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慶齡與廖仲愷、何香凝一家
- 蔡瑞燕 劉斌
- 3671字
- 2019-01-04 17:07:42
第二節 孫中山、宋慶齡婚姻的支持者
以后人的眼光來看,孫中山與宋慶齡的結合,對他們個人乃至中國近現代史都有重要影響。有學者評價說:“宋慶齡與孫中山的結合,最初似乎只是建立起一個新的家庭,只是一件私事;而從后來的歷史發展看,這個家庭,對宋、孫二人的革命生涯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所以,應該說它不僅是他們倆人的,也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一樁重要事件。”宋慶齡因與孫中山結合而進入到近代中國革命的核心圈,并在孫中山逝世后成為守護、捍衛和繼承孫中山革命思想和革命事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慶齡是孫中山政治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當然,這些結論只有后人才能以后見之明得出,絕非歷史進程的參與者自身或同時代的人所能預知。
孫中山、宋慶齡在長期的工作中擦出了愛情的火花。盛永華將孫、宋的結合精辟地概括為:“中國革命的奇妙的產物。”宋慶齡是位具有強烈家國情懷的奇女子,有一般女性所不具備的對政治的興趣和改造國家的理想。孫中山是中國當時最負盛名的偉人,對于年輕的宋慶齡的政治成長關懷備至,這也讓他平添了不少魅力。1917年,宋慶齡在給友人阿莉的信中自豪地說:“你知道我丈夫一直是中國政治改革家,也是我們民國的創始人”,“他比我年長很多,知道如何使我成為一個英雄崇拜者”。
1921年,宋慶齡應《字林西報》費金小姐(Miss Fitkin)之請,撰寫了一篇本人的生平簡史發給外國友人白賽脫,提及了她與孫中山結婚的心路歷程。她說:“僅僅為了滿足一個自欺之人的虛榮心,而把我們的民國倒退到君主國的想法,對我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我想起國勢岌岌可危,非常痛切,決心為我們的事業而工作。”宋慶齡為此決定再度去美國攻讀新聞學,“以便使自己了解中國的真正事實和形勢”,并為此與家人一起回上海作了一次游歷。宋慶齡回上海期間,孫中山得知她正在學習中文,就多次派人贈送中國文學方面的書籍和有關當代政治方面的英文書給她。宋慶齡在信中說:“他非常關心我的學習和活動,對我的工作鼓勵甚多,使我不知不覺漸漸地被他所吸引,所以當他要求和我結婚時,我就同意了。”
孫中山因為從事革命活動而在外漂泊,長期過著單身生活,對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宋慶齡也產生了深深的愛慕之情。1918年10月17日,孫中山在寫給他的老師康德黎的夫人信中坦言:“我的前妻不喜歡外出,因而在我流亡的日子里,她從未有在國外陪伴過我。她需要和她的老母親定居在一起,并老是勸說我按照舊風俗再娶一個妻子。但我愛的女子是一位現代的女性,她不能容忍這樣的地位,而我自己又離不開她。這樣一來,除了同我的前妻協議離婚之外,再沒有別的辦法了。”他還自豪地說:“我現在過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種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侶兼助手。”

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宋慶齡在東京結婚,這是婚后留影
宋慶齡返回上海的時間是1915年6月中旬,行前她已經有了與孫中山結婚的意愿,回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征求家人的同意。在日本時,孫中山正式向宋慶齡提出了結婚請求,廖仲愷還為孫中山求婚做出了小小的貢獻。廖仲愷的外孫女李湄在《夢醒——回憶我的母親廖夢醒》一書中寫道:
關于他們的戀愛,外公告訴過我媽媽一件有趣的事。在日本的時候,一次,孫中山、宋慶齡和我外公,還有胡漢民、戴季陶、張靜江等人到某風景區去玩,一行人爬上一個小山坡。宋慶齡年輕走得快先到達山頂,孫中山緊跟在后,接著是我外公。外公平時就動作迅速,走路很快,因此把胡漢民等人遠遠拋在后面。張靜江是坐轎子上山的,更落在后面。快到山頂時,孫中山回轉身向我外公搖搖手,示意不要跟上去。外公會意,就讓大家停在半山坳休息。過了一會兒,兩人滿面春風的樣子下山。據說,那天孫中山正式向宋慶齡求婚。由于年齡差距,宋慶齡怕父母不同意,沒有馬上決定,但答應考慮。
從上述引文來看,廖仲愷對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事是樂見其成的,但當時大部分知情者卻持相反的態度。年齡差距是孫中山、宋慶齡結合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孫中山較宋慶齡年長27歲,比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也僅僅只小了5歲。更何況,孫中山的原配盧慕貞尚健在,按照中國傳統觀念,休妻再娶,難免遭受物議;以納妾方式迎娶,則違背革命黨人的道德觀念。因此,孫中山、宋慶齡的結合幾乎遭到了孫中山身邊的革命同志的全面反對。據說,朱執信、胡漢民曾當面向孫中山“諍諫”,堅持要他放棄同宋慶齡結婚。但孫中山毫不客氣地說:“展堂、執信!我是同你們商量國家大事的,不是請你們來商量我家庭的私事。”
宋家則更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家庭,宋耀如夫妻不可能讓女兒給人做妾,甚至不愿意女兒嫁給任何有過婚史的男性。孫中山曾試探過宋耀如對宋慶齡婚姻的態度,宋耀如彼時雖還不知道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有結合的意向,但明確地表達了他作為基督徒對女兒婚姻的態度。1915年8月3日,宋耀如在復孫中山函中表示:“我們是一個基督教家庭,我們的女兒不會給任何人作妾,無論他是這世上最偉大的國王、君主抑或總統。”后來,當宋慶齡征求宋耀如夫妻的意見時,他們一致表示反對。宋慶齡回憶說,當她向父母親提出要跟孫中山結婚的請求時,“父親面露不悅之色,母親流了眼淚”。
宋耀如夫婦為此禁止宋慶齡再赴日本。宋慶齡在給妹妹宋美齡的信中說:“母親所以不許我去,是因為反對孫先生。而父親所以不許我去,是因為他要我詳細的考慮,而要我得到相當的把握。”
他們結婚的打算,無論從倫理上還是心理上,對宋耀如夫婦都是打擊。
宋慶齡待在上海家中期間,一方面希望改變父母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在等待孫中山與盧慕貞離婚的消息。1915年10月下旬,孫中山離婚的消息帶到上海后,宋慶齡認定父母的態度不會改變,于是在孫中山使者朱卓文及其女兒的陪伴下前往東京。10月25日,在抵達東京第二天后,宋慶齡與孫中山在日本律師和田瑞的主持下辦理了結婚手續。

孫中山、宋慶齡的結婚誓約書(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藏照)
不知是否出于孫中山的個人意愿,中華革命黨高層中只有少數幾個人見證了他的婚禮。廖仲愷攜兒女出席了婚禮,并極有可能為籌備婚禮而奔走。尚明軒著《孫中山傳》二稿提到:孫中山“在知友廖仲愷和山田純三郎等數人前舉行結婚儀式”。該書曾經宋慶齡審閱。在《何香凝傳》中,尚明軒先生寫道:“1915年10月,當孫中山同宋慶齡由于各方面(親戚、朋友、革命黨人等) 的反對、阻撓,在極端孤立的情況下舉行婚禮時,參加者寥寥無幾。而何香凝夫婦則熱誠地支持和衷心祝福孫、宋的結合,并帶著兒女全家一起登門祝賀,高高興興地參加了婚禮。”
廖夢醒在《我認識的宋慶齡同志》一文中,也曾回憶說父母親帶著她和弟弟廖承志“到中山先生家賀喜”。
李湄在《夢醒——回憶我的母親廖夢醒》書中記錄了關于廖仲愷全家參加婚禮的更多細節。

1909年,廖仲愷、何香凝與廖承志、廖夢醒在東京合影
上述回憶或研究認為廖仲愷全家均出席了孫中山、宋慶齡的婚禮,但事實上,何香凝極有可能沒有參加。1947年,何香凝為駁斥外籍記者對孫宋婚姻的污蔑,特地在香港接受記者采訪,回憶了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禮。她說:“本人雖此時已離日返粵,探祖母病,但廖先生曾在日參加婚禮。”毫無疑問,廖仲愷攜兒女出席了婚禮,但奇怪的是,在東京警視廳的監視記錄中,并未有廖仲愷參加婚禮的記載。25日,廖仲愷(化名金佐治) 兩度到訪孫中山寓所,分別是:下午二時五分至,二時四十五分離開;三時二十五分至,三時五十分離開。廖仲愷離開后,四時三十分,孫中山偕宋慶齡乘車去牛道區袋町五號訪和田瑞,辦理結婚手續,晚餐后于七時離開。26日,廖仲愷上午十二時五十四分到訪孫中山寓所,下午一時五十分離去。
這兩日記載中,未明確記錄廖仲愷夫婦出席婚禮或于婚禮后登門道賀的記載。但這并不意味著上述記錄的說法不可信,這些說法或經當事人審查,或來源于親歷者,應該是可信的。基于這一判斷,筆者認為將上述資料結合起來分析,或許能從日本警方的監視記錄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廖仲愷在25日下午二時至四時的短短兩個小時內兩度到訪孫中山寓所,說明他正在辦理一件要緊的事情,需要頻繁地跟孫中山溝通。當天對孫中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與宋慶齡辦理結婚手續。廖仲愷攜兒女出席了孫中山婚禮,但是日本警方在監視孫中山行蹤時對此未有記載,合理的解釋是廖仲愷在離開孫中山寓所后,即攜家人在孫中山之前到達了和田瑞處,故跟蹤孫中山者并未關注到先前抵達的廖仲愷等人。
婚禮當天,廖仲愷、何香凝的女兒廖夢醒、兒子廖承志第一次見到了宋慶齡。李湄在書中講述了一個小插曲:
媽媽(按,指廖夢醒) 雖然是個小孩,但日語已經講得不錯,那天就充當小翻譯。……我媽媽那時11歲,正是愛美的年齡。她看見新娘子佩戴著一條漂亮的項鏈,十分羨慕,便問道:“Aunty(即姑姑),將來我結婚,你能讓我也戴一戴這條項鏈嗎?”宋慶齡笑了。這個美麗端莊的新娘子讓我媽媽著迷。
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病逝,廖承志作詩悼念,開頭就回憶了65年前在東京首次見到宋慶齡的場景。詩歌全文如下:
懷念孫夫人
童年初睹豐姿美,
六十五年事尚新。
痛惜偉人今謝去,
深宵淚濕滿衣襟。

1916年4月9日,孫中山、宋慶齡、廖仲愷(后排左二)、何香凝(前排右三) 等在日人田中昂家中集會,慶祝袁世凱迫于民意取消帝制。前排左二為廖夢醒,孫中山懷中的男孩是廖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