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與中國當代城市小說
- 賈麗萍
- 2379字
- 2019-01-04 12:36:12
中文摘要
本書對20世紀最后20年的小說創作進行了全面剖析與深入考察。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中國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社會文化的變化必然影響到作家的創作心態和創作觀念,進而投射到他們的作品中。考察這一個時期的小說創作,可以深化我們對于社會現實的認識和思考,把握變革時代人們心靈的真實脈動;同時,也有利于我們發現目前小說創作存在的局限,以便我們更深層地思考小說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等問題。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和第七章分別是引論和結語部分,其余是主體部分。其中,第二、第三章著重論述20世紀80年代小說的創作情況。第四、第五、第六章集中探討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寫作的諸多困境。
第一章引論部分,對小說創作及其理論研究狀況予以大致梳理,透視小說創作觀念的“現代化”轉型。回顧20世紀小說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中國作家在兩個階段表現出對小說創作和小說理論探索的巨大熱情,這兩個階段分別是20世紀初期和20世紀80年代中期。20世紀初期,以梁啟超、林紓、吳趼人為代表的一代作家創作了大量帶有鮮明過渡色彩的現代小說,促進了中國小說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而真正的中國小說現代形態則開始于“五四”前后。“五四”時期,以魯迅、郁達夫、茅盾、葉圣陶、冰心等為代表的新文學家,在西方小說理論的啟發下,開始了對舊式小說的徹底背離和小說形式的進一步探索,中國小說在結構形態、敘事模式、文體觀念等方面均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作家的形式感、文體意識空前高漲,并嘗試將主體意識滲透在小說創作中,開辟了小說創作的嶄新道路。80年代中期,伴隨著西方現代和后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涌入,中國作家再次表現出對小說觀念、文體形式的探索興趣,他們以反叛者的姿態和否定精神,挑戰傳統的美學原則和小說藝術規范,從而促進了審美意識、審美趣味、藝術觀念的變革。當然,這次小說藝術嬗變的內在機制不僅僅是西方現代、后現代小說的刺激和誘導,更在于中國社會、文化轉型引起的知識分子對現實、對自身生存的心靈表達欲望。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章,此部分側重剖析20世紀80年代的小說創作成就,重點關注這一階段小說觀念和小說美學觀念的變化。在第二章“20世紀80年代小說創作觀念的革新”中,首先對文學敘事中“真實”和“虛構”之間的辯證關系做簡要闡述。在現實主義文學“真實性”原則的支配下,中國作家的虛構意識相對淡薄,小說的虛構觀念一直得不到充分重視。在小說創作中,“虛構”與“真實”呈現為二元對立的悖論關系:不真實的被看作虛構的,真實的則不是虛構的。小說由虛構抵達真實的美學特征并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其次,明確虛構是小說藝術的本質特征。從強調小說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說的虛構品性,是20世紀現代小說藝術自身發展的必然。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當代小說藝術凸顯三大特征:虛構、敘事、真實的生命創造,其中以先鋒小說和“新歷史小說”為最突出。先鋒作家的虛構觀念建立在對文學敘事“真實性”的重新體認上,強調心理感受的真實,輕視客觀世界的實在性。先鋒小說對虛構的張揚,帶來了小說敘事的新面貌。“新歷史小說”受“新歷史主義”的影響,游走于虛構與歷史之間,其目的不在于建構歷史的“宏大敘事”,而在于重新審視“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突出對歷史的“虛構”和“想象”,以小說的形式虛構充滿偶然性的世界,關注歷史間隙下個體命運的無常狀態。第三章“20世紀80年代小說美學形式的探索”,探討“小說如何寫”的問題,即小說的形式演變,著重從“故事”、“敘述視角”、“結構形態”等四方面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審視形式變革的文化意義和內涵,即在技術分析的基礎上,兼顧到形式變革的文化立場、情感指向和價值判斷等因素。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結合小說美學觀念集中考察20世紀90年代小說寫作的諸多困境。90年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和價值體系的混亂是有目共睹的,文學生態環境的復雜多變直接影響到作家們的寫作姿態和審美訴求,小說在題材選擇、藝術探索、美學傾向和文化精神等方面均發生了很大變化,總體上呈現出一種以個體經驗為中心的書寫傾向。邱華棟的自我書寫、城市作家的物化寫作、女性作家的身體寫作均屬個體經驗的不同表現形式。本書選擇上述三種頗具代表性的小說寫作,分別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和文本的局限。
第四章主要分析以邱華棟小說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自我書寫的困境。在邱華棟的小說敘事話語中,自我書寫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存在。它體現了作家主體性的確立和對集體話語的顛覆。但是,邱華棟對自我書寫存在著理解和操作上的誤區。本章從情節、人物、語言、思想等層面入手,探討其創作的不足之處,指出熱衷于自我書寫,放棄對小說藝術品性的探索,進而偏離小說美學規范,是邱華棟小說創作出現困境的主要原因。第五章以90年代城市小說為考察對象,揭示城市寫作的敘事危機。由于缺乏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清晰的創新意識,城市作家往往沉迷于物化現實的表象式模仿中不能自拔,最終導致創作的僵化與重復。第六章則對近年來盛極一時的女性文學的“身體寫作”予以深刻批判。在90年代的中國文壇,“身體寫作”是個頗具爭議性的概念,它來源于法國女性主義詩學理論。從王安憶到林白、陳染、徐小斌、海男等,90年代女性作家的身體寫作呈異軍突起之勢,曾一度被認為是女性文學發展的方向。但是90年代后期衛慧、棉棉等“美女作家”的出現,標志著女性作家的身體寫作出現了商業化、市場化的危機,看似激進的身體寫作非但不能構成對父權制文化體系的抵抗,反倒成為父權制社會時尚性的消費讀本,并進一步淪為物欲文化和消費精神合謀的產物。
第七章為結語部分,著重討論小說創作在21世紀的走向問題。在后現代主義和大眾文化影響下,小說創作面臨種種危機,如何創造出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和精神立場的優秀作品,是當代中國作家無法逃避的現實責任。本章立足于對當下文化語境的具體分析,指出重塑作家的主體意識和虛構意識是小說創作獲取新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