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轉型下的恥感倫理研究
- 章越松
- 4715字
- 2019-01-04 12:31:38
二 社會轉型:恥感倫理的研究視域
改革從1978年底啟動以來,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十分重大的社會轉型,比起歷史上的歷次社會轉型,這一次的社會轉型更具更強烈的社會歷史震蕩效應。作為一種全面的、整體性的社會結構性變遷,社會轉型必然體現或作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對歷史發展施予深刻影響。所以,社會轉型不但為親歷這一轉變的人所體驗和感知,而且也成為公共話語與學術話語中的重要話題。
(一)社會轉型的界定
一般認為,國內學界對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肇始于李培林的《“另一只看不見的手”:社會結構轉型》。他在文章中提出,社會轉型是一種整體性的發展、一種特殊性的結構性變動以及一種數量關系的分析概念。而作為范疇,社會轉型其實來自西方社會學的現代化理論,是“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詞的解釋,原是對生物學“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轉用。西方社會學家借用這個概念來描述社會結構具有進化意義的轉化和性變,以此表達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換。西方學界較早使用“社會轉型”一詞的是社會學者D.哈利生,他在其著作The Sociologyof Modernizationand Development中多次使用這一概念。后來,臺灣社會學家范明哲在其《社會發展理論》一書中,把“Social Transformation”直接譯為“社會轉型”,并認為“發展就是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社會的一種社會轉型與成長過程”。
將社會轉型視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不僅是對社會轉型最基本特征的概括,而且也是學界所普遍認同的觀點。社會轉型的含義雖然有10種代表性觀點,但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外乎以下四個。
一是指社會形態變遷。陸學藝、景天魁提出的社會轉型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
二是指社會發展過程。劉祖云提出的社會轉型是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的過程、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以及一種整體性的社會發展過程。
?????
三是指社會結構變動。吳忠民在對前面兩種觀點進一步擴充的基礎上,認為社會轉型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結構性變動和整體性轉化,主要包括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化、由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化、由分化不明顯的社會向高度分化的社會轉化、由宗教準宗教社會向世俗社會轉化等五個方面。
四是指社會現代化。以鄭杭生等人為代表,他們在遵循社會轉型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觀點基礎上,對社會轉型的主體因素進行補充說明,認為社會轉型意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或者說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型的過程,就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著重強調的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在這個意義上,“社會轉型”和“社會現代化”是重合的,幾乎是同義的。
上述觀點都是從社會制度變遷的視角出發界定社會轉型的,關注的是社會制度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轉變,可以說這是當下學界的主流觀點。如果不是從某一特定學科或者是對特定問題的特定研究,而只是把社會轉型作為研究某一問題的視域或背景的話,那么,在界定社會轉型概念時,應該擴充和拓展其內在含量與外在邊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轉型的含義應以社會形態變遷為基礎,并涵蓋社會結構變動和社會現代化,在此可以將之表述為是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這也是本書對社會轉型的所持觀點,以此含義的理解作為觀察視域來研究恥感倫理問題的。
那么,中國社會轉型的時間是如何界定的?在此,有三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種是開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其中,1840年到1949年為第一階段,1949年到1978年為第二階段,1978年至今為第三階段。
第二種是開始于從匱乏型社會向發展型社會的轉型,即從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社會正在突破社會匱乏的束縛,走上以發展為主的社會變革道路。
第三種是開始于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那時起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涉及各方面改革,可以看作是由原有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社會資源特別是經濟資源分散和轉移的過程,同時也是新舊社會結構互相碰撞交替的過程。
把三種觀點比較起來看,第一種觀點是從宏觀層面提出來的,把整個中國近現代都納入到社會轉型的范疇之中,這是大轉型,而第二、三種觀點則是在第一種觀點基礎上的延伸和細分,分別是從中觀和微觀層面提出的。
其實,社會轉型非中國獨有,許多國家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都會經歷這一過程。前面已經說過,社會轉型的實質是以社會形態變遷為基礎的一種特殊的結構性變動,不僅意味著經濟結構的轉換,而且也意味著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等諸多社會結構層面的轉換,是一種全面的結構性過渡,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從這個意義看,當下的中國正處在兩個方面轉變之中:一方面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這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孫立平等將這種結構變遷視為是總體性的結構轉型或結構變遷,即中國由一個總體性社會向一個分化程度較高的社會轉變;另一方面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是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結構轉軌同時并進、相互推動,成為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大特征。如果以這兩個轉變為標準來劃定社會轉型起始點的話,那么,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更符合當前語境下對社會轉型的時間厘分。從1978年至今都屬于中國社會轉型期,而且轉型并未結束,還在持續。這一階段用官方的政治術語來表述就是“新時期”,雖然“社會轉型期”與“新時期”在時間上是重合的,但兩者的所指及其內在含量卻是不同的。當然在“新時期”后面常常還有“新階段”,“新階段”的表述一般是指2000年以來。如果用“新時期新階段”來表達的話,其實就是指1978年以來,尤其是指進入2000年以來。僅從時間意義來理解,那么,也可以把“社會轉型”與“新時期”或“新時期新階段”畫以等號。
(二)社會轉型的內容
時至今日,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社會問題越聚越多,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在經濟轉型的同時,審時度勢地提出社會轉型也成為題中之義。事實上,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乃至人們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和影響,是整體性、根本性、結構性的,并非僅僅是生活的局部變化。正由于此,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用社會轉型來描述和解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變遷所出現的種種現象和問題。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范式,社會轉型已成為諸多學科經常使用的分析框架。
人類社會就是一部社會變遷的進步史,社會變遷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轉型則是社會變遷中的跳躍與變軌,從原有的軌道進入到新的軌道。而中國正處于并仍將處于從原有軌道進入新的軌道——經濟社會結構的重大歷史性變遷時期,即社會轉型期。這一時期,社會結構急劇分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利益沖突加劇,其中,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文化與教育差距是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如何平穩地實現轉型,從原有軌道順利地變軌,將會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全方位的變化。所以,必須關注社會轉型的內容。
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在此,可以從社會與人兩個維度來窺視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容。
從社會維度看,社會轉型就是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的變遷。觀察和理解一個國家較長時期的整體性社會轉型,應從體制轉型角度考慮,而研究和探尋區域性的社會轉型,則應從該區域社會結構變遷角度考慮。無論體制型角度,抑或社會結構變遷角度,都是從宏觀層面把握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的變遷,即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角度去把握。在此,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在生產力層面上,集中表現為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層面上,集中表現為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政治上層建筑層面上,集中表現為從高度集權的傳統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體制轉變;在思想上層建筑層面上,集中表現為傳統的精神文化向現代的精神文化轉變。
從人的維度看,社會轉型就是人的現代化——從傳統的、半傳統的人向現代人的轉變。人的現代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的現代化是指整個人類狀況的現代化,即包括適應社會現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和人的主體意識的現代化;狹義的人的現代化主要是指人的個體素質的現代化以及個體素質與社會現代化協調統一發展。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更多的側重于狹義層面的含義,即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變化,換而言之,就是對人的素質的重塑。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曾提出社會轉型必須考慮到文化、經濟、政治這三大因素。如果從這三個維度聚焦社會轉型內容的話,還是能夠發現不同于上述兩個維度的審視。
在文化層面,對價值的追求從過去的注重精神價值開始轉變為注重生活價值,即從“虛”趨向于“實”。從某種程度上看,實用主義盛行,人們對股票、地產、資源、收藏等經濟、商業、金融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一些人逐漸漠視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公平正義等的存在與價值??梢哉f,工具理性替代價值理性、低俗化與多元化的并存,是社會轉型在文化層面上的最突出的表現。
在經濟層面,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從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型社會。在此過程中,經濟結構轉型逐漸從內源自生型向出口拉動型轉變,再向投資拉動型轉變,目前正處于消費拉動型轉變。經濟發展的重心愈來愈轉向民生,指導思想從GDP優先轉變為民生優先。
在政治層面,從單一社會轉向多元社會和多層社會,從人治社會轉向法治社會。在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大大增強。同時,伴隨著社會供給的日益豐富,人們的思想追求、工作追求、生活追求等呈現出了多元社會特征,社會階層開始分化,出現社會階層多元化、社會職業豐富化等特征。多元社會下,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問題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話題,人們對自身權益和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給予更多的關注。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在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西方文化所構成的復雜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也都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政治格局中進行的。這種復雜多變環境和利益交織的格局必然會引起人們的不適應和不平衡,進而引起不愿意和不滿意,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以至社會沖突頻發。
其實,不管基于何種視角的審視,不管你承認或不承認,有一點是不置可否的,那就是中國正在經歷的社會轉型具有歷史性的跨度,具體顯現為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從“身份社會”走向“契約社會”,從“同質社會”走向“異質社會”,從“人治社會”走向“法治社會”,從“人情社會”走向“法理社會”,從“一元社會”走向“多元社會”,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從“私人社會”走向“區域社會”和“公共社會”。這一系列的“走向”導致社會的主導精神理性化色彩日漸濃厚。
當下的社會轉型對中國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有積極層面,而且也有消極層面。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皇且庾R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img alt="《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5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FE7C4/107972067048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3.png?sign=1754495730-6i9TE5eTr47aF8ul3gc5c670PK88p5Oh-0-94c300c9d70bb36a3c0048e4187142e0">這表明任何思想、觀念、意識、道德等都是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都是可以從社會生活中尋找其發生緣由。社會生活的變化決定了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的變化。所以,以社會轉型為視域,旨在立足于現實維度探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價值、主導精神和道德水平發生何種變化,以此來進一步剖析恥感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