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創意產業集群形成的理論基礎

創意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創意產業組織形式,其形成和發展對國家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創意產業集群的產生與發展既是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及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產業集群理論成果的體現。

一 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與勞動分工理論

創意產業集群是一種典型的集地理區域分工與產業分工于一體的現象,集中體現了生產社會化,是一種區域專業化的生產方式。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生產理論與社會分工理論為創意產業的興起和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理論來源。

(一)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多次提到“精神生產”這一概念。隨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又明確提出了“藝術生產”理論,“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被創造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頁。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社會生產可以分為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罢麄€世界的生產包括精神生產”,“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憩F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頁。在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中,文化藝術作為一種生產的論述已成為馬克思整個資本生產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指出:……平原和山區的差別、沿河流域、氣候、土壤、煤、鐵、已經獲得生產力(物質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語言、文學、技術能力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82頁。精神生產勞動是“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級較復雜的勞動”,這說明了文化藝術的生產是“一定形態下的自由精神生產”。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產理論的表述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精神生產是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和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并受生產的普遍規律支配。二是文化藝術等精神生產是社會生產的特殊形式。三是精神生產直接參與物質生產,是整個社會生產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精神生產也能創造社會財富,而且是社會生產的高層次行為。精神生產力是國家或地區文明進程和綜合實力提升的體現。在市場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文化藝術成為一種商品被生產有其發展的必然性。同時,文化藝術生產不單是藝術創作者個人創作的形式,也是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的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社會化大生產。這種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促進了文化藝術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勞動分工理論

馬克思主義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在分工條件下,每一個工人終生從事某一種簡單操作,從而成為“局部工人”,他花在這一操作上的時間,比循序地進行整個系列操作的手工業者要少;有助于操作經驗的積累和勞動方法的完善以及勞動效率的提高。分工與協作可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正是基于這種勞動分工理論。馬克思指出:“社會分工是由原來不同而又互不依賴的生產領域之間的交換產生的。”《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0頁。把一定生產部門固定在國家一定地區的地域分工,由于利用各種特點的工場手工業生產的出現,獲得了新的推動力。

馬克思不僅承認了分工作用,而且重點強調了協作和勞動社會化。他認為協作本身能夠產生一種新的生產力。建立在分工協作基礎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可以產生比分散的個體化生產更大的效率?!啊瓍f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同上書,第362頁。協作能夠產生比單個人生產勞動總和還要大的生產效率。協作使生產過程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使勞動對象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同樣的空間。由協作和分工產生的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傲硪环矫妫瑓f作可以與生產規模相比相對地在空間上縮小生產領域。在勞動的作用范圍擴大的同時勞動空間范圍的這種縮小,會節約非生產費用,這種縮小是由勞動者的集結、不同勞動過程的靠攏和生產資料的積聚造成的。”同上書,第365頁。這就表明分工越是發展,生產專業化程度越高,協作也就越加發展和密切。分工協作的發展,可以保持生產的連續性和比例性,在短時期內完成某種工作,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可以使生產資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節約,促進生產力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結合,降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消耗;同時由于生產空間的縮小,可以節約非生產性成本。總之,社會分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是區域內企業協作的內在因素。

二 國外經典產業集群理論

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就描述了產業集群的思想。這種思想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延續,到如今產業集群方面的理論已經相當豐富,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理論有馬歇爾的規模經濟理論、韋伯的區位集聚經濟理論、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理論、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以及波特的新競爭理論。

(一)古典經濟學的分工協作理論

分工協作理論是產業集群理論的基礎。古典經濟學分工協作理論主要有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成本理論。從其理論的一般原理來看,由于各地域存在自然條件、人力資源、經濟發展的諸多差異,導致了同種產品在不同地區生產的費用有差異,從而造成了地域之間的社會分工。亞當·斯密從工場手工業看到了生產分工所產生的效率,分析了專業化生產的合理性,并從地區間的條件差異揭示了區域分工和國際分工。他在《國富論》中首先分析分工的利益,認為分工可以提高生產率,增加物質財富?!皠趧由a力上最大的改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img alt="[英]亞當·斯密:《國富論》,郭大力、王亞楠譯,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A023F/10797207104892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68347-cTrZQ2iWX0OMVfLSaw3jectSXpxGaxh0-0-f81d4221abc68c8c09c126858d4b9c1d">勞動分工是經濟生產的核心現象。亞當·斯密不僅論述了生產分工的合理性和組織形式,還從勞動者技巧的提高、勞動時間的節約、專門機械的發明等角度分析分工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原因,同時把獲得區域利益最大化作為地域分工和國際分工的理論依據。大衛·李嘉圖在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成本理論。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按照比較成本理論的原則進行國際分工,可使勞動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生產總額,對貿易各方都有利。他認為地域分工的基礎并不局限于生產成本的絕對差別,只要地區間存在著生產成本的相對差別,就會使各地區在不同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從而使地域分工成為可能。任何地區都有其相對有利的條件,即比較優勢,如果各地能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優勢,就能從區域分工中獲得比較利益。古典經濟學中的分工理論對企業分工協作、產業集群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

(二)馬歇爾的外部規模經濟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是最早關注工業集聚現象的經濟學家,他將工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為“產業區”。在馬歇爾看來,這些工業之所以能夠在產業區內集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獲取外部規模經濟,因為“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布而獲得”。[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280頁。馬歇爾的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特定區域的由于相同企業的集聚發展導致該區域內生產企業的整體成本下降。馬歇爾認為,產業區的形成是基于外部規模經濟。因為集中在一起的生產企業比單個孤立的生產企業更有效率,一是企業地理集中能促進專業化隊伍的形成,提高生產效率;二是企業地理集中有利于勞動力市場共享,降低勞動力的搜尋成本;三是企業地理集中產生頻繁的信息交流,有助于知識外溢。

(三)韋伯的集群經濟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業區位論:區位的純理論》一書,從而創立了工業區位論。韋伯從經濟區位的角度,探索資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動(大城市產業與人口集聚現象)背后的空間機制。他指出交通條件、地理因素、公共設施等因素對于產業集聚的影響,企業能否從集群中獲得最大的利益是企業形成集群的根本動因。在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體系中,區位因子作為重要的概念成為工業區位理論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是形成產業集群的要素。韋伯將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影響工業分布于各個區域的“區域性因素”;另一類在工業區域分布中,把工業集中于某地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集聚因素”。他認為,集聚因素是一種優勢,在一定集中化程度下,單位產品的成本指數比工業完全分散情況下的成本指數低,而原料、運費、勞動力、地租等區域性因子是形成工業區位基本格局的基礎。

(四)佩魯的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概念最初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提出來的,他借喻了磁場內部運動在磁極最強這一規律,稱經濟發展的這種區域極化現象為增長極。他認為,如果把發生支配作用的經濟空間看作力場,那么位于這個力場中推進性單元就可以描述為“增長極”。他提出經濟增長并不是在任何地方同時出現,它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增長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終極影響。增長極可以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或者一個產業,但增長極的形成必須具備歷史、技術經濟和資源優勢等方面的條件。由于歷史、地理、技術、資源、市場經營等因素的影響,使一些地區或城市或產業處于支配地位,另一部分則處于被支配地位,產生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處于支配地位的增長極獲得優先增長,并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佩魯認為,增長極是一個工業綜合體,與推進型產業相關聯,并會帶來區位經濟效應,在其影響范圍內能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增長極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因為增長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不僅自身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對其他經濟也產生著支配效應、乘數效應和擴散效應。

(五)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

競爭優勢理論是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1990)中提出來的。為了清楚地分析國家競爭優勢問題,他對競爭優勢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描述,提出了國際競爭優勢模型,即著名的“鉆石模型”(又稱菱形理論)。波特認為,產業集群的核心內容是其競爭力的形成和競爭優勢的發揮,其決定因素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持產業、公司的戰略、組織以及競爭,機遇和政府作為兩種外部力量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波特強調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產業的競爭力的提高,而產業集聚是產業部門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路徑。產業集群競爭力可以通過區域產業特色、產業結構優化、企業分工協作、產業鏈整合和社會成本降低等途徑獲得。而這種競爭力又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波特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重要意義在于它將企業或地區間在某一特定領域中的零和競爭轉移到競合關系當中,通過分工協作,提高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從而使得集聚區內企業形成強勁且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永靖县| 铁岭市| 晴隆县| 盘锦市| 当阳市| 遵义市| 沧州市| 兖州市| 林周县| 吉木萨尔县| 夏津县| 通江县| 革吉县| 花莲县| 黑水县| 永城市| 铜鼓县| 济南市| 正蓝旗| 安新县| 手游| 志丹县| 西峡县| 桃园市| 江永县| 泽州县| 礼泉县| 宝应县| 独山县| 阳新县| 卓资县| 潢川县| 当雄县| 娄烦县| 德钦县| 伊川县| 南澳县| 工布江达县| 全椒县|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