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研究
- 崔峰
- 1734字
- 2019-01-04 12:34:52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本書以全球通史的視野,從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角度出發,以鳩摩羅什來長安傳教事件為線索,以所傳佛教在中國內地發展的不同命運和走向為考察重點,來研究古代的印度佛教成功傳入中國,并最終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歷史,從而審視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區域之間文明交往中的作用和特點,認識其背后的原因。
2.突出問題意識,用問題貫穿論證,用論證解讀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始終圍繞并貫穿四個問題來展開:一是為什么大乘佛教能成功傳入中國?二是它又是怎樣傳入的,傳入的途徑是什么?三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是怎樣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和被改造的?四是為什么佛教能成功與中國本土文化達到最后的融合?
3.采取動靜結合的考察思路,沿著“淵源—輸入—選擇—吸收—創新(改造)—融合” 的發展過程,來考察印度佛教進入中國并成功發展的歷史現象。
4.突出創新意識。由于鳩摩羅什研究成果的豐富,本書的論述不能只是簡單地總結和加工,也不能一味地敘述歷史發展的事實和追求線索的暢通,這樣會失去研究的價值從而變得平淡和平庸起來。要在追溯歷史的同時,去偽辨真,認真考察和還原歷史的真相;同時善于比較,分析推理,深挖背后存在的原因。努力修正過去的某些偏頗、錯誤的看法,尋找更加真實的歷史規律和現象。
本書首先對鳩摩羅什傳教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前提進行必要的回顧和分析。它既包括當時印度佛教發展的背景,也包括西域佛教發展的背景。印度佛教發展過程中,北印度地區貴霜王國時期的大小乘佛教發展、傳播是考察的重點,因為這是鳩摩羅什大乘佛教思想的起源和中國大乘佛教接受的前提條件。該時期西域的佛教無不受到貴霜國和罽賓地區的影響。而它們的影響卻歷史性地出現了新疆南北兩條路線的不同,通過考察這種不同,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當時佛教在西域傳播的特征。
其次,考察鳩摩羅什來長安傳教譯經的活動。魏晉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又是鳩摩羅什成功傳教的土壤。這份土壤能不能接受和適合鳩摩羅什的所傳佛教,是我們應該探究的內容之一。通過對當時國內佛教發展的狀況和各種因素的深入分析,我們力圖找到大乘佛教和中觀理論體系在中國內地得以扎根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論述鳩摩羅什入華傳教事件的發生過程。當時的長安傳法引起了中國的普遍重視,不分國籍和地域,南北千余僧人聚集長安聽法學法。這也是鳩摩羅什譯經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鳩摩羅什從印度的罽賓學習佛法,其父親又是印度籍人,在他的身上表現有印度文化對他的影響。從不同的方面梳理鳩摩羅什的這些思想,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印古代佛教觀念和文化的異同。
鳩摩羅什傳播的印度佛教思想和佛教經典,給中國內地佛教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反響。這些影響有短暫的也有長遠的,而且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影響。考察這些反響,成為考察印度文化進入中國文化后的演變過程的重點任務之一。本書從三部分深入論證。這三部分都是從中印佛教發展對比的角度來分析的,從而可以更好地揭示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發展軌跡和差異。第一部分是鳩摩羅什所傳般若思想對中國佛教哲學的影響。第二部分是所傳大小乘佛教對南北朝以降諸宗學派思想理論的影響。第三部分是鳩摩羅什所傳佛教經典對我國中古時期民眾信仰方面的重大影響。在主信仰領域,流行的佛典幾乎都是他翻譯的作品。本書考察的重點是《法華經》的觀世音信仰,《阿彌陀經》的西方凈土信仰,《彌勒下生經》和彌勒信仰以及《維摩詰經》信仰。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建立起鳩摩羅什傳法譯經對中國佛教發展影響的概況,同時也為了解印度佛教進入中國后,如何實現與本土文化結合所走過的中國化過程奠定了基礎。
最后,總結分析和升華。首先對鳩摩羅什內地傳教作出一定的歷史評價,然后對其在中國不同的命運和道路作出總體性分析,并對其域外思想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使文章得到延伸。最后從文明交往的角度,去發現和認識鳩摩羅什傳教譯經所體現出來的中印古代兩國文明交往的特點和給我們現代的啟示。
(二)研究方法
本書嘗試從跨學科的視角進行實證研究中的案例分析,涉及宗教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努力體現交叉學科在解釋力上的綜合優勢。采用文獻、考古資料相結合的方法和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的方法。文獻考證的方法就是結合各種歷史文獻資料及其他證據考察佛教傳入中國發展過程中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