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與取象思維
- 于春海
- 2421字
- 2019-01-04 17:07:04
第二節 整體思維
《易經》思維方式的另一個特點是整體思維。《周易》古經,以它特有的表達形式,充分注意到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個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構成這一整體的基本框架,在這里,人和自然界是處在完全統一的結構之中的。
一
有些卦本身即為一個整體,體現了一個中心觀念,反映出《易經》整體思維的特點。例如《艮》卦: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
六四:艮其身,無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艮,吉。
此卦由“趾”到“腓”(腿肚)、“限”(腰部)、“身”(胸腹部)、“輔”(臉部),最后到“敦”(頭部),講了人整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闡明只注意背部而不注意全身,猶如“行其庭,不見其人”(進人大宅院,不見有人居住),是無用的道理,反映了《周易》古經整體思維的特點。
《謙》卦辭說:“謙,亨。君子有終。”意思是說具有謙虛美德的人,終會有成就的。李鏡池先生在《周易通義》中指出:這“是一篇很精辟的合于辯證思維的道德論”。“謙”“謙謙”“鳴謙”“勞謙”“撝謙”講的是不同條件下的謙虛,最后以“利用行師征邑國”作結,把握了“謙”的整體。此卦,從問題的提出到理論上的論證,全面地贊頌了謙德。
再如《漸》卦,描述了事物發生變化要漸進的全過程。“初六:鴻漸于干……六二:鴻漸于陵,……九三:鴻漸于陸……六四:鴻漸于木……九五:鴻漸于陵……上九:鴻漸于阿。”六條爻辭首句,以鴻鳥飛行取象,從初爻開始,經由河岸、磐石、山丘、上木、山嶺,于上爻到大山,由低到高,由近及遠,從整體上揭示了事物循序漸進,發展變化的過程。
此外,如《咸》《剝》《復》《臨》《明夷》《兌》《井》《坎》《震》《觀》等卦,都是這樣,各條爻辭間有一個共同的取象,體現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觀念;表明《易經》古經注重從整體上反映事物全貌的整體思維的特點。
六十四卦的卦序也反映出整體思維是《周易》古經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認為從《乾》卦始到《未濟》卦終,是一因果的系列。這種解釋未免過于牽強,但從整個六十四卦的排列上,卻集中反映了《周易》古經整體性思維的特點。
終卦是《未濟》卦,初六爻辭“濡其尾”到上九爻辭“濡其首”,表明到極點又回到《既濟》卦和《未濟》卦沒有終結,仍在往復不停地運動著,首卦昭明“變”意,終卦變化不已,首尾遙相呼應,都圍繞著“變易”這一主旨。可見,卦的排列是頗具匠心的,充分體現了《周易》古經整體思維的特點。
二
用組卦的方法,反映整體思維的方式,是《周易》古經獨有的。《周易》古經每一卦的上爻,大多具有憂虞之象,表明隨著爻位的上升,事物也發展到了極點,如:
《乾》上九爻辭:亢龍有悔。
《比》上九爻辭:比之無首,兇。
《既濟》上九爻辭:濡其首,厲。
這種發展到極點的卦象,是《易經》物極必反,表現對立面相互轉化的特有的中間環節,窮極而反,轉而向下,通過與之相對應的組卦,使變化得以繼續,這種矛盾的轉化,運動的不斷繼續,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內容。兩兩一組,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充分反映出《周易》古經整體思維的特點。《泰》(乾下坤上),卦辭說:“小往大來,吉亨。”爻辭由初九:“拔茅茹,以其夤。征,吉”,逐漸到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表明了泰極否來。《否》
(坤下乾上),卦辭說:“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爻辭從初爻開始,逐漸轉化為“泰”,至上九:“傾否!先否,后喜”,“否”極而“傾”,意謂:干壞事當然不好,但能改過自新,最后還是可以變好的,所以“先否,后喜”,說明“否”可以轉化為“泰”,即否極泰來。“泰”“否”兩卦,由“
”而“
”,兩卦爻畫的顛倒,意思相反,合起來看,卻是一個整體,完整而具體地闡明了事物的對立、轉化的關系。泰極否來、否極泰來,顯露出了樸素的辯證思想,其思維方式是整體性的。
《損》(兌下艮上),爻辭為: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九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攸往,得臣無家。
初九說:祭祀大事,要趕快去參加,“無咎”,然亦可“酌損之”;九二說:不能損,相反還要增益;六三說:損益各有所失有所得;六四說:損掉疾病,快去祭神,無咎;六五說:不能損,只能益;上九說:不損增益,無咎。六條爻辭,闡釋在損益的問題上,點明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處理。
《益》(震下巽上),則從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到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講了由益到損的變遷。《損》《益》兩卦,相輔相成,從不同的側面,較全面地闡述了損益之理。
其他如《晉》與《明夷》
,《剝》
與《復》
,《既濟》
與《末濟》
等,亦能從組卦上看出整體思維是《周易》古經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
《易經》用八卦及其六十四卦表示整體,在卦的思維框架中,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人和自然處在統一的整體結構之中,如上文提到的天、地、人三才寓于六畫之中的“六畫之象”等。認為人事吉兇,宇宙萬物都能在卦中得到解釋、判定,這當然是十分幼稚的,但其對問題的“解法”卻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要整體地把握事物。尤其是用“圖式”解釋事理的方法,給人的啟迪更大。美國數學家斯蒂思曾說過: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并且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易經》把對自然、社會的認識,作為問題,以六十四卦為其“轉化了的圖形,思想上整體地把握了問題”而創造性地發明了這種“解法”,因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整體思維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