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意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 華正偉
- 6330字
- 2019-01-04 16:45:50
第二節 創意產業集群概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呈現產業集聚發展的態勢。作為新興的創意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和融合性特點,決定了創意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極易形成集聚效應,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競爭能力的提升。
一 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征
(一)產業集群的概念
早期的產業集群被界定為產業區、企業集群、產業簇群、聚集經濟等概念。產業集群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早在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馮·杜能(Von Thunen)最早將空間引入經濟學領域。他提出了最初的產業集群構想,即著名的“杜能圈”。杜能圈直觀地反映了專業化分工與布局的特點。英國新古典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提出“產業集聚”和“產業區”理論。馬歇爾認為,如果一個大企業附近集聚了很多中小企業,則這一區域就可以稱為“產業區”。在當時產業區這個概念是相對于農業區而言的工業區的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韋伯(A. Weber)是最早提出聚集經濟概念的學者。聚集經濟是指產業的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在區域上具有比較明顯的集中傾向,并呈現出一種地理性聚集的經濟狀態。此后,學術界對這些概念進行延伸或解析,更直觀地闡釋了產業與地理空間的關系,既說明了產業在區域空間上的數量聚集,又揭示其內涵,即分工合作下的集聚產生外部規模經濟。
產業集群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正式提出的。波特把產業集群定義為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機構的集合,并認為,產業集群包括一批相互聯系的實體和其他組織、銷售客戶、輔助性制造商,以及提供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機構。他同時提出了競爭優勢理論,包括四個基本因素(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及支撐產業,企業戰略、結構與競爭)和兩個附加要素(機遇和政府)。強調各個要素發揮作用時,是一個系統性機制的變化,并提出了企業群落理論。
產業集群是指數量眾多的大中小企業在地區集聚通過協同效用產生巨大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應的新型企業空間組織形態。按集群的產業性質,可以將產業集群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傳統產業集群。它以傳統的手工制作或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為主,如紡織、玩具、家具、服裝、五金制品等行業,大量的中小企業在空間上集中,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市場組織網絡。典型的是意大利米蘭服裝產業區,中國浙江省慈溪的消費家電集群、諸暨的襪業集群。二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它主要依托本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間密切合作,創新氛圍濃厚,如美國的硅谷和印度的班加羅爾軟件產業集群等成為典型代表。三是一般資本與技術結合型產業集群。如日本的大田、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四是資本與文化結合型產業集群,也可以表述為創意產業集群。美國的好萊塢、英國倫敦的“SOHU”文藝區都是這類產業集群的代表。
(二)產業集群的特征
在理論界,通過持續數百年的探討,對產業集群的認識已經日趨深入。雖然長期以來流派紛呈,但還是形成了對產業集群的很多共識。這種共性可以總結為五個特征:
1.集聚性特征
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眾多的產業關聯及其相關支持企業、機構等在空間上的集聚,形成一種相互獨立,結合松散的集合體。集聚的基礎可能是因為地緣因素、政府政策的推動、產業基礎、偶然性等不一而足。
2.專業性特征
產業集群是以某種專業性分工為基礎的企業集聚。集群內企業間聯系密切、相互依存,通過縱向專業化分工和橫向經濟協作實現彈性專精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生產的熟練程度和創新程度大為提高,生產效率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3.輻射性特征
在產業集群內一般存在著一個或多個核心產業。核心產業是產業群的主要載體,核心產業鏈是產業集群的軸心。該產業不僅引領著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同時,還吸引著大量服務于核心產業的其他企業和機構,實現規模擴張。這種外在經濟效應使產業集群顯示出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它不但有利于集群內的單個企業提高競爭力,而且通過群體效應可以促進整個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4.網絡化特征
網絡化是產業集群的結構特征。集群內存在由大量中小企業組成的上、中、下游的供應商、生產商、銷售代理商,企業與當地政府,大學或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服務組織等通過長期的聯系形成本地化合作網絡。不僅形成了基于專業化分工的交易網絡和技術交叉組合的技術網絡,而且還由復雜的人緣關系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在這一網絡系統內,各行為主體之間以正式或非正式的關系,頻繁地進行著商品、服務、信息、勞動力等交易活動。
5.創新性特征
在產業集群內部,由于企業面臨著橫向同行業的競爭壓力與縱向上、下游企業對產品質量的更高要求,迫使企業不斷加強生產技術、運行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創新。同時,由于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地理接近,合作密切,學習交流頻繁,由此形成的知識溢出效應將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而且集群內大量的科研機構可以為企業提供創新所需的各項支持,而不斷地技術創新。
二 創意產業集群的概念與特征
(一)創意產業集群的概念
創意產業集群這一概念直接來源于產業集群。依據產業集群的定義和特征,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解釋創意產業集群的定義,一種是要素的維度,《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將創意產業集群定義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其核心是雇用從事自然科學和工程建筑和設計、教育、藝術、音樂和娛樂等領域的人才來創造出新的想法、新的技術或新的獨創性的內容。另一種是空間的維度,如康小明、向勇(2005)認為,在創意產業領域中,由眾多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創意內容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根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建立起來的,并在一定區域集聚而形成的產業組織。創意產業集群應該包括創意產業鏈條上所有的上下游企業。即創意產業的創意主體、制作主體、傳播主體、服務主體和延伸主體五個主體。
創意產業本質上是一種產業經濟模式,是產業特性與區域特性有效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組織形式。盡管創意產業集群具有產業集群的一般特性,但在創意產業中,“創意”是最重要的因素,成為連接產業集群的紐帶。因此,所謂創意產業集群,就是在創意產業領域中,相互關聯的眾多企業以及相關機構依據專業化分工,在一定區域內建立起來的具有協作關系的產業組織形式。它具有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規模效應是其他產業組織形式難以比擬的。創意產業集群的崛起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二)創意產業集群的特征
創意產業作為一種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下興起的新型產業,作為一種為滿足人們精神需求而提供文化產品或服務活動的產業形態,具有與傳統產業不同的產業屬性和特征。這些創意產業的屬性與特征決定了創意產業集群具有以下特征。
1.創意產業集群的地域偏好性
傳統產業集群一般會選擇在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資源較多,而且地租和勞動力價格較低地區建立。這類集群往往占地面積大,產業規模大但企業數量較少,多集中在城市郊區。創意產業發展主要依托文化資源和科技創新能力,對高層次創意人才需求量大,這使得知識水平高的人口密集地,特別是創意人才密集的大城市成為創意產業集群首選之地。而城區便利的基礎設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元化、國際化的氛圍,更為創意產業集群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而且創意產品的生產特點與交易方式決定創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通常不需要像傳統生產企業那樣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和占用較大的土地。因此,城市的中心區域往往成為創意企業的集聚區,但相對傳統產業集群,創意產業集群的規模一般都不是很大。
創意產業集群選擇大都市中心區的區位特征,更主要體現在創意產業集聚區對城市特定場所的特殊文化與品質存在很強的偏好,對于根植于特定空間的文化特質的挖掘與利用起關鍵作用。大部分創意產業集群在滿足藝術文化氛圍和經濟成本低廉的地方形成,一些工業遺址成為全球創意企業的聚集地,如美國的蘇荷地區、英國倫敦的泰德現代藝術館、柏林哈克欣區、北京的798、上海的四行倉庫、杭州的LOFT等都是城市工業遺址中崛起的現代創意產業集群。這些具有歷史沉淀和文化內涵的老廠房、舊倉庫經過藝術家改建后具備了現代元素,為創意萌發提供了獨特的環境和氛圍。
2.創意產業集群的結構多樣性
網絡結構是創意產業空間集聚的基本特征。企業是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主體,企業的發展需要高等院校、研發機構、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等共同為其提供必要的人才、技術、資金和政策支撐,因此,創意產業集群表現為數量眾多的創意企業及相關的組織機構在空間上聚集。主要包括創意企業、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研發機構、金融機構、商務代理機構以及教育培訓機構等,從而形成了一種龐大而又緊密聯系的網絡結構。在產業集群內部,設計與研發、創作或制作、銷售與服務等不同企業相互關聯,直接或間接地發生組合,形成一個的完整產業鏈,并逐漸與非創意產業發生聯系,相互融合,進而實現更大的企業合作體。
建立多樣化的創意產業集群結構,不是眾多企業和相關機構的簡單集中,而是從相互滲透、相互合作甚至相互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益處。由于處在集群中的上下游企業相互不斷地與外界發生物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交換,共同的利益使得企業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形成互利共生的關系。這種關系是以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為基礎,大、中、小企業共生互補,形成強大的產業創新支撐體系。產生集體創造力是創意產業集群最重要的功能,只有取得競爭優勢,才能使創意產業集群脫離起步階段的簡單集合,才能向具有穩定的網絡體系、龐大的規模效益的高級階段邁進。
3.創意產業集群的企業小型化
傳統產業集群通常以生產型企業為主體,特別是制造業集群,規模較大;創意企業以文化創意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其創意產品的生產和交易活動可以脫離大型生產車間而獨立實現,因此,創意產業集群往往以中小型企業居多,規模偏小。特別是很多創意企業由藝術家和專業人員,甚至是大學生個人創辦,資金少,規模小,有的企業僅有3—5個員工,被稱為微型企業。如英國的西米德蘭創意產業集群少于50人的企業占90%以上,美國好萊塢數量眾多的小型企業承接著不同項目的設計制作工作,從而形成獨特的影視業產業鏈。“少量的大企業、大量的小企業”現象正是創意產業集群的真實寫照。毋庸置疑,中小企業是創意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創意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組織形態卻呈現小型化、個性化、扁平化的特征。
4.創意產業集群的環境寬松性
創意產業的發展,并不僅是個人和單個企業的行為,而是需要集體的互動和企業的地理集聚,這就是集群的環境。文化企業、非營利機構和個體藝術家集聚和互動,形成獨特的集群發展環境。集聚區內的機構多樣性和人員多變性是它的基本特點。因為藝術家和創意者們創意火花的迸發,往往是非正式的交流場所,在輕松愉悅的工作環境中,在新鮮刺激的生活體驗之中,從而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元素,激發創作靈感。因此,創意產業集群是集生活、工作、展示為一體的區域合作體,具有半工作場所的性質,創意人員在創意產業集群內的工作與生活是相結合的,他們既在那里工作,也在那里生活。創作既是工作內容,也是其生活的重要方式。
5.創意產業集群的人文根植性
根植性來源于經濟社會學,其含義是行為主體的經濟行為受到當地社會關系的約束而嵌入社會關系當中。對于創意產業集群而言,依托文化資源,核心要素是創意人才。文化資源和創意人才都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聯系,這種地域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各個方面。地域性的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社會環境是創意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如美國的百老匯、意大利的時裝,這些國際著名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都依托于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藝術資源。人文根植性是構筑創意產業集群的基石,是吸引創意階層入駐的磁場。綜觀國際上創意產業集群發達的大都市,無一不是通過自身獨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和特殊的人才引進政策,將天下無數的創意人才網羅過來,最終打造出創意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
三 創意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的區別
從理論上說,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晚于傳統產業集群,應該說是產業集群“家族”的新成員。創意產業聚集的現象并不是偶然的,有其自身發生、存在的規律,與傳統產業集群的形成有著明顯的差異。
(一)集群發展要素不同
創意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批人才來支撐。創意產業集群的核心元素是創意行為。創意產業強調的創意行為和一般產業強調的創新行為有很大的區別。創意產業集群更多依賴于創意人才和社會資本,而不像一般產業更多地依賴自然資源和資金投入。在空間上,創意產業集群更多地依靠文化選擇而不是選擇靠近能源產地。傳統的產業集群強調技術和管理的創新行為,而創意產業集群強調文化創意。創意融入這種集群式的互動交流平臺,便能形成“頭腦風暴”,產生一種爆炸式能量。創意行為需要松散的聯系,因為過于緊密的聯系會阻礙和排斥外來者,從而破壞集群結構的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恰是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集群發展主體不同
傳統產業集群是以生產經營業務和相關技術服務為主體,企業生產目的為營利性,生產特點為程序化和標準化。而創意產業集群內既有生產經營企業、中介機構、金融部門,也包括文化機構、藝術場館等非營利性機構。創意企業、研發機構、創意人員構成創意集群的主體。特別是便利性和舒適性的空間環境吸引創意人員集聚在一起,不同區域文化特色的思想在這里激情碰撞,從而設計開發更多的創意作品。
(三)集群形成模式不同
傳統的產業集群是企業先在一定地域里的集中,發展壯大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而創意產業集群(主要是指自下而上的自發集聚式集群)是創意人才最先集中一起,通過他們的創意活動形成一定影響以后,吸引了眾多創意企業的進駐,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如北京798藝術區的集聚,是藝術家先集聚而產生了各種藝術形式的產業集聚。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創意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中不僅要有吸引企業的扶持政策,更重要是要制定吸引創意型人才的特殊政策。
(四)集群內部環境不同
在傳統產業集群內,一般會對生產經營的主導產業進行核心區、配套區、外圍區的集中布局,實現產業區和生活區的功能劃分,生活區往往規劃在配套區或外圍區,現代化大生產的工作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創意產業集群多要求工作與生活一體化,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緊密結合,要求工作和生活環境寬松自由化。創意產業集群內既是工作的地方,又是生活的地方;既有文化生產的工作環境,又有文化消費的生活情調,體現了娛樂性、多樣性、變化性的特點。這種環境能積聚巨大社會資本,且深深影響創意階層的創意行為選擇。
(五)集群聯結方式不同
創意產業集群與傳統產業集群在結構上的最大差異是其已經融入了文化的因素。傳統產業集群的結構是以價值導向為聯結方式的,而創意產業集群是以文化傳播和滲透以及價值實現為聯結的,創意產業集群下的企業之間的互聯關系與傳統產業集群相比,更具有擴展性。在這種結構下的企業組織模式與傳統產業集群下企業之間的組織模式也不盡相關,傳統企業集群下的同類企業之間更加偏向競爭關系,創意產業集群下的企業關系更加注重合作,而相同的文化則是合作的紐帶。傳統產業集群最初表現在相同的企業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合,這種集合是以商品為導向的。創意產業集群表現為價值導向型的,更突出價值鏈的縱向延伸,是以地理網絡為表象特征。
創意產業集群的集群空間更加廣闊,這種廣闊性體現在其集群的企業是跨越行業性的,是緊密圍繞在某個行業或者是一個行業的周圍;傳統的產業集群在集群區域內集聚的基本都是同類型的企業。創意產業則略顯不同,創意產業集群涉及多個產業和行業。創意產業集群包括創意產業鏈上所有上下游企業,構成立體的多重交織的產業鏈,使得產業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從而產生綜合融匯的集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