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與中國當代城市小說
- 賈麗萍
- 2881字
- 2019-01-04 12:36:13
第四節 對小說創作及其理論研究的再思考
自小說誕生以來,我們對小說創作的研究就一直沒有間斷過。既取得了小說創作研究的巨大成果,又形成了創作界與理論界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但是必須承認,我們的研究還是存在一些局限和缺憾的。比如,對小說創作的把握多局限于一種創作現象出現后的思考,雖然這種思考能給我們提供點上的深入開掘,卻缺少客觀上的整體把握。事實上,一種創作現象與另一種創作現象之間、一個作家與另一作家之間,甚至于一個作家的前期和后期創作之間必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的嬗變必然有復雜深刻的內在與外在原因,并呈現出既矛盾又統一的運動軌跡。對這一點的探討,無疑是小說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其次,在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小說創作轉型進行思考時,評論界較多地注意到西方現代小說理論和技巧(如法國新小說派、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西方后現代思潮等)對中國小說創作的影響,以及中國作家對西方小說理論的借鑒和依賴,并據此斷定,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二次轉型,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第三次轉型——“世紀之交文化轉型期”的說法。當然,強調西方小說理論的影響確實有其重要意義,因為就80年代中期以來小說創作的實際情況來看,以后現代主義、消費主義文化和大眾文化為主導的話語背景的形成,既構成了中國當代作家的理論框架,又構成了對“新時期”小說話語的超越。傳統小說觀念受到巨大沖擊,對賦予“虛構”以神圣地位的“先鋒小說”和“新歷史小說”等創作現象,動搖了“現實主義”的經典地位,小說創作出現了明顯的斷層現象。這些新動向都表明,當代作家的生存方式、寫作姿態、價值選擇、審美旨趣等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同時,我們又不能不看到,無論就歷史的視角還是邏輯的視角而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畢竟還存在諸多對80年代小說美學規范的繼承與延續,這不僅因為“新時期”一些重要作家進入90年代以后仍然保持了旺盛的創作活力,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家的作品依然在小說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如王蒙、賈平凹、王安憶、莫言、余華、蘇童、劉恒、劉震云、張抗抗等,在90年代都有不錯的作品發表,而這些作品也是他們對80年代寫作的一種凝聚或裂變。從某種意義上講,90年代崛起于文壇的邱華棟、何頓、朱文、韓東等“新生代”作家,可以看作馬原、格非等80年代“先鋒”作家在新的歷史情境下的滋生和繁衍;而陳染、林白、衛慧、棉棉、魏微、朱文穎等女性作家,實際上拓展了80年代張辛欣、劉索拉、鐵凝等人那種極端的反抗情緒……80年代此起彼伏的小說潮流,同樣也可以認為是在90年代的多元文學格局中找到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每一個小說流派為了在“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中占據一定的位置,總需要不斷以新的姿態出現。因此,在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化背景上對八九十年代文學的貫通思考,仍可以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另外,在小說的格式和生長空間方面,以影視和網絡為代表的電子媒介對小說創作的影響,也是新世紀小說發展中非常突出的現象。美國當代哲學家道格拉斯·凱爾納在《媒體文化》一書中將媒介文化界定為“圖像文化”
。從20世紀的中國文學發展史來看,電影、電視之類圖像文化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大概有兩次,一次是30年代前后,以上海的穆時英、劉吶鷗等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因為愛看電影,受歐美電影的影響,進而聯想到將電影的表現手法移植、吸收到小說創作中來,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新感覺派”;還有一次就是90年代以來,一直到新世紀愈演愈烈的作家參與影視劇本創作,或作家借用外國影視劇中的某些情節或細節。對照以前的小說創作,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80年代中后期以來,小說創作受影視媒介的影響,已經上升到自覺的文化意識層面。影視媒介成了新一代寫作者在寫作和表達時不能不考慮的因素,新的小說研究視野自然應該注意到這樣的文學格式和生長空間的變化。
鑒于以上原因,本書所討論的對象,實際上包括了剛剛過去的二十多年來的小說寫作,力求對這一階段的小說進行全面剖析與深入考察,借以辨析西方小說觀念及小說美學形態對20世紀中國小說創作的影響,關鍵是發現中國小說創作與西方之不同,突出中國小說自身的發展特點,厘清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特別是,面對目前小說界的創作困境以及研究理論的滯后,希望能找到較為合理的研究方法及路徑。當然,20世紀后20年的中國當代小說涵蓋了繁復眾多的文本現象,要對這些文本逐一分析顯然不可能。因此,在具體論述時,出于策略性的考慮,筆者傾向于以重要的小說流派和代表作家的創作為研究重點,比如著重選擇先鋒小說、“新歷史小說”、女性作家的“身體寫作”、部分“新生代”小說等,力求既能照顧到約定俗成的美學規范,又能對一些個別現象進行單獨分析。20世紀后八九十年代中國小說創作理論的演變時間跨度大、涉及內容廣,為了避免陷入浮泛的現象描述和狹隘的理論糾纏,本書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立足于科學、理性分析,將宏觀的理論探究和微觀的個案剖析相結合,以求在目前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超越。在研究思路上,首先,把小說創作放在廣闊的學術視閾下,厘定問題產生的社會及文化源頭;甄別它在不同歷史語境中的特殊體現,并對這些小說實踐的藝術效應進行總結。其次,選擇幾種典型的小說創作現象作為論文的基本構架,分階段、逐層次地探討20世紀中國小說創作的發展情況。突出中國小說自身的發展特點,尤其是,中國小說觀念的演變與成熟,如何體現出中國傳統與西方傳統,以及不同文化傳統與隨時代發展的小說學不斷融合的發展線索。在研究方法上,將采用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察,既有小說文本的分析,又側重于理論探討,并引入西方敘事學、新歷史主義、現象學等理論方法,對20世紀后20年的中國小說創作及理論做出較為清晰的描述,希望為今后的小說寫作、小說美學理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小說創作涉及多方面的內容,本書在探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小說創作現象時,僅選取兩個主要的方面進行論述,即:小說創作觀念的演變和小說創作美學的變革,側重于探討小說虛構觀念的變化和小說敘事形式的變革。因為雖說引起小說藝術變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本體性的變化,還是根源于小說觀念和小說美學觀念的變化。千百年來,小說創作的一切變化,無不來自小說觀念和小說審美觀念的變化。只有小說觀念的不斷更新、變化,才會引發人們對創新因素的審美認同和情感共鳴,也才會有小說審美的求新求變。同時,小說審美觀念的變化,也會促使具有新的審美因素的創新小說的不斷涌現,從而推動小說家和讀者更新小說觀念。兩者相互促進,共生共榮。小說創作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對一部部產生于不同時代、不同文學發展階段、不同美學范疇和風格類型作品的具體分析,來體現或實證小說創作在觀念和美學上所發生的變化。那么,什么是“小說觀念”和“小說美學”呢?所謂的“小說觀念”和“小說美學”,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什么是小說”、“小說怎樣寫”的問題。中外小說創作已經證明,這是一些流動、變化、發展著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時代、不同作家有著不同的小說觀念和小說美學觀念,這才有了中外古今千姿百態的小說創作。所以,探討小說創作,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小說觀念和小說美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