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講演錄:靈魂的詩與詩的靈魂
- 姜廣輝 邱夢艷
- 2551字
- 2019-01-04 13:11:10
四 魯詩管窺
西漢今文經學《詩經》三家:魯詩、齊詩、韓詩。魯詩傳自魯國人申培,齊詩傳自齊國人轅固生,這兩個《詩經》學派皆以國命名。韓詩傳自燕國人韓嬰,此一《詩經》學派以傳經人的姓氏命名。其后又出現了屬于古文經學的《毛詩》,傳自大毛公和小毛公。大毛公名毛亨,小毛公名毛萇?!睹姟芬彩且詡鹘浫说男帐厦?。《毛詩》出而三家詩漸亡,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亡于兩宋之間。后世裒輯三家詩遺佚之文,齊詩存者絕少,魯詩存者也不多。有一句成語說:“管中窺豹,只見一斑?!蔽覀儽阌梅浅S邢薜囊稽c材料,在以下三節中略微介紹一下魯詩、齊詩和韓詩。
西漢魯、齊、韓三家詩中,魯詩最早出。論其淵源可以上溯至荀子。荀子當年傳經,弟子中有浮邱伯得到《詩經》傳授。漢高祖劉邦有個小弟弟叫劉交(即是后來的楚元王),年少時與申培等人一同受《詩經》于浮邱伯。劉交一直喜歡《詩經》,他的幾個兒子都從他學《詩經》。漢興,高祖到魯地時,年輕的申培曾隨老師一同晉見。漢文帝時聞聽申公治《詩》最精,聘為博士。后申公歸鄉教授,作有《詩傳》,成為魯詩傳授的源頭。漢武帝尊儒,曾派官員重禮聘申公到長安京城。此時申公已經八十多歲了,接他的官員怕他經受不住途中的顛簸,將車輪裹上蒲草?!鞍曹嚻演啞?,這在后世被傳為美談。因為申公年紀太大,身體又有病,到長安不久后又回到家鄉,數年后病卒。其弟子孔安國等十余人皆為博士。其再傳弟子韋賢為漢昭帝的《詩經》老師,漢宣帝時位至丞相,其子韋玄成亦治魯詩,在漢元帝時位至丞相。所以當時曾流傳這樣一句諺語:“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魯詩中的另有一位后學叫王式(字翁思),為昌邑王的老師。漢昭帝崩,昌邑王嗣立為天子,不久因行淫亂被廢,其舊臣未曾上諫書規勸者皆被誅死。治事使者曾責問王式,為什么不上諫書規勸昌邑王,王式回答:“臣以三百五篇當諫書,所以無諫書?!笔拐呱蠄?,得以免死論處。所以,漢儒以“三百五篇當諫書”,也被后世傳為美談。
《漢書·藝文志》說:“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p>
申培魯詩一脈自西晉失傳,至今已很少有遺說傳世。倒是楚元王一脈,世傳其學,因與申公同出于一師,所以這一脈詩學也被后世當作魯詩對待。劉向是楚元王四世孫,與其子劉歆皆為漢代大儒。劉向屬通儒,魯詩之外,亦習韓詩,但主流仍屬魯詩則無疑義。劉向有很多部著作,如《新序》《說苑》《列女傳》等,其書喜引《詩》論事,從中透出魯詩一脈對《詩經》的理解。
劉向引《詩》論事,表現出明顯的經世致用、道德教化的意圖。他的《新序》等書中所講的多是與儒學教化相關的歷史掌故,但只講這些歷史掌故還不夠,差不多他在講述每個歷史掌故之后,都要引上一兩句《詩經》的詩句,似乎不用這些詩句來印證,這些歷史掌故便達不到真理的高度。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向已經將《詩經》看作真理的化身。我們檢索劉向在這些書中所講的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等,發現其中一些內容即使在現在來看,仍然有發人深思的啟迪意義。今舉兩例:
首先,來看他講為君之道的例子,劉向《新序》卷四載:
哀公問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危也?!笨鬃颖芟唬骸扒鹇勚壕?,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安不至矣!夫執國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以腐索御奔馬,《易》曰:‘履虎尾。'《詩》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寡人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文中所引《詩經》 “如履薄冰”之句出自《小雅》中的《小旻》和《小宛》。按傳統的解釋,這是大夫諷刺昏君(厲王或幽王)的作品,當時政治壞亂,小人當道,謀事邪僻,君臣離散,君子遭亂而表憂懼。所以《小旻》第六章說:“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宛》第六章說:“溫溫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臨于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是唯恐墜落?!叭缏谋”?,是唯恐自陷。這兩首詩都在講這樣一個道理:君主昏庸,不明事理,就會導致政治壞亂,引發社會的危機。因為當時之人包括魯哀公,對《詩經》中的這兩首詩比較了解,當孔子引出“如履薄冰”的詩句時,魯哀公自然明白孔子所隱含的意思,即作為人君,不能走周厲王和周幽王的路。所以魯哀公拜謝孔子說:“寡人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再來看劉向所講的為臣之道,其所著《列女傳》卷一載有一則“齊田稷母”的故事,講這個偉大的母親如何教育她的做大官的兒子保持廉潔品質:田稷擔任齊宣王的相國,收受了下屬官吏賄賂給他的大量財物。田稷要把這些財物送給自己的母親。母親說:“你出任相國三年,俸祿不應該有這么多,這些財物恐怕是別人賄賂你的吧?!碧镳⒒卮鹫f:“確實是收受屬下的?!蹦赣H說:“我聽說,士大夫要潔身自好,不能隨便收受人家的東西。應該誠心誠意地做事,不弄虛作假。不符合道義的事情,不要在心里盤算。不合理的利益,不要帶回家里。應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當今國君給你高官厚祿,你應該以忠誠報答國君才是。臣子輔佐君主,就像兒子孝敬父親。盡心竭力,忠誠不貳,效力國家,廉潔公正,這樣才不會有禍患。而你卻與此相反,做臣子不忠,就等于做兒子不孝。不義的財物,不是我應該擁有的,不孝順的兒子,不是我的兒子。你走吧。”田稷羞愧地走出家門,退還了財物,并主動向齊宣王認罪,請求處罪。齊宣王聽后,對田稷母親深明大義大加贊賞,于是免除了田稷的罪責,并且拿出國家的錢財獎賞給田稷的母親。
劉向講完這個故事,然后評論說:“君子謂稷母廉而有化?!对姟吩唬骸司淤?,不素餐兮?!療o功而食祿,不為也。況于受金乎?”劉向引用的詩句出自《魏風·伐檀》。此詩共三章,其首章說:“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边@是《詩經》中有名的諷刺貪官的詩?!八夭汀钡囊馑?,就是食君之祿,不任君之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白吃飯,不干事”。劉向的意思是說,無功而食祿,已經是不對的,更何況收受下屬的賄賂呢!劉向用這個故事加上《詩經》的警句,一方面警醒官吏要廉潔奉公,一方面要天下做父母的知道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子,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向人們強調《詩經》的義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