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清轉道禪師
- 張文學
- 2736字
- 2019-01-04 17:03:49
總序五
[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 所長
福州芝山開元寺方丈]
福建,簡稱“閩”,位踞東南,多山而臨海,與臺灣隔海相望。陳永定元年(557)置閩州,下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此為福建省級建制之始;唐開元間,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這就是“福建”之名的由來。
閩地古稱邊鄙,遠涉不易。筠州九峰普滿大師問僧:離什么處?曰:閩中。師曰:遠涉不易。曰:不難,動步便到。師曰:有不動步者么?僧曰:有。師曰:爭得到此間。僧無對。(《景德傳燈錄》卷十七)然閩地民人,諳習佛法,其來久矣。據學者言,早在東漢、東吳、西晉時期,即有西域僧人取海路來華,而后來以海路來華且與福建有關者,就有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真諦法師。據傳,今南安九日山“翻經石”即為當年真諦翻譯佛經之遺跡。
佛教在中土的發展,到唐代而臻于鼎盛,宗門崛起,“一花開五葉”,形成曹洞宗、臨濟宗、法眼宗、云門宗、溈仰宗等五大宗,閱諸僧史傳錄,五宗祖師大都與福建有關聯。
道一禪師,得法南岳讓禪師門下,俗姓馬,世稱馬祖,《景德傳燈錄》卷六云:“唐開元中習禪定于衡岳傳法院,遇讓和尚,同參九人唯師密受心印。始自建陽佛跡嶺,遷至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馬祖傳法于建陽佛跡嶺,是為南宗禪在閩傳播之始。
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嗣法馬祖。師睹禪宗自曹溪以來,多居律寺,于是創意別立禪居,建方丈、法堂等,叢林規模由是初具,禪門由是獨行,其功甚偉!
溈山靈祐禪師,福州長溪(今霞浦)人,嗣法懷海禪師。師居溈山,敷揚宗教凡四十余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最著者為仰山慧寂,其宗后稱溈仰宗。
黃檗希運禪師,福州人。師參懷海禪師,弘化江表,開“黃檗門風”。
雪峰義存禪師,俗姓曾,南安縣人。出家參學多方,得法歸閩。其座下弟子眾多,以玄沙師備、鼓山神晏為最著。義存禪學博大精深,云門與法眼兩宗皆源出其門。
曹山本寂禪師,莆田人,嗣法洞山良價禪師。居曹山,為曹洞宗宗祖。
以上諸師,都是禪門開宗立派之祖師,佛之慧命,賴其傳續。
宋代福建佛教達于極盛,叢林有上千座之多。禪宗曹洞、云門、法眼、臨濟、黃龍和楊歧諸宗在閩皆有流行,各領風騷于一時。
至于明清,國內佛教界,漸染世習,弊竇叢生,時佛門諸俊,莫不以振興宗門、光大佛教為職志,由是有“明末四大高僧”出焉。在明末如火如荼的禪門復興運動中,閩籍高僧出力甚勤,永覺元賢、為霖道霈諸師,于閩浙贛等地,踞獅子座,擂大法鼓,“中其毒而死者”,實繁有徒,其重振曹洞一宗雄風,時人莫不稱嘆。又有福清臨濟僧隱元隆琦,布教東瀛,開創日本黃檗宗,為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及于近現代,佛教界亦有令人高山仰止之“四大高僧”——虛云禪師、太虛法師、弘一法師和圓瑛法師。他們悲心真切,誓愿宏深,以福建為主要道場,立大法幢,救正法于危厄,濟民生于倒懸。
虛云法師,生于泉州,被尊為一代禪門宗匠,曾長期弘化于福建。師一身兼擔禪宗五派門庭——接傳曹洞宗,兼嗣臨濟宗,中興云門宗,扶持法眼宗,延續溈仰宗。師一生習禪苦行,以長于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著稱,曾是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之一。
太虛法師,民國時期中國佛教界著名領袖之一。師一生致力于現代佛教的改革運動,提倡“人生佛教”,是當代“人間佛教”理念的開創者。師還創辦各類佛學院,培養僧才,其在閩弘法多年,創辦了閩南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為現當代佛教界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人才。
弘一法師,嚴持戒律,精研佛典,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師。師久居廈門南普陀及泉州承天、開元等寺,門下著名弟子有圓拙法師等。
圓瑛法師,古田人,曾任民國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師辯才無礙,獨步楞嚴,致力于興辦慈幼院,弘法度生。一生高舉愛國愛教旗幟,積極獻身中國抗日運動和新中國建設事業,其門下弟子有明旸長老、趙樸初居士、白圣長老、慈航法師等。
近現代的福建高僧,多有弘化于東南亞諸國者,他們為佛教在東南亞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如轉道法師,南安人,曾參學于圓瑛、會泉諸位大德,曾任新加坡中華佛教會會長;宏船法師,晉江人,歷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性愿法師,南安人,致力弘揚佛法,被尊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初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新的社會形勢下,佛門弟子各承師志,弘化一方,又涌現出了許多閩籍高僧。
圓拙法師,連江人,為弘一大師的衣缽傳人。先后擔任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任等職。師一貫重視佛經流通,創辦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等,印行經書,法雨普滋,名聞全國。
明旸法師,福州人,依圓瑛大師披剃出家,法名日新,號明旸。先后兩次隨圓瑛大師遠涉南洋各地募款救國。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等職。
臺灣佛教自古與福建佛教法緣甚深。連橫《臺灣通史》言:“(臺灣)佛教之來,已數百年,其宗派多傳自福建。”兩岸佛教界同根同源,近年來,教內交往越發頻繁,兩岸僧人同聚首,共敘法乳深恩,為海峽兩岸的和平與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竭盡綿薄之力。
慈航法師,建寧人,剃度出家于泰寧慶云寺,后駐錫臺灣。師圓寂后,肉身不化,是臺灣第一尊肉身菩薩。師學從太虛大師,嗣法圓瑛老和尚,精專唯識,倡導人間佛教理念,創辦《人間佛教》月刊,以“文化、教育、慈善”推動實踐人間佛教精神,對當代臺灣佛教界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2007年9月,承慈航菩薩圣像回歸泰寧慶云寺祖庭活動舉辦之勝緣,為繼承與弘揚中國優秀的佛教文化,加強福建省與國內外佛教文化界的友好交往,挖掘、整理、研究、光大福建佛教文化,經福建省民族宗教廳同意、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批準、福建省民政廳登記,福州開元寺創辦了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建所伊始,我們即擬定了編撰“福建歷代高僧評傳”叢書的課題計劃,選取與福建有殊勝因緣的代表性高僧約50位,為每位高僧撰寫一本評傳。
這套叢書的出版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國內外專家學者熱烈響應并積極參與叢書的編撰工作。值此“福建歷代高僧評傳”叢書付梓之際,我謹代表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對所有曾為叢書組織、編撰、審稿和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特別感謝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臺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凈良長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健釗長老諸前輩撥冗賜序,并感謝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福建省文史館副館長余險峰先生、福建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嚴正教授、本所副所長張善榮先生、王崗峰教授等專家學者的關心與支持。我們衷心希望學界、佛教界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能夠一如既往地給予此叢書更多的關注,以使該叢書能夠對推動福建乃至中國的佛教學術研究事業有所助益。
佛歷二五五三年(2009年)
于福州開元寺禪悅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