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體現社會融入的結婚禮儀

凡·吉納普提出“通過儀禮”的概念,他認為所有的儀禮都是從一種社會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社會狀態,具體指與個體生命歷程,如出生、命名、成年、結婚、死亡等相關,標志個體隨其年齡的增長,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而舉行的儀式。一個完整的通過儀禮包括脫離、轉變和加入三種發展程度不一樣的類型。通過儀式的意義有兩種:從社會角度看,它承認個體社會狀態的過渡;從個體角度看,它使經歷儀式的個體對自己的社會狀態有充分認識。因此,通過儀禮的功能在于,整合由社會狀態的過渡帶來的無序和不穩定。同時,凡·吉納普認為:“婚禮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行動,是一種 ‘永久性地加入新環境的儀式’,同時也是一種變更關系、破壞社會平衡,以及從日常生活的、平淡中蘇醒過來的場合?!?img alt="Gennep Arnold van: The Rites of Passa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0, pp.116 -145."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54E2D/10797207604905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39768-blfGPemnaY5IzAjUQFeEcPRXnsxkr0k3-0-cbbf0e49bb230f161976199da7991c1d">

中國少數民族結婚儀式中的成年禮、結拜禮、認親禮、祭祖禮等系列禮儀,集中體現了個體依次經歷成長脫離(從少年到成年)、身份轉變(從兒女到夫妻)最終實現以家庭融入(認親)、家族融入(祭祖)為核心的社會融入過程,表征著個體身份轉變歷程中,社會群體關系的建構。

(一)標志個體身份轉變的成年禮

成年禮儀是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并且具有多重特性的禮儀,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首先,成年禮是個體走向社會的程序,承認年輕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同時,成年禮也是個體脫離被養育狀態的標志,承擔起所在集體和社會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槎Y同樣承擔著標志年輕人角色轉變的功能,因此,有些民族成年禮與婚禮呈并存或融合的特點。漢代賈誼認為,“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各民族婚姻中新婚夫婦的服飾,尤其是頭飾以無聲的語言傳遞著成年、婚配等信息。

第一,改變頭飾特征作為成年標志。滿族信奉薩滿教,婚前一個月過大禮時,男方請求女家擇吉日請薩游跳神志喜,為姑娘祈福。薩滿跳神志喜后,由女方的父親或伯父將男方送來的布匹用剪刀剪一下。然后,交給即將出嫁的姑娘裁制嫁衣。這種儀式,俗稱“開剪”。開剪這天,姑娘要認真梳洗打扮,并且將發式由辮發改為盤髻。“盤髻”,是姑娘已“開剪”的標志,意味著她已許配于人,正在忙嫁妝,準備出嫁了。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頁。按照傳統,朝鮮族小伙子都留辮子,成婚之前舉行儀式,將辮子在頭頂上挽成髻,并戴上冠,以示成年,謂之“冠禮”。所謂“笄禮”,也是通過一定的儀禮把姑娘的發辮盤成髻,叉上發釵?;槭乱挥啠信畠杉叶?,行“冠禮”和“笄禮”。《朝鮮族傳統婚禮》,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5月28日。

新娘的發型、衣服、佩飾既體現了游牧文化的特色,又有禮儀內涵,它標志著一個女人姑娘時代的終結,新生活的開始。在鄂爾多斯地區,未出嫁的蒙古族女子都留有一條獨辮,垂于身后。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禮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兩位長者為“分發父母”,舉行莊嚴的分發儀式,儀式上將姑娘的一條發辮散開,順著兩鬃梳成兩根辮子,然后在辮子上系戴由新郎送來的華麗貴重的頭帶,從形式上完成身份的轉變。尚燁:《論鄂爾多斯婚禮的文化特色》, 《歷史教學》2009年第12期。彝族婚禮中,男方家要選出與新娘生肖相合的少女,用木盤端來木梳、頭繩、揭開新娘頭蓋,用發油在其頭上擦三下,梳三下,爾后將其獨辮分成雙辮,表示就此成為已婚婦女。姊妹彝學研究小組:《彝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頁。

裕固族姑娘出嫁要在吉日前一天舉行戴頭儀式。傍晚,女家的親朋以及姑娘平日的好友都齊集即將出嫁的姑娘家中,來客帶來潔白的哈達。敬獻給女方的父母,表示對姑娘出嫁的祝賀。晚上,主人請客人們在氈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代表女方主持婚禮的最高主持人被稱為“總東”。當總東宣布婚禮開始之后,兩位伴娘把頭面拿出,掛在氈房上首,然后坐在頭面的兩旁。新娘則還躲在正房內。客人們一邊喝酥油茶、飲酒吃肉,一邊聽幾位歌手唱古老的婚禮歌。酒過數巡,當銀燦燦的啟明星冉冉升起的時候,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進入舉行戴頭儀式的氈房。戴頭面由兩位少婦主持。戴頭面時,舅舅或歌手們唱起典雅的《戴頭面歌》。在舅舅的歌聲中,即將出嫁的外甥女,在兩位少婦的幫助下,改變了發式,戴上喇叭形氈帽,佩戴上胸飾和背飾,戴上用銀牌、玉石、珊瑚、瑪瑙、海貝等珍品編制成的頭面。這意味著姑娘已經結束了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變成了新娘,就要離開哺育自己成長的父母,出嫁到男方了。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9頁。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首先在女家舉行,天還沒亮,新娘的母親就要陪著女兒洗浴,然后同新娘的嫂嫂、姐姐以及其他女眷一起為新娘梳妝打扮。服飾交換,發型的改變,標志著一個女子天真爛漫的姑娘時代已經結束,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全新的、陌生而又有點神秘的生活。對于待嫁的姑娘來說,雖然新婚是盼望已久的,但是,到了新婚前夜,要邁出這人生轉折的第一步,還是很不容易的。此時,姑娘的心情是復雜的,既有對姑娘時代的留戀,又有對婚后生活的向往,特別是當著這么多人,穿起新嫁衣,既緊張又羞怯。新嫁衣就是在姑娘扭扭捏捏,女眷們的苦苦規勸中,慢慢穿上的。此刻慈祥的母親,要為出嫁的女兒梳最后一次頭了,抓起女兒的滿頭小辮禁不住流下了惜別的淚水。母親一邊為女兒梳頭,一邊輕輕地唱著《哭嫁歌》。在悲喜交集的《哭嫁歌》和母女的啜泣聲中,母親將女兒頭上的滿頭小辮,一條條拆開,經過細心的梳理,辮成兩條又粗又黑的大辮子。此時,姐妹們以及女眷們紛紛向新娘祝賀,祝賀她新生活的開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叢刊編輯組:《柯爾克孜族風俗習慣》,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8頁。

云南紅河哈尼族未婚少女是垂辮,結婚時把辮盤于頭頂。出嫁這天,歌手“米谷”在旁吟唱著《送嫁歌》,姑娘在鄰里嫂子和平日好友們的幫助下,結束姑娘時代的梳妝。凄涼的歌聲,使平時無論如何快活的姑娘,臨出嫁時也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哭泣不止。嫂子們和好友們幫她梳頭時,她連辮子也不解開;為她穿衣時,她連手也不伸;始終是淚水漣漣地哭著,似乎要用哭和不配合梳妝來抗拒自己的出嫁。自梳妝開始,出嫁的姑娘一直哭到走出女家村寨“龍巴門”。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頁。

婚禮中的成年禮,標志著男女生理成熟,具備了建立社會性的異性關系——婚姻的條件。同時,在從未成熟階段邁向成熟的分界點上,個體迫切需要著角色變化后的心理調適,接受成年禮儀時個體的不情愿與親友的祝福、幫助共同構成一幅交織著分離與親密的矛盾畫面。

第二,改變衣飾特征作為成年標志。鄂溫克族傳統婚禮中最后一項儀式是換衣。屆時,新娘與女伴們回到新房,一群姑娘饒有興趣地翻看著新娘的婚紗照。女性長輩們則為新娘換上從娘家帶來的“娘家衣”——紅色的“泡泡肩”長袍,并為新娘包上頭巾,這種由平肩改為大皺褶肩袖的紅袍一穿,頭巾一包,意味著姑娘變成“媳婦”了;第二次換裝,則是換上婆家做的藍色的“泡泡肩”長袍,戴上旱獺皮制的帽子,終于完成由娘家人到婆家人的轉變。郭茂德:《鄂溫克族婚禮》, 《中國攝影家》2014年第1期。撒拉族新娘到達男家后,由自家長輩一人從大門口抱進新房的炕上,舉行“開面”儀式,用筷子揭開新娘頭上蒙著的面紗。這一儀式表明,新娘從此不再是“阿娜”(姑娘),而是“艷姑”(少婦)了,已邁進了人生的又一扇大門——長大成人,正式成為社會的一員。陳云芳、樊祥森:《撒拉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頁。

婚禮進程中,新娘發型由辮到髻、辮式的變化,以及頭部飾物的選用以及衣飾變化、開面、揭頭蓋禮俗都表征出不同民族社會為教化男女遵循成年后的行為規范做出的制度性安排。以頭飾或衣飾變化為特征的婚禮成年儀式,向個體無聲傳達著成人社會的秩序與規則。

(二)標志婚姻關系形成的結拜禮

第一,傳承傳統生計文化的結拜禮。滿族新婦被迎到男方家后,新郎要彎弓搭箭,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三箭。之后,新婦在女陪親人的攙扶下,前后胸背銅鏡,懷抱錫壺,腳踏馬兀子(滿族稱方凳為馬兀子),慢慢下車,腳踩紅氈,至香案前(拜天地桌)。桌上放有弓箭、烏叉肉(豬尾巴骨肉)和三盅酒,以示滿族祖先能武善獵。新夫新婦雙雙跪地向北而拜,曰“拜北斗”,也稱“拜天地”。這時執祭人(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單腿跪于桌前,用滿語高唱喜歌《阿什兀密》(合婚之意)。歌詞大意是:“選擇吉日良辰,迎來新娘慶賀新婚,宰殺了家里養肥的豬,擺下宴席,供奉在天諸神,請在天諸神保佑,夫妻幸福共長存。六十歲無疾,七十歲不見衰老,八十歲子孫繁衍,九十歲須發斑白,百歲而無災。子孫盡孝通,兄弟施仁德,父寬宏,子善良,日后高升,夫妻二人共享富貴一生?!睘樽銎砬笞8?,遞與錫壺兩樽,盛米令新婦抱之,俗稱“抱寶瓶”。又與栗子木一束,義取生子也,也有在院內搭設帳房,新婦入帳房前由新夫用秤桿挑下紅蓋頭,名曰“挑蓋頭”。孫輯六主編:《滿族風情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頁。

第二,蘊含傳統“六禮”祝福的結拜禮。朝鮮族婚禮在新娘家里舉行,先“函夫”向新娘家的女眷遞交“婚函”。女眷用雙手撩起裙子兜接,拿進屋里讓其他女眷觀看里面的禮物。接著,由“雁夫”向新娘家遞交用彩布包裹身子的木雁,用以表示忠貞不渝的愛情。新郎踏著踩布,徐徐步入新娘家的院內。新娘家把木雁放在踩布或一張小桌上,新郎用扇子輕輕地推移三下,爾后站在喜桌旁邊。此時,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從屋里緩緩走出,站到新郎對面。這天新娘的打扮是,頭挽“大發”,上戴“簇頭里”,發釵上懸垂二兩寬“發帶”,垂于前胸兩側。身穿“長衣”。新郎新娘隔著喜桌相向而立,在司儀的主持下行交拜禮和合巹禮。所謂交拜禮是新郎和新娘互致跪拜禮。合巹禮則是新郎和新娘各斟一杯酒,相互敬飲。吉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吉林朝鮮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頁。

第三,遵循宗教規范的結拜禮?;刈逍欧钜了固m教,舉行婚禮的當天凌晨,男女雙方均在各自家中行“大凈”,男家主婦(新郎的祖母或母親)經沐浴后,歡歡喜喜地將寫有《古蘭經》經文(阿拉伯文)的大幅裱懸掛堂中,焚香點燭,以感謝“真主”,賜給良緣,早上,設便宴招待阿訇及男女雙方迎親、送親的客人后,即由阿訇主持舉行結婚典禮。阿訇依次問新郎新娘的經名,然后問他們是否同意結婚,雙方都表示同意后,阿訇即念《依扎布》(俗稱念配婚經),意即“萬能的真主?。「兄x你的恩典,請你使其倆人的婚姻成全”。新郎和新娘跪在鋪有新席的地上“聽經”。念完即向新郎新娘身上撒“金豆”。最后是新婚夫婦雙手摸臉,做“都哇”,感謝真主。從此,新婦一切附屬丈夫,終生從夫居。至此,結婚儀式算結束。云南省編輯組:《回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頁。

第四,體現民間信仰的結拜禮。土族民間有崇拜火的傳統,送新娘的隊伍來到男家大門前時,門前已有兩位婦人及新郎與男家招待人等迎候,新郎親自走到新婦的馬前扶之下馬,由二位婦人攙著立于門前鋪好的紅毯上,新娘面前置一小桌,上面放著兩杯茶,兩盤點心,在桌上放好了一個紅布包,里邊包著一雙新的筷子,此包東西由新娘的伴娘代為收起。此時新郎走到新娘的旁邊,與新娘并肩走進院子里。男家的院子中央燒著神火,神火的后面亦如女家安置供桌,桌上陳列祭品,點著酥油燈,院子的地上鋪著紅毯。男家的男女親戚與女家的送親人們站在兩旁,由禮賓唱禮,新郎新婦行跪拜禮后,新婦被攙進廚房,新郎在廚房門前相候,新婦對灶神行跪拜禮,再被攙出來與新郎同入新房。在新夫婦的行進中,男家的婦女們不斷向他們身上撒糧食、撒銅錢。新房內燒著兩盞酥油燈,進入新房后新郎才能為新婦揭下蓋頭的布,摘下頭飾,兩人方坐在炕上行交酌禮。青海省編輯組:《青海土族社會歷史調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頁。

鬼魂觀是彝族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小涼山彝族在第二天夫方要將臨時搭起的洞房拆掉,并為新娘舉行迎魂儀式。迎魂儀式在夫家屋內火塘畔舉行。新娘同夫方全家成員齊坐火塘側,由請來的畢摩(彝族的巫師)通過宗教儀式,將新娘的“靈魂”從母方轉到夫方,作為夫方家庭的正式成員。轉魂的具體祈禱儀式,先由畢摩手提捆綁起來的活母羊,從左繞新娘頭部七圈,從右繞新娘頭部九圈,然后將母羊打死。羊頭、五臟、羊皮歸畢摩,其余歸主人。如用豬作犧牲,要將豬的一半分給畢摩。小涼山彝族習俗,出嫁的女子由畢摩舉行完加入男家宗教儀式后,便可返回母家,過不落夫家的生活,直到生育前夕才開始正式過坐家生活。男家通常也是當妻子要生育前,才正式蓋房屋,組織新家庭。坐家彝語叫“阿帕一”,不坐家彝話叫“阿帕阿一”。云南省編輯組:《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頁。

第五,體現敬祖傳統的結拜禮。鄂倫春族結婚儀式開始之前,男方的父母及其他長輩和娘家來的長輩人都請到上方座位,其他人則在兩側坐著或站著。儀式開始,新郎、新娘在親友的陪同下走進場地,然后在司儀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即面向北磕三個頭,再給父母及其他主要長輩們一一磕頭。長輩人在受此禮儀時,都要簡短地祈禱幾句,以示祝福。老人們每說一句,新郎、新娘都要發出“者!者!”的應答聲。拜完后,司儀要致賀詞,以幽默而生動的語言,滔滔不絕地說上一番,希望新郎、新娘婚后互敬互愛、生活美滿幸福,孝敬老人,生兒育女等。韓有峰:《鄂倫春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頁。

羌族迎接新娘進屋。即準備敬神拜堂。此時香燈師燃香點蠟,堂屋神龕前桌上放幾個碟子,內盛青稞、麥子和米等,新娘、新郎并立于地上鋪的席子上,司儀人(一般為外管)用羌話高聲演唱: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再拜爺爺、奶奶、父母、姑爺、姐姐、哥嫂,再拜四門親戚!襄幫弟兄,最后夫妻交拜,新郎舉手揭蓋。在新人拜堂時,雙方母舅用羌話囑咐他們成家立業,勤勞生產,遇事商量,和衷共濟,白頭偕老;并將敬神的青稞、麥子和米等撒向新娘、新郎。眾母舅講話完畢,新娘轉入洞房。四川省編輯組:《羌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頁。

白族一般結婚時間需三天。新郎迎親到達女家后,吃一餐飯,新郎單獨拜女方的天地、祖先、灶君及岳父母長輩。然后發轎,新郎坐男轎,新娘坐女轎,媒人騎馬或步行?;ㄞI到達男方大門前停下,請人將新娘背入洞房,或由新郎牽新娘步入洞房;但步行則須用新席子兩張,一張替換一張地鋪在地上,讓新娘從席上一直走到洞房。新娘進入洞房后,進行梳妝,將原來作為姑娘標志的辮子,改梳為“墮髻”。這時男方大開簇席,新郎、新娘即于此時拜天地、祖先和灶君,然后進入洞房。到吃晚飯時,才吃“團圓飯”。一般是“巳時發轎,午時進門,未時交杯”。吃完團圓飯,新郎新娘進入洞房,主要由表親(姑表、姨表、舅表)鬧房。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頁。

第六,貫穿象征禮儀的結拜禮?;橐鍪锹撓祪蓚€背景不同異性個體的主要途徑之一,其過程也是解決二元甚至多元存在的諸多矛盾與隔閡的過程。以拴線為特征的婚禮儀式,通過連接象征,即線的連接,表達解決婚姻中的沖突、隔閡與分歧,達到和諧相處理想境界的祝福與期待。傣族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在各自的伴郎、伴娘的陪同下,相對坐于長輩的下面,在他們中間擺著一對烹煮過的雞、兩對蠟條、兩瓶酒。先由村寨頭人拴線祝福,然后是家長及長輩拴線祝福。長輩拴線時,首先由家族中的父系親屬(傣語稱“見擺丟”)進行,其次是母系家屬(傣語稱“見擺達”),最后是其他親戚。拴線后,新婚夫婦,向岳父母獻“喂奶費”,數目為偶數,表示吉利,通常用滇鑄半開銀圓二元左右。云南省編輯委員會:《西雙版納傣族社會綜合調查(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頁。勐海縣八達區帕勒寨布朗族婚禮的第三天要舉行拴線禮。參加第二天婚宴的本寨客人深夜紛紛散去后,遠道的客人們亦紛紛被安排就寢入睡,新郎則躺在床上假裝入睡,每幢竹樓都是靜悄悄地,寨內一片沉寂,忽聽得一聲雞叫,宣布偷姑爺和拴線儀式開始。這時新娘的干爹干媽領著新娘和幾個女伴悄悄地來到新郎的住宿處推醒新郎說:“時間到了!”“時間到了!”新郎一聲不響地悄悄背起事先準備好的東西,點著火把(絕不能熄滅)迅速向女家出發,來到女家。新娘的母親守在樓梯口迎接,她送給女婿一套新衣和一塊包頭巾。新郎接過禮物,并把芭蕉葉裹著的一對蠟條插在女家門外,表示從此算是女家的人了。然后新娘的母親舀一瓢清水給女婿洗手,帶新郎進入室內。若是女子娶到男家,則是在雞叫以后,新郎由干爹干媽領著,和伴郎們一起點著火把,悄悄地來到女家。這時新娘的親人們都佯裝睡覺,于是新娘和她的伙伴們背著陪嫁的東西,迅速離家出發。新郎的母親守在樓梯口迎接,她送給新媳婦以衣服、筒裙、銀首飾、鐮刀、竹鏟等東西。新娘接過禮物,又將芭蕉葉裹著的一對蠟條插在門外,表示從此算是男家的人了。新娘的母親舀一瓢清水給媳婦洗手,然后迎進門去。新郎、新娘進入女家或男家室內之后,即舉行栓線儀式。室內燈火通明,談笑聲不絕。酒席擺好,由新郎新娘為干爹干媽先給他二人拴線,然后盛一盆白米,上擺白線,端到桌邊請眾老人給新郎、新娘拴線。拴線的老人們照例要一邊拴線,一邊祝福,并送給新人一點禮錢表示慶賀。酒席往往是擺了又撤,撤了又擺,一直到前來賀喜的人都吃罷離去,竹樓上的琴聲和對歌聲仍延續著,直到深夜甚至第二天凌晨。云南省編輯組:《布朗族社會歷史調查(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頁。

紅河一帶哈尼族男女青年的婚禮儀式也有自己的特點。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私訂終身后,男方便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親,得到女家父母的認可便下聘迎娶。迎親時,男家派一對父母健在,家中無死于非命的所謂“干凈”的中年男女作為迎親人,到女家迎接新娘。女家對于這位迎親者的到來,要以美酒佳肴盛情招待。宴席中,迎親人拿出小貝殼三枚,當眾交予女家父母。這種小貝殼,紅河哈尼語稱為“厚恩阿瑪”,被看作男女兩家結親的標志;男家若不交貝殼,婚姻是不算數的。直至現在,迎親人當眾交貝殼的習俗仍被作為完婚禮節流傳下來。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頁。

婚禮中的驅邪象征同樣發揮驅除不良影響,彌合個體二元差異,順利進入婚姻生活的寓意。赫哲族結婚拜天地的時間是在天剛發亮,太陽還未出來的時候。在拜天地之前,新郎用彩車去迎接新娘。新娘要將辮子改梳發髻挽在腦后,表示社會身份轉變,并穿上代表趨吉避害的紅襖、紅褲,頭上戴花,蒙上紅布,打扮停當之后坐在椅子上,由她的兄嫂或其弟弟抬著或抱著上彩車。到婆家門前,新娘又被人抱下車來,為了避免受邪魔的干擾,新娘不能腳踏地面,在她經過的路上都鋪上了紅氈,如無紅氈,用麻袋代替也行。在早年還無桌子時,新郎和新娘是在門檻外拜天地。有了桌子之后,就在院子里擺一張桌子,作為拜天地的地方。拜完天地之后,新郎在前領路,新娘跟隨后面向新房走去。當新郎已進入門里,而新娘還站在門外之時,新郎回過身來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紅布甩在前房檐上。此時,兩個結婚的青年人才第一次互相看到對方的面貌。新郎的弟弟、妹妹、嫂嫂等人就把早已準備好了的五谷糧——高粱、大豆、小米、玉米、綠豆向新娘頭上撒去。同時在門外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據說這樣做可以驅除一切妖魔鬼怪,保佑家宅平安。黑龍江省編輯組:《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頁。

還有的民族以嬉戲行為,象征婚姻締結及婚后祝福。麗江納西族結婚,新娘、新郎跨過馬鞍進入大門時,東巴開始念經,并在新娘的腦門上點幾滴酥油,有的地區是在大門口備一碗清水,當新娘進門時,由媒人向新娘頭上潑水,表示新娘從此是男家的人了。新娘進屋后,先送給公婆各一雙鞋,并由女方送親的人將新娘送給新郎的鞋丟到新床床底深處,這時新郎要彎腰到床底下將鞋取出,趿拉著穿起,稱為“換腳鞋”。“潑新水”及“換腳鞋”,以嬉戲的形式,象征著新婚男女身份改變及歸屬變化。隨后,即開始拜天地、祖先和公婆,新人并互相鞠躬。拜時,新娘手中握有一塊菌形的鹽巴、新郎手中端一小土罐清水或茶水,分別象征婚后女主內負責油鹽柴米,男主外負責交際應酬的社會分工模式。結拜之后,新郎將女方陪嫁的紅柜打開,內裝有米、糖、石頭、梅花、一串錢等,新郎觀看完后,將鑰匙丟在柜子上,小孩去搶鑰匙,然后用糖食贖回,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頁。為婚禮增加喜慶的氛圍。

(三)發揮社會整合功能的敬拜禮

敬拜禮是各民族婚姻禮儀中普遍存在的行為模式,主要發揮社會整合功能,核心是形成親屬集團內部的領導權威及其相對應的服從規范。具體而言,敬天主要體現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敬神(寨神、家神)、敬祖主要鞏固親屬組織,敬親體現村社權力和地位結構。

第一,表達感恩的敬天儀式。昆明西山區黑桃箐彝族婚禮,將新娘迎到男方家后,男方在院中用樹枝搭的涼棚內設一酒席,請村中父母雙全,多子多孫者一家吃,叫吃壓席酒,彝語稱“切黑矣”,邊吃邊由兩位會唱老人在旁唱壓席歌。彝語稱“唸沙一丘”,吃完收席后,新娘及送親者入棚內休息就座并吃飯。至晚客散,由送親者送新娘入新房,并由送親者陪新娘就寢。第二天起床后又由送親者陪新娘入小棚內就座休息片刻,然后由新娘新郎在一群人陪同下,至祭祀臺舉行一次祭祀儀式,即在祭祀臺煮一頭豬,供在兩棵神樹前,叩頭而拜祭祀,彝語稱“通公楞”,意為祭祀祖先和老天爺。因為彝族每個人生下后三歲要到祭祀臺舉行戴項圈祭祀,意為把他托付給天和祖宗保佑她他(她)至成人,現在已成人結婚了,天和祖先之責已完,把項圈交回祖宗和天,并以此對天和祖宗感恩。祭畢,新娘即由送親者陪送回小棚內坐息,新郎則和同去者在祭祀臺把豬頭吃掉方回。云南省編輯組:《昆明民族民俗和宗教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頁。

阿昌族新娘進門時,必須站在門口鋪好的草席上,由兩個中年婦女,抬著篩盤,內放一羅鍋蓋,里面裝有七股紅線制成的七股燈芯和適量的植物油。點上火,俗稱“齊心燈”,在新娘身上繞三轉,然后由新郎用一條新毛巾牽著新娘走進堂屋,進堂屋后必須先繞著火塘轉三轉,然后才牽入洞房。新郎離洞房后,兩個“園成婆”(即多子女的中年婦女),馬上給新娘改裝為已婚婦女的裝束,戴上黑色高包頭,穿上筒裙。接著新娘就在“園成婆”的陪同下走出洞房參加祭獻天地和祖宗,新郎和新娘三跪九叩祭獻天地后,即由“園成婆”將事先準備好的蜜酒兩杯和已去殼的雞蛋兩個,拿給新郎新娘吃掉,俗稱吃“交杯盞和鳳凰蛋”。云南省編輯組:《云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匯編(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頁。

第二,表達家庭歸屬的敬神、敬祖禮。普米族新娘到男家時,要有人向空中放火槍,三槍一次,放六次。并大門外面拉一匹布,由送親的兩個人扶著新娘由布下走過,表示男家接了新娘帶來的財氣。這時,除新郎仍在屋中等候祭鍋莊以外,其余的人都要到大門口迎親。新娘下馬以后,喇嘛就開始“開財門”。兩個送親人引領新娘到屋中坐下,便由村中老人來祭鍋莊,用女家帶來的祭物,即酒、酥油、肉、糯米粑粑等。這個主祭的老人,要在新郎新娘的前額上各點一些酥油,然后說:“這個姑娘今天變成家中人,點一些酥油做記號,請家中的山神祖先看這個記號來識別。”祭完鍋莊以后,婚禮便算完成。新娘要送給接親的三個人每人一條褲子,送親的兩人每人半匹布。新娘家的送親人更送給男家村中每戶半斤肉、五六個糯米粑粑,同時全村每戶也都要請送親的兩人、接親的三人及新娘等六人到各家去喝酒、吃飯。云南省編輯委員會:《基諾族普米族社會歷史綜合調查》,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頁。云南墨江縣哈尼族支系阿木人婚禮的第二天是拜親、入洞房。早晨起來,新郎領著新娘到竜林種一棵竜樹,表示從今起,新娘已屬男家人;早飯后先拜認親朋,后拜見公婆;下午的喜筵名為“請雙客飯”,逐桌向客人敬酒拜謝之后,才雙雙進入新房,婚禮完畢。毛佑全、李期博、傅光宇編:《哈尼山鄉風情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頁。

勐??h拉祜族結婚禮儀比較簡單。結婚當天,男女雙方各殺一頭豬,男方要把豬頭送到女方家,然后切成兩半,一半留下給女方,一半仍帶回去;女方照例也將自家的豬頭切成兩半,一半送男家,一半留下和男方送來的半邊合在一塊,表示“骨肉至親”“新婚和合”的意思(賀開地區直接交換豬頭)。新婚夫婦一同下山取水,然后先到女方家庭敬新水、背柴、獻飯給岳父,再回男方飲水獻飯。接著到寨廟里磕頭、賧禮肉,由安占主持舉行禱告村社神靈儀式。祭祀畢,再到女方家庭,由女方家長給新婚夫婦拴線,新婚夫婦拜了女方親戚,再返回男家照例舉行祭祀禮拜,至此全部儀式完結。云南省編輯組:《拉祜族社會歷史調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頁。

赫哲族婚禮中的拜祖宗儀式,既是表達家族歸屬,也發揮著對新人的教育功能。首先,訓導新娘為妻的規矩。新婚夫婦入洞房之后,一個非新郎直系親屬的老人,手執三根約三四尺長的葦蘆稈,中間扎著三道紅布,向新娘訓話,大意是說,新媳婦要孝順公婆,尊敬丈夫,待人要和氣,不要發脾氣。要好好勞動,不要偷懶。屋里的話不要向外傳,外面的話不要向家里傳,要好好過日子,等等。接下來是祈禱祖先的福佑,老人訓話畢,新郎、新娘在祖先牌位之前下跪,并聽老人向祖先禱告:新媳婦已經娶來了,從前是外姓的人,現在成了一家人,祖先要好好管教,保佑全家好好生活,等等。再次,對新娘責任的囑咐。拜完祖先,再拜灶王,老人又向新娘訓話:一輩子不離這里,灶火不好燒不要發脾氣。每天要給老年人燒炕,要不,灶王就要怪罪你,等等。這一切手續完成之后,新娘才開始坐到炕上,臉朝著墻,背向著外,一直坐一整天。黑龍江省編輯組:《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頁。

第三,表征家庭結構和家族成員地位的拜親禮。勐海縣曼散布朗族婚禮要敬象征寨子的寨樁,寨樁用“阿曼”樹做,中立一大棵,周圍立七小棵。儀式是先用一瓶酒、一碗飯和一碗菜放在寨樁處,由達官注:達官,建寨的人。主持祭祀,同時結婚的男子也參加祭祀。祭寨樁,表示村寨神對婚姻的認可。之后,結婚的主人送給達官一只雞、一個豬頭。因為受佛教的影響很深,所以新婚男女要共同到寺院拜佛。拜完佛后,如果是從妻居,夫妻先到夫家,丈夫的父母招待吃一餐飯,丈夫的母親將準備好的一條褲子送給女子,女子便帶這條褲子把丈夫領到家里。在進女家房前,等在門前的女子的母親則把準備好的一件上衣放在一起,作為結婚的象征物。在離婚時,男則取回褲子,女則留下自己的上衣。如果是從夫居,先由女家招待吃飯,女子的母親送給女兒一件上衣,由男領女到男家。在進男家前,男子的母親把一條褲子同上衣放在一起。結婚的儀式雖由建寨的達官主持,但代表村寨的行政頭人叭、鲊必須先參加分別在男家和女家舉行的宴會,叭、鲊不到,婚宴便不能開始。云南省編輯組:《布朗族社會歷史調查(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頁。

蒙古族新郎新娘進入新蒙古包內后,雙雙站在佛像前,先叩頭敬佛,然后拜見父母兄嫂,接著由一個少婦領新娘行“開灶禮”,在鍋灶內點燃火,安上鍋煮牛奶,由新娘親手舀半銅勺牛奶灑在火焰上,便算開始了新家庭的主婦生活。隨后,新娘用銀包木碗盛上酸奶,新郎雙手端上給賓客們輪流嘗吃,最后由新郎新娘嘗吃。接著宴席開始,先是茶食,接著由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酒席間,賓客中的長輩向新郎新娘祝詞,大家唱起祝福的歌曲,吃著大塊的手抓肉。酒足飯飽,老年人即告辭,年輕人繼續留下,在草地上圍著新郎新娘載歌載舞,直到夜深人靜,才告辭而去。青海省編輯組:《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會歷史調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頁。

(四)標志個體家庭融入的認親禮

第一,結拜禮之前,以贈送禮物為媒介的認親是雙方建立社會關系的開始。

按照達斡爾族人的習慣,接待新姑爺的察恩特禮,必須操辦飲宴和認親。新姑爺到來的當日晚間,召集本莫昆(即親族)的男女老少設宴,稱之為“察恩特安特貝”。當宴席開始之后,男方的陪禮人便要向參加飲宴的長者們婉言交代所送來的禮品的種類與數量;接著由女方的長兄引領新姑爺認親,向長輩們一一敬酒磕頭。宴罷,安排數人將送來的毛豬用火燎燒后開膛收拾,當夜將肉煮好,備次日全莫昆族親好友在認親的宴席上食用。第二天早飯后,便通知本莫昆的親朋故舊前來參加察恩特禮的認親宴席,這叫做“察恩特宜得貝”。它的禮儀與頭一個晚間莫昆內認親的程序相同。對有些不能來的長者,要從察恩特禮品中留下一些酒肉點心,贈送給他們,這就是“愛格塔塔貝”。“察恩待宜得貝”后的次日,女方的兄長便引領新姑爺前去本莫昆的族親好友家登門認親,同樣敬酒、行磕頭禮。此時,受禮者要贈送小錢搭子、煙荷包之類的禮物給新郎,有的要贈送現金。編委會編:《達斡爾資料集》第二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571頁。迎親宴罷,將送親的賓客請到另室休息喝茶。此時,重新裝扮過的新娘,在嫂嫂的引薦下,向公婆、祖父母、家中的長輩等一一行裝煙禮或行敬酒叩首禮。然后,在家宴中,向莫昆族親的長者們行敬酒磕頭的認親禮。同上書,第574頁。

傣族結婚時,新郎家要按訂婚時商定的“暮歡”(禮物)數如數帶來。這些“暮歡”除送給村社頭人外,送給家族的“暮歡”,按血親關系的親疏分配,父系親屬(“見擺丟”)得“暮歡”總數的三分之二,母系親屬(“見擺達”)得“暮歡”總數的三分之一。新郎新娘,經過結婚,便取得了家族和村社成員的地位,并享受其權利和承擔家族、村社成員應盡的義務。云南省編輯委員會:《西雙版納傣族社會綜合調查(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頁。

第二,婚禮中,形式各異的認親禮促進著雙方的交流與互動。

羌族婚禮認親儀式是長輩教育和囑咐新人的時刻。拜堂之后,羌族接著舉行敬神、拜客和謝紅儀式。首先由司儀人代表主人用羌話高聲念唱,其意為:


今天我家辦喜事,添人進口頗吉祥,特地敬請諸神靈,

保佑他們有吃穿,家道興隆人丁旺,開始一家發五家。

五家發到一百家。愿神靈保佑他們,像太陽一樣通紅,

似月亮那樣明亮,如星星一般耀眼,吉祥如意萬事興!


然后司儀照禮薄念唱,呼叫送禮名單:“×××掛紅花一勒!”意為某某人掛紅送禮!并請送禮的親戚和家門房族長輩一一受拜。在新娘、新郎拜客過程中,新娘的母舅和哥哥等一面飲酒,一面起立用羌話教育和囑咐新人。

一位舅舅的囑咐詞為:


今天你倆成了家,須要勤勞又和睦,要像蜜蜂將蜜釀,

要像蜘蛛把網結,勤奮持家莫偷懶,建設一個幸福家!


一位哥哥的囑咐詞為:


妹妹今天到婆家,勤勞生產承家業,養兒育女理好家,

尊老愛幼是本分,詩人謙和莫紛爭,望您記住我的話,

哥哥不會忘記您,逢年過節有接送。倘若妹妹不聽話,

吵嘴鬧架又懶惰,即使偷偷回娘家,也要趕您返婆家。

我家對您有教養,千萬別丟娘家臉!


拜客畢,即抬出新娘陪嫁帶來的一大背篼羌式云云鞋。此時司儀高聲唱名,由新娘將鞋送給男家母舅、父母、姑爺、姐姐、哥嫂等。每人一雙,送完為止。在此過程中,新娘的母舅、哥哥再用羌話教育新人。內容與上面大抵相同從略。接著,新郎給女方送親的母舅、姐姐、哥嫂、妹妹、斟酒點煙,道謝他們辛苦了,并用羌話說:“飯雖不好,請吃飯;酒雖不好,請飲酒!”最后,由司儀代表男家主人致《謝紅詞》,并請紅爺收禮。四川省編輯組:《羌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193頁。

有的民族婚禮中的敬酒儀式也就是認親儀式,敬酒的順序體現出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云南紅河縣架車自稱“臘咪”的哈尼族,結婚的儀式在女室內舉行。結婚儀式結束后,新郎一家便忙著擺設酒席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寨友。酒席分設于男室與女室內,男客在男室就座,女客在女室就座。男女室內各有一桌主要的席位,用以招待舅父舅母和男女長者。開席時,新郎新娘首先要將“雞八雞昨昨”(一種裝在竹筒內煮的肉)擺在長輩們面前,專供長輩食用。當賓客開始飲酒用菜時,新郎新娘雙雙同去敬酒。敬酒的秩序是,先敬舅父舅母,次敬長輩,然后再敬其余賓客。在敬酒時,客人們往往用酒回敬,新娘新郎不能推辭,應倒入口內,再吐在預先準備好的干毛巾上。舉行婚禮的這天,新娘的近親一般都不到新郎家赴宴。新郎家專門安排一些親戚到女方家赴宴認親,毛佑全、李期博、傅光宇編:《哈尼山鄉風情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231頁。以加強雙方的互動交流。

在景頗族的婚禮上,證婚的寨中父老長輩,熱情洋溢祝賀新婚后,敬酒少婦端來兩小竹杯米酒,分別捧給新郎和新娘。按習俗,新郎先把手中的酒杯送到新娘嘴邊,新娘一飲而盡。之后,新娘再把自己手中的酒杯端到新郎嘴邊,心花怒放的新郎當然更會一飲而盡。接著,新郎抱著大竹酒筒,新娘端著小竹酒杯,雙雙來到父母的面前,先敬公,后敬婆。公公高興地一飲而盡,婆婆卻在飲酒前摘下自己項上的銀圈或項鏈,掛在新娘的脖子上,又摘下自己手上的銀鐲,套在兒媳的手腕上,之后,才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婆婆的銀圈和銀鐲送給了新娘,表示新娘從此之后就成了男家的人了。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3—264頁。

瀾滄縣拉祜族的新人獻清水,既是婚禮中認親也是得到祝福的儀式。結婚之日新郎在媒人、伴郎的陪同下到新娘家拜堂,然后步行返回夫家,再向夫家拜堂,然后新郎新娘雙雙背上竹筒到山箐背來清水,給媒人、族中老人、親友、賓客喝,客人一面喝清水,一面向新婚夫婦祝福,晚跳蘆笙舞,新婚夫婦在男家住數晚后,即一塊返回女家,婚禮即結束。云南省編輯組:《云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匯編(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頁。

第三,婚禮后,親屬認親進一步明確了村寨社會結構,傳達著婚后的行為規范。

滿族婚禮第二天清晨,新郎新娘起得很早,拜叩宗族長輩和父母、叔伯、兄妹等,俗稱“分大小”。從此新娘作為家庭成員開始分清尊卑大小遠近親疏關系。厘清輩分,分清長幼就可避免冒昧行事而犯規矩。

白族婚禮第二天,女方母親及弟妹前來男方認親(女方父親則不能去),男方請客。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向男方各長輩叩拜認親,并告以稱呼,男方請客。請客后,新娘回門,新郎伴同前去,男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亦去女方認親,由女方請客;然后新郎及其父母兄弟姐妹先回家,隨后新娘亦回婆家,帶些土產作為禮物,喜事即告結束。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頁。

昆明西山區大小昭宗彝族倮倮濮婚后第二天,新娘要早起,負責打掃室內,然后由女方送親人將新娘藏起,直到讓新郎找到為止。第二天早飯后,先舉行認男方的親友禮,認親禮主要是認男方族內和親戚中的長輩。然后便舉行回門,回門時媒人亦參加。回門實為到女家舉行認親禮,出晚回來。第三天舉行復門,僅新婚夫妻去,亦當晚回來。云南省編輯組:《昆明民族民俗和宗教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頁。

麗江納西族婚后第二天,舉行“分大小”儀式,意即認親。男家將所有親戚長輩請至家中,按長幼尊卑、公婆在前、舅父母次之,男女各站一行,由新娘一一拜見,長輩向新娘贈送一點見面禮錢。這一天清晨起床后,婆婆親自端送或喂給新媳婦一碗蓮子粥、一碗面條。第三天回門,帶些米、糖、酒等禮物,新娘由女伴陪同先行,新郎隨后由男伴送至女家。有的地區是兩人一道通行,過橋時,在橋邊買一點糖食吃。至岳家時,新郎要一一拜見女方的舅舅、伯叔和其他長輩,岳父母招待新夫婦及陪送的青年和女家親友吃喝一頓。不管路程多遠,新夫婦必須當天同返男家。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頁。

蒙古族婚禮第三天,有的地方,特別是農區,要舉行認親儀式,即新娘家的近親前往新郎家認親,男方家稱他們為“依爾格沁”(即探望者的意思),通常是新娘的父母、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等。他們各帶禮品去新郎家,在盛宴上男女方近親彼此相認稱親家,以便日后互相關照幫助,當天“依爾格沁”要回去。蔡志純、洪用斌、王龍耿:《蒙古族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頁。

拜揖和領家教,是阿昌族婚禮中重要內容之一。早飯后,新郎家堂屋里擺設兩張并攏的木桌,桌上擺上草煙糖果瓜子白酒,然后請高齡長者和直系親屬入座,新郎披上紅色綢布,陪同新娘出洞房,跪在草席上給在座的長者一一磕頭,并敬上蜜酒一杯。領受磕頭和蜜酒的長輩,必須拿出首飾或現錢作為小禮贈送給新娘,同時講上幾句祝福和勉勵的話,男方長輩輪完以后,離座,然后又由女方家來的長輩入座,內容相同。每一批入座長輩中,要由一位見識廣,有表達能力的叔伯代表受禮人對新婚夫婦進行簡短的訓話。內容是尊老愛幼,孝順公婆,夫妻和睦,共同治理家務等,然后鳴放鞭炮,宣告拜揖結束。云南省編輯組:《云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匯編(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灵丘县| 山阴县| 肃北| 忻州市| 将乐县| 新宁县| 平武县| 舟曲县| 大理市| 晋城| 英德市| 百色市| 临邑县| 固始县| 凌云县| 蚌埠市| 南陵县| 葫芦岛市| 太保市| 凤山市| 徐州市| 翼城县| 南城县| 来安县| 美姑县| 永川市| 尚义县| 定边县| 灯塔市| 武功县| 林甸县| 赫章县| 江阴市| 青州市| 安多县| 汨罗市| 东兴市| 微博| 分宜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