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培育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 張勤
- 5417字
- 2019-01-04 12:31:08
1.3 關鍵概念的闡釋
1.3.1 志愿者
志愿者(volunteer)又稱志愿工作者,通常是指不為追求物質報酬,出于自由意愿,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別人的人。志愿者一詞來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為“意愿”。對于這一概念在學術討論與實踐應用中具有不同的釋義。我國大陸和港臺地區由于對“volunteer”的譯法不一致而有所不同,我國大陸地區一般稱為志愿者,香港稱為義工,臺灣地區稱為志工,但實質內容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認為,志愿者是指不為追求物質或利益,而主動奉獻自身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別人的人,為推動社會發展與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中國共青團中央于2006年制定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做出了包容性很強的界定:志愿者(volunteer,也稱志愿人員、義工或志工)是指不以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利用自己的精力、專長、技能等,自愿去幫助社會及他人為其提供服務的人。聯合國將其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
。根據目前國內的現實情況具體來說,志愿者是指自愿參加相關公益組織,在自身能力或條件許可的前提下,不為追求各類物質利益及不求回報的前提下,有效發揮并運用社會資源,為了幫助有一定困難的群體或個人,志愿貢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開展符合現實需要的公益性的服務活動,并掌握一定技能和專業的、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人。志愿者行動的出現可以說是自古有之,遠古時代的贈醫施藥可被視為一種志愿者行動的雛形。西方志愿者制度的確立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福利主義的抬頭,而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基于羅馬時代的博愛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責任及救贖觀念,透過義務工作表現出人性的愛及弘揚宗教的善性。而現代社會中的志愿服務或志愿者行動,是彌補政府與市場體制的不足,為一些特殊群體或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和幫助的行動。
本研究在使用“志愿者”一詞時,亦與志愿者組織、志愿服務、志愿精神等同用。亦即志愿者發揮作用依靠“志愿者組織”,從事服務被稱為“志愿服務”,所秉持的精神為“志愿精神”。
1.3.2 志愿者組織
志愿者組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志愿者組成的從事志愿服務的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是志愿服務的組織者和承擔者。志愿者組織可以根據是否依法登記注冊分為正式的志愿者組織和非正式的志愿者組織。正式的志愿者組織是指依法注冊登記,在政府部門有一定備案的志愿者組織。非正式的志愿者組織是指沒有進行注冊登記、在政府部門也沒有備案的志愿者組織。
志愿者組織的目的不是物質利益的追求,雖然它可以創造利潤,但獲得的利益必須用于組織使命所規定的工作,而不能在組織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參與者中進行分配。同時,志愿者組織還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社會性,它在參與組織的服務活動和管理中都表現為志愿行為,并且指向的是服務于社會公益事業。
1.3.3 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voluntary service)是指不以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基于幫助他人的動機,而自愿、無償地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知識、技術、技能等,以造福他人、提升個人精神價值、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的行為。它源于慈善,但它提供的主要是非金錢的幫助。志愿服務具有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等特征。
志愿服務活動自古以來即存在于人類社會,原始部落與農業社會的慈善、博愛、利他的互助活動與現代的志愿服務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凡是一個人本著濟世救人的胸懷、舍己助人的意愿,貢獻自身的經驗、時間、技術、勞動、心智等而不求報酬,只表達對同胞的關懷,滿足他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支持,這些活動皆可視為志愿服務。志愿服務人群,意愿貢獻時間、才能,參與社會服務活動,而未接受服務報酬。同時,志愿者本著自我意愿與樂趣,基于自發與自覺的動機,為協助他人解決生活困境,為社會的公益活動,為社區的和諧生活創造美好的環境,不求名利,積極參與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愛心服務活動,以獲得自己心靈滿足與精神快樂。現代志愿服務是推動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公共衛生、醫療保健、社會教育、社會公平、環境保護、社區發展與人權運動的重要先驅。
志愿服務在社會發展與建設中能夠改善人們之間的友善關系,促進社會進步與文明并凸顯出積極的社會效益而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及政府的重視與社會的認同。目前,許多國家的志愿服務組織活動規范、運行有序,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具有良好的社會基礎。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國際影響的運作機制。各個國家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進行公民文化的教育、公民意識的培養和維護社會穩定。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這些國家加強對公民的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幾乎家喻戶曉。志愿服務意識為大多數公民所接受,把社會公眾普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變為社會公眾普遍接受的一種自覺行為。國外志愿服務的主要形式有:專項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和專業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和社區性的志愿服務工作。其發展呈現出五種趨勢:一是志愿服務活動向法制化方向發展;二是志愿服務活動向政府化方向發展;三是志愿服務活動向機制化方向發展;四是志愿服務活動向全民化方向發展;五是志愿服務活動向社區化方向發展。
1.3.4 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基于自覺的一種行為,在自愿的前提下,不以追求物質利益而積極參與關愛社會、關愛他人,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社會服務的行動中,廣大公眾參與社會服務的一種重要的信念,也是促進公民社會和建設公民社會組織的重要形式。
關于志愿者精神,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明確提出:“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志愿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這里明確提出了志愿精神的內涵與本質,揭示了志愿精神應有的價值,志愿服務的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表明了人們對志愿者服務的贊美和期待。
奉獻
奉獻:“奉”,即“捧”,意思是“給、獻給”; “獻”,原意為“獻祭”,指“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奉獻,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獻”,即不圖利益和回報地付出。這種奉獻精神是崇高的,它是志愿服務精神的核心精髓。志愿者在不為報酬、不為名利、不為利益的情況下參與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活動,這些都展現著崇高的奉獻意識與精神。
友愛
友愛是指沒有國度、民族、性別和年齡等差別的限制,彼此以“朋友”“伙伴”相稱,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幫助和志趣相近的人際關系雙方或多方,在相互交際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的親切的情感。志愿精神倡導與人為善、欣賞他人、有愛無礙、平等尊重,這就是友愛精神。志愿者之愛跨越了國界、職業和貧富差距,是一種沒有文化差異,不分種族、政治及宗教信仰,無論高低貴賤的平等之愛,它讓社會充滿相互信任的陽光般的溫暖。
互助
人類社會中跨越種族、國籍的國際互助越來越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的認同。志愿服務所具有的志愿精神是深刻的,它提倡“關愛他人、助人自助”。志愿者在憑借自己的勞動、智慧、愛心在幫助他人,開展各類服務活動時,為了使那些處于困難或危機的人們盡快擺脫處境,他們以真誠、友愛的精神喚醒人們內心的善良和仁愛,使他們付出的真心,能夠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走出困境,自強自立,重樹生活的目標。受助者獲得了幫助后,也將投入到關愛社會、幫扶他人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這里蘊含著豐富的志愿者“互助”的精神。
進步
指人或者事物向上或向前發展。引申為適合時代要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志愿者通過參加志愿組織與志愿服務活動,在共同的服務中體驗助人的價值,也獲得了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價值,具有特殊的成功心態。尤其是青年一代,在參加志愿服務中,獲得了在職業中難以得到的“非正式組織”成功感;有利于培養自信、自尊心理,敢于參與社會事務,在參與中不斷得到進步,同時也在不斷地促進社會的進步。正是這種精神在不斷促使人們甘心付出,追求社會和諧之境的實現。
1.3.5 可持續發展
所謂“可持續發展”亦稱永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原意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需求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初于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提出,這次會議聚集了全球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自此以后,各國致力界定“可持續發展”的含意,涵蓋范圍包括國際、區域、地方及特定界別的層面,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人類對發展的認識深化的重要標志。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關于人類未來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就是要在“不損害未來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前一代人的需求”。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報告分析提出,過去我們關心更多的一直是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而現在我們已經感受到生態的壓力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保持資源和環境永續利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三方面的內容。
志愿者及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是針對目前志愿服務發展的階段化、運動化趨勢而言,當前大多數志愿組織及志愿服務工作的基本做法是上級下達任務,下級接受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其中缺少協調和溝通,缺乏宣傳和動員,社會公眾參與不足,這種以任務為中心而并非志愿者活動為中心,與志愿者的需求相脫節。可持續發展,最初來自并運用于經濟、生態和社會等的可持續發展,注重社會、經濟、文化、資源、環境、生活等各方面協調“發展”。志愿服務的公眾參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因此,可持續是志愿服務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志愿服務發展的目標和行動,必須有廣大社會公眾的積極認同、廣泛參與、全力支持。志愿者及志愿服務本身是一種自發的、無私的、奉獻的過程,是一種純精神層面的指導行為,也是自覺自愿的過程,這種行為一旦成為一種純粹的組織任務行為,就不能保證志愿服務本身的主動性、積極性、持續性。
從目前中國志愿服務的現狀看,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確實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對志愿精神缺乏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缺乏自愿性與自主性,影響志愿服務持續性發展;志愿服務培訓制度缺乏系統化。在志愿服務實踐過程中,志愿者的培訓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系統化;志愿服務實施缺乏規范化與持久性。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起步較晚,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建設也不健全,與志愿者相關的法律、法規非常少,這些均成為制約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困境。現實中一些大型的賽事志愿活動、事前進行廣泛的社會動員、層層選拔、集中培訓、聲勢浩大,賽會一結束,便銷聲匿跡,志愿者服務也就告一段落;還有學雷鋒活動也依然如此,每年到了3月5日,都會涌現出大批學雷鋒志愿者走上街頭做好事。但持續的時間不長,短暫的喧囂很快歸于平寂,于是有了“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這樣的說法。曾經鼓舞和激勵幾代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帶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感動還是一種形式主義,不能使雷鋒精神淪落為紀念日里才呈現出來的“節目”;另外,還有當前我國志愿服務領域比較集中的,主要以扶助弱勢與公益事業為主,具體包括“一助一結對服務計劃”“扶貧接力計劃”
“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保護母親河綠色行動營計劃”
“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一大批具有品牌效應的重點服務項目。近年來,還拓展了援外志愿服務項目,實現了志愿服務“走出去”的戰略目標,繼續推進志愿服務項目和工作品牌。但這些服務項目得到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建立一些相應的機制,依托各類志愿服務陣地孵化培育一批社會自組織,全面提升社會資源整合力度,推動形成一批立足民生、服務民生的志愿服務項目。可持續發展要從政府培育、社會認同、志愿組織及志愿者等幾個方面進行制度與機制的建設,方能對公共服務體系起到補充、整合和協調的作用,具體包括組織體系建設、基地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項目運作建設、品牌建設等整個管理體制要做制度性的設計。
社會建設進程中政府培育志愿組織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志愿服務組織的培育,要界定好對志愿組織的權利界限和管理界限,政府雖然不去直接運作志愿組織,但必須通過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發揮,通過加強政策引導,整合社會資源,強化專業訓練,鼓勵和引導志愿組織去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志愿服務事業規范化、專業化、可持續發展。
因此,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志愿服務法制化機制,建立可持續的管理服務機制。也就是要有一套完備的設施,如志愿服務相應的軟硬件設施,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檔案與服務對象檔案,通過“一助一結對”的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服務機制;具有一支自愿奉獻精神的穩定隊伍,建立相應規范的招募、培訓、激勵、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運行與管理的機制,形成志愿組織總隊-分隊-站-基地-志愿者之家-陣地建設等不同的組織結構,完善的法律規范和政策建設,具有健全的志愿服務活動陣地、辦公用房、配套設施、器材等;統一志愿服務標識和證件,注冊登記工作要與志愿者的招募、培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相結合,充分發揮注冊志愿者的應有作用。充分運用可持續機制服務各類國際性、全國性、地方性會議、展會、賽事、社會關注熱點問題等有利契機,積極推進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工程建設,多方凝聚廣大志愿服務團隊力量,努力實現志愿服務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可持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