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章小結

士人的生活無法逃脫時代的制度環境,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不得不調適個人行為去迎合相關的制度規定。拜謁即士人為實現科舉、仕宦等理想而積極采取的一種交游方式。宋初士子的行卷是出于對科舉功名的渴望,拜謁名師是出于對學業精進的追求,下層官員的干謁是出于對仕途升遷的熱衷。所有這些行為都體現出士人積極提高自身地位的努力。這些形形色色的拜謁,既反映出當時士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們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經由拜謁建立起的門生關系,成為日后發展中的重要人脈,也是下層士人向上流動之重要一途。

經由拜謁活動,門生關系得以生成。在此之后,日常性的拜望、走訪還會時常發生;在門生關系之外也還有其他情形的拜謁現象。本章不求面面俱到,所討論的拜謁主要集中于門生關系的生成這一環節,具體而言,側重討論了以下三種門生關系:

一是知舉官與及第進士之間的座主門生關系。宋初沿襲唐、五代舉子向知舉官行卷的風氣,及第者與知舉官形成“門生”與“座主”的關系。隨著科舉改革措施的頒行,考前的行卷基本消歇。

一是學問師承上的恩師門生關系。東京城內名宗宿儒云集,士子熱衷于投獻贄文,拜訪名師,并以“門生”或“門下士”自居。

一是薦舉中的舉主門生關系。薦舉法是宋代任官制度中的重要內容,被舉者對舉主也自稱“門生”。鑒于這種干謁行為弊病頗多,朝廷對此屢有禁止,士人社會也多有批評。

這三種“門生”的內涵不盡相同,但也有其共通之處。對于當事人雙方而言,有時可能兼有其中的兩種甚至三種關系。由于北宋東京的文化名人與政壇要人有著高度的重合,這一師生關系的締結除了學術文化的追求,也往往兼有仕途目的和政治意義。名公巨卿在向朝廷薦舉人才之時,其知貢舉時所拔擢的進士,以及隨其常相游從的門生,往往近水樓臺先得月。總之,士人之間的關系既非一成不變,也非單層劃一,而是呈現多元復合的結構。同樣的交游主體,彼此實質性的身份關系在不同的情形下也會有所側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肇东市| 东阳市| 乐亭县| 福贡县| 重庆市| 萝北县| 河津市| 昭通市| 温泉县| 榆社县| 丰镇市| 伊春市| 鄂托克旗| 集贤县| 吉安县| 岑溪市| 云阳县| 安溪县| 安宁市| 噶尔县| 剑河县| 修文县| 宣城市| 泽州县| 大荔县| 郯城县| 沛县| 囊谦县| 阳朔县| 崇礼县| 临沧市| 辽宁省| 民丰县| 华容县| 阜新市| 湘乡市| 乐东| 和林格尔县| 凌海市|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