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姓名更改之考證
一 復姓考
1.胡概 復姓熊,字元節,吉安府吉水縣人,永樂九年榜二甲6名,官至右都御史卒。
按:《永樂九年進士登科錄》作胡概。《貢舉考》卷2(第75頁):“胡概,復熊姓,江西吉水縣。”《索引》(第1748頁)只作“胡概”。
楊榮撰《右都御史熊公概神道碑銘》,未注其胡姓。萬歷《新修南昌府志》本傳載作熊概,“初姓胡,既仕,奏復姓”。
乾隆《南昌府志》有熊直傳:“字敬方,豐城人。父達,仕元為福建路錄事,卒官,貧甚,不能歸。直始一歲,隨母楊氏適古田令吉水胡時中,遂冒其姓。為吉水縣學生,事胡父母皆年八十余終,累舉不第,不克復姓。永樂甲午由貢中應天鄉試第三,尋卒。……子概,先成進士,直鄉舉時概已官御史矣。……學士胡廣志墓猶稱胡公敬方,及概復姓后,少傅楊士奇撰神道碑,則稱西澗熊公云。”
據《永樂九年進士登科錄》載,胡概祖諱時中,元福建省照磨;父名敬方;母郭氏,非府志所云楊氏。
2.李曰良 復姓孫,字良齋,南昌府豐城縣邑郛人,永樂九年榜三甲40名,官至右副都御史、總督。
按:《明憲宗實錄》本傳、《索引》《貢舉考》《登科考》皆作李曰良,未注復姓孫。《類姓登科考》卷1(第420頁上)載:“孫曰良,江西豐城縣人,榜姓李,辛卯二甲,右副都御史、鎮守臨清。”
《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永樂》載作孫曰良,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17《科第·國朝》及其本傳也同為孫曰良(第1286、1550頁),但均未言及復姓事。《永樂九年進士登科錄》載作李曰良,父名貞,其弟名曰恭。
曰恭亦中進士,見《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永樂》(第90頁): “二十二年邢寬榜 孫曰恭,貞之子,殿試第三名。”可知李曰良即孫曰恭之胞兄。另《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天順》(第98頁)載:“八年彭教榜 孫緝,維熙。曰良之子。”或許李曰良在中進士后,即疏請歸宗復姓,故弟子皆為孫姓。
3.彭麟應 復姓劉,字顯仁,吉安府安福縣人,永樂十三年榜二甲73名,選庶吉士,歷官修撰。
按:《永樂十三年會試錄》《登科考》《貢舉考》《碑錄》同作彭麟應。
嘉靖《江西通志》卷26《吉安府·科目·國朝》(第4378頁)作“劉齡(齡當作麟)應,翰林修撰”。劉球《與孫參政書》云:“敝邑劉修撰麟應,執事同年,其為人,其問學,皆執事所知。今致仕家居,……”明徐有貞所撰《送劉修撰麟應歸侍親詩》
中,也作劉麟應。然據李時勉《紹興太守彭公哀辭》: “紹興太守彭公樂善先生既沒之二十四年,其孫今翰林庶吉士麟應始登進士。”
可知劉應麟之祖父即從彭姓,據此推測,應麟中進士后復姓劉。
4.黃振 復周姓,字道興,九江府德安縣人,永樂十三年榜三甲202名,官至廣東僉事。
按:《永樂十三年會試錄》《貢舉考》《碑錄》等書同作黃振。
嘉靖《九江府志》卷11《選舉志·進士·國朝·德安》: “永樂十三年乙未陳循榜 周振,官至僉事。”卷13《人物志·宦業·國朝》(第12頁)本傳:“周振,德安人。永樂乙未進士,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后升廣東按察司僉事。”據同治《九江府志》傳云“祖元善游學德安,贅石橋黃氏家,父文昌因從母姓,后振貴,奏復姓周”
,知其祖父因入贅而后代改姓,至黃振始復姓周。
5.熊翰 復姓楊,南昌府豐城縣烏岡上人,永樂十六年榜三甲107名,官至云南僉事。
按:《登科考》《貢舉考》《碑錄》同作熊翰。
《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永樂》(第88頁)十六年李騏榜作楊翰。正德《云南志》卷1《宦跡·本朝·副使》:“楊翰,江西豐城人。……俱景泰。”熊翰中進士后復姓楊,見康熙《江西通志》卷18《選舉·明》該榜下:“熊翰,豐城人,復姓楊,云南副使。”
6.周懋昭 復姓徐,字勉明,南昌府豐城縣邑郛火巷人,永樂十六年榜二甲12名,選庶吉士卒。
按:《登科考》《貢舉考》《碑錄》同作周懋昭。
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17《科第·國朝》(第1290頁)載周懋昭“復姓徐,庶吉士”。康熙《江西通志》卷18《選舉·進士·明》(第1687頁)作徐懋昭,“豐城人,榜姓周”。
7.毛俊 復姓郭,臨江府新淦縣人,永樂二十二年榜三甲76名,歷官員外郎。
按:隆慶《臨江府志》《登科考》《貢舉考》均載作毛俊,然嘉靖《臨江府志》卷5《選舉表第六·科第·大明·新淦·永樂》載:“二十一年 郭俊,進士,員外郎。”
郭氏改姓,在郭俊的高祖喜叔,因入贅而后代改姓毛,其改姓與復姓事由,見王直《郭處士墓志銘》: “吉水同江郭氏,……其后有季鎮者生喜叔,為新淦蔣沙毛氏贅婿,生務遠,因冒毛姓,處士之曾大父、大父、父也。雖皆不仕,……務遠娶高氏,生處士,諱望,……愛其子,擇師教之,仲子俊取進士,……后升為兵部員外郎,……甲子八月,俊還朝,處士復申前訓,而益以廉慎,且曰:‘吾先人冒毛氏,今三世矣。人各有本,不可以不復,爾往請于朝而復之。' ……得請,復姓郭。”
8.周鼐 復姓丘,字宗用,廣信府貴溪縣人,景泰五年榜三甲195名,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
按:《貢舉考》卷4(第39頁)載“周鼐,復姓丘”。《登科考》《碑錄》《索引》作周鼐。
《明孝宗實錄》有丘鼐傳:“弘治十一年(1498)四月甲申,丘鼐卒。……鼐先世冒周姓,至鼐始奏復丘姓云。”據嘉靖《廣信府志》本傳記載,丘鼐為周旭鑒之孫
,而改姓者乃周旭鑒之父周惟政,詳見費宏《周旭鑒傳》: “公諱旭鑒,廣信貴溪人也,姓本丘,……其先以宦寓干越之丘墩,與貴溪周氏為世姻。公父惟政出為周氏后,因承其姓。”
9.王一夔 復姓謝,字大韶,南昌府南昌縣人,天順四年榜一甲狀元,官至工部尚書。
按:《碑錄》作王一夔。《貢舉考》卷4(第56頁)載:“初王得仁為汀州推官,……子一夔及第,人謂陰德之報,后一夔復謝姓。”其先世改姓一事,詳見何喬新《謝公一夔行狀》: “公諱一夔,字大韶,姓謝氏。其先本晉太保文靖公安之裔,世家南昌新建之古源。祖承亨避仇,匿于姻丈王氏家,遂冒其姓。及公貴顯,乃請于朝,復先姓云。”
10.劉琬 復姓高,字德資,袁州府宜春縣人,成化十四年榜三甲19名,官至副都御史、巡撫鄖陽。
按:《貢舉考》《碑錄》作劉琬。正德《袁州府志》卷7《科第·大明》: “成化四年戊子(1468)科 劉琬,德資。戊戌曾彥榜進士。……俱宜春人。”
嚴嵩《高公琬墓志銘》作高琬:“公諱琬,字德資。成化戊子占江西鄉試,戊戌登進士,……拜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年八十有五。”《明人傳記資料索引》據《皇明名臣墓銘》坤集43云:“自其祖以嗣于劉氏,遂冒姓劉。嘉靖元年始疏請復高姓。”
可知劉琬于登進士三十五年后復姓高。
11.黃芳 復姓鐘,字仲實,贛州府龍南縣人,廣東崖州所軍籍。正德三年榜二甲3名,累官戶部侍郎。
附黃允謙 字汝益,贛州府龍南縣人,廣東崖州所籍,嘉靖八年榜三甲148名,歷官萊州知府。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分別作黃芳、黃允謙,廣東崖州軍籍,未注原籍。《嘉靖己丑科進士同年便覽錄》載鐘允謙,廣東厓州人
,亦未注原籍。
方志均作鐘姓,原籍龍南縣。嘉靖《贛州府志》志9《選舉·進士·龍南·國朝》: “鐘芳 仲實,始祖柔任廣東雷州學正,高祖鎧從宦,客游萬州,遂家焉,后因兵亂徙居崖州。芳父明育于黃氏。弘治辛酉舉于廣東,登正德戊辰榜,歷翰林庶吉士,累官戶部侍郎,陳情復姓歸宗。”雍正《廣東通志》卷46《人物志》所載略同:“鐘芳字仲實,崖州人,改籍瓊山,少育于外親,冒姓黃,后始復之。”
12.彭本用 復姓劉,字汝玉,吉安府安福縣人,正德十二年榜二甲58名,官至漢陽知府。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同作彭本用。
順治《吉安府志·選舉表三·明進士》載:“彭本用,復姓劉,任漢陽知府。”雍正《湖廣通志》卷43《名宦志·漢陽府》: “劉本用,安福,進士,嘉靖間守漢陽。”
可知彭本用是在中進士后復姓劉。
13.梁尚德 復姓陶,字祖容,南康府星子縣人,嘉靖五年榜二甲64名,初授監察御史,歷官太子太保、刑部尚書。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作梁尚德,《類姓登科考》卷2(第445頁下):“陶尚德,榜姓梁。”
康熙《江西通志》卷18《選舉志·進士·明》、康熙《南康府志》卷7《選舉·進士·明》均作陶尚德。《明人傳記資料索引》(第563頁)據《明善齋集》卷2《贈大司寇劍峰陶老先生致政序》云,梁尚德冒姓梁,后復陶姓。
14.葉照 本姓龔,字以明,南昌府南昌縣人,軍籍,嘉靖十七年三甲113名,歷南京禮部郎中。
附葉修 字克慎,南昌府南昌縣人,萬歷十一年榜三甲20名,官至知府。
龔棻 字建木,南昌府南昌縣人,崇禎十六年榜三甲177名。
按:葉照,《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貢舉考》《碑錄》《索引》均載作葉照,《類姓登科考》卷1(第354頁上):“龔照,江西南昌人,戊戌三甲。”
雍正《江西通志》卷54《選舉六·明》(第514冊,第773頁下)嘉靖十七年榜:“葉照,南昌人,本姓龔,南京禮部郎中。”其子葉修亦從葉姓,見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17《科第·國朝》(第1347頁)。至其孫洪元,中舉時還為葉姓,入仕后復姓龔,雍正《江西通志》卷55《選舉七·明》(第514冊,第812頁下)萬歷四十六年戊午鄉試榜:“龔洪元,南昌人,榜姓葉,沅州知州。”至洪元子棻,則已榜姓龔,《履歷》載:“龔棻 曾祖炤(炤同照),嘉靖戊戌進士,……;祖任,府庠生;父洪元,戊午舉人,沅州知州。”由此推測,葉照一家本姓龔,其本人或者前輩從葉姓,至其孫洪元始復姓龔。
15.羅衣 復姓萬,字章甫,九江府德化縣人,嘉靖二十年榜二甲41名,官至河南左布政使。
按:《嘉靖二十年會試錄》《貢舉考》《碑錄》《索引》作羅衣,均未注改姓萬。《類姓登科考》卷3(第667頁上):“萬衣,江西德化縣人,二甲,榜姓羅。”
《明詩紀事》載:“萬衣 衣,榜姓羅,字章父,德化人。”康熙《九江府志》卷9本傳也作萬衣
。萬衣歷官至河南左布政使,見雍正《河南通志》卷31《職官二·明·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載:“萬衣,江西德化人,進士。”
可知羅衣中進士后復姓萬。
16.金銑 改姓熊,字子良,南昌府新建縣人,嘉靖二十六年榜二甲88名,歷寶慶知府。
按:《嘉靖二十六年進士登科錄》《貢舉考》《碑錄》《索引》作金銑,未注改姓熊。
同治《南昌府志》本傳作熊銑:“字子良,榜姓金。”
17.馬象乾 復姓曾,吉安府泰和縣人,廣東連州籍,萬歷五年榜二甲55名,選庶吉士,初授監察御史,病歸。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均作馬象乾。
同治《吉安府志》卷29《人物志·庶官三》本傳作曾象乾,“泰和人,學士彥之曾孫,幼孤貧,育于廣東連州馬元東家,冒姓馬,……奉旨復姓”。曾彥為成化十四年榜狀元。雍正《廣東通志》卷46《人物志》: “馬象乾,本姓曾,字體良,連州人。”
18.曾濂 復姓鄒,字子濬,吉安府永豐縣人,嘉靖三十二年榜三甲246名,歷禮科給事中。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均作曾濂。
同治《吉安府志》卷29《人物志·庶官三》(第13頁)本傳作鄒濂。《嘉靖癸丑科進士同年便覽錄》載作曾濂,又載其“祖翔,衛經歷;父夢祺,知州”。夢祺為嘉靖元年舉人,榜姓曾,見雍正《江西通志》卷54《選舉六·明》(第514冊,第765頁下): “曾夢祺,永豐人,復姓鄒,知州。”由此推知,“復姓鄒”當在曾濂登第若干年之后,若是夢祺已復姓,那么曾鐮登科時就應該姓鄒。
19.張斌 本姓姚,字憲卿,撫州府金溪縣人,臨川籍,天啟五年榜三甲212名,官至廣西蒼梧道卒。
按:《碑錄》《索引》作張斌。《類姓登科考》卷2(第440頁上):“姚張斌,江西臨川縣人,乙丑三甲。”
鄉試榜和進士榜上均作張斌,雍正《江西通志》卷55《選舉七·明》(第514冊,第813頁上)萬歷四十六年鄉試榜:“張斌,臨川人,復姓姚,解元。”崇禎《撫州府志》卷15《辟舉表中·皇明進士》戊午科:“張斌,解元,改姓姚,乙丑進士,仕禮部郎中。”復姓當在其入仕后。雍正《廣西通志》卷68《名宦·明》: “姚張斌,字憲卿,臨川人,崇禎八年任蒼梧道。”
張斌既復姓姚,又以舊姓入名,以志不忘。然奇怪的是,其子張有杰于清順治十二年中進士,未從父作姚姓,不知何故。
二 更名考
1.胡靖 本名廣,殿試欽賜名靖,字光大,建文二年榜一甲狀元。
按:楊士奇《胡公廣神道碑銘》: “……初名廣,廷試傳臚,更名靖。永樂初,復舊名。”《登科考》云:“靖初名廣,上易其名曰靖。永樂中得幸,復疏名廣也。”
2.朱塔 更名纮,字梯云,建昌府南豐縣人,建文二年榜二甲2名,官至翰林院編修。
按:《建文二年殿試登科錄》《登科考》《貢舉考》《碑錄》《索引》等均同作“朱塔”,不載“朱纮”。
正德《建昌府志》選舉表載作“朱塔”,而卷16《人物·文學·國朝》(第32頁)作“朱纮”,未注改名一事。黃佐《翰林記》卷17《編修》載:“朱纮,始名塔,更名,江西人,庚辰進士,給事中,永樂初任。”
3.蔡云翰 初名蒲,字九節,后改名云翰,南安府大庾縣人,宣德五年榜二甲4名。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等同作蔡云翰,未載蔡蒲。
嘉靖《南安府志》卷32《人物傳·文學·皇明》: “蔡云翰,初名蒲,字九節,后改名云翰。大庾人。宣德中由進士初授工部主事。……后升福建按察司僉事。”凌迪知《萬姓統譜》卷97亦載:“蔡云翰,初名蒲,字九節,后改名云翰,大庾人。”
4.胡德盛 字尚愚,奉旨更名靖,字汝寧,饒州府德興縣人,景泰五年榜三甲17名,官至山東右布政使。
按:《貢舉考》《碑錄》《索引》均作胡德盛,不載改名。
正德《饒州府志》卷2《學校·附科貢征辟·德興縣學·進士·本朝》: “胡德盛,字尚愚,奉旨更名靖,字汝寧。中景泰甲戌。”改名的時間與原因,見《菽園雜記》卷8: “近時山東布政使胡德盛奏事,適北邊有警,上覽疏,見其名,嫌德盛與得勝相近,命改名靖。”
5.余曰德 初名應舉,字德甫,南昌府南昌縣人,嘉靖二十九年榜二甲70名,歷福建副使。
按:《登科考》《類姓登科考》《碑錄》作余應舉;《索引》(第2333頁)有余曰德,注“見余應舉”。
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17《科第·國朝》(第1332頁)嘉靖二十九年榜下載:“余應舉,字德甫,改名曰德,副使。”康熙《江西通志》誤作兩人,在選舉表嘉靖庚戌榜下既載余曰德,又載余應舉,均作“南昌人,官福建副使”。
6.侯有功 原名景初,號思謙,饒州府浮梁縣人,嘉靖三十二年三甲263名,官至布政使。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同作侯有功,未注改名。
《嘉靖癸丑科進士同年便覽錄》凡例中云:“易名者四人,蘇州徐濟卿,名楫,易仲楫;……江西侯思謙,名景初,易有功。”
7.黃翰 原名翠,字可憲,南昌府豐城縣人,嘉靖三十五年榜二甲16名,歷官永州知府。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同作黃翰。《嘉靖丙辰同年世講錄》亦作黃翰,未注改名。
《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第113頁)嘉靖三十五年榜下:“黃翰,原名翠,字可憲。”萬歷《新修南昌府志》卷17《科第·國朝》(第1335頁)嘉靖三十四年鄉試榜下作黃翠,進士榜載作黃翰:“字可憲,即翠改名。”可知其改名在鄉試中舉之后,會試之前。
8.游季勛 原名季炎,字懋甫,南昌府豐城縣人,嘉靖四十一年榜二甲67名,歷官應天府尹。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游季勛,未注改名。
《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登科錄》記作游季勛,然其兄弟輩從“炎”字,“兄孟炎,慶炎,仲炎,叔炎;弟景炎,宗炎,際炎”。而《嘉靖四十一年會試錄》載作“游季炎”,由此推知,其改名當在會試之后,殿試之前。《嘉靖豐乘》(第114頁)載其改名一事:“四十一年徐時行榜 游季勛,懋甫。原名季炎。潛之孫。”
9.周寀 原名角,字濟甫,吉安府安福縣人,嘉靖四十一年榜三甲125名,官至吏部右侍郎。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同作周寀,未注改名。
《嘉靖四十一年會試錄》第七十三名載作“周角”,《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登科錄》作周寀。則周寀改名,亦在會試之后,殿試之前。雍正《江西通志》卷54《選舉六·明》(第514冊,第783頁下)嘉靖三十七年鄉試榜載:“周角,安福人,改名寀。”
10.張壽朋 鄉試名振業,字仲龢,建昌府南城縣人,南昌縣籍,萬歷十一年榜二甲33名,終官廬州府通判。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均作張壽朋,未注改名。
張壽朋是狀元張昇的曾孫,其改名一事,見乾隆《建昌府志》萬歷四年鄉試榜下,榜名作張振業,“昇曾孫,南昌籍,改名壽朋,癸未進士”。
11.徐鳴鳳 本名中素,字無染,南康府建昌縣人,萬歷二十三年榜二甲42名,歷山東僉事。
按:《萬歷乙未科同年序齒錄》作徐中素,《碑錄》《索引》作徐鳴鳳,未載其改名事。
雍正《江西通志》卷55《選舉七·明》(第514冊,第803頁上)萬歷二十三年榜:“徐鳴鳳,建昌人,榜名中素。”萬歷十九年鄉試榜亦作徐鳴鳳,當是鄉試后、會試前更名中素。
12.劉是 改名定國,號江余,南昌府南昌縣人,萬歷二十九年榜三甲180名,官至南京工部尚書。
按:《類姓登科考》作劉定國,《碑錄》《索引》作劉是。
《萬歷辛丑會試錄》作劉是,《萬歷二十九年辛丑科進士履歷便覽》(下稱《萬二十九履歷》)前附會試分房統計中,《詩》三房有“劉是”,但正文中作“劉定國”
,所據當為《登科錄》。其改名一事見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418頁上)本傳:“劉定國,初名是,字去非,南昌人,浹之次子,萬歷辛丑會魁,改名定國。”劉是改名定國,當在會試之后、殿試之前。
13.鄧啟隆 原名啟泰,字允升,號鳳韋,吉安府安福縣人,天啟二年榜三甲97名,官至太仆寺卿致仕。
按:《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鄧啟隆,未注改名。
鄧啟隆鄉試榜名鄧啟泰,雍正《江西通志》(第514冊,第804頁上)萬歷二十五年鄉試榜下載:“鄧啟泰,安福人,改名隆。”《天啟壬戌科進士同年序齒錄》(下稱《天啟壬戌同年錄》)載:“鄧啟隆,原名啟泰。”改名當在鄉試中舉后。
14.胡奇偉 改名琦,字異度,南昌府進賢縣人,崇禎十年榜三甲115名,歷官湖東副使。
按:《類姓登科考》作胡琦,《碑錄》《索引》作胡奇偉。
《崇禎十年丁丑科三百名進士三代履歷便覽》(下稱《崇十履歷》)前分房統計《詩》四房下作胡奇偉,正文作胡琦。然通志及各府志均只載胡奇偉,推測胡琦一名僅用于殿試,之后仍以奇偉行。
15.湯來賀 鄉試名來肇,字佐平,建昌府南豐縣人,崇禎十三年榜三甲18名,官至兵部侍郎兼巡撫。
按:《崇十三履歷》《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湯來賀,未注改名。
乾隆《建昌府志》卷29《選舉一·明》崇禎三年鄉試榜載作湯來肇,“邦翰孫,改名來賀,庚辰進士”(第1158);十三年進士榜即作湯來賀(第1160頁)。
三 以字行考
1.黃子澄 名湜,字子澄,改字伯淵,袁州府分宜縣人,會元,洪武十八年榜探花。官至太常寺卿。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等各書均作黃子澄。
鄭曉《太常卿黃公子澄傳》: “黃公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明詩紀事》亦載:“黃子澄 子澄名湜,以字行,更字伯淵。”
2.練子寧 名安,字子寧,以字行,臨江府新淦縣人,洪武十八年榜榜眼,官至御史大夫。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練子寧。
鄭曉《都御史練公子寧傳》: “練公子寧名安,以字行,新淦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明詩紀事》乙籖卷1(第588頁)亦載:“練子寧 子寧名安,以字行,新淦人。”
3.鄧時俊 以字行,改字仲清,吉安府永豐縣人,建文二年榜二甲10名,歷官衢州府通判。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均作鄧時俊。
《建文二年殿試登科錄》載其榜名為鄧時俊,字時俊,未注原名。嘉靖《江西通志》卷29本傳:“鄧時俊,字仲清,永豐人,建文進士,任刑科給事中。”原名不詳。
4.彭汝器 名璉,字汝器,以字行,吉安府安福縣人,永樂二年榜二甲8名。
按:《登科考》《貢舉考》《碑錄》《索引》均作彭汝器;《類姓登科考》作彭璉。
胡廣《翰林院修撰彭公璉墓志銘》: “汝器名璉,汝器其字,姓彭氏,世家安成。……永樂元年,……明年會試禮部、對策大廷俱在高等,入翰林為庶吉士。”
5.陳士啟 名雷,以字行,別字震之,吉安府泰和縣人,永樂二年榜二甲11名。
按:《登科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同作陳士啟。
楊士奇《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陳君士啟墓志銘》: “士啟諱雷,既以字行,遂別字震之。”
6.劉子欽 名敬,字子欽,吉安府吉水縣人,永樂二年榜二甲12名。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均作劉子欽。
錢習禮《劉公子欽墓表》: “公諱敬,以字行。……永樂……廷試登曾棨榜進士第。”
7.陳孟京 名昌,以字行,吉安府泰和縣人,永樂四年二甲15名。
(附)陳孟潔 名廉,以字行,吉安府泰和縣人,永樂四年二甲34名。(考證見本章第二節)
8.羅汝敬 名肅,一作名簡,字汝敬,以字行,吉安府吉水縣人,永樂二年榜二甲30名。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同作羅汝敬。
羅汝敬之原名,一作“肅”,見《明詩紀事》乙籖卷9(第740頁): “羅汝敬 汝敬名肅,以字行,吉水人。”《四庫全書總目》卷175《寅庵集》提要:“明羅肅撰,肅字汝敬,號寅庵,以字行,廬陵人,永樂甲申進士。”一作“簡”,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657—658頁)本傳:“羅汝敬,名簡,吉水人,永樂進士。……按《林志》汝敬名肅,與此不同,考《登科錄》永樂甲申進士有羅汝敬,蓋以字行也。”大概羅汝敬以字行后,其本名不顯,以致出現分歧。
9.李昌祺 名禎,字昌祺,以字行,吉安府廬陵縣人,永樂二年榜二甲29名。
按:《登科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李昌祺。
錢習禮《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李公禎墓碑》: “永樂癸未(當作甲申),廷試取士四百七十二人,……公諱禎,字昌祺,別號僑庵。”《明詩紀事》乙籖卷9(第734頁)載:“李昌祺 昌祺名禎,以字行,伯葵子。永樂甲申進士。”
10.李時勉 名懋,字時勉,吉安府安福縣人,永樂二年榜三甲34名。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李時勉。
《祭酒李忠文時勉公傳》云:“李忠文公時勉,名懋,以字行。”楊廉《祭酒文毅李公言行錄》: “李時勉,名懋,字時勉,以字行,江西安福人,進士。”
11.蕭時中 名可,以字行,行二,吉安府廬陵縣人,永樂九年榜一甲狀元。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蕭時中。
《永樂九年進士登科錄》作蕭時中,字時中,未注原名。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660頁上)本傳:“蕭時中名可,以字行,廬陵人,永樂辛卯進士第一。”
12.錢習禮 名幹,以字行,吉安府吉水縣人,解元,永樂九年榜二甲28名。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均作錢習禮。
《永樂九年進士登科錄》作錢習禮,字習禮,未注原名;其兄弟作習容、習靜、習傳等,可能均以字行。王直《錢公習禮神道碑》:“公諱幹,字習禮,以字行。”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5《部學》:“錢習禮名幹,以字行,江西吉水人。”
13.艾鳳翔 名集,以字行,吉安府吉水縣人,永樂十九年榜二甲23名,初授工部主事歸。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艾鳳翔。
同治《吉安府志》卷32(第104頁上)本傳:“艾鳳翔,名集,以字行,吉水人,永樂進士。”
14.夏希純 名寧,以字行,南昌府豐城人,永樂十九年二甲29名。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夏希純。
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367頁上)本傳:“夏希純,名寧,以字行,豐城人,永樂進士。”
15.聶好謙 名遜,以字行,更字用美,南昌府豐城縣楂村人,二甲40名,初授工部主事,歷知府。
按:《登科考》《貢舉考》均作聶謙,《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聶好謙。
《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永樂》(第89頁)亦作聶好謙,其原名為聶遜,見康熙《江西通志》卷18《選舉·進士·明》:“聶好謙,豐城人,名遜,官虔州知府。”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365頁下)本傳亦載:“聶好謙,名遜,以字行,豐城人,永樂進士。”聶好謙后改字用美,見《萬姓統譜》卷124載:“聶好謙,字用美,豐城人,永樂進士。”
《登科考》等作聶謙,當是脫字。
16.聶用乂 名康民,以字行,南昌府豐城縣小塘人,二甲47名,初授南京監察御史,歷府同知。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作聶用文,《碑錄》《索引》作聶用乂。
《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永樂》(第89頁):“十九年曾鶴齡榜 聶用乂,……任監察御史。”康熙《江西通志》卷18《選舉·進士·明》(第1691頁):“聶用乂,豐城人,名康民,官邵武同知。”
17.李元凱 名杰,以字行,南昌府豐城縣小塘人,三甲95名,歷官知縣歸。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李元凱,未注原名。
康熙《江西通志》卷18《選舉·進士·明》(第1691頁):“李元凱,豐城人,名杰,官婺源知縣。”。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361頁下)本傳所載略同:“李元凱,名杰,以字行,豐城人,永樂進士。”
18.李應庚 名寅,以字行,廣信府貴溪縣人,宣德二年榜二甲8名。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李應庚。
嘉靖《廣信府志》卷14《選舉志·進士·國朝·貴溪》: “李應庚,名寅,肇慶知府。”
19.羅崇本 名,吉安府泰和縣人,宣德二年榜二甲24名,歷官廣東參政。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均作羅崇本。
王直《參政羅君神道碑》: “……生二子,長曰璂,字崇升,為國子生,未仕而卒;次即君,諱,字崇本,馬愉榜進士。”
20.劉克彥 名儁,吉安府永新縣人,宣德二年榜二甲30名。
按:《登科考》《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均作劉克彥。
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667頁上)本傳:“劉儁,永新人,宣德進士,授御史,升按察僉事,……著有《木庵集》行世。”未注以字行,但選舉表中作劉克彥,二者沒有做到一致。雍正《山西通志》卷78《職官六·明》:“劉克彥,進士,正統時任巡按宣大御史,江西永新人。”
21.蕭維禎 初名兆,以字行,吉安府廬陵縣人,宣德五年榜三甲7名。
按:《登科考》《類姓登科考》《碑錄》作蕭維禎,《貢舉考》《索引》均作蕭維楨。嘉靖《江西通志》卷26《吉安府·科目·國朝》(第4393頁)作蕭維禛。
“楨”“禛”當是同音而誤,王直《太淑人周氏墓志銘》載作蕭維禎。《南京兵部尚書蕭維禎傳》: “蕭維禎,江西廬陵縣人,初名兆,以字行。宣德庚戌進士,授刑部主事。”
22.孫振望 名儼,以字行,南昌府豐城縣孫家渡人,正統七年二甲21名。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孫振望。
《嘉靖豐乘》卷2《科第表·國朝·正統》(第92頁):“七年劉儼榜 孫振望,即儼,以字行。……任福建僉事。”
23.劉華甫 名光,以字行,南昌府豐城縣艾岡人,正統七年二甲48名,歷吏兵兩科給事中,官至知府。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劉華甫。
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370頁下)本傳:“劉華甫,名光,以字行,豐城人,正統進士。”
24.曾蒙簡 名廉,以字行,吉安府泰和縣人,正統十年榜二甲傳臚。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曾蒙簡。
雍正《江西通志》(第515冊,第672頁上)本傳:“曾蒙簡,名廉,鶴齡子,正統進士,歷官浙江按察使。”曾蒙簡兄弟五人,其名見載于楊士奇《故翰林侍講學士奉訓大夫曾君墓碑銘》:“正統辛酉三月二十有一日,翰林侍講學士曾鶴齡卒于官。……五男:長序,舉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次廉,選鄉貢;次應,次庶,次庾。”曾序字蒙啟,未以字行。蒙簡為宣德十年(1435)舉人,辛酉乃正統六年(1441),此時曾蒙簡尚未中進士。
25.王朝遠 名漢,以字行,南昌府進賢縣人,景泰五年榜二甲11名。
按:《貢舉考》《類姓登科考》《碑錄》《索引》作王朝遠。《明人傳記資料索引》誤作王朝達。
《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朝遠傳》: “王朝遠,名漢,以字行,江西進賢縣人。景泰甲戌進士,授監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