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下的恥感倫理研究
- 章越松
- 5741字
- 2019-01-04 12:31:38
三 恥感倫理:社會道德生態的脈象
(一)社會道德眾生相
“這是最好的時候,這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英國作家狄更斯《雙城記》的開篇之句以極其形象、生動的語句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圖景,揭示了社會轉型下諸多社會問題。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狄更斯的描述卻如魔咒一般,死死箍住我們這個時代。不置可否,時下的中國是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但好像并不是社會矛盾最少的時期;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但好像并不是執政黨和各級政府意見最少的時期;是執政黨創造成就最大、事業最輝煌的時期,但好像并不是威望最高的時期。于是,有人用“這是最好的時候”來點贊,有人用“這是最壞的時候”來貶損。這種相左的看法之所以并存,乃是與我們經歷并正在經歷一個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大時代息息相關的。
就本質而言,社會轉型與以人的發展為最終目的的社會變遷和發展相一致,但也應看到,轉型對當下的影響已經觸及歷史和現實的深處,其帶來的掣肘使整個社會的價值選擇呈現多元化趨勢和個體個性權益充分張揚,各種價值觀交織碰撞,每個人都在強調自己的權利,打開各種媒介,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一幕幕無恥現象不斷地上演,頻頻觸及社會倫理道德底線。
湖北“撈尸索錢門”。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荊州寶塔灣地帶,2名少年不慎落水。為了營救落水少年,湖北長江大學10多名大學生手拉手撲進江中營救,前面有2名同學的手松開了,“人鏈”斷開處的前9人一下子落水。經援救仍有3名大學生不幸遇難。事發之后幾十分鐘,2只打撈船向寶塔灣開來。打撈船開口:“長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幾個人我們靠什么掙錢啊?活人不救,撈尸體,白天每人一萬二千元,晚上一萬八千,一手交錢一手撈人?!碑敃r,趕來的老師所帶現金不夠,要求先撈人,剩余的錢隨后補上,但打撈船船主不干。其間有女同學“跪求”打撈船船主盡快救人,但對方就是坐在船上不動。無奈,師生們掏出身上所有的錢,湊了4000元交給對方,撈尸者才開始打撈,同時揚言:“錢不到位的話,只打撈一個。”有的目擊者還現場拍下照片為證:畫面上,被打撈上來的一具大學生的遺體被繩子綁著,大半個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襯衫的老年男子,一邊拉著綁尸體的繩子,一邊擺手和岸上的師生談價要錢,表情木然。撈尸者就干脆坐在船上等著學校領導派人回校取錢。打撈3具遺體,撈尸者前后一共收取了3.6萬元。
佛山“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17時25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黃岐鎮廣佛五金城發生一出慘劇,行走在巷子里年僅2歲的女童王悅(乳名“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貨柜車碾過。在事件發生的前幾分鐘,曾有18位路人走過,或視而不見,或看兩眼后離開,最后,一位拾荒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事件披露后,國內外眾多媒體進行廣泛報道,引來了輿論對中國國民素質現狀的質疑。日本的朝日電視臺曾在一時政節目中,用了2分鐘的時間,還制作了不少圖板,來解釋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涉及的中國社會的道德問題。美國Channell電視臺特地做了關于“小悅悅”事件的專題片,以相當大的比重抨擊了見死不救事件在中國的發生。針對“小悅悅事件”,廣東官方明確表態,譴責見死不救的行為,表示這一事件折射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嫖娼門”引出的爭論。某知名藝人嫖娼被抓后,被拘新聞曝出后,引起網友的熱議。在某網站發起的“×××被曝嫖娼被拘留,你怎么看”的網絡投票吸引了近18萬的網友投票,其中有六成多網友認為“單身男人、可以理解”。如,網友“包子飛y”說:“沒老婆,沒情人,一個大男人總有七情六欲,他沒有去強奸,也沒有去和某女星開房勾搭,而是很負責地,用自己賺的錢,去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我覺得他很好了,真的。賣的人也需要錢,他也是需要解欲,兩相情愿,合情合理。為什么不好?”無論從哪方面講,不能因為是名人就可以對嫖娼這種行為進行寬容與支持,這不僅違法,而且也有違社會倫理道德。嫖娼違背公德,是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質疑的。對此,支持與點贊的行為只能說明其價值觀已經產生了錯亂,不僅缺失了反思精神,而且降低了道德標準。在價值觀多元化時代,法律底線不能突破、價值觀不能亂這兩個原則是必須被主流輿論所堅守的。
黑心“撈尸者”、默默行走的“路人”、跟帖的網友,雖然只是社會千姿百態中的一種,但所反映的卻是我們這個不斷發展的社會中最關鍵的道德品質。雖然這樣的案例過于極端,但卻是不爭的事實。這說明什么?只能說明價值觀出現了問題,是非混淆、善惡不分、誠信缺失、榮辱顛倒。深而究之,恥感倫理的喪失已成為社會亂象叢生的根源之一。社會轉型期,隨著社會倫理和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嬗變,恥感倫理不僅關涉社會倫理的價值取向和個體道德發展,而且關涉個體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國民整體道德素質的提升。澄清和探究恥感倫理問題,對于社會轉型下構建人們的精神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通過對恥感倫理問題的探討,不僅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倫理學研究的視野與內容,而且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研究,有助于破解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道德生活領域的失序現象與道德精神斷裂問題,為建立起一個行己有恥的完善道德人格與風尚清明的良序社會提供理論支撐。
(二)恥感倫理研究的現狀與思路
傳統文化非常注重恥感倫理在指導和制約人的行為、引導社會風氣、治理國家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兩千多年來,“恥”作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積淀于人們的思想深處。當下國內學界關于恥感倫理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關于恥感的含義。何懷宏通過對底線倫理的論述與反思,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適用于所有人的底線倫理,這在某種程度上隱含了恥感倫理是一種底線倫理;高兆明從恥與恥感的區分入手,認為恥是以否定性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內在規定性,恥感則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是主體的自我意識和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
吳潛濤等人認為恥感是個體的自我意識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的一種特殊體現,其本質屬性是個體道德良心發生作用時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
楊峻嶺等人認為恥感具有自然恥感與道德恥感、自律恥感與他律恥感、先恥感與后恥感、個體恥感與群體恥感、德恥感與才恥感等基本樣態。
社會轉型下的恥感問題日益凸顯,對恥感問題的研究不能僅從道德意識層面出發,而必須基于倫理層面。
二是關于傳統文化的恥感資源及其現代價值。樊浩認為無論在儒家還是法家的道德體系中,恥感都歷史和邏輯地具有基礎性的哲學地位,恥的社會文化意義在于從“免而無恥”到“有恥且格”;高春花認為恥感文化具有豐富的道德價值,在完善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治理、優化社會風氣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功能。
三是關于當下社會恥感倫理缺失的原因。余治平認為工業化、現代性對恥感倫理的破壞造成“有德性的生活”被邊緣化,助長了人心恥感的消退;此外,許多學者認為市場經濟的利益導向、傳統文化的割裂、社會轉型期道德評價標準的混亂等是恥感倫理缺失的原因。其實,恥感倫理在當下引起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社會轉型過程中新媒體對恥感問題的放大效應。
四是關于恥感倫理教育的方法。學者們的意見較為趨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挖掘傳統道德資源,加強以德修身,完善社會機制,凈化社會環境等方面。
已有的研究初步厘清了恥感倫理相關的內容,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從現狀看存在兩點不足:在研究內容上,現有研究較多地涉及恥感倫理的相關理論內容,缺少對社會轉型視域下恥感倫理的境遇、主要內容、構建的方法論原則等問題的論述;在研究方法上,學理性分析居多,缺乏用學理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社會轉型期恥感倫理問題作整體性評估。
我們總是置身于一定的問題域來思考問題或提出問題的。從目前研究趨勢看,對恥感倫理問題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概念范疇的研討和理論體系的建構,而必須以社會轉型對人們的物質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世界的影響為背景,以“什么是恥感倫理、怎樣建設恥感倫理”的這個主題,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多樣化思潮的重大課題與任務,探討社會轉型下的恥感倫理問題。從歷史與現實視角看,對恥感倫理內容的挖掘及其價值彰顯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仍有很大的理論拓展空間。
首先,恥感倫理與社會轉型的關系問題。恥感倫理的缺失是傳統文化式微所致抑或道德滑坡使然?其實,就人類發展的整體而言,社會道德是不斷進步的,不同時期的恥感倫理雖會有些變化,但不應也不會衰落,相反,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轉型這個特定時期,卻存在著歷史與倫理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說,恥感倫理問題的凸現并不僅僅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道德層面失落的問題,而是伴隨社會轉型必然出現的一種現象。當下社會轉型引發了整個社會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劇變,必然帶來價值觀的沖突與矛盾,以致出現道德滑坡、行為失范、價值迷茫、信仰危機等現象,這種榮恥顛倒狀況不斷挑戰社會的底線倫理,恥感倫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時,新媒體資源的出現,也把處于社會轉型下的恥感倫理問題不斷地放大,進一步造成社會道德水平狀況惡劣的失真現象。所以,有必要對恥感倫理及社會道德水平狀況作整體性評估。恥感倫理問題是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發生的,具有鮮明的社會轉型期特征。恥感倫理的缺失既有來自傳統倫理主體地位喪失、道德教育失誤、社會機制不完善、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客觀因素,也有來自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個體道德意識淡薄化等主觀因素。在此,政府官員腐敗、企業誠信缺失和社會公德失范等恥感倫理問題尤為值得警惕,因為這關涉執政黨的長期執政和社會穩定的問題。
其次,“什么是恥感倫理”的問題。“什么是恥感倫理”指的是恥感倫理理論體系的框架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恥感倫理的基本理論。對恥感倫理的探討不能只停留在描述倫理學向度的事實性現象,必須尋求恥感倫理中應然性的道德問題,即必須從實然與應然層面進行思考,這是研究恥感倫理的其他理論問題的前提與基礎。在恥感倫理的基本理論問題中,恥感倫理的本質是核心,因為恥感倫理的屬性、形式、結構與功能都圍繞著本質而展開的。從屬性看,恥感倫理是個體自律的道德心理機制,研究方法則涉及現象學;從類別看,恥感倫理既是一種底線倫理,這種“底線”來自心理契約內涵的道德承受,也是一種德性倫理,這種“德性”源于個體道德的內在要求與外在約束,還是一種公共倫理,因為恥感倫理涉及公共領域中的社會關系,是社會文明的標尺,更是一種私域倫理,因為恥感倫理也涉及處理非公共領域里的人際關系和個人事物所遵循的道德要求,是人之為人的標識。
二是恥感倫理的形成與發展。恥感倫理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可溯源于殷商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儒、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有豐富的恥感倫理資源,秦漢以降至民國初期恥感倫理一以貫之地傳承下來。恥感倫理的邏輯起點始于“人性善”假設下的“從善”和“人性惡”假設下的“驅惡”。前者以肯定的方式把握善的過程,主張“存心養性”,知恥修身,促進道德理性的升華;后者以否定的方式把握善的過程,主張“化性起偽”,知恥近勇,抑惡揚善。二者的價值取向一致,都是教人向善而非向惡,只不過前者側重道德自律,后者注重社會控制。然而,探尋恥感倫理的歷史嬗變僅僅依據歷史年代的順序進行描述性的梳理是不夠的,還必須力求深入歷史的發展邏輯,通過探究恥感倫理思想與中國歷史發展各階段相適應的特質,充分挖掘恥感倫理的發展邏輯及其當代價值。傳統恥感倫理的當代價值主要表現為恥感倫理在“善”與“惡”之間搭建橋梁,為整合現代道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紐帶。
三是恥感倫理的思想基礎與具體內容。社會轉型下恥感倫理有別于傳統恥感倫理,前者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后者是基于“三綱五?!钡姆饨ǖ赖?。恥感倫理的內容是一個體系,包括諸多含量,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第一是從道德心理機制的屬性層面看,主要是由羞恥、榮辱、良心、自律、自尊等德目構成。第二是從所涉及關系的類別層面看,可分為兩個層面:在公共領域的社會關系層面,主要是由愛國、敬業、守法、弘義等德目構成;在非公共領域的人際關系層面,主要是由誠信、友善、責任、廉潔等德目構成。
再次,“怎樣建設恥感倫理”的問題?!霸鯓咏ㄔO恥感倫理”主要指的是探討重建倫理道德秩序的恥感倫理評價、教育、修養與建設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人的思想逐漸解放,尤其是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人被原子化,但整個社會卻沒有形成一整套新的倫理道德秩序。一定程度上,價值分化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只有價值的分化,沒有有機的整合,則是一個病態社會,因此,恥感倫理的建設必須在重建倫理道德秩序的大前提下進行。重建倫理道德秩序,加強恥感倫理建設,必須摒棄“道德萬能論”與“道德無用論”的觀念。必須堅持歷史與現實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制度認同與公民認同的統一、平等意志與法治觀念的統一、底線堅守與崇高取向的統一等原則,從恥感倫理是底線倫理、德性倫理、公共倫理和私域倫理這一特質出發,通過道德與法律的雙重認同,提升內在的恥感意識,培育外在的守法精神,即注重“他控”的制度建設與“道德人格”的美德重塑,把道德秩序建立在法律秩序基礎上,形成一種法律化的道德秩序。
最后,恥感倫理的研究范式問題。恥感倫理的研究范式必須擺脫當下帶有抽象性、普遍性的研究范式,應從理論研究范式轉向生活研究范式,因為恥感倫理是關于人們在生活實踐過程中面對恥感現象所涉及的應然性的道德準則與價值訴求。只有關注人們的倫理道德生活,才能揭示社會轉型下恥感倫理如何喪失與如何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對于恥感倫理的研究,毫無疑問,倫理學是最主要的學科,但應該看到恥感倫理研究憑借單一學科是不夠的,還必須綜合運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現象學、解釋學、傳播學、思想政治教育學、信息科學和精神衛生等學科領域,運用文獻研究、比較研究、規范分析、實證分析、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進行多學科的綜合分析與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