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創新與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 關愛萍 史煜娟
- 1709字
- 2019-01-04 12:36:38
總序
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躍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但是,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的相對落后,給中國奇跡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過去數十年間,我國農民收入水平穩定快速增長,新農村建設卓有成效,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綜合推進,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國“三農”發展面臨著諸多的新難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以土地制度為核心的農村綜合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經濟發展對綠色、安全、高效、現代農業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結構調整壓力進一步加大;農村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生產成本攀升,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伴隨著劉易斯轉折點的來臨,農村勞動力流動加快,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等,這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解決關系到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和水平。
如果說“三農”問題依然是我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那么這一問題在西部地區尤為突出。由于自然、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西部地區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東部地區,突出表現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自然條件嚴酷;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換滯后,產業化水平低,農業技術進步緩慢;農村貧困問題突出,反貧困壓力依然很大;農村勞動力流動規模越來越大,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問題突出。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物種資源多樣,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很大的優勢和潛力;經過多年的發展,西部地區特色農業和農村發展已有一定的基礎;“一路一帶”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如何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推進西部農村地區加快發展,提高西部農民收入水平,成為當前我國的重要政策目標。許多學者就此出謀劃策,涌現了一批優秀研究成果。張永麗教授主編的《西部地區產業與農村發展系列叢書》就是其中的優秀研究成果之一。
這套叢書由《結構轉型、戰略轉換與消除貧困——以甘肅省為例》《自主創新與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流動、轉型與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以及《區域產業轉移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研究》等四部著作組成。其中,《結構轉型、戰略轉換與消除貧困——以甘肅省為例》一書,以西部地區典型省份甘肅為例,針對甘肅和其他西部地區反貧困問題呈現的新特點,將反貧困戰略和模式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即新時期西部地區反貧困戰略應該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反貧困目標、理念、模式、內容和途徑方面進行全方位調整。《自主創新與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一書,將農業技術進步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提出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農業自主創新效率,同時指出,作為現代農業發展載體的“農業科技園區”,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流動、轉型與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一書,深刻解析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人口轉變及其與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關系,并提出在我國“劉易斯拐點”出現、農村勞動力規模持續下降、老齡化不斷加重、農民工流動出現新趨勢新特點的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最為急迫的重大問題之一,應分步實施,有序推進。《區域產業轉移技術創新溢出效應研究》一書,在考察區域產業轉移對承接地的技術創新溢出效應作用機理基礎上,從地區和行業層面,分別就西部和甘肅區域產業轉移的技術創新溢出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并提出了提升區域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效應的相關政策建議。
農村地區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西部農村地區的發展更是任重而道遠。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學術界的同人們對西部農村發展問題投入更多的關注。我也堅信,唯有扎根西部、全情關注西部農村發展的人,才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西部農民的質樸與堅韌,才能夠更深入地挖掘出西部農村發展中的問題及可能的出路。張永麗教授及其團隊正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經過長期的觀察與思考,就西部產業與農村發展問題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希望能對西部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學者,需要更多這樣的作品,我也希望,將來有更多的人將目光投向西部農村,到西部來建功立業。
謹為序。
201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