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體現群體意愿的求婚禮儀

婚姻是個體化的行為,但婚姻不是按個體的情感、意愿,而是在父母、長輩甚至族長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締結的,個體化的婚姻行為實際上是文化模式的集中體現。正如馬凌諾夫斯基認為:“求偶問題所表現于個人意識上的,并不是理智的選擇,情感的動機,及如何得偶的手段,而是許多事實上的可能及安排,引導著個人在某種方式中如何行為,最后會達到婚姻的結合。”[英]馬凌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等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頁。

求婚禮儀不僅是個體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發生根本變化的開端,更是保障人口繁衍生息和構筑家族親屬關系的重要基礎,與各民族傳統經濟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制度和規范相適應。少數民族求婚禮儀,既體現出以“許多事實上的可能及安排”為基礎的婚姻結合的發端,又反映出不同文化模式影響下,對事實可能及安排做出的多元選擇。其特點為求婚禮儀主體的多元化,既有以父母意志為主體或父母與親朋、族長共同意愿為主體的擇偶,也有以兒女意愿為主體或父母與子女共同意愿為主體的擇偶。求婚禮儀方式的多元化,既有以父母直接求親或親人、媒人代言的求婚方式,也有以占卜抉擇的婚姻決定,其中不乏以接受禮物為象征的婚姻承諾。

(一)以長輩意愿為主體的求婚禮儀

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各少數民族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社會行為模式、政治組織結構等的差異,對婚姻擇偶標準、擇偶方式均發揮著顯著影響,不同社會發展條件下的少數民族社會擇偶及求婚禮儀的主體各不相同。總體而言,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社會結構較為穩定的民族中,做出擇偶決定、履行求婚禮儀的主體基本上是父母、媒妁、親朋或家族長老。

第一,體現門當戶對要求的求婚禮儀。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在以擇偶為核心的求婚禮儀中,多表現出由長輩做出婚姻決定,男女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個人生辰情況等因素共同影響做出婚配決定的特點。清軍入關后,滿族社會日趨穩定,農業經濟成為最為穩定與核心的經濟成分,民族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生存環境、生計方式以及社會地位的變化導致了滿族文化的迅速變遷。尤其是大范圍、多層面與漢民族的交流融合,對滿族婚姻文化產生了顯著影響,形成以通媒、相門戶、合婚為特點的求婚禮儀,代表父權社會的男方和代表農業宗法社會權威的長輩成為具有擇偶權的主體。“皆年及冠笄,男女家始相聘問。”昭梿:《嘯亭雜錄》卷十,中華書局影印本。凡有子之家,父母在其成年后即開始在可能的范圍內為兒子選擇配偶。《奉天通志》記載:“滿族舊俗,子女及成年,父母為之議婚,媒介既通,互往相看。”婚姻大事,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為準。父母擇定目標后,男家父母托媒人前住女家通言說合,稱為“通媒”,即求親禮儀。女方父母同意后,媒人回報男家父母音信,然后兩家互換門戶帖。即用一張紅紙,將當婚者所屬某旗某佐領下人及三代(曾祖、祖父、父親)現在生亡、功名、職業、住址,以及當婚者的功名、職業、年齡、屬相、生日時辰的八字寫上,裝入一個紅封套,外貼一個紅紙簽,上寫喜字。通過媒人,雙方互換帖,看看是否犯相。這一儀式俗稱“對八字”,也叫“合婚”。如果雙方八字不相克,就是合上了婚,男家人(主要是母親)便去相看姑娘。嚴汝嫻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

13世紀上半期,蒙古族成為蒙古高原的主宰者。元、明以來受漢族、滿族婚姻禮儀的影響,蒙古族逐漸形成了一套繁瑣的婚姻禮節,其求婚禮儀以男女雙方父母私下“相看”為特點,家庭情況及個體條件是影響擇偶決定的主要因素。相看,即男子到一定年齡后,父母即為之物色對象,得知某家有閨女,年歲相當,則托媒到女家提親,然后兩家父母彼此往來,互相了解家庭情況及男女情況,觀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如果合意就定親。因為這個過程只是了解階段,還不確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時,一般采取不公開的方式進行,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響。

壯族、布依族男女結婚都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講門當戶對。壯族從議婚到結婚一般經過問親、下定、取命、迎親等環節。子女長大到一定年齡時,男方家長便托媒人拿兩三斤豬肉、一瓶酒、一只鴨等禮物到女方家去求親。女方家長如果同意就接受禮物;不同意則婉言謝絕并退回禮物。接受禮物之后,女方家長便將女兒的年庚寫在紅紙上,托媒人帶給男方請算命先生“合八字”, “八字”相合則事成,不合則告吹。有的地方要年庚是一次單項活動,叫“要八字”。覃國生、梁庭望、韋星朗:《壯族》,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頁。瑤族支系眾多,同一支系內婚姻禮儀也有差異。一般未婚男女在結婚前可以自由追求對象,家長和社會都不加干涉。但婚姻要由父母作主,當兒女長到十一二歲,父母就得代兒女擇配,一經選中,就請媒說合。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一冊),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頁。

但是,也有的民族對門當戶對的標準并非家庭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基礎。水族擇偶多以待婚配雙方出生年庚相合為主。水族男女三四歲或七八歲時,父母就代找對象,首先請媒人到女方了解她的出生年庚,把年庚拿來給先生(算命先生)對合后,才叫媒人去說親,相合便講彩禮,并正式去取八字和送禮。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世代生活在三江流域,素以捕魚打獵為生,男女雙方父母為子女選擇配偶的標準,不是以門當戶對為主要條件,多是以勞動好,捕魚打獵的能手為選婿的標準。選媳則以勞動好、手藝巧、聰明賢惠為條件,人的儀表好壞不是選媳的主要標志。適應生產生活的個人條件是擇偶的決定因素。男方向女方求婚時,先由男方托媒人攜帶酒到女家,酒壺上系一條紅布,以示說親。在飲酒中提及親事,父母在女兒同意后,媒人給女方父母斟一杯酒。如果不同意就作罷。但有時一次未成,要來幾次方能成功。陳伯霖主編:《黑龍江少數民族風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頁。

第二,以長輩、親屬為媒介的求婚禮儀。為了在求婚禮儀中表達誠摯之情,有效傳達雙方信息,為雙方家庭發揮積極的溝通作用,一些民族多選擇長輩或親戚作為雙方的媒人,還有的民族在說親時,由男方父母親自出面。藏族雙方說親往返次數較多,一般有四次。如果是娶妻則由男方的父親向女方求親。如果是招贅則由女方的父親向男方求親,無父親者母親出面也可以,如父母雙亡則請自己的一位長輩去求親。如果男女雙方不在一個地方的,則請媒人去求親(這種多半是貴族之間的求親方式)。日喀則宗牛谿卡藏族求婚儀式過程復雜,以送青稞為媒介基本涵蓋了正式結婚前必要的互動和需要的準備,如定親許諾、交換生辰、合八字、確定嫁娶事項,等等。第一次送的青稞叫作“龍”(意即討親酒),由求親者帶上青稞一藏升送給對方,如果同意這門親事,就收下這次送來的青稞,不同意者則可拒收或婉言謝絕。第二次由求親者帶上兩三藏升青稞,這是送給對方交換生辰八字,為這對未婚夫妻打卦用的。這叫“德”(意即算卦酒)。一般貴族領主之間結親時才需要交換生辰八字,窮苦人只算卦即可。第三次再由求親者帶上兩三藏升青稞送給對方,交換打卦的結果。如果雙方都認為滿意了,這門親事就最后定下來了,只待擇日迎娶了。這次仍叫“德”。第四次求親者送上最后一次“德”青稞三至五藏升,由雙方家長確定嫁娶日期,然后由迎娶的一方給出嫁的一方家中的兄弟、姐妹每人幾兩藏銀(富者多給,窮者不給或少給,無統一規定)。這次“德”雙方還要商定財禮與嫁妝的數量和東西。經過上述四次往返求親之后,就算訂婚了。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六)》,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9頁。

達斡爾族擇偶的第一步是托人牽線,叫“希卓宜奇勒格貝”。受托的人應當是女方家的親屬或好友,先去探聽信息,了解女方是否有了婆家,向其父母及老人介紹男方的情況、家庭成員、經濟狀況等。鄂溫克族求婚時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一般是請另一氏姓的長輩作媒(多是男輩的人)。媒人需要熟知求婚禮節和一整套專門用語,去時帶兩瓶酒。若對方同意,媒人則向對方叩頭,以表示謝意。陳伯霖主編:《黑龍江少數民族風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120頁。鄂倫春族男女結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是男方的父母看中了女家的姑娘,認為適合結親,由男方找媒人到女家求婚。當媒人的一般不但要與男方家有親屬關系,并能與女方家說上話,同時是能說會道的人。當媒人的婦女較多,其年齡一般在二十歲以上。如果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女方家未答應,要托女方的親戚再去求婚,如果女方家仍不同意,則由男方父母親自出面。在求婚的過程中,如女家大多數成員同意,而女子本人不同意時,要由其姐姐、嫂嫂或舅母來勸說,最后女子本人仍不同意,但她父母同意,也就決定了。如果男子不同意這門親事時,則由其父母給做主訂婚。內蒙古自治區編委會:《鄂倫春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一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頁。哈薩克族“庫達蘇依列斯烏”,即說親儀式,男子到了十多歲(也有幼年時說親的),父母便積極為兒子物色對象。說親時,男子不去,只男方父母或親友攜帶禮物前往女家。如女方有意,則收下禮物,并宴請男方客人和商定訂婚日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叢刊編輯組:《巴里坤哈薩克族風俗習慣》,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頁。東鄉族子女到七八歲后,父母就為他(她)們做主訂婚。如父母早亡,則由伯、叔或兄長做主。指腹為婚可不找媒人,只需男方父親用紅紙包一斤茶葉、六尺左右的布料,親自送到女方家,即算初約親事。奇澤華、傲騰、段梅編著:《中國少數民族婚趣》,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頁。柯爾克孜族信仰伊斯蘭教,是新疆主要的游牧民族之一,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僅有極少量分布。柯爾克孜族保留著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風俗習慣,結婚前的定親儀式,一定要舉行。而且,訂婚非常慎重,決不簡單地聽從媒妁之言,要雙方父母親自相親后始能定親。莫復堯:《新疆少數民族婚俗巡禮》, 《絲綢之路》2002年第6期。塔吉克族締結婚姻的第一步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稱為“庫達格力”。一般由男方家長請比較有地位的老人和一位年長婦女,攜帶一些衣服、首飾和一只綿羊作為禮物,前往女家提親。女家由年長的男子和婦女接談。被求婚的姑娘必須回避。肖之興:《塔吉克族》,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頁。四川省甘洛縣腴田鄉“獨立白彝”兩家婚姻聯結,由雙方父母主持,媒人說合。媒人介紹,雙方父母同意后,可殺豬看吉兇,如認為吉祥便算訂婚。云南省編輯組:《四川廣西云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頁。四川美姑縣巴普地區彝族的婚姻結合,一般都是父母主持,媒人說合。媒人大部分是黑彝或曲伙,也有由瓦加或呷西說合而另找黑彝出名負責的,但謝媒銀子平分。四川省編寫組:《四川省涼山彝族社會調查資料選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頁。麗江納西族通常是請媒人說親,少數也由男方家長親自去女家說親的情況。媒人一般是能說會道,并且是父母雙全,兒女雙全的人,麗江壩子一帶,媒人由婦女充任,而魯甸一帶充當媒人的則全是男子。通過媒人撮合后,雙方家長請人算八字或看屬相,有的是請“東巴”打雞卜骨。女方同意之后,男方即請媒人送酒等禮物給女方,除酒外,糖,鹽是不可少的禮物。女方收下小禮之后,如覺得婚事不合適,還可以反悔,但須將所收禮如數退還男家。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頁。侗族求婚,多由親朋輾轉介紹,雙方彼此了解,且有聯親之意以后,由男方選一父母雙全,生男育女的親友或族人登門求婚,沒專門媒人。編寫組:《侗族簡史》,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頁。

第三,以禮物為傳達雙方意愿的求婚禮儀。青海回族送茶包后一個星期左右,經過了解,男方滿意這門親事,即準備兩包冰糖,請媒人送到女家,表示男方滿意這門親事,催促女方正式表態。女方如允婚,即以“雙碗”(一碗燴菜、一碗米飯)招待媒人,并給男方回以糖果包(內包糖、棗、蜜餞等),稱為倒馃子茶。男方接到馃子茶,即請自己的親友到家品嘗,或分成小包送到親友家中,正式告知與女方聯姻。之后,男方家長拿衣料或褲料一件,偕媒人到女方家中去認親,有的地方未婚婿也跟著去;隨后,女方家長拿上給未婚婿的鞋襪,偕媒人到男家去認親。青海省編輯組:《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頁。按照土族的傳統,男方家的父母看中了別家的女子后,請兩個媒人帶上哈達、酒和蒸好的油面包子,到女家去說親,即為求婚禮儀。如果女家不允,過幾天后把所送去的東西原封退回(油面包必須蒸上新的)。如果允許,則只把空酒瓶退回。青海省編輯組:《青海土族社會歷史調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頁。保安族婚前,首先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去征詢女方父母的意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提親,男方家就會準備好一塊茯茶、一份“四色”禮、一塊衣料,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去正式定親,這被稱為“定茶”。接過“定茶”的姑娘,就不準再相親了。定親后到結婚之前,如果遇到“齋月”“爾德節”,男方都要前去給女方家送些禮物,在新糧收成后,男方也要給女方家送一些去嘗新。楊啟辰、楊華:《中國穆斯林的禮儀禮俗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頁。裕固族男子到了結婚年齡,家長請兩個媒人攜帶兩瓶酒和若干哈達(視女方家庭人口多寡而定,其中對女方家長需送由兩個見方的哈達連在一起的二連哈達)到女方家說親。若女方父母同意即收下禮品,否則拒絕收禮。女方家許親后,請喇嘛打卦占卜看雙方生辰是否相合,謂之合婚。甘肅省編輯組:《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社會歷史調查》,甘肅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頁。白族婚姻多為父母包辦,一般男子在五六歲時,由男方送給女方一盒糖,討女方八字;經算命八字合后,男方送訂金100元半開,鐲頭一對,糖一盒,雙方換庚帖,即為訂婚。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頁。傈僳族一般是從小訂婚,由男方請一個媒人(多由氏族頭人擔任)帶一瓶酒及一件飾物(料珠項圈或一個海貝),到女方家說合,如女家父母同意,即商議財禮,最少是三頭牛,家庭富裕的多至七八頭。云南省編輯組:《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頁。土家族男方家長或本人看中了某家姑娘,便請親友做媒,到女方家去求婚。媒人拿傘一把,表示團圓,也是做媒標志。同時男方為媒人準備一塊肉,兩斤多重,作求婚禮物,也是衡量女方家長和姑娘對這門親事態度如何的把憑。求婚方式以傘為禮物作憑據,是土家族的傳統。長期如此,約定俗成,男方、女方和媒人都通情達理,不失禮儀白新民:《土家族風情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頁。

第四,以多次拒絕考驗男方決心的求婚禮儀。按照烏孜別克族傳統習俗,如果男家看中了某家的姑娘,想娶過來作為兒媳,那么,男家便聘請媒人前往女家提親。但是,即使女家父母看中了男家的小伙,也不能在媒人第一次登門時便順利地答應親事,媒人要把腿跑細了,把嘴磨薄了,三回九轉,才能辦成。女家父母往往借口姑娘還小,不能理家,不會孝敬老人等,把媒人很有禮貌地送出家門。過些日子,媒人再次登門,又被女家婉言謝絕。如此三番五次,女家父母才同意聯姻。求婚如此之難,一來表示女家姑娘的嬌貴,不肯輕易嫁出;二來表示男家求婚心切,情誠意盡。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1頁。

第五,以占卜儀式獲知婚配決定的求婚禮儀。苗族是發源于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南的貴州省、湖南省、云南省以及東南亞地區。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苗族由本人或其父母確定婚配對象后,男家請“說親人”上門“說親”。“說親人”多借討谷種、鴨種、雞種的名義上門求親。如果有結親的意向,女方要舉行“殺雞看眼注:殺雞看眼,意為苗族經過父母撮合的婚姻,或自由戀愛又通過父母主持的婚姻,要由女家或男家殺一只公雞來卜測吉兇,如果雞煮熟后兩只眼睛同時睜開或同時閉著,則認為婚后雙方吉祥,可以成婚,否則,則是不祥的征兆。”儀式,預卜婚后吉兇。若無不吉征兆,即殺雞一只,酒一碗,置于火坑側邊敬祭祖宗。然后請族中一二人陪“說親人”同飲,女家父母要共同夾雞腿一只送給“說親人”,以示謝意。此時,“說親人”就可將男家擇定的吉日告訴女方。如女家“殺雞看眼”有不吉跡象,則以便飯招待“說親人”,并申明吃的是“朋友飯”,婚事即至此告終。貴州省編輯組:《苗族社會歷史調查(二)》,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頁。居住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模縣打易區新坪鄉放牛坪的白苗,以雞卦來確定姻緣的習俗十分盛行。臘月間(忌打雷下大雨),白苗男方父母請兩位媒人帶上一把布傘、一對雞卦(雞翅膀基部的一截骨頭)前去女方說親。帶去的雞卦,事先經過嚴格精心的挑選,雞卦出現三個斑眼的,認為不吉利,不叫媒人去說親;雞卦出現四個斑眼的,兩邊各有兩個,認為是最吉利的預兆,非去不可。兩媒人起程說親,雞卦系在傘上面,走到女方家媒人把傘掛于女方堂屋,并把帶來的雞卦遞給主人仔細觀察。如果主人拒絕這門親事,則只招待媒人吃飯,閉口不談婚事;如果主人同意,則叫媒人去請女方的大舅、大伯、大叔座席。楊正文、萬德金、過竹編著:《苗族風情錄》,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頁。

(二)以共同意愿為主體的求婚禮儀

以畜牧或農商結合經濟生活模式為主、歷史上發生過較大遷移、融合,以及地域遙遠受中原文化影響較為有限的民族,具有比較顯著的流動性及多元性。他們的求婚禮儀也表現出以共同意愿為主體的特點,即父母、子女乃至村社族人共同享有擇偶權。

第一,受生計模式影響的共同意愿主體求婚。以畜牧經濟為主或農商結合的民族,社會組織相對松散,分層尚未完全固化,求婚禮儀的主體多為婚配雙方父母及本人,長輩及婚配個體共同享有擇偶決定權。西北民族多從事傳統畜牧經濟活動,根據氣候變化和草場枯榮等情況而季節性地轉換牧場。在“逐草而居”生活方式基礎上,形成的相對松散的民族社會組織、家庭結構,賦予了年輕一輩更多的自主與決定權。維吾爾族婚配一般有擇偶、說媒、訂婚、結婚階段,婚禮比較簡樸,但又極為隆重,在優美的歌聲和翩翩的舞蹈中婚禮顯得異常熱烈。擇偶要先由父母為兒子選擇對象,父母取得一致意見后,通過旁人暗示兒子或通過別人聽取兒子的意見,三方統一后即可選定。另外兒子也可以自己找對象,如果合父母的心意,也能成功。總之,父母的意見起決定性的作用。劉志霄:《中國維吾爾歷史文化研究論叢》,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頁。

撒拉族男子年滿十五六歲,父母就開始為其說媒定親,通常十七八歲成婚。婚姻的締結,通常由“瘦吉”(媒人)作媒,父母做主,有“天上無云不下雨,世上無媒不成親”之說。男家看中某家閨女時,就央請媒人(一般是男的)向女家致意。如女方父母同意后,再征得閨女本人及親房叔伯的同意,即可由男方擇定日期,請媒人向女方送“訂婚茶”。嚴汝嫻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婚姻家庭》,中國婦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頁。

錫伯族提親,也叫“說媳婦”(漢語為“說媒”)。男方的家長,給自己的兒子物色一個人品好、會操持家務的對象,經兒子同意后(未經同意的也有),便請一位有名望、與女方家長關系好的人為媒妁(男女都有),前往女家提親。媒妁領男方家長第一次去女家時,不帶任何禮品,只空手去作一般性的串門,互相聊天,根本不提說媒之事。告別時,媒妁才給女方留個話:“我們改日再來拜訪。”雖然如此,但女方的家長早已覺察到來者的意圖。客人走后,他們便私下議論對方的家道;打聽男方兒子的為人;商量這門親事能不能答應。媒妁和男方家第二次去女家時,帶一瓶燒酒,作為首次提親的見面禮。大家寒暄片刻后,媒人起立,同男方家長一起,給女方雙親敬酒,說明來意。女方父母若有許親之意,則謙讓一番,欣然飲之,倘不同意,則堅辭不接酒盅。嵇南、吳克堯:《錫伯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頁。

西北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最干旱的地區,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在不利的自然條件下,重視商業、尊重商人成為穆斯林社會特有的價值觀,《古蘭經》中多處提到的“出外奮斗者、大地上尋找財富者”,主要指的是商人,“誰為主道而遷移,誰在大地上發現許多出路,和豐富的財源,真主必報酬誰”。因為在農業勞動之外借助各種商品或服務的交換獲取利潤,可以降低人的生存對土地的依賴性,回族認為經商是受真主喜愛的職業,給予商人很高的社會地位。農商結合的經濟生活,不僅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也造就了流動性強的生活特點,豐富了社會階層流動的渠道和途徑,并直接影響回族的求婚禮儀。按照伊斯蘭教規,回族一般是男方家通過各種途徑看準姑娘后,請媒人去提親。回族請媒人一般要兩個以上,一個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個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親時,要帶上茶、糖等四色禮,并通報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經濟狀況和教派等情況,有的還詳細介紹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藝等,女方家長聽后覺得大體合適,便給男方家媒人留話。女方家也請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雙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親戚朋友家見面,看男女相互能否看上對方相貌人品。見面后如無反對意見,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帶上四色禮,小伙子還要帶上見面錢,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見面。王正偉:《回族民俗學概論》,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49頁。

第二,文化重構中形成的共同意愿主體求婚禮儀。自古以來,中朝人民在經濟、文化各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保持了頻繁的往來。我國的朝鮮族是18世紀初開始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境內的朝鮮民族移民。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朝鮮族的婚禮文化經歷了持續不斷的文化重構實踐,并逐漸呈現出特殊的文化性質。朝鮮王朝英祖時期,李縡在《四禮便覽》中確立了私婚四禮,即議婚、納采、納幣、親迎。議婚,即求親禮儀,或青年男女直接會面交談,或通過媒妁與男女雙方父母會面。青年男女會面雖在部分地區存在,但多數還是通過媒妁了解雙方的“家底”,衡量雙方是否門當戶對。編寫組:《朝鮮族簡史》,延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頁。如果兩家人都滿意,便由男方家長向女方家長遞送“請婚書”。女方家長接到“請婚書”之后,再經媒妁回復“許婚書”。男方家長向女方家長遞送“請婚書”時,附以“四柱單子”,所謂“四柱”,是指小伙子出生的“年、月、日、時”四項內容。女方家長合對男女雙方的“四柱”,如果認為合適,便確定婚約;反之,便取消這門婚事。吉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朝鮮族自治州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吉林朝鮮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頁。

第三,受自由戀愛傳統影響的共同意愿主體求婚禮儀。大理洱源白族小伙在生產勞動,對歌或踏歌等活動中認識并愛慕上哪家的白族姑娘,男方家就請媒公媒婆帶上小伙,提著蘊含婚姻美滿,甜蜜久長的“四色水禮”(煙、酒、糖、茶),在象征圓滿吉祥之意的農歷逢雙月的月圓之夜,悄悄地上門相親,向女方的父母求要姑娘的生辰八字。不論相親是否成功,女方家都要以大紅公雞做夜宵來款待遠道而來的相親者,并把姑娘的生辰八字給對方。男方帶著自己的和女方的生辰八字,請當地有名的陰陽先生合八字,如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合得吉祥如意,再經女方本人及其父母和直系長輩同意后,就由男方家選定吉日,舉行定親儀式。楊世明:《洱源白族的婚禮》, 《大理文化》2012年第1期。云南大姚縣龍街彝族男女雙方定下私情,一般都不主動告訴父母,待父母為兒女的婚事著急,再三催促,小伙子才向父母暗示。父母得到信息,帶上白酒2斤,紅糖4斤,請來媒人,去女方家試探性地“說親”。云南省編輯組:《四川廣西云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頁。廣西隆林縣德峨區彝族男家的父母看中某家的姑娘后,就派兩個女媒人拿一瓶酒到女方家求婚。一般在去頭一次時是不會同意的,因為當天女方家庭來不及請親戚,因此必須有一定的約定時問待女方考慮同意后,請親戚來吃飯,親戚也準備送些禮物給姑娘。同上書,第276頁。景洪傣族男女青年婚前可以自由交往,戀愛成熟雙方有了訂婚要求,男青年便不做家里的生產勞動,而是到親友家里去玩耍,作為向父母提出要求為自己訂婚的暗示。父母知道那家姑娘后,便托舅舅和一位親戚去說親。青年男女完婚和建立家庭,不僅是男女雙方及其家庭的事情,而且直接關系村社和家族其他成員的利益,因而須要獲得家族族長和村社頭人的同意。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女方家長同意,征求家族族長和報請村寨當權頭人認可,只是一種例行手續,但是村寨頭人也會借此為達到某種政治或經濟目的不予批準。畬族一般要經過說親、定親、娶親三個階段。男青年由媒人陪同下到女家,畬語叫“太布娘”(看老婆),相互了解對方的相貌和才能,如果雙方都有意,則女青年由母親或姑姨陪同到男方家了解男方家庭情況,畬語叫“太人家”。如果雙方滿意,男方送女青年一些禮物,女方回敬男方一條彩帶。然后,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說親,媒人拿著男方準備的一斤面條到女家去征求女方家長是否同意與男方結親。媒人三進三出,女方才收下那一斤面條,就算口頭同意了這門親事。女方家長口頭同意后,媒人替男方送去紅糖、面、糕餅各一斤,這叫“問親禮”(也叫“問嘴餅”)。女方將禮物收去后,就表示真正同意了。女方收下面條后,就請本房的族人來吃,借此宣布他的女兒已許配給人。施聯朱:《畬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頁。

(三)以子女意愿為主體的求婚禮儀

很多少數民族具有自由戀愛,婚姻不由父母包辦的傳統。男女青年通常是在共同勞動中互相認識、了解,建立感情并確定戀愛關系后,由男方家長或媒人出面向女方求婚。男女雙方在戀愛和婚姻中處在平等、自主的地位,有助于建立持久的感情基礎。中國的俄羅斯族求婚前,男女青年往往互相認識,有過較多的接觸,或者經過一個時期的戀愛,然后由男方的家長出面,在面包上放一撮鹽,托媒人送到女家去求婚。如果姑娘不接面包,就是表示拒絕;如果姑娘接過面包,并且親手將它切開,就是表示同意。一旦姑娘答應婚事以后,雙方的家長就要共同商定婚期,忙著準備嫁娶。編寫組:《俄羅斯族簡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頁。與俄羅斯族由姑娘是否接面包表達對婚事應允不同,更多民族在尊重子女自由戀愛意愿的同時,以父母是否接受禮物表達對婚姻的許可。云南金平縣哈尼族里加扎格鄒人男女相愛后,要由男方請媒人(稠卡)到女家求婚。媒人去時要帶煙、酒,送給女方父母。在第一次,女方父母為了表示矜持,即使同意也不能接受煙酒,要等到媒人第二次來求婚,甚至直到第三次才能接受媒人所帶來的煙酒。云南省編輯委員會:《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頁。黎族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有情投意合者,即訂配偶;相訂后各自回家告知父母”。之后,男方家長便委托媒人帶著檳榔等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長如果同意就吃男方家的檳榔,如果不同意即婉言謝絕。邢關英:《黎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頁。佤族通過“串姑娘”,男女確定戀愛關系后,便由男方向女方求婚。男方的兩位長者陪同一老婦去姑娘家,先遞上禮品,如果姑娘的父母收下禮品,則表示同意舉行訂婚儀式。趙富榮:《佤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頁。拉祜族結親,要男女雙方先定情,后由男方代表向女方父母求婚,求婚的代表常是自己的父母、兄姐及親友。云南孟連縣拉祜族求婚的禮物是一瓶酒、一包茶,如女方收下便表示同意,拒絕則表示不同意。云南省編輯組:《拉祜族社會歷史調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頁。勐海縣拉祜族男方家長請媒人(拉祜話叫“昔索者”,意即幫說話的人)去女方提親,女方家長同意后,就算訂婚,男女雙方可以互贈手鐲為信物。同上書,第72頁。拉祜族苦聰人(拉祜西)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時,都要帶上自己獵獲的松鼠,而且一定要單數。在苦聰人看來,打不到松鼠的小伙子是被人看不起的,也不會得到姑娘的愛慕。曉根著:《拉祜文化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頁。

還有的民族傳統婚姻以父母抉擇為主,但現在以男女青年意愿為主,同時以媒人多次求親等方式,傳達遵循傳統、尊重父母。塔塔爾族很少早婚,青年男女一般到二十歲左右才結婚。傳統婚姻由父母包辦,現在男女青年雖然實現了婚姻自由,但是媒人仍然還起著一定的作用。當男女雙方互相有意之后,便分別回家告知父母,由男方聘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在提倡戀愛自由的今天,青年人的婚事一般都能得到女方父母的同意。不過,按照過去沿襲已久的習俗,媒人得三番五次登門求親。吳存浩:《中國婚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23頁。

(四)多種形式并存的求婚禮儀

有些民族分布地域較廣,即使是相同民族,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同,社會組織有異,求婚禮儀多表現出婚配雙方自主意愿、父母包辦、村社認可等多種形式并存的特點。就藏族而言,在經濟條件比較薄弱,社會組織相對松散的地區,婚姻比較自由。一般十四五歲時即舉行簡單的婚禮儀式。山南地區藏族比較貧困,雙方同意以后,同居就算成婚,一般不舉行婚禮。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藏族社會歷史調查(二)》,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頁。經濟基礎比較良好、社會組織比較完備的地區,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婚禮也比較復雜,有的地方孩子五六歲時父母就要為其擇偶求婚,訂婚還需要取得母舅的同意。理縣的藏族求婚時,男方要先請媒人攜帶一罐雜酒、一碗酥油、一條哈達去女方家說合,但按照慣例第一次、第二次女方會謝絕求婚。之后女方父母需要和母舅商量,說明男方家對女兒的喜愛,如果母舅同意。男方第三次求婚時,女方才倒出雜酒,在罐上纏上紅白哈達,由媒人帶回男家作為已允婚的表示,男家并以之作為信物擺在神龕上,到結婚時才能移動。四川省編輯組:《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頁。那曲宗羅馬讓學部落藏族在青年男女相互了解基礎上,需經過喇嘛相命才能求婚。每年秋天的賽馬會,也是那曲宗羅馬讓學部落男女青年相互觀察,了解對方財產、年齡、家庭以及勞動等情況的機會。男方在選擇女方時最主要考察是否善于制奶。在相互了解后,男方要請喇嘛按生辰年月算卦,命相對了才由父母或媒妁攜帶哈達去求婚。女方父母不愿意便不收哈達,若愿意則收下哈達算是訂婚。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藏族社會歷史調查(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頁。托吉谿卡地區藏族農奴——差巴子女的婚姻,一般為父母包辦,媒人介紹,男方家長向女方家長求親時,要送哈達、青稞酒。若女方家長同意,雙方選擇吉日,男方送來給新娘的服裝、首飾、鞋子等,并備酒慶賀,作為訂婚儀式。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藏族社會歷史調查(五)》,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頁。柳谿卡地區藏族婚姻需媒人說合,喇嘛算命合適后,男方家長才去女家求婚,談妥后訂婚。同上書,第324頁。青海省興海縣河卡鄉藏族應允婚事不僅需要女方家長同意,還要征求親戚意見并請示部落頭人。活佛算卦,斷定雙方生辰相合后,男方找媒人帶馬一匹,緞子七八方,酒十斤和現金100元,作為禮品,到女方家求親。得到女方家長、親戚及部落頭人的批準后,才能議訂“彩禮”。青海省編輯組:《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會歷史調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頁。日喀則宗牛谿卡藏族在結婚之前,雙方需要有四次說和求親。娶妻由男方的父親向女方求親,招贅則由女方的父親向男方求親,無父親者母親出面也可以,如父母雙亡則請自己的一位長輩去求親,貴族求親則一般要由媒人出面。西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編輯組:《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六)》,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9頁。

高山族支系眾多,不同群體求婚禮儀各不相同。一些群體中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征得父母、親友的同意。阿美人傳統社會盛行以祖母或母親為主體的母系家庭制,女招婿、男入贅和一夫一妻制并存。男女青年可以自由交往和相愛,即使女方看中男方,也可主動向他提出求婚,但結婚則必須征得母親以及祖母和舅舅的許可才行。泰雅人青年男女有自由交往、選擇配偶的權利,但結婚必須取得雙方父母的同意。如男方家長同意,即由母親或委托親友作媒,到女方家向其家長提親,雙方家長如同意子女的婚事后,要通報各自家族、親友,承認這一婚姻關系。魯凱人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來往和交朋友,如果雙方情投意合,男子先贈送一件飾物作定情禮,如女子同意也要回贈一件飾物。男女定情后,由男家托媒人赴女家求婚,女家同意,男家送酒、肉、糕、檳榔、煙、花環和飾物等以作訂婚禮。卑南人青年男女要選對象結婚,不管是入贅的還是出嫁的,首先都要由男性主動向女性提出求婚。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交往,也可以自主地選擇對象。但是,要結婚,最終必須取得雙方家長的同意才能成立。曹人青年男女當情投意合時,由男方父母請人做媒說親,如女方同意,男家以黑布兩三丈作定親禮,女家接受即告訂婚,商定結婚日期。雅美人男女均有婚姻的自主權,都可以自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配偶。男女相愛并決定要結婚時,由男方母親委托一名親族人為媒人到女家提親;如女家接受男方所贈瑪瑙殊一串、鐲子和其他首飾及銀錢等禮品,即表示同意。布農人男子到了結婚年齡(一般在20歲左右),父母就要為兒子找好對象,并請求氏族或家族長老派人到女家做媒。如女方家與媒人互相交換煙頭吸煙,這樁婚事就算答應了。賽夏人結婚沒有自由,均須由父母做主,并要取得家族長者們的許可和征得母族方面的同意。父母為兒子選定對象后,約請家族長者一同前往女家求親。如女方父母及家族長者同意,就與男家求親者交換煙,以示許婚,并栽一棵松樹苗,作為許婚的憑據,對這棵樹是不允許隨便砍伐的。田富達、陳國強:《高山族民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179頁。即使在同一群體中,因為社會階層不同,擇偶模式也不相同。排灣人領主階級實行包辦婚姻,平民和佃農青年男女則可以自由戀愛,并可以自主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伴侶。男女雙方如互有愛慕之意,男方(不管他是嫁娶的還是入贅的)都要主動到女方家拜訪。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滿意,男方要將自己帶來的頭巾等禮物送給女方,以示求婚;如女方接受禮物,就算定親了。

總體而言,在受傳統禮制影響較為深刻或本民族禮制形成較早的民族中,求婚儀式更多遵從父母意愿;在傳統文化要素保持較多的民族中,求婚儀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父母和子女意愿在擇偶上的統一。但是,無論是受漢文化影響或以本民族傳統為主導,無論以父母意愿或父母子女意愿擇定配偶,求婚禮儀表現出婚姻始于群體意愿的核心要義,婚姻從開始就不僅僅是兩個自然個體的獨立選擇,而是在共同價值取向以及民族傳統共同影響下形成的,具有顯著群體選擇特征的社會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含山县| 林甸县| 卓尼县| 德昌县| 宜兰县| 资兴市| 乐陵市| 新津县| 承德市| 湖南省| 昌江| 溧阳市| 合肥市| 东城区| 昌黎县| 息烽县| 和平县| 德格县| 岱山县| 外汇| 安乡县| 商河县| 介休市| 宜阳县| 九龙县| 新野县| 保德县| 长沙县| 汉川市| 云梦县| 伊宁县| 翼城县| 秭归县| 城固县| 和顺县| 廊坊市| 中方县| 舞阳县| 衡东县|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