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謝霖 謝靜靜
- 10106字
- 2019-01-04 12:36:03
上篇 馬克思的東方社會非資本主義發展理論
第一章 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
“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具有共同之點”;“他們說不定就會看見這樣的字樣:中華共和國。
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50年1月就對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社會主義前途做出了科學的分析和期待。他們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農村公社生產方式并形成東方社會非資本主義發展理論。1881年3月,馬克思明確提出俄國不要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要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1937年,毛澤東曾預言“中國在將來能跳過資本主義而進入社會主義”,而中國確實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跨越了完整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進入了社會主義。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墒?,對于馬克思的思想理論,對于中國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進入社會主義這個客觀的歷史事實,不少人提出質疑和批判并引發了極大的爭論。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經濟落后的國家不經過資本主義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這種社會主義只能是“烏托邦社會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東方社會發展道路問題的辯論,就提出了這樣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讓我們思考和回答:東方經濟落后的國家在近代為什么未能如西方國家那樣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東方社會的發展是否必然遵循“西方化”的模式走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它們能否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而實現現代化?這三個相互聯系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問題,即東方社會的現代化及其發展道路的問題。我們研究馬克思的東方社會非資本主義發展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要回答這些問題。這就是本書的主題之一。
一 社會主義:中國社會發展的前景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后,1849年8月底,馬克思移居英國倫敦,他和恩格斯創辦《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于1850年1月在漢堡發行。
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寫過許多國際述評,他們在1850年1月31日寫的述評中第一次論述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的變化和中國革命的前途。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英國人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達到了五口通商的目的,成千上萬的英美船只開到了中國,這個國家很快就為英美廉價工業品所充斥;牢固的中華帝國遭受了社會危機,稅金不能入庫,國家瀕臨破產,大批居民赤貧如洗,這些居民開始感到憤懣,并被激怒,進行了反抗,中國面臨著暴力革命的威脅。他們還說:“在造反的平民當中有人指出了一部分人貧窮和另一部分人富有的現象,要求重新分配財產,過去和現在一直要求完全消滅私有制?!碑敃r有一個德國傳教士居茨拉夫“聽到人們在談論社會主義”,說“這正是中國許多庶民近來所宣傳的那一套”?!澳且惶住本褪侵浮耙恢币笸耆麥缢接兄啤?,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共同之點”。
說到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下了一段很重要的話:
雖然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象中國哲學跟黑格爾哲學一樣具有共同之點,但是,有一點仍然是令人欣慰的,即世界上最古老最鞏固的帝國8年來在英國資產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響之下已經處于社會變革的前夕,而這次變革必將給這個國家的文明帶來極其重要的結果。如果我們歐洲的反動分子不久的將來會逃奔亞洲,最后到達萬里長城,到達最反動最保守的堡壘的大門,那末他們說不定就會看見這樣的字樣:
馬克思、恩格斯1850年1月31日即164年以前寫的這篇文章,表達了幾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1840年英國資本主義發動的鴉片戰爭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危機和社會的變革,貧窮的人民要求重新分配財產,要求完全消滅私有制,進行反抗,中國甚至面臨著暴力革命的形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具有的共同之點;并且預言中國社會的變革必將給這個國家的文明帶來極其重要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社會主義和中華共和國?!麄儗χ袊鐣久苄再|的分析是科學的,對中國社會變革的社會主義前途的預言是正確的,對中華共和國的期待也是準確的(只差兩個字,幾乎要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了)。
在1850年1月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談到中國社會的變革和中國革命及其“對文明世界很可能發生的影響”。馬克思在1853年5月20日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中說:中國的連綿不斷的起義——太平天國革命已延續了10年之久,現在已經匯合成一個強大的革命;推動這次起義的毫無疑問是英國的大炮。“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輸入名叫鴉片的麻醉劑。滿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不列顛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馬克思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英國引起了中國革命的時候……這個革命將來會對英國并且通過英國對歐洲發生什么影響?”
恩格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后,他三次評論過這次戰爭。1994年9月下半月他在寫給拉法格的信中說:“不管這次戰爭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點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國整個傳統的經濟體系將完全崩潰。”9月23日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說:“中日戰爭意味著古老中國的終結,意味著它的整個經濟基礎全盤的但卻是逐漸的革命化……”
11月10日在致左爾格的信中寫道:“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舊有的小農經濟的經濟制度……以及……整個陳舊的社會制度也都在逐漸瓦解……資本主義征服中國的同時也就會對歐洲和美洲資本主義的崩潰起推動作用?!?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
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下幾點:
第一,自從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注東方社會問題以來,他們始終從世界歷史的視野出發,從歐洲的社會主義革命與亞洲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相互關系出發分析中國的社會變革和革命運動。
第二,他們關于中國社會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下必然發生“解體過程”,舊的社會制度“逐漸瓦解”,處于“社會變革的前夕”,必將發生“全面的革命”的分析是正確的。歷史表明,中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三,他們對于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前景充滿信心,并且指出了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前途。這是建立在科學分析之上的科學預言。
第四,1857年5月20日,恩格斯在《波斯與中國》一文中充分肯定當時正在轟轟烈烈展開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是“為了保衛社稷和家園的戰爭,這是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人民戰爭”。恩格斯這段話主要是針對英國報刊污蔑太平軍“可怕的殘暴行為”而寫的。恩格斯說:“它終究是人民戰爭。而對于起義民族在人民戰爭中所采取的手段,不應當根據公認的正規作戰方法或者任何別的抽象標準來衡量,而應當根據這個起義民族所已達到的文明程度來衡量?!?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在文章的最后還預言:“中國的南方人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了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img alt="同上書,第23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這是恩格斯在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風起云涌之時對亞洲新紀元的期待。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是“人民戰爭”,并且充分肯定了太平軍對清朝統治階級革命行動的正義性。更重要的是,恩格斯像馬克思一樣,從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革命斗爭中看到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社會主義前景。中國的社會主義正是孕育和誕生于這種農民起義和“人民戰爭”之中的。世界歷史上農民革命運動的平均主義思想——如“等貴賤、均貧富”、“均田免糧”和太平天國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俄國的村社所有制,它們所反映的正是以農村公社生產方式即亞細亞生產方式為特征的東方社會農民生產方式與社會化生產方式即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征,它們有著共同的內在基因,這是農村公社能夠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災難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內在依據。毛澤東說過,“農民則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中國長期的革命斗爭,“主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游擊戰爭”。因此,中國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這個論斷是符合中國的國情的,因而是正確的。中國的農民革命正是通過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這種以“人民戰爭”為基本內容的新形式的民主主義革命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革命發展道路和中國社會主義的一種富有歷史洞察力和遠見的科學分析與預言。
在恩格斯寫了這篇文章以后不過23年,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72年后(不過一代人之久),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標志著20世紀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讓人惋惜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無法看到他們終生期盼的“新紀元的曙光”了。
概括地說,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中國問題全部論述的核心是中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即“中國道路”問題?!爸袊缆贰眴栴}的實質就是東方社會現代化的非資本主義發展。這一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80年代初逐漸形成的。
在中國,很多人(甚至一些很有聲望的著名學者)對“非資本主義發展”這一概念并不了解,他們提出質疑,認為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甚至說馬克思沒有提出過這個概念。我們要在這里告訴大家,這種想法和說法是不正確的?!胺琴Y本主義發展”是一個科學的概念,這一概念正是馬克思本人提出來的。馬克思早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就提出“非資本主義的生產者”這一概念,馬克思在“民族學筆記”(或“人類學筆記”)中說:“在一切實行非資本主義生產并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里,都可以看到高利貸的發展?!?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馬克思還在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書摘要中,把柯瓦列夫斯基所說的阿拉伯人“在資本主義經濟還沒有能夠形成的地方”,改為“在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國家里”
。很清楚,馬克思明確地使用了“非資本主義的生產者”、“非資本主義生產”和“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三個概念?!百Y本主義”與“非資本主義”是對立統一的兩個范疇,既然相互依存就有運動和發展,“非資本主義發展”就是“非資本主義生產和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動”。馬克思所說的“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
,列寧說的“落后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
,說的就是“非資本主義發展”。共產國際領導人(羅易、季諾維也夫、布哈林)都使用過這個概念,斯大林指出“中國走向非資本主義發展,或者更確切些說,走向社會主義發展”
。因此,非資本主義發展就是社會主義發展,對這一概念的科學性不應有任何懷疑。
二 歷史事實: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9年中,中國人民經歷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合侵華戰爭、邊疆危機和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和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一系列帝國主義慘絕人寰的野蠻侵略、掠奪和屠殺;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國民黨22年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失敗,證明在20世紀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不可能發展資本主義,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而只能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系統地論證了中國“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實現社會主義的前途”的道路;1937年毛澤東在和尼姆·韋爾斯(Nym Wales)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在中國,有無產階級領導,“中國在將來能跳過資本主義而進入社會主義”,“從整個世界的形勢來看,中國具有不經過資本主義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我們的結論是:中國可以避免資本主義而直接實現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革命戰爭,創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理論,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避免了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前途。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跨越了完整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進入社會主義,這是繼俄國十月革命之后的一次具有世界意義的“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的歷史性飛躍,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東方社會非資本主義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發展和證實。
三 爭論焦點:東方經濟落后國家是否必須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才能進入社會主義
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這種歷史性的飛躍,很多人是不理解的,是質疑和反對的,對于中國跨越資本主義“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總是耿耿于懷,認為“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這種觀點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邁斯納(Mauric Meisner)。
美國的邁斯納教授于1982年出版了《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主義》一書。這本書的主題就是要論證毛澤東思想是民粹主義和烏托邦社會主義,從而“背離”了馬克思主義。他在書中廣泛地應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大量引證馬克思、列寧和俄國民粹派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述作為參照系評論毛澤東思想。他力圖把毛澤東思想與19世紀上半葉的俄國民粹主義等同起來。他認為,毛澤東高度評價農民階級的革命作用,從農民階層中“尋找社會主義的源泉”,“對人民潛力的特殊信賴”是一種“民粹主義觀點”。他還說,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和民粹主義結合起來”,在1927年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這種民粹主義傾向更加顯著”。他力圖用馬克思關于西歐社會發展的某些論斷作為尺度來考察和規范東方社會的發展,把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發展塞進西方社會發展模式中去,力圖證明毛澤東關于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是一種“烏托邦社會主義”。他認為,毛澤東“試圖在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最終將會發現,它是徒勞一場”;“一個早產的社會革命(在資本主義生產力充分發展起來之前發生的社會革命)充其量是徒勞的,甚至可能會造成歷史的倒退”。他說:“社會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他把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一系列正確的理論和實踐都說成是“烏托邦社會主義”,“體現了……烏托邦社會主義特點”,是“完全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更加非馬克思主義的觀念”,而且指責毛澤東“背離馬克思主義”。
邁斯納認為,社會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即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國家,是不能建成社會主義的,如果建設社會主義也只能是一種“烏托邦社會主義”,只能是“徒勞一場”,“會造成歷史的倒退”。其實,這種觀點并不新鮮,第二國際的機會主義和俄國孟什維克早就宣傳過俄國經濟文化落后,還沒有從資本主義學校“畢業”,沒有實現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邁斯納只不過重復了這些觀點而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陀^事實和實踐早已證明邁斯納這些說法的錯誤,不過,他提出的許多理論問題——比如“社會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毛澤東思想與俄國民粹派的關系等,是應當認真辯論清楚的??墒?,在中國學術界對邁斯納的錯誤觀點一直沒有做出認真的分析批判。
邁斯納只是出于誤解,沒有正確地理解馬克思關于東方和西方社會發展的理論,但沒有批判馬克思的所謂“錯誤”。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晚年設想和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討論中,很多人就把批判的矛頭直指馬克思,提出一系列錯誤的觀點,他們不反省自己的錯誤反而指責馬克思的“錯誤”。值得注意的有以下這些:
1.資本主義必經論
有人認為,事實上西歐的無產階級革命沒有發生,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來臨也比馬克思、恩格斯預期得要晚一些,俄國農村公社沒有得到挽救,“因而二位導師關于俄國農村公社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直接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設想也就沒有實現”?!安活欛R克思、恩格斯所作設想的一系列附加條件,片面地引證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俄國農村公社的論述,論證‘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也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img alt="趙家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我在1992年就質問過:“難道只有論證這么一個觀點——‘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就不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是‘科學’的嗎?”這是一個涉及問題核心和實質的質問,作者至今沒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如果要如實地回答,就只會暴露其邏輯上的荒謬和政治上的錯誤。
2.資本主義文明方向論
有人認為:“馬克思晚年這一設想的幾點理論依據在今天看來似乎越來越不完善”,“歷史已經證明它在很多地方是不完善的。馬克思這一預言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迫切的社會使命的系累,是一種主觀情緒的直接產物”。作者還說:“在所有制形態的更替上,他[指馬克思]的一種所有制向另一種所有制,一種公有制向另一種公有制的直接過渡理論,在今天已不再是個值得再商榷的論題了”,“其間的直接過渡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作者還提出這樣的問題:“農村公社的發展是否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資本主義是否必然滅亡,似乎已沒有必要討論了。”“資本主義世界……仍然代表了人類文明的方向”。作者還說:“東方世界的一些國家也并沒有走跨越‘卡夫丁峽谷’之路,而是踏進了資本主義的門檻,即使是踏上了社會主義的國家,其所有制的改造工作仍然未完成?!?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這些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這些歷史事實,是需要認真辯論清楚的,以便弄清楚究竟誰的觀點才是“主觀情緒的直接產物”。
3.資本主義普遍性歷史品格論
有人認為:“一個具有矛盾意義的現象是,到了馬克思的晚年,他竟然懷疑起資本主義歷史階段存在的普遍性品格了。”作為證據,作者引用了馬克思1877年給“祖國紀事”的信,并說在這里馬克思找到了他與民粹派分子米海洛夫斯基之間的“契合之處”,“走進自相矛盾中去”。他還引用1881年馬克思給查蘇利奇的復信和1882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俄譯本第二版所寫的序言,說馬克思明確地肯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超越”,“落后的原始的農村公社,即是共產主義建立的起點”。他把馬克思晚年歷史觀的重大發展歸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普遍性歷史品格的失落”,認為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三個缺環”之一。
4.直接過渡的假定條件論
有人認為:“馬克思所提出的俄國公社向高級的共產主義公有制直接過渡的道路是以假定的條件為基礎的,即如果俄國公社不繼續遭到1861年所開始的破壞,它就可以直接向高級形態的公有制過渡”。認為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從理論上說同樣適用于西歐”。作者認為,“馬克思為俄國農村公社所設想的‘直接過渡’的道路,即使在俄國也沒有成為現實”,因此俄國十月革命沒有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其主要論據有兩條:一是俄國革命“沒有發生”;二是俄國農村公社“所存無幾”。
5.馬恩分歧論
美國學者諾曼·列文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某些問題的不同分析和提法,竭力宣揚他們之間的“差異”和“分歧”,說馬克思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辯證論者,多線論者,而恩格斯則是“機械唯物論者”、單線論者,甚至是“修正主義者”和“庸俗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列文1975年出版的一本書——《悲劇性的欺騙》,其副標題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美國人唐納德·凱利強調恩格斯對馬克思的“修正”,認為這正是馬克思留給恩格斯的一條繼續前進的道路,還說什么馬克思是他自己的第一個“修正主義者”。英國學者霍布斯鮑姆也認為,在俄國農村公社的性質及其發展問題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是不同的、對立的,在他看來,這與恩格斯在1894年1月所寫的《“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中“討論同一論題時鮮明而光輝地恢復馬克思主義基本傳統——以及恢復支持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的行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
6.東方國家早已進入資本主義論
有人認為:“東方跨越論既不是馬克思的晚年思想,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弊髡咭辉俾暦Q:查蘇利奇向馬克思提出的問題和馬克思的復信及其草稿中回答的問題,都圍繞著“農村公社可能的命運”問題進行探索和論述的,決沒有把這種探索看作是對“東方國家走向未來新世界的具體道路”的探索的意思。作者的核心思想是這樣一段話:“馬克思所說的‘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很顯然,是指俄國的農村公社,而且僅僅是指這種公社中的‘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或土地‘公社所有制’形式,而不是指俄國或整個俄國社會,更不是指東方社會?!边@是作者否定馬克思觀點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論據,實際上是說,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而俄國社會和東方社會不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還把這說成是馬克思的觀點。作者還竭力宣傳東方國家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并以此作為重要論據來否定馬克思關于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思想。他說:東方一些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前,就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方式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其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經濟卻占據著主導地位,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舊中國,“雖然資本主義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不大,1936年10.8%,到1949年也只上升到17%,但在舊中國內部它卻是新的、決定整個國民經濟命脈的經濟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了舊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資本主義”的觀點并最終把舊中國歸結為資本主義社會。他認為:“半殖民地的另一面是半獨立,半封建的另一面便是半資本主義”;“既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那么在實際上也就是半資本主義半獨立社會”;“半資本主義半獨立社會”也就是“資本主義沒有充分地、獨立地發展的社會”。通過這一套文字游戲和邏輯推演,他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成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么一套觀點不過是1920—1936年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中托洛茨基、拉狄克、陳獨秀、嚴靈峰和任曙等托派分子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翻版和改裝而已。
馬克思的“人類學筆記”(又稱“民族學筆記”或“晚年手稿”)于1985年12月在中國翻譯出版(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后,在中國學術界引起了研究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熱潮,馬克思關于東方社會非資本主義發展理論成了爭論的主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這場辯論,其爭論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觀點分歧之大、不同觀點對立之尖銳,堪與20世紀20年代以來五次世界范圍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的辯論和三次世界范圍的異化概念辯論相比,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關于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辯論說明了一個問題,即馬克思的思想確實觸及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問題和東方社會發展的歷史命運。這是人們至今仍然熱切關注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一切爭論都歸結到這么一個問題:東方經濟落后的國家是不是必須經歷資本主義才能建成社會主義?如果說“必須經過”,那么怎樣解釋中國跨越完整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了社會主義和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取得了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事實?如果說“不必經過”,那么怎樣解釋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五階段的理論?有人說這里存在著一個“理論悖論”。一切爭論都來自這個“悖論”。從邁斯納以來,幾乎所有參與這場辯論的人都沒有走出這個“悖論”,也沒有解析這個“悖論”。
馬克思關于東方社會跨越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問題,確實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世紀難題”。我們只有重新研究和思考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論才能破解這個難題和“悖論”。我們應當客觀地分析、研究和批判邁斯納和魏特夫等外國學者的觀點,但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對這個與我們的歷史命運休戚相關的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應當承認,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某些方面,我們落后于國外。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和異化問題的大討論、大辯論,中國學者基本上沒有參與。在世界范圍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辯論中,我們要參與,要有話語權,要有“中國聲音”,要敢于面對國內外對馬克思主義的挑戰。對邁斯納、魏特夫等人的那些有代表性而影響又極為惡劣的錯誤觀點,不能沉默,不能“和平共處”,要表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我們過去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對邁斯納、魏特夫等人的錯誤觀點,沒有展開深入的、富有成果的分析、研究和批判,這也說明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我們還很落后,拿不出像樣的成果亮相國際論壇。我們要在對國內外錯誤思想的批判中加深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論的理解、認識和研究。經過了“文化大革命”,有的人可能對“批判”一詞很反感,一提“批判”就與“文化大革命”中極“左”的“大批判”聯系起來。這是誤解。我們所說的“批判”是馬克思所說的那種“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批判,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馬克思說:“我們的批判恰恰接觸到了本世紀所謂的that is the question!(問題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img alt="同上書,第45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0561/10797206803791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56405-NPyDzEnH8kFJOiGE1KvuXZrOFRPQdf7N-0-f8b078e7ccc2cf32cc0428726e8c6b6f">馬克思所說的他那個世紀所謂“問題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是什么?是15世紀以來勞動與資本的關系及其歷史性的轉化:勞動異化為資本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我們這個世紀所面臨的問題的中心是什么?是揚棄資本向勞動的再轉化,即揚棄資本的異化性質和形式轉化為勞動的新的社會形式即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就是在世界范圍內的非資本主義即社會主義的發展。這是繼勞動異化為資本以后的一次更偉大的質的飛躍。馬克思關于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思想,以及國內外學者的那些錯誤觀點就觸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和世紀任務,涉及東方和西方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道路問題的理論是非。我們要以馬克思那種“要揭露舊世界,并為建立一個新世界而積極工作”
的精神,批判那些形形色色的錯誤觀點,在批判中提高我們對馬克思思想理論的認識,從而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認識“中國的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邁向21世紀現代化世界歷史進程的戰略高地,迎接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期待的亞洲社會主義“新紀元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