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哲學探玄

本文集是我遵循恩格斯關于《吠陀經》的科學論述,從事印度傳統哲學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小結、一些吠陀梵典新知的收獲。

《吠陀經》是印度傳統哲學史的第一頁,記錄著為吠陀早期仙人智者所首先提出的印度哲理中的核心理想概念——purusa(原人之神)、manas(識、意、心、靈魂)、māyā(幻、空、假)、sat - asat(存在—非存在、有—無對立)。《奧義書》繼承《吠陀經》哲學,對原人原理加以發展、深化,創立原人即梵(brahman)、即我(ātman)、即幻(māyā)三位一體的新奧義哲學理論。正是《奧義書》這一超驗性的微妙哲理,恰好成為婆羅門教繁榮鼎盛時期的主流哲學,同時也是影響一批新哲學流派形成的思想源泉。

這批新生哲學流派,隨著婆羅門教持續傳播,吸收徒眾,逐漸分成甲、乙兩批。甲批稱作“正統”哲學流派,由六個哲學派別組成;它們是數論、瑜伽論、正理論、勝論、業彌曼差論、智彌曼差論。乙批稱作“非正統”哲學流派,有四個哲學派別加入。它們是:佛教哲學、耆那教哲學、順世論、外道六師。

“正統”與“非正統”是印度傳統宗教哲學流派特有的標簽。其緣起,似是基于兩個哲學常識的問答。其一,是否承認《吠陀經》神圣權威?其二,是否承認神(原人、梵天)是創世主、是永恒的存在?討論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凡持肯定態度的論述,屬于“正統”哲學理論范疇;凡持否定態度的論述,則歸“非正統”哲學理論范疇。

這樣的問答討論,顯然只是要說明“正統”與“非正統”這兩個標簽的外延范圍;而二者的內涵卻是兩則超驗性的絕妙奧義的儲存秘藏——藏著印度人世界觀中的兩個根本觀點: “永恒的觀點”(常見、?a?vatadrsti)和“斷滅的觀點”(斷見、Uccheddrsti)。

如果把這兩個觀點放在哲學發展史范疇內來觀察,便即發現這兩個觀點就是傳統印度哲學史的兩條發展基線。正統哲學或非正統哲學不是沿著常見路線發展,構建對“永恒精神實在”肯定的理論;便是沿著斷見路線發展,構建對“永恒精神實在”否定的理論。換句話說,正統哲學或非正統哲學不是以常見為它的思想基礎,便是以斷見為它的思想基礎。以上就是一元論哲學發展的路線圖;后者也同樣適用于二元論哲學。巫白慧:《原人奧義探釋》,載《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216頁。

如上,是《吠陀經》《奧義書》主要的核心哲理,同時也正是印度古仙人、神學家和哲學家在印度哲學史初期徘徊在唯心論與唯物論之間的思想形態。


巫白慧

2012年10月20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十堰市| 巴中市| 新邵县| 获嘉县| 茌平县| 章丘市| 临汾市| 甘孜县| 寿宁县| 新蔡县| 昌吉市| 宁夏| 安国市| 甘洛县| 新竹县| 加查县| 泸定县| 静安区| 正镶白旗| 五大连池市| 新巴尔虎右旗| 哈尔滨市| 青冈县| 巴彦淖尔市| 昌邑市| 新绛县| 秦安县| 江达县| 蒙山县| 开平市| 库伦旗| 理塘县| 集贤县| 育儿| 镇远县| 万盛区| 裕民县| 铜梁县| 东山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