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史研究(第4輯·2014)
- 朱佳木主編
- 1603字
- 2019-01-04 12:38:30
五 進一步發揚黨內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黨的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組織制度。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之前,毛澤東曾對擴大黨內民主的問題提出過許多重要意見。首先,他指出,處于執政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執行一種“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避免脫離群眾的個人突出和個人英雄主義,減少我們工作中的脫離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主義和片面性”。其次,他強調,“黨章確實應當充分體現紀律性和創造性,體現群眾路線”,“沒有紀律是不行的。但是,紀律太死了也不行,妨礙創造性的發揮,這樣的紀律是不好的,應當不要”。再次,他主張黨內應當有自由討論。他認為,對黨的領導人是可以批評的。1956年初,有單位反映一位蘇聯學者對《新民主主義論》中關于孫中山世界觀的論點有不同看法,這有損我黨負責同志的威信。對此,他專門致信劉少奇等人指出:“我認為這種自由討論,不應當去禁止”,“如果國內對此類學術問題和任何領導人有不同意見,也不應加以禁止。如果企圖禁止,那是完全錯誤的”。
最后,他提出黨的領導制度應當進行必要的改革,具體意見是:黨中央除主席外,設幾個副主席,設一個總書記;仿照人民代表大會的辦法,設黨的常任代表;黨代會一年開一次,黨的代表五年一任;他本人考慮在適當時候辭去黨主席的職務;等等。采取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加強黨的集體領導和健全黨內民主制度。毛澤東的這些意見得到了中央和八大代表的贊同,并在八大通過的報告和黨章中得到體現。
1958年,黨在發動“大躍進”運動中犯了嚴重的主觀主義錯誤。犯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決策時沒有切實貫徹民主集中制,沒有采取“先民主,后集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群眾路線方法。為此,毛澤東在1962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著重論述了關于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問題。他指出,只有發揚民主,首先是黨內民主,黨才能實行正確的集中,作出正確決策;如果離開充分發揚民主,即使實行集中統一,這種集中統一也“只能是假的、空的、錯誤的”。毛澤東認為,為了實行正確的集中,黨在決定重大問題時,不僅需要鼓勵黨員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應當允許黨員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因為“歷史上常有這樣的事實,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數人手里,而是在少數人手里”。在這種情況下,容許他們保留意見,就是保護了他們擁護真理、堅持真理的權利。這對于發揚黨員對黨的事業負責的精神,對于培育黨內的民主空氣,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為了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黨的干部必須認真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毛澤東說:“有了錯誤,一定要作自我批評,要讓人家講話,讓人批評”,“不負責任,怕負責任,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在會上,他帶頭作了自我批評:“凡是中央犯的錯誤,直接的歸我負責,間接的我也有份,因為我是中央主席。”為了充分發揚黨內民主,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就是要實行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斷,尤其是不允許第一書記獨斷專行。毛澤東強調:“各級黨委是執行集中領導的機關。但是,黨的領導是集體領導,不是第一書記獨斷。在黨委會內部只應該實行民主集中制,第一書記同其他書記和委員之間的關系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一人稱霸。這樣的第一書記,應當叫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臺的。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這個意見針對性很強,有著重大意義。
能不能認真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從根本上說,是關系到黨和社會主義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毛澤東指出:“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沒有民主集中制,無產階級專政不可能鞏固”。所以,這是一個重大的原則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