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詞學重要命題與批評體式承衍研究
- 胡建次
- 1452字
- 2019-01-04 12:43:14
序
中國古代文學界從來不缺少珠聯璧合的夫妻檔學者,從陸侃如和馮沅君先生、程千帆和沈祖棻先生,到陳伯海和蔣哲倫先生、張伯偉和曹虹先生,不斷演繹著學術的傳奇與佳話。如今新生代學者中,又涌出一對讓人矚目的比翼雙飛的學者胡建次和邱美瓊。胡、邱伉儷,先是分別在上海師范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后又雙雙成為所在學校文藝學學科和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教授和學術骨干。夫妻倆鶼鰈情深,志同道合,既各有專詣,又有共同的研究方向,合著有中國古典詩學、中國古典詞學著作多部。據我所知,近五年兩人合作出版的著作就有《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主要文獻目錄(1900—2007)》(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500家簡介與成果概覽》(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中國古代文論承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國現當代主要詞學研究者空間分布與著作狀況》(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差不多是一兩年出版一部著作,十分勤奮高產。
最近,他倆又花三年多時間合作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傳統詞學重要理論命題與批評體式承衍研究”,洋洋70多萬字,相當厚重扎實。歷來的詞學理論批評史都是以時間為序列、以詞論家為中心,考察各個時期詞論家的創作主張、理論建樹和批評方法,很少見像本書這樣以理論命題、概念范疇為中心探討每一種詞學理論命題、概念范疇和批評體式的生成、演進與變化的。詞學理論批評研究的視角為之一新。著者別具只眼,拈出“承衍”作為關鍵詞,力圖探明每種理論命題和批評體式的來龍去脈、承傳和展衍的過程,尤具創新性。從此,中國詞學批評話語系統中,在“正變”“雅俗”等概念之外又多了“承衍”這個新的術語。新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詞學研究的進步。今后的詞學研究,不僅要研究詞史的“正變”“雅俗”,還可以探討各種理論范疇、批評方法的“承衍”,從而為詞學研究開拓出新的面向。著者為學與其做人一樣持重敦厚,每種命題和批評體式的承衍,都不作空泛的議論,而是建基于深廣的文獻材料之上。他們特別注意利用最新的文獻資料,諸如朱崇才《詞話叢編續編》和馮乾《清詞序跋匯編》等來拓展理論資源,用翔實的史料支撐其創新性觀點,使所得結論堅實而可信。
一本好書,不僅是視角和方法、材料和觀點都要有新穎性,還要有延展性,讓后來者有繼續拓展的空間。本書對每種命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都有原原本本的闡述,然不同命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待闡釋辨析。書中有詞情論、詞意論、詞味論、詞韻論、詞趣論、詞格論、詞氣論各章,每個命題,各自獨立,判然分明,然詞情與詞意有何異同,詞味與詞韻是否有聯系,詞趣與詞味有何區別,詞氣與詞格是否有關聯,古人除了單說“情”“意”“韻”“味”“趣”“氣”“格”之外,也常說“情意”“韻味”“趣味”“氣格”,復合型的概念與單稱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能指與所指上有何異同,本書留下了好多有待開拓和深化的空間,讀者可進一步探討,相信作者今后也會有更深入的闡發。
我與建次、美瓊教授交往有年,除了經常在學術會議上互動之外,電郵通信更往來不斷,時常分享他們的學術信息和資源。特別是前幾年我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唐五代文學研究論著檢索系統與定量分析”,需要全面掌握海內外的研究資料,建次教授不僅主動將他們從日本復印回來的有關目錄文獻資料無保留地復印寄我,還把他們辛勤搜集整理的《日本學者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主要文獻目錄》電子文檔提供給我使用,以減少我的錄入之勞,讓我感念不已。我在海外講學,途中欣聞其新著即將出版,遂略敘數語,以示祝賀。
王兆鵬
2015年5月6日于吉隆坡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