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滿洲“乃國家之根本”

屬于古肅慎系的女真族歷史演進之脈絡(luò)清晰。明初,東北邊區(qū)的“以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鄰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皆系女真”(民國)曹廷杰:《東北邊防輯要》卷上《明季三衛(wèi)分建諸國考》,叢佩遠等編《曹廷杰集》上,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頁。。此時女真族已分為三大部落,即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活動于海西江(今松花江上源)的海西女真,二者因地而名族;另一部族是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直至東海之濱的“野人女真”。因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差異,明朝人將建州、海西稱為“熟女真”,“野人”叫作“生女真”;以居地而分,又稱海西女真為“山夷”,“野人女真”謂“江夷”。三部女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建州、海西女真既狩獵采集,又知畜牧和農(nóng)業(yè)。但本族人并不務(wù)農(nóng),多役使俘獲的漢人、朝鮮人為其耕作。海西女真受蒙古族生產(chǎn)方式的影響,又從事畜牧業(yè)。“野人女真”則是狩獵經(jīng)濟。女真人生計主要是狩獵與采集相結(jié)合,因此,又稱“打牲部”,以別蒙古草原的“游牧部”。

16世紀中葉,即明朝后期,多次南遷的女真三部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建州女真所屬的哲陳、渾河、蘇克素護河、董鄂、完顏五部,以及長白山的珠舍里、訥殷、鴨綠江三部;海西女真,即扈倫四部的哈達、葉赫、烏喇、輝發(fā),以及東海三部,即“野人女真”的瓦爾喀、虎爾哈(一作虎爾喀)、窩集三部曹廷杰在《明季三衛(wèi)分建諸國考》一文中,對清官書所載東海三部瓦爾喀、虎爾喀、窩集部進行考辨,提出東海女真即東海窩集部,所屬虎爾喀、瓦爾喀二部,無單獨之窩集部。學(xué)者對此意見不一,本文持東海女真三部說。。此時女真部落“各主其方,爭相雄長,強凌弱,眾暴寡”(清)魏源:《圣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冊,第2頁。,互相殺伐。萬歷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領(lǐng)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乘機起兵,憑借著強勁的武裝力量,先兼并本部,“時滿洲環(huán)境,五豪部皆服”,后征服海西、東海各部,歷時三十四年,成就了統(tǒng)一女真的霸業(yè)。爾后,又吸納部分蒙古、朝鮮、尼堪,形成了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的滿洲族。圣祖玄燁多次明確地指出:“滿洲乃國家根本,宜加軫恤。”《清圣祖實錄》卷四十四,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辛丑,第6冊,第583頁上。直到清代中期,滿洲官僚士大夫仍然認為,“夫草昧之初,以一城一旅敵中原,必先樹羽翼于同部。故得朝鮮人十,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不若得滿洲部落人一”《圣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一·臣源曰》,第九頁。。足見滿洲部族在清朝開國創(chuàng)業(yè)時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仁寿县| 仪征市| 银川市| 石棉县| 广宗县| 久治县| 宜阳县| 札达县| 延庆县| 祁门县| 兴宁市| 五常市| 普定县| 新巴尔虎左旗| 珲春市| 翁源县| 西城区| 开鲁县| 麟游县| 桑日县| 城固县| 井研县| 南通市| 霍城县| 当阳市| 沈丘县| 秭归县| 枞阳县| 北安市| 随州市| 宁晋县| 南安市| 大同市| 宁晋县| 邳州市| 承德市| 突泉县| 松江区| 宁国市| 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