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洲認同“法典”與部族雙重構建:十六世紀以來滿洲民族的歷史嬗變
- 徐凱
- 4110字
- 2019-01-04 13:05:23
五 東北民族史研究應廣泛發掘中外新史料
史料是歷史科學的基礎,也是史學研究的前提。離開文字和考古實物等資料,就不可能揭示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更談不上學術的創新。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高舉“新史學”的大旗,引進西方學術理論與方法,展開了對舊傳統史學的一場大革命。隨之而來的,是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吐魯番文書、明清內閣大庫等一大批文獻資料的相繼發現,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學人運用王國維提倡的“二重證據法”,解決了許多重大的歷史疑難問題,極大地促進了“新史學”發展。
陳寅恪在《敦煌劫余錄序》中強調:“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這就說明學術研究主要把握兩點,一是使用新資料,二為要有問題意識。在20世紀初的文化啟蒙運動中,傅斯年推崇乾嘉訓詁考據學,依據歐洲藍克學派客觀歷史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將史料提升到與史學同等的地位,主張“史學便是史料學”
。這表明史學先哲們對史料的高度重視。因此,可以說發現和引用新資料是史學之樹常青的首要條件。
深入研究我國明清時期周邊民族關系史,由于一些邊疆地區尚有不少是跨境民族,諸如,蒙古、鄂溫克、鄂倫春等,僅憑單方資料作研究顯然是不夠的,因而必須要廣泛地發掘中外文獻資料,這樣方能使研究得出公允的結論。20世紀30年代,孟森先生研究滿洲先世史,撰寫了《明元清系通紀》《清朝前紀》《滿洲開國史》等名著,就是比較充分地利用卷帙浩繁的《明實錄》《清實錄》《朝鮮王朝實錄》,特別是征引朝鮮文獻,梳理清朝先世活動的軌跡,拓寬了滿洲史研究的視野,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吳晗為了編寫建州三衛史,補充明代官私文獻記載之不足,從《朝鮮王朝實錄》中輯錄了建州三衛的豐富史料,刊印《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12冊。日本學者研究滿洲等民族問題時,除了依據中國資料外,也是較早地整理與征引朝鮮文獻,出版影響頗大的研究成果。例如,稻葉巖吉的《增訂滿洲發達史》,和田清的《東亞史研究》,以及池內宏的《滿鮮史研究》。他還輯錄出版了《明代滿蒙史料李朝實錄抄》15冊
,是研究東北民族史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中外史學先賢廣泛地利用中外資料撰寫鴻篇巨制,為東北民族史研究打下厚實的基礎,也為學人樹立了楷模。
明清時期記載東北地區女真、滿洲、蒙古、朝鮮等民族的中外文獻頗為豐富,中文資料概括起來可分成三類:
第一類,王朝官修典籍,包括實錄、起居注、會典、國史等政書、正史,還有大量的檔案、方志等。諸如,從《明實錄》抄錄成《明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自《清實錄》輯出《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史料摘抄》
《清實錄鄰國朝鮮篇資料》
等。《廿六史中朝關系史料選編》《中國正史中的朝鮮史料》
等已結集出版。萬歷《大明會典·主客清吏司》記載女真、蒙古等民族,以及朝鮮、日本、琉球等國朝貢往來;五朝《大清會典》及《則例》、《事例》,均記載東北周邊民族的交往。這里要強調的是檔案新史料的發掘與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簡稱一史館)所藏明清檔案豐富,館藏明代檔案已同遼寧檔案館藏明檔匯聚一起,將千余件官府文書、簿冊等,匯編成《中國明朝檔案總匯》出版。
其外交類保存的《朝鮮迎接天使都監督廳儀軌》,比較翔實地記錄了明朝出使緣由、使臣頭銜、往返途程、禮節儀式等,彌足珍貴。一史館所藏以清檔為主,其中朱批奏折和軍機處錄副兩大類檔案,基本完成數據庫建設,在該館內網絡上可以檢索相關的民族史資料。該館還陸續出版了此方面滿漢文的資料選編,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刊布的《清代中朝關系檔案史料匯編》《續編》,以及滿文檔案翻譯的《清代西遷新疆察哈爾蒙古滿文檔案全譯》《清代鄂倫春族滿漢文檔案匯編》《清宮珍藏海蘭察滿漢文奏折匯編》等。
第二類,私人撰述,包含著述、族譜、家乘、年譜、詩文集、筆記、日記等。明清時期關于東北地區的重要史料多輯入《遼海叢書》《續遼海叢書》《長白叢書》等叢書中。邊官、使臣等留下的奏疏、塘報、文集、筆記、日記等都頗有參考價值。比如,明萬歷年間邊官、寓居遼海30余年的鄭文彬匯聚相關討伐“虜寇”之事,參以己意,編輯《籌邊纂議》八卷,續集一卷
,記述東夷、西戎、北狄、北虜情況。此類邊官所著文集資料頗豐。清康熙時期四次“奉欽”差出使朝鮮的使臣阿克敦,將從北京抵達朝鮮漢城的經過,彩繪制成《奉使圖》
,每幅彩圖上,配以詩歌,圖文并茂,是一部優美的朝鮮社會風情的歷史畫卷,彌足珍貴,堪比宋代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晚清時期,私人日記數量頗大,涉及民族資料不少。例如,李豫等輯校的《韓客詩存》
是從晚清諸人日記、文存中輯錄的史料。董文渙著《韓客詩存》《韓客文存》《硯樵山房日記》等刊載與朝鮮使者交往唱和的資料。還應從詩詞等文學作品中收羅史料,以詩文證史。例如,明人吳明濟選編《朝鮮詩選》
,收入111位作者的340首詩,記述了朝鮮的社會習俗;鄺健行等選編的《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
,所選由高麗毅宗到韓國光復時期的56種詩話,絕大多數作品是朝鮮時代的。這些著述均記錄了中朝兩國士大夫詩賦唱和的人文雅興。
第三類,考古、金石資料、實地考察報告等。例如,清宗室人盛昱踏雪勘查古跡碑文,匯集《雪屐尋碑錄》,其中收錄朝鮮歸附清朝金氏家族主要成員的事跡碑文。新中國成立之初,50年代在邊疆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民族普查工作,搜集了大量的民族原始影像、圖片資料,撰寫了多種調查報告,以及編纂了各民族史。東北地區的滿族、蒙古、鄂倫春、赫哲、達斡爾、鄂溫克等族簡史均相繼出版。我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蘊藏著許多尚未發掘的民族資料,需要進一步廣泛而深入的蒐集。
研究東北女真、滿洲、蒙古等民族的國外所存中外文資料,尤其要重視鄰邦朝鮮的文獻記載。漢字很早就傳入朝鮮,自三國時期到朝鮮王朝,官私著述皆用漢字,漢字文獻特別豐富。加之朝鮮與明清兩朝的特殊關系,文獻多載中國史事,可補明清文獻記載之缺。其典籍又多涉東北地區民族,內容宏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朝鮮時代的文獻也分成三類,一是官書典冊。朝鮮王朝重視歷史文獻的整理,編纂了一系列卷帙繁多的典籍,諸如,《朝鮮王朝實錄》《龍飛御天歌》《同文匯考》《備邊司謄錄》《承政院日記》《日省錄》《通文館志》《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等。不少部頭頗大的編年體官書,比較細致地記載了朝鮮與周邊諸多民族交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宗教、人物等豐富的史事,提供許多新鮮史料。例如,王鍾翰從《朝鮮王朝實錄》中輯出《女真史料選編》。朝鮮世宗時代的《龍飛御天歌》記錄了元末明初、居住朝鮮東北境一些女真部落首領名稱,與朝鮮關系等。這對考證東北古民族遷徙、部族名號、古地名等,尤顯重要。鄭麟趾受世宗之命,主持編修《高麗史》,這部紀傳體的史書,以獨特的視角,記載高麗與宋、遼、金、元、明北方民族的交往,其中不少資料為多部正史所未載。明朝出使朝鮮使臣與朝鮮接待官員之間唱和之詩,朝方匯編成多卷本《皇華集》
,反映兩國使團高層官僚文人的文化交流,涉及明代中朝關系的諸多領域。
二是私著文集筆記。“丁卯虜亂”、“丙子胡亂”等中朝關系的重大事變,朝鮮官員都留下較詳細的記錄,不少為手抄本,至今存世。朝鮮士人文集數量可觀,已刊《韓國歷代文集叢書》三千冊、《韓國文集叢刊》二百冊。我國學人林宏剛等從中集錄中國資料,主編出版了《韓國文集中的明代史料》(13冊)、《韓國文集中清代史料》(17冊)。朝鮮來華使臣人數頗眾,留下了數量頗多、內容宏富的燕行記事,例如,《朝天錄》、《燕行錄》等
。韓國東國大學校整理刊布了101冊《燕行錄》。檀國大學東洋學研究所從中國二十五史中輯出《韓中日關系資料集·二十五史抄》(上、中、下三冊)
。此外,還有大量的朝鮮族譜、姓氏大同譜等,反映東北民族的遷徙等情況。由明“九義士”之一馮三仕的后裔馮榮燮編輯的《朝宗巖文獻錄》、《續集》、《后集》
,記載在朝鮮的明朝遺民“尊攘之義”的活動,以及該國“尊周”等史事,內容翔實,頗有參考價值。
三系碑刻文物。僅壬辰倭亂中紀念明朝將領功德的《楊經略(鎬)去思碑》等就有多塊,《清太宗功德碑》(滿蒙漢文、現立首爾市漢江南岸三田渡)等碑為數不少,許多碑文收入《朝鮮金石總覽》(上、下冊)等,均記載中朝交往與民族關系等史事。
明末清初,中國商船前往日本長崎貿易,該國要求商人必須報告中國發生的事情,或交材料,或口述情況,方準通商。將此資料匯聚,形成了日本的漢文文獻《華夷變態》,其內容廣雜,主要涉及清前期和東南亞的史事,此書可作研究明清之際歷史的參考素材。20世紀30年代以來,日本學者在東北亞地區開展民族歷史、古跡文物、地理山川等普查,發表大量的勘查報告,對研究東北亞民族史頗有參考價值。例如,鳥居龍藏考察報告《東北亞搜訪記》、《滿蒙古跡考》,間宮林藏《東韃紀行》等。1939年,田川孝三在中國東北地區采訪近代中國、日本、朝鮮關系資料,包括檔案、文獻等,成果頗豐
。俄羅斯檔案整理,80年代出版了《十七世紀中俄關系》《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歷史文獻補編——十七世紀中俄關系文件選譯》等
。俄人軍官、商人、探險家等東來,留下不少描述黑龍江的游記。例如,P. 馬克《黑龍江旅行記(1825—1886)》
,考察這一帶的歷史地理、民族社會狀況等。1969年始,前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等編輯相續出版了《十七世紀俄中關系》第一卷、第二卷,計7冊
,收羅了1608—1689年有關中俄關系的國書、詔書、訓令、出使報告等,盡管編者刪節部分史事,但對中國與俄羅斯各個領域的交往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明清東北地區的民族,包括漢族、女真、滿洲、蒙古、朝鮮、鄂溫克、鄂倫春、赫哲、錫伯、達斡爾、俄羅斯等族,兼及周邊的跨境民族,他們創造極其豐富的以龍江、長白、遼河文化為特征的關東文明。只有廣泛地收集和占有中外第一手史料,特別是漢文、滿文、蒙古文、朝鮮文、日文、俄文等文獻,充分利用考古發掘的出土器物,重視田野調查,及口述資料,將文獻記錄與文物等相互排比驗證,恢復歷史原貌,多視角地審視東北民族問題,方能立論公允,撰寫出質量上乘、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學術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