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成篇時代考證

《洪范》的成篇時代對于研究《洪范》與先秦思想關系這個課題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先確定其年代。但對于《洪范》成篇年代的考證又是復雜的,不能單靠某一兩個論據而得出結論,而應當全面考察《洪范》的成篇背景及文本內容,同時還應重視《洪范》思想所產生的最早影響。

一 背景考察

(一)時代背景

1.武王

《史記·周本紀》載:“九年,武王上祭于畢……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武王徵九牧之君……武王已克殷,后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丑,故問以天道。武王病。天下未集……武王有瘳。后而崩……”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20—132頁。此段內容記錄了武王克殷的準備、過程及訪箕子與病死之事。具體過程為:九年,武王祭祀畢星。十一年十二月,諸侯會于孟津。十二年二月,與紂戰于牧野。之后又征伐九州的長官。武王戰勝商紂兩年后,問箕子商滅亡的原因?;硬蝗绦恼f商的罪惡,就告訴武王一個關于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治國方略。后來武王去世了,但此時國家還沒有完全安定。

武王時期的《利簋》記錄了武王征商的經過,其銘文為“(武王)征商,隹甲子朝歲鼎??寺劊ɑ瑁ㄙ恚┯郑ㄓ校┥獭?img alt="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卷《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注釋》,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此處記錄的時間與《史記·周本紀》“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第122頁。、《尚書·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82—283頁。、《逸周書·世俘解》“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頁。相同。銘文中除了記錄征商的時間外,還記錄了武王僅用一天便打敗了紂,占領了朝歌。此亦與《史記·周本紀》《逸周書·世俘解》的記錄相同。這么短的時間,只是打敗了商紂及其所統率的軍隊,其他諸侯并沒有歸順,正如《逸周書·世俘解》所載“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同上書,第434—436頁。。在牧野大戰之后,西周王朝又經過一系列的征伐戰爭,共征服了六百五十二個諸侯國。《史記·周本紀》也有類似記載“武王徵九牧之君”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第128頁。。即使這樣,天下也沒有完全安定,依然危機四伏。所以武王一死,管叔、蔡叔便與武庚發動叛亂,東國大亂。

2.箕子

《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吮话l詳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img alt="同上書,第160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史記·殷本紀》載:“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时雀?,觀其心?;討?,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img alt="同上書,第12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根據《史記》對箕子的記載,可以看出:箕子為商朝賢臣,具有見微知著、勇于直諫、忠于君主、大智若愚等品德,但紂王卻棄而不用,“商王大亂,沈于酒德,辟遠箕子”陳奇猷:《呂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5頁。所引內容案:在《先識》篇中。,并把他囚禁起來。所以武王克商后,便命令召公釋放箕子。

綜合來看,武王剛剛接手一個新的政權,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與人心浮動的政治局面,他一定會感到困惑與彷徨。他希望從殷商舊臣那里獲得統治經驗與治國方法,而箕子成為不二人選。因此,武王在克商兩年后,向箕子請教治國方略,希望箕子能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給他提供借鑒。

(二)思想背景

1.大量商代史官帶著文件檔案來到周朝繼續做史官

(1)殷末周初,有很多史官歸順周朝,如《呂氏春秋·先識》記載:“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img alt="陳奇猷:《呂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案:此處“圖法”指先圣之法度,即指史官記錄下來的先圣的法度)他們都是帶著自己職掌的典冊而來。

(2)武王克商后,還有一些商代史官以及文件檔案,在周初被作為賞賜分給諸侯國,如《左傳·定公四年》載“分魯公以大路大旂……殷民六族……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見阮元??獭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134頁。,這表明殷代的史官、文件檔案、祭祀禮器等都被周朝接收,有些被分到魯國。

2.商代史官有記錄歷史事件與保持歷史文件檔案的職責

(1)商代史官對夏末商初的歷史有所記錄

《尚書·多士》記載“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29頁。,此為周公告誡殷遺民的內容,也說到商代史官有記錄歷史事件與保存歷史文件檔案的職責。

(2)周公曾大量閱讀商代的歷史文獻

《墨子·貴義》記載“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45頁。,這表明周公所閱讀的大量歷史文獻是由商代史官記錄并保存下來的。

上述兩條內容都說明周公曾閱讀過殷代的典冊,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3)夏代也可能有歷史文獻保存下來

《論語·八佾》記載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img alt="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6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朱熹認為“文,典籍也;獻,賢也”同上書,第162頁。,把“文獻”解釋為“歷史文件和賢者”??鬃铀龅膬热荼砻鳎拇鸵蟠加袣v史文件在他們的后裔所在的國家分別被保存下來,只是這些歷史文件殘缺不全。

總體來說,殷商時期有文件檔案之類的文獻材料,記錄了以前及當時的重大事件及重要言論?;幼鳛橐蟠馁t臣,應該讀過這些材料,并能將其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以古知今,最終形成一套治理國家的原則與方法。

(三)作者背景

1.周初史官的來源

據許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與文化》研究,西周初期周王室的史官有三個來源:第一為原周方國,如史佚;第二為原殷商王朝,如辛甲、向摯、太史比、小史昔、太史友、內史友、夨令、大、睘、益等;第三為由周王朝新任命的史官,如大史友等。許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與文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110頁。

2.周初重要史官

(1)辛甲

辛甲為周初重要史官,曾任太史,史籍中有很多關于他的記載,如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辛氏出自姒姓。夏后啟封支子于莘,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周太史辛甲為文王臣,封于長子”歐陽修:《新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此段內容介紹辛甲的祖先及辛氏的來源。辛甲的先祖為姒姓,是夏王啟的庶子,夏王啟把這個支子封到莘地。有了封地,便以封地為氏,即莘氏,這是上古貴族用來表明宗族的稱號,是姓的分支,正如《左傳·隱公八年》所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見阮元??獭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1733頁。。后來由于莘、辛二字聲音相近,便舍莘而以辛為氏。辛甲,是文王時的大臣,長子是文王封給他的采邑。

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第一卷記載劉向《別錄》內容為“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沈約《竹書紀年》卷上載“(商紂王)三十九年,大夫辛甲出奔周”沈約:《竹書紀年》,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國語·晉語四》載“(文王)諏于蔡、原而訪于辛、尹”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頁。(韋昭注:“辛,辛甲?!保?。辛甲原為商紂王的大臣,因為向紂王進諫了七十五次都沒有被采納,因此他在商紂王三十九年出奔到周朝。召公和他談話,認為他很賢能,便告訴了文王。文王親自迎請辛甲,讓他做周朝的公卿,并把長子這個地方封給他。文王經常向辛甲咨詢政事。

《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于《虞人之箴》曰”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見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1933頁。,《韓非子·說林上》載“周公旦已勝殷,將攻商蓋,辛公甲曰:‘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斯ゾ乓亩躺w服矣”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80頁。。武王時,辛甲為周太史。辛甲命令百官,對于武王的過失要進行誡諫。當時的《虞人之箴》很有名。成王時,武庚發動叛亂,周公率軍東征,戰勝了武庚,將要攻打商奄,辛甲又從戰略上對周公進行勸諫,使戰爭取得最后勝利。這些都表明辛甲有智有謀,并善于分析形勢。同時也表明周初史官的重要地位,他們是周王的重要輔政大臣,對周王朝的鞏固與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漢書·藝文志》載《辛甲》二十九篇)。

(2)史佚

史佚又稱尹逸、尹佚、史佚、作冊逸,為周初另一位重要史官,也曾擔任太史一職。史籍中關于他的記載很多,如《國語·晉語四》載“(文王)諏于蔡、原而訪于辛、尹”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頁。(韋昭注:“尹,尹佚。”),《大戴禮記·保傅》載明堂之位曰“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26頁。。這些記載表明史佚的地位很高:文王時,史佚為重要的咨政大臣;成王時,史佚與周公、太公、召公為四圣,共同輔佐天子。而史佚的主要作用為“承”,“承”通“丞”,為輔佐之義,負責記錄重大事件及重要言論。只有具有博聞強記及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才能勝任“承”之職。

史佚的職責可以從古代文獻的記載中體現出來。《逸周書·克殷》載尹逸曰:“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顯聞于昊天上帝?!?img alt="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35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史記·周本紀》載尹佚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img alt="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第12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尚書·洛誥》記載:“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王命周公后,作冊逸誥?!?img alt="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19—421頁。案:原書在作冊與逸間斷開,不妥,未從。"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逸周書·世俘解》記載:“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于天號?!?img alt="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這些內容表明史佚經常出現在各種大的祭祀或求神中,宣讀禱告神靈的冊文,用于溝通天人,還經常出現在君王的冊命中,用以將誥命記錄在典冊上?!妒酚洝ぶ鼙炯o》載“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第126頁。,史佚還參與重大的政治、軍事活動,是周王的得力助手?!妒酚洝ぬ旃佟份d“昔之傳天數者……周室史佚、萇弘”同上書,第1343頁。,史佚還精通天象、歷法以及由此所昭示的吉兇禍福?!妒酚洝x世家》載周公誅滅唐后“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坟蛘垞袢樟⑹逵?。成王曰:‘吾與之戲爾。’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谑撬旆馐逵萦谔啤?img alt="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第163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史佚作為史官,還秉持著“君言必錄,君舉必書”的原則。

對于史佚的品行,《禮記·曾子問》記載了孔子從老子處聽到的言論“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殤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于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殤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孔穎達:《禮記正義》,見阮元??獭妒涀⑹琛罚腥A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1401頁。,從中可以看出史佚是一名知禮守禮的官員,不會因為自己的功高權重而破壞禮制。

史佚的言論在春秋時期流傳甚廣,如《左傳·成公四年》載史佚之志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同上書,第1901頁。,《左傳·文公十五年》載史佚有言曰“兄弟致美”同上書,第1855頁。,《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史佚有言曰“因重而撫之”同上書,第1958頁。,《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史佚所謂“毋怙亂”同上書,第1883頁。,《左傳·昭公元年》載史佚有言曰“非覉何忌”同上書,第2026頁。,《左傳·僖公十五年》載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同上書,第1806頁。,《國語·周語下》載史佚有言曰:“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頁。。由于史佚的語言短小精悍、形象生動又深具哲理,因此他的言論經常為后人所引用,被稱為“史佚之志”或“史佚有言”,很可能已有集結的書冊(《漢書·藝文志》載《尹佚》二篇)。

史姓來源,亦根源于史佚。據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子孫以官為氏”。歐陽修:《新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史佚之史本是官職,而史佚的后人以官職為氏,遂有史氏。

作為周初太史的史佚,不僅具有博聞強記的能力,而且還隨時記憶或記錄君王與重要人物的重要言行及國家的重大事件,以便能時刻給君王以提醒。同時史佚還秉持著“君言必錄,君舉必書”的原則。因此有理由相信由史佚作為太史的西周初期,任何重要的事件及言論都會被記錄下來。

3.西周金文中所見的西周初期的史官名稱、史官及比較完整的記事銘文

(1)西周初期的史官名稱及史官

周初史官名稱有“作冊”“太史”“史”“中史”等。如:成王時期的“作冊”,康王時期的“大史友”“史”,康王或昭王時期的“中史”,昭王時期的“作冊旂”“作冊睘”“作冊令”,“史兒”,“史”,西周早期的“公大史”“史獸”。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卷《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注釋》,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周初史官中的殷商史官家族

據昭王時期的《作冊旂觥》《作冊旂尊》《作冊旂方彝》“用乍父乙尊,其永寶。木羊”,可知作冊旂家族是殷商史官。據昭王時期的《作冊睘卣》《作冊睘尊》“用乍文考癸寶尊器”“用乍朕文考日癸旅寶”,可知作冊睘家族是殷商史官。據昭王時期的《令簋》《作冊令方彝》《作冊令方尊》《令鼎》《令盤》的“父丁”“冊”,可知作冊令家族是殷商史官?!蹲鲀载铡贰坝谜Ц敢覍氉鹨?。舟”,可知作冊家族是殷商史官。恭王時期的《墻盤》敘述了微氏家族從殷到周的經歷。同上。

(3)周初比較完整的記事銘文

武王時期的《利簋》,詳細記錄了武王征商一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武王時期的《天亡簋》,細致記錄了武王舉行大禮的事件,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整個過程。之后又記錄了武王大飲賓客一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成王時期的《何尊》,詳細記錄了成王遷都成周后,舉行了祭天大禮,并對官員進行訓誡一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整個過程等。其中成王對官員訓誡的內容尤為詳盡。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三卷《商、西周青銅器銘文釋文及注釋》,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通過西周金文中所見的西周初期的史官名稱及史官,可以看出西周初期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史官體系,其中還有殷商史官家族。這些都表明西周初期的史官制度已具有相當規模。同時,通過西周金文中所見到的周初比較完整的記事銘文,可以看出周初史官對于重大事件的記錄已相當規范,并具有語言精練、事件完整、文辭質樸的特點??傊?,周初史官完全有能力記錄出《洪范》這樣的文章。

4.周初史官職責

通過對周初重要史官辛甲和史佚文獻記載的分析,總結出周初史官的主要職責:第一,記錄君王和重要人物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第二,君王祭祀、冊命時,宣讀禱告神靈的冊文和宣讀冊命。第三,對君王進行規諫、勸誡。第四,作為周王咨訪、謀議的對象。第五,保管政府檔案。

在史官的眾多職事中,包括記錄君王言行和保管政府檔案二事?!妒酚洝x世家》記載史佚云“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標點本1982年版,第1635頁。,《禮記·玉藻》載“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孔穎達:《禮記正義》,見阮元??獭妒涀⑹琛?,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1473—1474頁。,張守節《史記正義·論例謚法解》云“古者帝王,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張守節:《史記正義》,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漢書》載“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15頁。。這些歷史文獻記載表明史官有責任記錄君王言行,并且史官分為左史和右史,分別記錄君王言論和君王行為(《通志》中有“左史氏、右史氏”,并注釋說:“古者,左史記言,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其后也;古者,右史記事,周有右史武,見宋衷《世本》。”鄭樵:《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說“君無戲言”。盡管對于誰記言、誰記事有不同的記載,但是君王言行都有史官記錄,確是不爭的事實。正因為史官的職責之一便是記錄君王的一言一行,所以周王去訪問箕子這樣的大事,史官必會記錄下來。除了記錄君王言行,史官還有保管政府檔案和文獻典冊的職責,如《呂氏春秋·先識》記載“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陳奇猷:《呂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55頁。。正因為史官能見到這些政府檔案,他們才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以供君主咨詢、借鑒之用;同時也有利于他們的編史工作。

綜上所述,西周初期史官系統已成規模,他們記錄著周王朝所發生的一切大事,同時又是重要的輔政大臣,參與周王朝的重大政策制定。當時的文字記錄已達到一定水平,能準確記錄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等內容。這些文件檔案被史官細心保管起來,以備日后的查閱及整理。據此可以看出《洪范》應當是由周初史官記錄的,并被作為文件檔案保存起來。

二 《燹公》與《洪范》

保利藝術博物館所購藏的《燹公》,是一件西周中期后段的青銅器。據裘錫圭考釋,銘文如下:“天令(命)禹尃(敷)土,墮山,濬川;迺(乃)疇方,設征(正),降民,監德;迺(乃)自乍(作)配,卿(嚮)民;成父母,生我王,乍(作)臣。氒(厥)貴唯德,民好明德,羞才(在)天下。用氒(厥)邵好,益□懿德,康亡不懋。孝友明,經齊好祀,無(愧)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敏用老(孝)申(神);復用祓祿,永孚于寧。燹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無)誨(悔)?!?span id="iyivc9h" class="super">

裘錫圭:《燹公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第13頁。

“天令(命)禹尃(敷)土,墮山,濬川”,說明在西周中期后段,時人已把禹看成受天命而治水土之人,繼承了《洪范》“禹乃嗣興”的內容?!稗暎耍┊牱?,設征(正),降民,監德”,據裘錫圭考釋,“疇方”應為使方相疇而成類,應該就是以天賜禹《洪范》九疇的傳說為背景?!霸O正”,即設立五行之官的正?!敖得瘛保唇瞪旅??!氨O德”為監察下民之德。這些都繼承了《洪范》“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的內容?!稗暎耍┳哉Вㄗ鳎┡?,卿(嚮)民”,“自作配”指在下土立王?!跋蛎瘛?,即使民有方向。繼承了《洪范》“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的思想。“成父母,生我王,乍(作)臣”,“成父母,生我王”,與《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相同,即天為下民生王,作民之父母?!白鞒肌奔戳⑼醯妮o佐。“氒(厥)貴唯德,民好明德,羞才(在)天下”,以有德于民為貴,百姓中有喜好光明之德的就讓他當官?!逗榉丁贰拔甯!敝械谒母1闶恰柏玫隆?,《洪范》“皇極”中“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酥心苡袨?,使羞其行……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正與此相同?!坝脷埽ㄘ剩┥酆?,益□懿德,康亡不懋”,以此來美善,增益美德,安寧卻不懈怠。繼承了《洪范》“五?!敝械摹柏玫?、康寧”內容?!靶⒂衙?,經齊好祀,無(愧)心”,孝友之行大明,嚴肅恭敬地進行祭祀,沒有羞慚之心。繼承了《洪范》“敬用五事”及“八政”第三政“祀”的思想。“好德婚媾,亦唯協天,敏用老(孝)申(神)”,以好德之心對待婚媾,這樣才能合于天意,勤勉地追孝先人。繼承了《洪范》“于帝其訓”的思想。“復用祓祿,永孚于寧”,這樣便能享受福祿,永遠安寧。繼承了《洪范》“五?!敝小案?、康寧”的思想?!办薰唬好裎擞闷澋?,亡(無)誨(悔)”,燹公說:“民能用此德,就沒有悔咎。”繼承了《洪范》“皇極”中“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钡乃枷搿?/p>

通過對《燹公》銘文與《洪范》內容的對比研究發現:銘文中的很多內容都與《洪范》有關,是對《洪范》思想的繼承。正如裘先生在文章末尾所說:

 

燹公銘中的一些詞語和思想需要以《洪范》為背景來加以理解。這說明在鑄造此的時代(大概是恭、懿、孝時期),《洪范》已是人們所熟悉的經典了。由此看來,《洪范》完全有可能在周初就已基本寫定。如果我們對“設正”的解釋符合原意,《洪范》以水、火、木、金、土為五行的內容,也應是原有的,并非出自春秋或戰國時代人之手。《洪范》第二疇“五事”部分和《詩·小雅·小旻》第五章,都說到“肅、乂(《詩》作“艾”,二字通)、晢(通“哲”,《詩》作“哲”)、謀、圣”。有人認為《小旻》襲《洪范》,有人認為《洪范》襲《小旻》,還有人認為二者間無直接關系。從上述銘的情況來看,應以《小旻》襲《洪范》的可能性為最大。注2

注2裘錫圭:《燹公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第23—24頁。

 

通過對《燹公》銘文的釋讀,裘先生不僅認為《洪范》很可能在周初便已成篇;還認為《洪范》中的“五行”原本就有,不是源于春秋或戰國;同時在《詩經·小旻》與《洪范》的關系上,裘先生認為是《小旻》襲《洪范》。這些判斷都是對《洪范》成篇時代核心問題的解釋與論證。

《燹公》的出土表明《洪范》思想在西周中期已廣為流傳,并產生深遠影響,那么《洪范》的成篇時代當然在西周中期以前。

三 《書》初次結集時代

關于《書》的初次集結時代,葛志毅和饒龍隼都有過論述。葛志毅在《記事之史與〈春秋〉、〈尚書〉等史籍的編纂》中指出《尚書》的初次集結應在兩周之際。他從四個方面來論證:第一,記事史官設立在西周厲王、宣王時期,開啟了中國古代史籍編纂的端緒。第二,《尚書》的編纂與西周夷、厲時期的衰落及由此引發要求恢復文武創業精神的期望有關。第三,《尚書》的編錄者認為西周穆王之后王業已無足稱述者。第四,根據《史記·周本紀》的編纂材料來源來看,穆王以前的資料,《尚書》是其主要來源之一,這也表明有關穆王以前的史跡是構成《尚書》有關周代記載的主體部分。葛志毅:《記事之史與〈春秋〉、〈尚書〉等史籍的編纂》,見《古典文獻與文化論叢》(第二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235頁。

饒龍隼在《〈書〉考原》中指出《尚書》的初次結集最遲在周穆王時期。他從五個方面來論證:第一,周代有比較完備的藏書制度。春秋以前作為官方重要典籍的《書》收藏在官,保存較完好。第二,對春秋及春秋以前各種文獻中稱引《書》的時間、國別、稱引人及稱引意向等進行研究,最后確信春秋以前《書》已是一個寫定本。第三,通過對自己編制的《周代稱引〈書〉匯總表》和《周代稱引〈書〉篇、〈夏書〉、〈商書〉、〈周書〉、〈書〉的時段分布表》的研究,推原出春秋以前《書》的基本形態,即《書》最初只有具體的篇名,可以確定的原有篇目是包括《洪范》在內的25篇。第四,對《管子·小匡》載管子的言論:“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遠跡,以成其名;合群國,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勸之以慶賞,糺之以刑罰,糞除其顛旄,賜予以鎮撫之,以為民終始。”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96—397頁。重新解讀,得出其記述了周昭王、穆王時一次成規模編纂典籍的實況,而《書》篇最初之編纂當在其列。第五,通過對自己編制的《〈史記〉載〈書〉篇制作情況表》的研究,及對《書》篇制作背景的參考,推斷出朝代更替之際是《書》篇制作的高產期,此外在政局發生大的波動時偶有《書》篇制作,而其他時期幾乎沒有書篇制作。饒龍隼:《〈書〉考原》,載王小盾《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頁。

葛、饒兩先生的觀點雖然不同,但都確認《書》的首次結集不會晚于兩周之際。那么首次結集的《書》中所包含的《洪范》篇當然不會晚于這個時間是確定的。同時,他們都認為早期《書》篇是采用口耳言傳的形式記錄下來的,并且其中就包含《洪范》篇。葛志毅認為:“《洪范》載箕子為武王所言‘洪范九疇’,實相當于韋昭所謂‘治國之善語’韋昭注:《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29頁。……古人議論喜歡稱引古昔,很可能反映了乞言合語之禮的一種遺俗……(如)《洪范》中的‘我聞在昔’?!?img alt="葛志毅:《史官的規諫記言之職與〈尚書〉、〈國語〉的編纂》,載《文史》2001年第三輯,中華書局,第4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4B01A/10797206904887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799880-SD88El1mTK81KPSXqHLh5a9Nd7Qj5KEi-0-be00307ee23da2c14655b00b0308c176">饒龍隼認為:“《書》篇之來源久遠,殷商以前是通過口耳言傳,延至西周初期開始由口耳言傳的形式轉換成書寫簡帛的形式,最后在昭、穆之世編纂成寫定本。”饒龍隼:《〈書〉考原》,《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2—93頁。

葛、饒兩位先生都認為《洪范》是武王訪問箕子時,由箕子所陳述,由史官通過口耳言傳的方式記錄下來。之后在《書》結集時,將其轉換為文字記錄。這也就是說,《洪范》的成篇(語言版)時代在西周初期。根據之前對周初史官的考察,我們認為《洪范》在制作之初就應有文字版,而不是在周初先有語言版,之后到西周中期或西周末期再轉換為文字版。

四 語體特征

(一)用韻

“無偏無陂(歌),遵王之義(歌);無有作好(幽),遵王之道(幽);無有作惡(鐸),遵王之路(鐸)。無偏無黨(陽),王道蕩蕩(陽);無黨無偏(真),王道平平(耕);無反無側(職),王道正直(職)。”據王力《詩經韻讀》:陂為歌部,儀、議均為歌部,而據《說文解字》儀、議皆以義為聲符,所以義也應為歌部;好、道為幽部;惡、路為鐸部;尚、蕩為陽部,據《說文解字》黨以尚為聲符,所以黨也應為陽部;翩為真部,據《說文解字》翩、偏皆以扁為聲符,所以偏也應為真部,平為耕部,耕真合韻;側、直為職部。此處用韻為兩句一換韻的押韻方式,非常工整。

“三德(職):一曰正直(職),二曰剛克(職),三曰柔克(職)。平康正直(職),強弗友剛克(職),燮友柔克(職)。沉潛剛克(職),高明柔克(職)。惟辟作福(職),惟辟作威(微),惟辟玉食(職)。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職)。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職),其害于而家(魚),兇于而國(職)。人用側頗僻(錫),民用僭忒(職)?!睋趿Α对娊涰嵶x》:德、直、克、福、食、國、忒均為職部。本段共18個分句,除3句不規則外,其余15句尾字皆押“職”韻。

“曰時五者來備(之),各以其敘(魚),庶草蕃廡(魚)”,魚之合韻,句句押韻。“一極備(之),兇(東)。一極無(魚),兇(東)”,一、三句押韻,二、四句押韻,交韻?!霸恍菡鳎ǜ涸幻C(覺),時雨(魚)若;曰乂(月),時旸(陽)若;曰哲(月),時燠(覺)若;曰謀(之),時寒(元)若;曰圣(耕),時風(侵)若。曰咎征(耕):曰狂(陽),恒雨(魚)若;曰僭(侵),恒旸(陽)若;曰豫(魚),恒燠(覺)若;曰急(緝),恒寒(元)若;曰蒙(東),恒風(侵)若”,奇數句不押,偶數句押的隔句押韻。“歲月日時無易(錫),百谷用成(耕),乂用明(陽),俊民用章(陽),家用平康(陽)”,后三句句句押韻。“日月之行(陽),則有冬有夏(魚)。月之從星(耕),則以風雨(魚)”,奇數句不押,偶數句相押的隔句押韻。

通過對《洪范》篇用韻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洪范》篇中多處出現韻文,符合西周時期語言運用的特點。

(二)以數為紀

張懷通在《由“以數為紀”看〈洪范〉的性質與年代》中指出“‘以數為紀’作為一種語言現象,主要出現在口頭語言中,是典型的口頭語言程式”張懷通:《由“以數為紀”看〈洪范〉的性質與年代》,《東南文化》2006年第3期,第52頁。,而《洪范》“作為經驗,為了便于記憶與傳授,語言采取了‘以數為紀’加韻文的形式”同上書,第56頁。,如其中的“九疇、五行、五事、八政、五紀、三德、五福、六極等”同上書,第51頁。?!逗榉丁分械摹耙詳禐榧o”確實反映了口語特征,這也表明《洪范》確是箕子向武王陳述治國大法時的記錄,保留了很多口語特征。

 

通過上面的層層論證,可以得出:《洪范》是因為周武王訪問箕子,由箕子陳述,而經周初史官記錄而成的?!逗榉丁贩从沉嘶訉v代統治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是古代文明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傳承。周初統治者對《洪范》非常重視,認真學習并貫徹到統治過程中?!逗榉丁穼φ麄€西周時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临夏市| 磐石市| 高要市| 海丰县| 东莞市| 曲沃县| 富民县| 高碑店市| 营口市| 铜陵市| 沙坪坝区| 湘潭市| 修文县| 电白县| 明星| 周至县| 广东省| 北京市| 澄迈县| 开封市| 漳州市| 吉水县| 岳池县| 西城区| 长岭县| 高唐县| 韩城市| 会理县| 德令哈市| 封开县| 新疆| 周至县| 宜都市| 文安县| 平江县| 乐亭县| 雷州市| 延安市| 平顺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