雞者吃雞頭,其余4人吃雞腿、雞翅。吃時只稍嘗一點,然后重將雞的其他部分都切成小片,分給眾客一起吃,宴席延長到深夜或天亮。第二天舉行“滿寨酒”的儀式。所謂“滿寨”是指住在本寨的女方家族而言。凡應邀來做陪客的親屬,逐戶設宴招待男方來的客人,每家都要耽擱十幾分鐘,喝酒歌唱,有時第三天還繼續進行?!皾M寨酒”結束的第二天男方來人回家,女家殺一只小豬相送,男方將帶回的小豬煮熟后,請族中三五人來共慶婚事的成功。女方送走客人后,把男家所送的禮金,買成鹽巴分送給陪客的家族,少的每戶二三兩,多的五六兩,表示謝意,訂婚的儀式就告一段落。經過快酒儀式和滿寨酒儀式,婚配個體得到了親友的祝福,同時,雙方親友也因對方饋贈而加強了互動往來。

此外,還有的民族在訂婚儀式中,有通過飲食行為表征女方與其原生家庭分離,即將歸屬于婚姻家庭的傳統。云南大姚縣龍街彝族經過“吃松毛酒”“父母議親”“串姑娘房”等一系列的交往,雙方都覺得親事比較合意,便擇日定親。定親的日子多選擇在8月15或他們認為比較吉利的時辰。定親禮物一般是一套衣服,10多斤酒,10來斤肉,其中豬膀子一只必不可少。禮物帶去女家均由媒人安排烹煮。晚上,女方家長再次請來族鄰親友,共同歡聚。席間,媒人將煮熟的一坨豬膀肉遞給未來的新娘當眾吃下。姑娘“吃豬膀肉”的風俗,又叫“割耳朵肉”。意思是姑娘的“耳朵”已被新郎家割去了一只,從此以后,必須堅定不移地跟新郎過一輩子,不能三心二意,另求婆家了。云南省編輯組:《四川廣西云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頁。

第五,以對歌嬉戲促進雙方親友互動的訂婚宴席。彝族在四川、云南、廣西均有分布,各地訂婚禮儀各不相同。四川涼山彝族的婚禮,至新中國成立前仍保留著濃厚的傳統習俗。訂婚儀式,彝語稱為“俄冉姆”,意為“做親”,須選擇吉日舉行,地點多在女家,也有少數在男家舉行的。訂婚儀式,男家要派重要家庭成員前往女家,同時要帶上一對美麗的公雞(有的是雌雄二雞、有的外加一對小豬)作為訂婚禮品,獻給女家。還需要交付少量銀兩,作為訂婚金,彝語叫“夫突折”,也是聘金的一部分。女家則殺豬宰羊,請酒吃肉,招待客人。村里的鄉親們也都紛紛前來幫助,慶賀一番。按照慣例,主客雙方要用演唱的形式進行知識競賽,一比高低。女家的姑娘們則往往趁客人不備,向客人潑水發動突然襲擊,客人們躲避不及,個個被潑得滿身淋漓。伍精忠:《涼山彝族風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頁。在以演唱為表現形式的知識競賽以及以嬉戲祝福為目的的潑水襲擊中,男女雙方親友不僅達到了群體相互結識的目的,還進一步深入了解到不同個體的才學乃至性格。對歌嬉戲在訂婚宴席中發揮著強化姻親雙方互動,促進雙方增進了解的作用。

哈薩克族訂婚儀式是婚禮的重要儀式之一,哈語稱“庫達推斯烏”在女方家舉行。訂婚之日,男方父母及近親帶上一匹馬和其他禮品前往。女方宰殺牲畜(忌殺黑色牲畜),盛情款待,并邀請諸親參加。如女方收下男方帶來的禮物,即表示訂了婚。在儀式上,雙方男主人坐上座,一邊喝奶茶、吃肉或其他食物,一邊談笑取鬧或歌呼相對。飯后,女方主人給男方客人送上用煮熟的羊肝和羊尾巴油切成塊兒和酸奶攪拌而成的食物,他們認為羊肝最為香甜,羊尾巴油最肥,讓客人們吃了,希望他們的生活也像羊肝那樣甜,像羊尾巴油那祥富足。以食物為媒介表達對客人的祝福,對促進雙方互動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在儀式上,還有一些象征性的取樂活動,如女方婦女手拿針線向男方客人涌去,扯動他們的衣角、裙邊往地毯上縫,表達雙方聯姻形成的緊密關系。此外,還有所謂踏水禮。女方婦女把男方男賓拉出氈房,推入門前的河中。如門前無河,則事前在門前挖一個坑,灌滿水,把男客推入水池中,這表示經踏水之后,婚約無反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叢刊編輯組:《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頁。訂婚儀式中的嬉戲娛樂活動蘊含了大量增強即將締結婚姻關系的兩個家庭社會互動,要求兩個人信守婚約的象征。

(二)以禮物交換為主體的訂婚儀式

布迪厄指出,每一個行為群體傾向于通過不懈的養護工作,在生活中維持一種特殊的實用關系網,這個關系網不但包括處于良好運轉狀態的全部系譜關系,一種純粹基于宗譜關系的親屬關系,還包括因日常生活需要而予以調動的非系譜關系布迪厄:《實踐感》,蔣梓驊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頁。。姻親關系可歸屬于布迪厄所謂的“實踐親屬關系”,禮物在姻親結構和空間中的流動,為締建、維持、再生產及改造以姻親為主體形成的人際關系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第一,雙方交換約定俗成的禮物,代表著姻親關系的建立。有的民族交換訂婚禮儀程序比較復雜,在訂婚過程中雙方互動關系程度不斷增強、范圍不斷擴大。滿族相看滿意后,男方要贈送如意、釵釧等以為定禮,稱為“小定”。有的男方主婦要把釵釧等首飾親自給姑娘戴上稱做“插戴禮”王宏剛、富育光:《滿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頁。。舉行插戴禮,也是男方主婦直接與姑娘接觸的時機,一來可以再次近距離觀察姑娘的外形相貌,二來可以增進與姑娘的心理距離,以同性接觸初步締建姻親之間的聯系。小定后,要行“拜女家”禮,即選擇一個吉日,未婚新婿同族人一起往女家問名,女方聚族歡迎。男方長者致辭:“聞尊室女,頗賢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饋,以光敝族”(見《嘯亭雜錄》)等恭詞,以示愿結秦晉之好。女方長者也致謙詞答謝。這時,就算正式訂婚,俗稱“大定”。從“拜女家”禮開始,姻親之間互動的范圍擴大到雙方的長老及族人,互動的形式也日趨正式和莊重。之后,男方根據議定的聘禮擇吉日去女家行聘,稱為“下茶”,兩親翁并脆斟酒互遞蘸祭,俗稱“換盅”,女家設宴款待,男家贈銀,以供跳神志喜之用。王宏剛、富育光:《滿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173頁。“換盅”代表青年男女的婚事已得到雙方家長的認可,姻親關系正式建立,同時姻親雙方開始經濟互動。

柯爾克孜族結婚前的定親含有男方相看姑娘表達祝福、為姑娘梳頭換裝表示身份轉變,以及女方設宴款待親友告知婚事等內容,儀式非常隆重。首先,“相親團”牽上一只活羊,帶上衣服、首飾,特別要帶一對耳環做為定親的信物。“相親團”來到姑娘家,稍休息一會,主要成員在姑娘的嫂嫂和姐姐陪同下,前去姑娘的居室“相面”。姑娘見了相親的人,必須挨個兒問好,向每人三鞠躬。問好,是看姑娘在語言上有無缺陷;三鞠躬,是看姑娘身體有無殘疾,行動是否機智伶俐。如果看上了姑娘,相親的婆婆(或姑姑、姨姨)就上前去吻姑娘的前額,然后摟在懷里,說些贊美的話,親熱一番。再把姑娘拉到梳妝臺前,莊重地給她戴上耳環,這意味著姑娘已是自己家里的人了。同時還要給姑娘梳“定親頭”,并把帶去的金銀首飾等裝飾品,以及衣服、鞋帽統統給姑娘穿戴上,在打扮時還唱“定親歌”。“定親歌”主要內容是即興贊美姑娘如何端莊美麗,她們如何喜歡和愛慕等。打扮完畢后,姑娘家要以簡單的便飯招待。與此同時,姑娘的嫂嫂和姐姐看到妹妹親事已成功,就趕快出去通知親戚朋友和左鄰右舍,并把“相親團”帶來的羊殺掉,準備宴席,隆重款待?!跋嘤H團”把所帶的禮品,也按親疏和輩分送給姑娘家的親戚。訂婚宴之后,雙方即協商迎娶日期及其他有關事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叢刊編輯組:《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整個定親過程中,男女雙方了解、互動,確定締結姻緣以及通知親友婚事的過程,都以禮物的流動作為主線?!跋嘤H團”帶去衣服和首飾,尤其是耳環,用于給姑娘梳“定親頭”,既表達雙方對婚事的贊許也表現姑娘身份已由娘家人轉變為夫家人;送去的活羊,用于招待親朋好友,發揮告知婚事的作用,給親戚送禮物則是雙方互動的開始。禮物貫穿在男女雙方姻親關系建立、維護及改造的全過程。

赫哲族訂婚儀式分為兩個階段——“過小禮”和“過大禮”。儀式過程除了禮物交換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未婚夫要叩拜女方父母親友,得到女方認可。同時,媒人、雙方父母、親友共同表態同意締結姻親,并商定結親進程中的相關重要事項,因此一般親事說成之后,即“過小禮”。到這一天,媒人、未婚夫及其父母都要到女家,并攜帶酒肉及送給姑娘的鞋襪等物,除姑娘的父母接待客人外,參加者還有女方的至親的好友和鄰居們,但姑娘本人不能參加?!斑^小禮”時,男女家雙方要商量三件事情:一是商量男方送給女方的彩禮和數目;二是商量“過大禮”的日期;三是交換男女訂婚的媒帖。媒帖上面寫著男女雙方的出生年齡,寫著“過大禮”的日期,還寫著彩禮的種類和數目。商量婚期和彩禮,都是在酒席上舉行。大家吃酒時,未婚夫要跪在桌子前面向列席者叩拜。其長輩給某人敬酒時,未婚夫就要面向某人跪著,直至大家喝完酒,岳父叫他起來為止。男方回家時,女家必須給他們一些禮物,即未婚妻給公婆和未婚夫做的鞋襪、煙荷包等。在“過小禮”儀式中,雖然雙方交換禮物的價值并非很高昂,但衣、食兩個基礎層面的禮物交換喻示著男女兩家姻親關系的建立,兩家人成為一家人。從此以后,男方本人出門經過岳父家的村子時,必須到岳父家表示問候,也可住在岳父家中,但不可與未婚妻見面。如果未婚夫經過此地而不去岳父家中,就會引起岳父家的不滿,還要受到外人的指責,批評他不通人情,不懂禮節。過了小禮,再過大禮?!斑^大禮”與娶親不同,它是介于“過小禮”與娶親之間的一種手續,也是在女家舉行。參加者除未婚夫和他的父母,媒人及其岳父母之外,還有兩家的親戚朋友,“過大禮”的意義在于通知兩家親戚雙方要結親的消息。男方到女家去時,絕不能空著手前往,要帶一頭豬和一桶酒作為“過大禮”時請客之用。吃酒時,未婚夫如同“過小禮”那樣跪著向吃酒者叩拜。如果兩村相距很遠,男家“過大禮”的人,也可以住在女方家中,但未婚夫卻不能住在岳父家中,表示未婚男女之間的分隔。“過大禮”時,通常要作三件事情:第一,男家必須把議定的彩禮送到女家。但對方如果實在無力湊足時,女方也就不再索取不足的部分;第二,雙方議定娶親的日期。此日期一旦確定下來,任何人也不能更改,即是喜日刮風下雨,也要按期迎娶;第三,女家將陪送姑娘的嫁妝送到男家去。也有姑娘的嫁妝不是提前送,而是在迎親時隨身帶去的情況。黑龍江省編輯組:《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頁。

按照青海回族的訂婚禮儀,禮物在雙方家庭之間的交換一是表征相互對親事的許可,二是發揮告之雙方親屬喜結良緣消息的作用。送茶包后一個星期左右,經過了解,男方滿意這門親事,即準備兩包冰糖,請媒人送到女家,表示男方滿意這門親事,催促女方正式表態。女方如允婚,即以“雙碗”(一碗燴菜、一碗米飯)招待媒人,并給男方回以糖果包(內包糖、棗、蜜餞等),稱為倒馃子茶。男方接到馃子茶,即請自己的親友到家品嘗,或分成小包送到親友家中,正式告知與其家聯姻。之后,男方家長拿衣料或褲料一件,偕同媒人到女方家中去認親,有的地方未婚婿也跟著去;隨后,女方家長拿上給未婚婿的鞋襪,偕同媒人到男家去認親。青海省編輯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頁。

在父母包辦婚姻的民族中,豐厚的彩禮與八字相合在訂婚儀式中同樣重要,直接影響到是否締結婚姻。大理喜洲白族婚姻均為父母包辦,一般男子在五六歲時,即開始訂婚,稱為“小訂”。由男方送給女方一盒糖,討女方八字。經算命八字合后,男方送訂金100元半開、鐲頭一對、糖一盒,雙方換庚帖,即為訂婚。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頁。劍川下沐邑村白族,一般婚姻皆由父母包辦,結親手續先經過訂婚,青年男女大多在15—16歲時訂婚,兩三年后即結婚。訂婚時先請媒人說親,男家和女家雙方同意后,便合生辰八字,倘若男女八字不合,就不能結婚,若雙方八字相合,便由男家送彩禮到女家,男方能及時送上豐厚彩禮即算婚姻訂妥。彩禮的多少主要是在于女方,男方要是無力給女方高額的彩禮,則不能締結婚姻。同上書,第94頁。以合八字為代表的神旨和以送彩禮為內容的人事,在訂婚禮儀中共同發揮決定作用。

有的民族定親交換禮物有明確的象征意義,表達兩家對締結姻緣的認可和決心。寧蒗托甸鄉普米族經過問八字生辰,相合,雙力家長感到滿意之后,男方即備彩禮送到女方家,并商量訂婚之事。照例要帶去豬心一個,切為兩半。一半交與女方,另一半自己帶回家中。同時女方也要將自己家中的豬心切成兩半,與男方互相交換。兩家分別把對方的一半豬心和自家的那半合在一起,表示“永結同心”,由此達成訂婚協議。此外,男方送到女方的禮物需要有代表著物質基礎、衣食保障以及生計模式的銀子一兩、豬膘三斤、酒三斤、米一升、香腸兩圈、豬肝、心肺一份、棉布一方、紅珠一串(三顆,系于酒壺之上)、大刀一把、鐵鋤一把等。當晚還要留宿女家,與女方商量財禮數額和過門時間等問題。云南省編輯委員會:《基諾族普米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頁。

有的民族表達同意建立姻親關系的過程簡單,只需交換約定俗成的禮物即可,多為日常生活中涉及衣、食的禮物,如糖、雞、鴨或布匹,等等。貴州爐山凱棠、翁項,臺江的德立和雷山的橋港等苗族鄉,女家同意婚事后,由男方選擇吉日請媒人前去訂婚。招待一頓便餐后,女家便把一只雞或鴨送交媒人當天帶回男家,訂婚即告結束。清水江邊的施洞口(臺江縣)附近苗族,媒人上門求得女方本人及父母同意后,定期在半路男女雙方各派老人兩人拿著糖、錢互作交換,即算訂婚。臺江城外的臺拱寨,媒人得到女方同意后,男方就托他送去白布帶一對;女方則按男方親叔伯家的人數,每人白布帶一對和雞一對,由媒人帶回男家分發殺吃,即算正式訂婚,同時標志姻親關系的正式建立貴州省編輯組:《苗族社會歷史調查(三)》,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頁。

有的民族締結婚約的方式具有典型民族和地域特色。哈達既是吉祥物又是信物,也是蒙古族最崇尚的禮敬用品,蒙古族的訂婚儀式稱為放哈達或哈達宴,既表達了對于青年男女締結良緣的祝福,更是以純潔的哈達為信物,維護著締結婚約的神圣性。通常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婚事并選定行聘的吉日之后,即由媒妁帶著男方準備的哈達、燒酒等禮物,去女方家商議定親和聘禮。定親和過禮這兩個儀式,其界限并不明顯,有的地方把這兩個儀式合并在一起進行,在哈達宴上議定聘禮之后,再選個好日子,約媒妁與親友若干人,攜帶男家準備的牛、羊、酒、綢緞和布匹送到女家過禮,女家也邀請近親若干人雙方共議婚姻儀式。白歌樂、王路、吳金:《蒙古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頁。定親過禮,各地區禮俗和禮物都有所不同。如喀喇沁一帶的定親宴稱為喝姑娘酒,男方通常以媒人為首,一行四或六人(不能為單數),帶上定親禮品哈達五條、布兩匹、酒五斤、羊兩對,送到姑娘家,女方設定親宴款待男方。定親宴后,女方見到喝過姑娘酒的人,一律稱為“親家”。通過“喝姑娘酒”,雙方認親,確定姻親關系建立。鄂爾多斯草原上蒙古族的定親禮品稱“茶的術兀思恩”或“干術兀思”,頗具畜牧生活特色,即在一塊磚茶下面墊四個餅子,好像羊的四條腿一樣,作為全羊的象征,完成定親的使命。媒人正式上門說媒,需帶上哈達一條、白酒一瓶(一般用一瓷壇酒,壇口用棗塞住,壇頸拴上紅布條)、油炸餅四個,餅子上還要放些許冰糖、紅棗等物。定親時,壇子酒要打開斟上,哈達要給所有重要親戚每人獻一份,沒到場的也得給他留著,同時席間要商議決定彩禮。喬吉、馬永真主編:《蒙古族民俗風情》,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頁。蒙古族定親宴上純潔的哈達和草原上的全羊共同為青年男女的幸福姻緣送去了吉祥和美滿的祝福,更是兩個家庭締結婚約的見證。

水族定親,稱之為“頂蝦”,也叫吃小酒,水語稱“這薅依”,男方需要查看“水書”擇定吉日,并按女方開列的房族兄弟戶數籌備禮品。屆時,由男家父親或堂下叔伯三五人和媒人,帶著禮金(過去用銀毫,現多用紙幣)、雞若干只、紅糖數十斤、豬肉數十斤或活豬一頭、銀項圈一至三個,還有糯米粑、葉煙等前往女家,女方族中人帶酒、肉作陪。除了有交換禮物的習俗外,水族也要通過占卜或合八字的儀式決定是否結親,即由男方派來的媒人親手殺雞,并親自煮熟、看雞眼,決定此樁婚事最終是否能成。陳國安:《水族》,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頁。

接受男方訂婚禮物,并邀請男方或媒人吃飯,同樣是訂婚禮儀中表示許可的主要方式之一。仡佬族男家父母若看中誰家的女孩時,就請媒人帶一只雞、一壺酒,較富裕人家還帶一兩匹布前往女家說合。若女家接受其禮物,并請媒人吃飯、喝酒,這就是答應了。若不接受禮物,就是表示拒絕。若同意,媒人就帶回女方八字,請人合雙方八字。合對了,就給女家報“對”,同時媒人順便問女家要多少錢,并交清楚,這就算是訂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彝族、仡佬族、水族社會歷史調查》,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頁。

第二,以禮物交換為主體的訂婚禮儀,同時為履行婚約擔負著保障的作用,維持著正式婚禮前雙方之間的婚姻契約關系。

以男方送彩禮為主的民族社會中,禮物對維護婚約關系發揮著強有力的保障作用。涼山彝族社會階層分化顯著,禮物的多少因社會階層的不同以及男方經濟狀況而定。舉行訂婚禮儀時,由男方請人作媒,送給女方小豬兩頭,公母雞各一只,并交一定數量財禮,財禮價值一般不少于20個白錠,相當于兩個呷西的價格。黑彝之間聯姻,財禮更多,通常是一兩百個白錠。若女方接受財禮,并退回豬雞各一只時,婚姻即算定妥。訂婚后,退婚者較少。一般認為,不管情況怎樣,提出退婚的一方均屬無理。男方提出退婚,女方可不退回財禮;女方提出退婚,男方可向女方索取兩倍的訂婚財禮。在少數人家中,曾有因退婚而引起冤家械斗的。云南省編輯委員會:《云南小涼山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頁。

珞巴族的訂婚儀式稱為“雅瑪如”,意為“打記號”。當兒子長到一定年齡后,如果父母看中某家的姑娘,便帶著禮物,一起到姑娘家,向其父母提出攀親的要求。如女方父母同意,即熱情接待。隨后男方便擇定吉日,派出“金多”(即“介紹人”),讓其帶上一至二斤酥油、一頭豬(或一頭小牛)的肉到女方家去。女方即派姑娘接待客人,“金多”在乘姑娘不備時,把事先預備好的一小塊酥油抹到她的腦門上方。這一儀式稱為“打記號”。凡被打過記號的姑娘,表示已有主人,他人不得插手,否則會引起糾紛,特別是那些訂婚后已交清婚價的人更為如此。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珞巴族社會歷史調查(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頁。可見,訂婚禮儀中的禮物不僅是實現雙方互動的途徑,更是保障履行婚約的有效方式。

訂婚禮儀中,男女雙方互換禮物,尤其是女方給男方的回禮以及男方給女方的具有較高價值和意義的禮物,表達彼此對婚約承諾的信守?;刈宓挠喕槎Y儀稱為“定茶”,有些地方也叫“說色倆目”或“道喜”。定茶過程中,將要結親的雙方在互道“色倆目”過程中,彼此認可締結姻親。同時各地還有形式不同的禮物交換儀式,通過女方給男方回贈禮或者男方給女方“戴戒指”等儀式,雙方表達著對婚姻的承諾。以相互道喜和相互贈禮為主要內容的回族訂婚,分別從禮儀和禮品,即行為和實物兩個方面,維持并保障了婚姻約定。定茶一般要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準備花茶、綠茶、陜青茶、龍井、毛尖等各種高中檔茶葉,還要準備一些紅糖、白糖、桂圓肉、核桃仁、葡萄干、紅棗、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別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個小包上放一條紅紙,表示是喜慶的事。另外,還給未婚妻送兩至三套合體、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雞、宰羊,以糖茶、宴席熱情款待。吃完宴席,雙方當著眾親戚朋友的面,互道“色倆目”,表示這門婚姻大事已經定下和許諾,今后一般不再變更和許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時,還要給男方家以適當的回贈禮,表示意志堅定,決不反悔。王正偉著:《回族民俗學概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頁。泉州地處中外交通要道,受漢族的影響較深,且接受西方的東西較多,所以居住在此的回族訂婚主要通過“戴戒指”儀式,表示維持婚姻,永不變心。在訂婚儀式之前,男方要準備兩個黃金戒指,一個上面刻著男方的姓名,另一個則刻著“吉祥”或“富貴”。貧困人家用銀戒指鍍金代替,富裕家庭常常另加黃金項鏈一條,手鐲一對。禮品中有精制“油香”“油酥花繭”“油酥脆花”等民族食品(后改為糕餅、孟糖)和布匹。男方由長輩或親友陪同致女家定親。當男方來到女家廳堂中,主人隆重迎接,捧出四果(柿餅、冬瓜糖、紅棗、龍眼干)、雞蛋待客,但男賓只能喝一口甜湯,不能食之,接著女方又捧出雞蛋面招待。之后,姑娘本人就到廳堂接受男方“戴戒指”禮儀,即男方把戒指戴在女方手指上。戴上戒指之后,表示姑娘永遠歸屬于男方,彼此情愿終身結為伴侶,永不變心。云南省編輯組:《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頁。

有的民族訂婚不僅以交換價值不菲的禮物作為婚約保障,還通過嬉戲行為表達女方所屬關系的確定,警示別人不得再與女方接近。珞巴族的訂婚儀式稱為“雅瑪如”,意為“打記號”。當兒子長到一定年齡后,如果父母看中某家的姑娘,便帶著禮物,一起到姑娘家,向其父母提出攀親的要求。如女方父母同意,即熱情接待。隨后男方便擇定吉日,派出“金多”(即“介紹人”),讓其帶上一兩斤酥油、一頭豬(或一頭小牛)的肉,到女方家去。女方即派姑娘接待客人,“金多”在乘姑娘不備時,把事先預備好的一小塊酥油抹到她的腦門上方。這一儀式稱為“打記號”。凡被打過記號的姑娘,表示已有主人,他人不得插手,否則會引起糾紛,特別是那些訂婚后已交清婚價的人,更是如此。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珞巴族社會歷史調查(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版,第38頁。訂婚禮儀不僅有保障婚約的禮物交換,同時確立了對婚偶的獨占權。

納西族訂婚禮物既有表達雙方“山盟海誓”初步同意結親的“小酒”——四色禮,還有表達“永不反悔”正式締結姻緣的“大酒”——毒藥酒,通過兩次送禮最后達成婚姻決定,表達出納西族對待婚姻問題的人性化與慎重性。麗江納西族訂婚一般多在二月、八月,通過媒人撮合后,雙方家長請人算八字或是看屬相,有的是請“東巴”注:東巴,納西族的宗教從業者。打雞卜骨。女方同意之后,男方即請媒人送酒等禮物給女方,第一次稱為“小酒”,一般是四色禮,酒一罐(五六斤),荼兩筒,糖四盒或六盒、米兩升(十斤)。除酒外,糖、鹽是不可少的禮物,大研鎮還流行送砣鹽兩個,他們認為糖代表“山盟”,鹽代表“海誓”。女方收下小禮之后,如覺得婚事不合適,還可以反悔,但須將所收禮如數退還男家?!八托【啤奔仁钦蕉ㄓH的開始,也為雙方留出了再次考慮的時間,為締結姻緣的雙方留出了人性化的考慮空間。半年或一年左右,再送大酒一次,女家接受了大酒,婚約即算完全締結,再不能反悔賴婚,所以納西族比喻說,吃了大酒,等于吃了“毒藥酒”,意思是后悔也來不及了。男方送的大酒除上述四色禮外,還需加土布一件(長二丈四尺,寬一尺多)、衣服兩件、銀手鐲一對、豬半片(一頭豬的四分之一,約三十斤),由媒人和男方親友披紅掛彩,將禮物送到女家,隆重的送禮儀式用來表達訂婚的審慎和正式。女家需回禮,將男家送來盛酒用的酒罐裝滿清水以及送一些粑粑,果品裝在男家送禮用的木盤上,由媒人帶回男家,并用糖食、糍粑招待媒人和男方親友,另送媒人一丈布作酬謝。晚間,女家宴請至親好友。送大酒后第二天,男方家的至親去女家會親,至此,雙方家庭開始互相往來,未婚夫妻可見面但不能互相講話。在大研鎮,正式定親之后,雙方家庭還要各自請已訂婚的男女青年吃飯,一般是十二個菜,冷葷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四個,叫“三滴水”,菜肴中需有涼藕(表示聰明伶俐)、粉絲(長命百歲)、魚(魚水千年和)、百合(百年好合)、丸子(團圓), 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頁。表達對婚姻的祝福。

有的民族訂婚即是結婚,訂婚禮物發揮和彩禮同樣的作用,如若婚約變化則要退還禮物。獨龍族結婚前,男女雙方有來往的自由,可以同居,沒有特殊的結婚儀式,已訂婚就表示男女雙方已成配偶。訂婚,獨龍語稱“布馬特庫”,即買姑娘的意思。首先由男方的父母向女方父母求婚,有時請族長做媒人,事先要取得女方雙親的同意,然后男方要殺一頭豬,將豬的一半送到女方,獨龍語稱“雙九”,表示給女方雙親賠喂奶價錢。若女方收下,則表示同意,就算訂了婚,若沒有收下,表示女方雙親不同意。在訂婚后,若女方不同意與男方結婚時,要退回全部彩禮給男方,也可以不退彩禮,而由親姐妹去頂替。若男方提出退婚,則退一半的彩禮即可。云南省編輯組:《獨龍族社會歷史調查(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頁。

黎族訂婚時不受占卜、八字、拜鬼神等迷信和媒妁之言的約束,如果女方同意,則由男方選擇吉日訂婚。訂婚禮物有檳榔、煙絲、米、酒、豬肉或雞及光洋一兩元等,檳榔是說親時的必備禮物,也是婚姻的媒介,民間有“一日檳榔大如天”的諺語,光洋則是“落訂”的訂金。訂婚交換禮物既有男女雙方互贈定情物,男方送自制精致的手織品、腰簍或草笠等給女方,女方則贈送由自己親手織繡的美麗的腰帶給男方的習俗,也有男女雙方及其雙方家長互贈檳榔,表達遵守婚約的習俗。男女雙方邊嚼檳榔,邊喝酒、邊唱歌道:“兩人定親約準準,咬破檳榔兩口吞;檳榔紅紅味道香,哥妹兩人心不變……”邢關英:《黎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頁。

侗族“訂婚”,由男家攜帶禮物往女家行聘,行聘者多屬女性,聘禮及回禮的厚薄,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一般是鴨、魚、肉和糯米等,也有的地方須給女方聘金或銀飾作為“記物”,女方回贈布匹、襪底等物,表示“押記”,訂下終身。從此以后,逢年過節,男家須以禮物贈送女家,這種饋贈常常持續到生育子女后才逐漸減少,直至最后終斷。編寫組:《侗族簡史》,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頁。

第三,以禮物交換為主體的訂婚禮儀,含有姻親關系的開始、互動加強,以及為正式結婚的準備等內容。

表達姻親關系開始的禮物交換,常貫穿合八字儀式和祭祖儀式。毛南族男女兩三歲,最大五六歲,使由父母代他們找對象,托媒人說合,拿八字。八字拿回后,男家殺雞擺酒,請房族來吃,并將男女八字放在一起,三天(另說一個月)之內,如果家里人畜平安,諸事順遂,便認為相合,雙方開始講彩禮,辦理訂婚。如八字不合,便罷休。訂婚那天,男家除送一部分錢外,另請人挑一擔聘禮到女家去,用一副小籮筐裝,一邊放檳榔、鹽、茶等,用紅紙包成圓錐形,另一邊放軟糕,與籮筐周邊大小相同(有的人家在結婚時也送這樣一份聘禮去)。女家收到后,將聘禮連筐掛在靠近祖先香火的橫梁兩邊,并回敬男家粽粑或糍粑等物。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仫佬毛難族社會歷史調查》,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頁。京族“合年生”順利通過后,男方就向女方下訂禮。禮物的多少,取決于男家的經濟狀況。各地、各島習慣贈送的禮品也略異。一般是頭巾、衣料、豬肉、雞、糖、糯米、簍(摻和檳榔吃的一種草本植物莖)、煙絲等。小物品用紅紙包好,均送雙數,象征夫妻雙雙白頭到老。訂禮由媒人和未婚夫的父母親中的一人,一般是父親出面送去女家。女家接到禮物后,便殺自己家養的雞招待媒人和男方家長。開席之前,女家須把雞、肉等佳肴先供祖先,意為向祖先稟報女兒這門親事。供畢,才邀媒人和未來的親家入席。訂婚之后,逢年過節,未來的親家就互訪、宴請。嚴汝嫻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504頁。用訂婚禮物祭祖,表達告知祖先雙方結親的消息,同時也是對祖先的尊重以及對婚約的認可。

訂婚禮物的多少,是雙方社會地位的象征,訂婚禮物的交換則是姻親以及雙方親屬之間互動交往、互相認親的途徑之一。貴陽地區的布依族,女家認為自己的女兒訂婚是一件大事,屆時要宴請親友,當眾鄭重表示自己的女兒已許配終身。如果訂婚吉日女家經濟有困難,宴客可在以后舉行。民間流行著“不講財禮身不貴”的諺語,有的地區在訂婚中,男家花費很大。花溪一帶送給女家的財禮要四五十元以上銀圓;惠水是八十至一百元;羅甸在一百元以上;安龍、冊亨一帶由數元以至數百元。平塘一帶在訂婚時男方要送四五十斤糖和糯米飯給女家,同時還得孝敬岳父岳母一只小豬,向女家舅父姑母獻雞鴨。訂婚后至結婚每逢年節要送岳父母“一方一肘”(一只豬腿和一塊兩斤重的豬肉)和若干糯米粑等禮物。望漠縣的布依族在訂婚時一般要送八包數十斤至一百二十斤重的紅糖和雞、肉、酒等給女家。在貴州鎮寧、關嶺、普定等地區,布依族配偶擇定之后,即由男家通知女家訂婚吉日。屆時,男家親友兩人或母親、嫂子和族中老婦一人攜帶公母雞各一只,酒兩斤或四斤和糖兩斤前往女家。女家將雞烹后,與糖酒一起敬祖。敬祖后即以雞酒宴請男家來賓,并請家族中兩位老年人作陪。至此訂婚儀式就算結束。在安龍縣魯溝和冊亨一帶,布依族訂婚時要由媒人送聘金給女家,聘金多少視男家經濟情況而定。貴州省編輯組:《布依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頁。

維吾爾族訂婚禮儀,維語叫“群恰義”。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去第一次彩禮,外加幾件衣料和肉、油、大米、馕、紅蘿卜、糖果等食品,以及贈給女方父母和主要親屬的禮物。這次男方的父母都要前往,并有親友鄰居等人陪同,是雙方父母及他們的主要親屬正式見面的機會。陪同去的人數,一般經雙方商議而定。結婚時,女方家去男方家的陪同人數也同樣要事先商定。女方家熱情接待來客,男方代表把帶來的彩禮擺開,一樣一樣地唱點,讓在場的人們觀賞。然后,雙方共商婚期,和舉行婚禮時的各種準備。嚴汝嫻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頁。

有的民族互送訂婚禮物的同時,就開始商議舉行婚禮的具體事宜,同時雙方開始有規律的禮物互動。廣西仫佬族成婚者合八字成功后,男方父母即答應訂婚。女方的八字要留在男方,并先送兩斤豬肉給女方作為“暖婚”,隨即,媒婆就和男女雙方商定。然后男方就帶著八斤以上豬肉、一對大憲雞、兩壺酒和財禮錢(即銀圓)到女方家進行訂婚。訂婚后,由男方找算命先生選擇黃道吉日作為結婚的日子。再請算命先生選擇吉日到街上為女方開剪縫制新衣。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版,第89頁。畬族定親由媒人帶著手鐲一副、銀戒指一個、面一斤、紅糖一斤、紅糕兩對(四塊)、魚兩對(四條)到女家認定聘金數目和酒的數量,叫做“送定”。景寧畬族在定親時,男方要給女方親房備一份禮物,給女方母親送一條五尺黑縐紗和其他禮品,這份禮物,畬語稱“老鼠尾”。女方辦起酒席,宴請親戚吃“定親酒”,就算訂婚了。此后,仍由媒人帶去面、紅糖各一斤到女家討年庚,以便擇吉完婚。施聯朱:《畬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頁。多數壯族地區,特別是平原地區男女結婚“八字”合了以后,男方就派媒人到女家訂婚。一般要給女方送十五斤以上豬肉、二十斤酒、三十斤糯米(或糯米飯)、面條和糕點各若干、兩只雞等禮物。女方亦回鞋襪、頭巾等薄禮。訂婚的主要內容是議定給女方多少彩禮及何時結婚。從訂婚到結婚,時間長短不等,一年到數年的都有。在此期間,男方逢年過節都必須給女方送年節禮。覃國生、梁庭望、韋星朗:《壯族》,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頁。

由于自幼父母包辦訂婚,普米族由訂婚到結婚是一個不短的過程,這期間訂婚的手續在不斷地進行,訂婚要經過以下步驟:第一步稱“徹底碰”,意為敬鍋樁(即祭原始的灶具鍋樁石)。有男孩之家,父母要早早為他物色對象。姑舅表之間,流行指腹為婚;或是父母看中哪家女子,就拿一盒粑粑、一罐酒去求婚。如非姑舅表親,總要走幾次才能說成,女方不同意可以拒絕。第二步稱“抓節底”,內容為商量聘禮。由男方家族請一位熟諳禮儀的老人,由兩個精明的青年陪同前往,女方也把家族中的頭面人物請來共商大事;男家人此次帶來豬膘一圈、酒四五斤、十來元錢。彩禮視男女的財力和女方陪嫁的多少而定。如要一對牛、幾雙羊、幾匹馬、一匹騾子等;或講銀圓,少則百元,多則上千,以女子長相的美丑為轉移。女方家富裕,陪嫁多的,要價也就高,這一步一般要在女子十七歲以后進行。第三步是“商量何時結婚”,但只訂結婚年月不訂日子,男方送去一部分彩禮。第四步,正式訂日子娶親。按普米族的傳統,訂婚具有一勞永逸的性質。凡男女之間一旦訂立了婚約,就必須從一而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退婚。只要未婚夫不死,女方就必須一直等待男方來娶親。如果男方一貧如洗,一輩子無力辦婚事,女方也必須在娘家坐等到老。俗語說:“只要罐罐酒放到鍋樁上,鐵樹樁樁也要守三年?!币馑际侵灰凶蛹懒伺降淖嫦?,這個女子就是外姓的人,死活都要跟隨男方。嚴汝嫻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375頁。

第四,以禮物交換為主體的訂婚禮儀過程中,含有雙方互動爭取婚姻利益最大化以及姻親關系持續化的習俗。

在訂婚禮儀中,尤其是在商量彩禮或聘禮的環節,男女雙方常以非常態互動,即女方占據主動而男方居于被動的方式,爭取各自婚姻利益的最大化。土族確定結婚對象之后,由媒人給女家送去“小禮”,包括兩瓶自釀白酒,兩個直徑約七寸的大饃,用紅紙包的一塊茶等,以此作為正式相親的見面禮。女家父母請來家族中的長者,共同品評男方的家境,小伙子的勞動態度和為人,以決定是否同意這門親事。如認為條件相當,女方就收下“小禮”,婚事就算定下來了。之后,由新郎的父親與媒人同去女家喝家釀米酒,實際上是雙方議定禮銀。這天女家備下米酒和大饃等待客,并把家族中各戶的男家長都請來,在一般情況下,主人應該讓客人上座。這天則不然,作為主人的女方坐在上席,男方甘居下位,殷勤獻酒,竭力討好女方,以求少要聘禮。女方眾人述說著養女不易,嫁女難舍,漫天要價。經過反復討價還價,才把彩禮定下來。同上書,第105頁。

(三)以親友協商為主體的訂婚禮儀

少數民族傳統社會以家庭為基本單位構成的家族、村寨等社會組織是個體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在締結姻親關系,擴張家庭社會關系時,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顯要或特殊地位的親屬、村社長老,乃至關系密切的親友,均有參與到訂婚決策及儀式過程的傳統,集中體現出不同民族中的社會結構、權力構成及其變遷過程。

持古典進化論的學者們認為,“舅權”是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在此過程中,以“舅權”為核心的家庭權力體系,既承擔維系母權主宰的責任又發揮助推父權確立的作用,一些民族訂婚禮儀中必須征求舅舅意見的習俗,正是民族社會中舅權的體現。如,撒拉族男家看中某家阿娜(少女)時,就請媒人向女家說親。媒人稱“梢吉”,一般是對男女雙方都很熟悉的親朋好友,男的女的均可充當,如果是男媒人,則需兩個人充任,如果是女媒人,需要三四個人。作媒認為是“行好事”“體面容”,一有所請,都愿奔走。媒人接受委托后。就鄭重其事,挑選在“主麻日”,攜帶男家的一塊茯茶、兩塊衣料及一對耳環等前往女家。女家商量后,如有意,則將茯茶、耳環等收下,并招待媒人吃“油攪團”和包子。媒人走后,女方家長與本家親屬共同協商,征求大家意見,其中阿舅的意見最重要,因為撒拉族人認為,外甥女的主權是屬于阿舅的,必須商請阿舅贊同,如阿舅同意,大家無人異議,婚事基本可定,則將男家所送茯茶分贈親友,使各家知曉,稱為“定茶”,如不同意,女家就將茯茶、耳環等交媒人退回男家。女家同意后,媒人在幾天內須第二次到女家,送給女方一條頭巾或一塊衣料,女家收下,婚事即正式訂下。一經定親,女家則不得將女兒再許他人。陳云芳、樊祥森:《撒拉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頁。

傳統上主要以刀耕火種為生計模式的民族,土地屬于氏族或家族集體,勞作方式以氏族協作為主,處于傳統共產制家庭和現代個體家庭之間的家長制家庭公社曾普遍存在于這些民族社會中。云南紅河綠春大水溝一帶的白宏人(哈尼族支系)訂婚禮儀中的習俗集中反映出其傳統家長制家庭公社組織結構特征。白宏姑娘有了對象以后,女方必須送一條自己精心繡制的花系帶給男方,而男方必須送兩樣東西給女方,一樣是自己親手搓的、用若干股細棕繩扭成的背繩;另一樣是一頂很考究的篾帽。男女互換的禮物反映出白宏人的傳統社會性別分工以及雙方勞動能力和技巧。訂婚禮,必須在姑娘所在的寨子里最大的一塊田栽秧的那天,在田邊公開舉行。訂婚這一天,這兩樣東西都必須拿到現場,公之于眾,以作為訂婚憑證。但是,這兩樣東西都不戴(帶)在姑娘們的身上,而是由已結婚的婦女們戴(帶)著,上面用另外一頂篾帽蓋住以防小伙子們看見。如果被那些調皮的小伙子發現了,他們可以把那兩樣東西搶去砍爛割斷,姑娘們只能忍氣吞聲,不能責怪他們。同時,要舉行訂婚儀式的姑娘們,把她們準備好的香煙和水果糖,很秘密地帶到田邊去。等大家休息吃晌午飯的時候,她們就開始逐個地向人們發水果糖和香煙了。東西發完后,她們要向寨子里的長者“坦白”自己的戀愛經過和對象(男方不到場,同寨的例外)的為人如何等。幾乎每年都有白宏姑娘訂婚,有時好幾個人同時訂婚。每當這一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到大田邊看熱鬧,田野里洋溢著一派歡快的氣氛?!疤拱住敝螅先藗兿蚬媚镒8#杆麄兊膼矍橄衲嗤烈粯由詈瘢袢粯忧宄杭儩?,像禾苗一樣生根發芽、永不分離,愿她們的幸福像豐收的稻谷一樣碩果累累的時候,歡樂的氣氛達到了頂點。毛佑全、李期博、傅光宇編:《哈尼山鄉風情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頁。借助栽秧的機會,向長者坦白戀愛對象,反映出長者在白宏人中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全村男女老少參與儀式過程,也反映出白宏人曾經歷過家長制家庭公社,具有群體議事的傳統。

盡管有學者認為,傣族訂婚需要先取得女方母親同意,訂婚后還有“從妻居”的傳統反映出其母權社會特征。但是,傣族史料記載、繼嗣制度、姓氏制度等多方面的證據顯示,女性有限地參與社會事務僅僅是父權社會下的文化適應,傣族訂婚禮儀的具體過程,也可以為此提供證據。傣族訂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在男女青年自己同意后,先由男方的母親,通常是在母親的姐妹陪同下向姑娘的母親征求意見,參與姑娘母親一方的通常也是母親的姐妹,在女方的母親表示同意后,才正式議定訂結婚條件。雖然雙方母親需要先行議婚,但并無決定婚姻的權利。議定時要改為男子,男方的訂婚證人是父親,通常參與的還有父親的姐夫、妹夫等。女方出席的也是父親,父親的姐夫、妹夫。議定的內容,從妻居時間,男子的嫁奩以及無女兒的男子可以將妻領回等一類具體問題。議好后,便在女家聚餐,參加的成員全是男子,而女子卻不能參加聚餐。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編:《西雙版納傣族社會綜合調查(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頁。訂婚時,男方要送一定禮物給女方父母,事前媒人就通知男方準備訂婚的禮物。訂婚禮物一般應有幾斤糖,意思是讓女方人吃了心里甜甜蜜蜜;還有兩串芭蕉,芭蕉必須是個數成雙的,意思是提示姑娘,過門后要和男家的人像芭蕉那樣一條根,品性要像芭蕉一樣直,和男方家里的人要團結,就像芭蕉果那樣緊緊圍住芭蕉莖;還要送檳榔、草煙、酒等若干。胡紹華:《傣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頁。雙方母親及女性長輩議婚,父親及男性長輩做出最后的婚姻決定并商議結婚中的主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以稻作為主要生計背景下形成的傣族兩性社會分工模式。作為訂婚禮物的芭蕉更象征著對女性提出婚后需維護以男權為核心的家庭的要求。

(四)以占卜為主要內容的訂婚習俗

占卜是很多傳統社會預測及決定大事的一種重要手段,為了充分保障婚姻發揮“上事宗廟,下以繼嗣”的功能,很多民族聯姻之前都要進行占卜,根據預測結果的兇吉來決定是否訂婚,體現了人們對婚姻重視和謹慎的態度。同時,以占卜決定婚姻,還能以神靈的旨意為婚姻嵌入莊嚴含義,加強婚姻穩定性與牢固性。少數民族訂婚儀式中的占卜,更體現出與民族居住的生態環境、歷史發展及生計模式緊密相關的特點

哈尼族多分布在亞熱帶地區,歷史上形成砍伐、焚燒森林地表植被,種植作物的“刀耕火種”輪歇游耕的生產方式。受限于知識和生產水平,在面對強大而又神秘的大自然以及無法預測和抵御的自然力時,哈尼族產生了“萬物有靈”崇拜。墨江等地哈尼族訂婚“踩路”的習俗,反映出其刀耕火種、輪歇游耕傳統生活方式中趨吉避害的心理需求。男女青年自由戀愛成熟之后,男方便托媒人帶上酒肉等禮物到女家求親。同時前往的還有男方家族中的老人。雖然,媒人的嘴說得女方父母心里樂融融的,已從內心同意這門親事,但是婚姻的締結還要經過“踩路”之后才能決定?!安嚷贰?,即由男女雙方家族的老人一同在寨外林間小道上走一段路。雙方老人一邊默默地往前走著,一邊用雙眼盯著小路兩旁,看是否有兔子、狼等野獸出現。兔子會破壞土地上的作物,狼對開荒的人們存在人身傷害的可能,刀耕火種的生計模式及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使哈尼族認為,路遇兔子、狼等野獸是不吉祥的象征。雖然,現在哈尼族已經拋棄了這一套原始宗教信仰,但是“踩路”訂婚習俗卻被傳了下來。若在過去,如果雙方老人在路上遇到了兔子、狼等野獸,便被認為做這門親事不吉利,即使男女青年之間感情再深,也該作罷。沒有遇到野獸,踩路之后算作正式訂婚。現在,路盡管照常踩,野獸也可能遇到,但是,男女雙方老人為顧及青年人的感情,也會對野獸的出現視而不見,照常訂婚,踩路變成了男女雙方家庭友好的象征。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頁。

在從自給自足、采集狩獵到農耕游牧傳統生計模式轉變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組織模式,不僅影響著傈僳族族群內部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更會對其婚姻實踐發生影響。在長期形成的群體勞作模式影響下,碧江縣色得村傈僳族男女雙方父親(母親無權過問兒女婚事),需要在公共場合下(如婚喪集會、年節和修建房子處)彼此提出訂婚的事,然后由男方看豬卦。即殺活豬取出豬膽后,由“尼扒”注:尼扒,傈僳族對巫師的稱謂。看豬膽上一條花色的筋走向,筋向左彎主男方死,不吉,向右彎主女方死,亦不吉,如果筋是直的則大吉,可以向女方提出訂婚。訂婚先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去議定財禮。女方也同樣請人到男方去傳達自己所要的財禮數目,因而媒人是兩個。牛是農耕社會的主要生產資料之一,也是家庭財富的象征,因此訂婚一般的財禮是四頭牛、四件土布,較富有的人家也有多至七八頭牛的。財禮議定后,由男方選擇日期通知女方(訂婚日期一定要選在屬鼠、虎、蛇、猴、雞和豬日)即將議定財禮送到女方去。是日,男方約二三十個親朋到女方去。女方要殺豬、殺羊和煮酒(但不能殺牛,據說訂婚殺牛將來家庭會窮下去)招待男方來客。大家圍坐火塘歡聚暢飲,親切地閑談、跳舞和唱歌,完成訂婚。云南省編輯組:《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頁。對婚姻未來的占卜,既有獲取神授得知未知事件發展的寓意,更是給予締親雙方心理暗示維系婚姻關系的保障。同時可見,生計模式影響下形成的群體性社會組織及運行結構,塑造了傈僳族訂婚的群體性。

苗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長期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塑造了苗族以小型動物——雞為占卜物的習俗。貴州臺江縣的孝弟、巫腳、番召、九龍等鄉苗族較為廣泛流行“殺雞看眼”儀式。在訂婚那天,男方母親邀請親屬二三人同媒人(不帶禮物)一道前往女家,女家也請族中三五個中年男女來陪。先由女家請來的男性一人,依照習俗用雙手從腹部將雞擠死(不能用刀殺使之流血,以免“不吉”),然后在火坑上燒去雞毛,挖去內臟,再放在鍋里煮熟取出,當眾檢查雞的兩眼睜閉是否一樣,如睜閉一樣,即是吉利的象征,就可以進行訂婚儀式;如雞眼睜閉大小不同,則認為不吉,婚姻即作罷,客人也不便再在女家吃飯,因而就紛紛散到寨內親友家中去,倘寨中無親友,不得不逗留女家時,女家僅予以簡單招待。貴州省編輯組:《苗族社會歷史調查(三)》,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頁。至此,“殺雞看眼”儀式完成了通過占卜做出婚姻決定的功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瓦房店市| 邹城市| 漳州市| 洞头县| 荔浦县| 三明市| 永兴县| 建始县| 聂拉木县| 呼玛县| 怀化市| 漯河市| 澄迈县| 张家港市| 驻马店市| 贵港市| 册亨县| 沂南县| 涡阳县| 洞口县| 阳春市| 汝南县| 讷河市| 大名县| 云安县| 营口市| 尉犁县| 达孜县| 石首市| 定襄县| 天峨县| 安远县| 诸城市| 手游| 文昌市| 同江市| 惠东县| 台北市| 五大连池市|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