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思維類型來看,批判性思維只是思維的一種,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它與創造性思維是相區別的。在這個對照關系中,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非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能引發新的和改進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思維方式。批判性思維是對所提供的問題的解決方法進檢測,以保證它們是有效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引發新觀點的產生,而批判性思維則檢測這些觀點的缺失。這兩種思維方式對有效解決問題而言都是必要的,然而二者有時卻是不相容的。創造性思維干擾批判性思維,反之亦然。我們在創造性地思考問題時必須放開思緒。這個思考過程越是處于自發狀態,越有可能產生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源源不斷的想法提供解決問題的原材料。在尋求解決辦法的早期階段,主要任務是想方設法激勵產生新穎念頭或創意,因此不設任何限制,允許提出任何想法,哪怕看起來是非常荒謬或不可能的想法,這便是“頭腦風暴”的作用。頭腦風暴是一種快速的非批判性思維技術,被用于獲得大量的想法以供討論,通常接下來的是審慎思維。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批判性思維過早介入,就會抑制創造性思維。在完成這個激勵迸發創造性想法的過程之后,批判性思維把好的想法提取出來,在諸多可能性中選出或組合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非批判的)創造性思維,常常被指責為是浪費時間的空想。然而誰能擔保這些空想肯定不會孕育創新的思想呢?當然,并不是所有空想或遐思都能產生有效的、可操作的想法,但一個有用的想法會在這千百個臆想中脫穎而出。當然,創造能力如果被過于強調,批判能力就會停滯不前;反過來,對批判性思維運用時機不當,也會束縛創造性思維。因此需要平衡發展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沃爾特斯在批評傳統批判性思維模型時,實際上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區別用“證明的演算”(calculus of justification)和“發現的模式”(pattern of discovery)來表達。邏輯—分析的功能構成一類認知功能,而同等重要的是所謂的“直覺—綜合”的一組技能。前一組技能在給定的命題性論證的邏輯分析、評估和證明中是基本的,后一組構成非邏輯的運算,比如直覺、洞察和想象,它們在構建和發現新概念模型、新方法論和新問題的過程中是基本的。兩組認知功能互補:證明演算技能能夠使推理者邏輯地分析和評估命題性論證和問題,而發現的技能促進不同模型的創造性建構與新問題和新視角富于想象的發現。這兩個認知功能一起構成與人的合理性相聯系的思維技能集。按其本質,批判性思維關涉批判某種早已存在的東西,而創造性涉及生成某種新的、先前對批判不可利用的東西。不過,有學者進一步主張,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相互滲透。貝林和西格爾指出,創造性不僅包括新穎性的生成,更包括生成改進或革新的產品,而分析、邏輯和評估必然包括在這種創造性生產中。對于辨識難題、確認現有解決的不充分性、要求確認一個新方法、確定探究方向以及確認可能的解決,批判性判斷都是核心的。因此,導致創造性成就的思維,最好被看作是在對一個難題情境的合情理的和批判性回應的條件下,而不是在無限制生成的條件下。也不能把批判性思維刻畫為嚴格分析的、選擇的和規則決定的。對觀念或產品進行評估或批評的思維不只是算法的,而是有創造的、想象的成分。標準的應用不是一個機械過程,而是包括某些環境的解釋、關于不同語境中標準適用性以及是否標準被滿足的想象性判斷。同樣,發明假說、生成反例、構建反論證和預想潛在的問題都是具有創造性維度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面。在任何復雜環境中,得出一個總的評價要求基于提問、權衡、駁回、協調和整合各種分歧觀點來構建一個觀點,也許導致假設的質疑和問題的再定義。貝林和西格爾認為,在所有嚴肅思考的實例中,邏輯的約束和想象的獨創性是明顯的。所有批判性思維都有創造的維度。在某些情形中,批判性的深思熟慮導向假設的質疑、規則的突破、要素的重新安排,因此可以產生顯著新穎性的產品。由此看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是交織的。沒有創造性的批判性思維只不過是懷疑論和否定性,而沒有批判性思考的創造性變成了僅僅是新穎性。英國批判性思維學者費舍爾用很多人使用的一個詞critico-creative thinking來強調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這種密切關系。即使是評估論證和觀念也常常必須在其他可能性、替代考慮不同選擇等方面富有想象和創造。要對一個議題做出好判斷,看出別人話語的缺陷是不夠的,需要在你設計的最佳論證的基礎上做出判斷,這往往要求思考相關意見,從不同視角考察議題,想象不同的情境,這些都是創造性的。使用這個詞就是要強調批判性思維肯定的和想象的方面。
批判性思維和非批判性思維的另一個突出區別在于是否依賴好思維的某些標準。李普曼說,在學生們還不熟悉用來區別批判性思維和非批判性思維之標準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被激勵進行批判地思考。當然,非批判性思維暗示思維是缺乏堅實基礎的、模糊的、主觀的、似是而非的、無計劃的和未經組織的,而批判性思維依賴標準這一事實,暗示它是有良好基礎的、結構化的和可靠的思維。批判性思維主要是一個規范概念,它指的是好思維,具有不同于非批判性思維的品質,這種品質是由思維滿足相關標準和規范的程度決定的。在科學教育文獻中,常常按照一組程序來定義批判性思維的概念,這種方法用描述性的術語刻畫批判性思維,描述行為或活動的一個范圍。但是,簡單完成一組程序對于確保批判性思維是不夠的,因為人們可能粗心地或不反省地——以一種非批判的方式完成任何程序。有學者將非批判性思維的三個形式或特性勾勒如下:“非全即無”(all or nothing)思維。這是一種兒童的思維形式,事物被絕對地認為非好即壞,非對即錯。這種思維比批判地評估更容易。混淆巧合與原因,常常采取“跳躍到結論”的形式。這種非批判性思維最極端的例子是錯覺。錯覺是一種虛假信念,盡管證據支持相反的信念,非批判的人卻依然堅持該信念。根據這些標準,非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形成一系列鮮明對照:
一些學者還討論了具體學科中的非批判性思維的表現。例如,在處理A New Theory of Knowledge, Learning and Literacy”, Agumentation, Vol.3, No.2(1989), pp.197-235。數據表征時,學生被觀察到的四個推理模式之一就是非批判性思維,即專業性能力(technological power)和統計方法被隨意或非批判地使用,而不是有針對性地運用;從科學態度來看,區別日常思維過程和科學方法的基本事實是,后者抑制愿望,即任何科學地思考的人必須排除將其主觀愿望之事混同于科學事實。“這個態度差異說明了批判的和非批判的思維所意味的東西。”在領導科學理論中,人們也研究了領導者和下屬(遵循者)之間的遵循關系可能有5種風格。這些遵循風格按兩個向度歸類。第一個向度就是獨立的、批判性思維的品質和依賴的、非批判性思維的對照。獨立的批判性思維者注意他們自己的行動和他人行動的重要性,能估量決策對領導者所提出的愿景的影響,提供建設性批評,創造和革新。非批判性思維沒有考慮超越一個人被告知之物的可能性,沒有對組織培育做出貢獻,不加思考地接受領導者的想法。第二個向度是主動行為和被動行為的對照。主動的個體完全參與到組織中,實施超越工作限制的行為,表現出歸屬感,推動問題解決和決策。被動的個體需要有持續的監督管理,由高層促動這樣的特征。一個人是主動還是被動,是批判的、獨立的思維者還是依賴的、非批判的思維者的程度,決定他是一個不合群的、被動的遵循者、墨守成規者、務實的幸存者,還是一個有效力的遵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