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
- 賈后明
- 2691字
- 2019-01-04 12:27:58
第二節 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價值論評價
古典政治經濟學之所以將價值理論作為一個重點研究,正是由于商品經濟日益發達,商品交換的品種和地域日益擴大,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日益背離,要求人們對商品交換的基礎或實體做出回答。從資本主義發展來看,資本主義實行的是等價交換而不是權力交換,在等價交換中的等價值是由什么決定的,這種等價交換的依據是什么,合理性是什么,也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必須解決的問題。正因為如此,西方經濟學家才把價值理論作為其研究的基礎,提出了各種各樣價值理論來說明等價交換的基礎。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如斯密等人都幾乎本能地看到了勞動創造價值,人們進行商品交換基礎是勞動交換。這一方面是由于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時期還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不過是要用勞動價值論說明封建地主對勞動者剝削是不合理的,從而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當然,他們也看到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家獲利問題,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依舊堅持勞動價值論就會對資本家的存在構成威脅,所以從斯密開始,就在勞動價值中提出了生產要素創造價值或生產費用價值論等觀點。斯密在勞動價值論與生產費用價值論之間的矛盾到了李嘉圖就更加明顯,李嘉圖因為解決不了這一矛盾而最終使自己的勞動價值論無法堅持下去,李嘉圖學說最終破產了。由于作為本質的價值與作為現象的價格在結合上存在許多中間環節,因此當他們試圖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價格實際運行時,發現其中存在很大困難,他們在對現實商品價格進行分析時不再堅持勞動價值論。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后,生產費用價值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就日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價值理論。
一 生產費用或成本價值論
生產費用或成本價值論是一種客觀效用價值論,源于斯密,但明確提出的是薩伊。薩伊的思想與其對“效用”的定義和理解有關,他說:“人們所給物品的價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產生的……當人們承認某東西有價值時,所依據的總是它的有用性。這是千真萬確的,沒有用的東西,誰也不肯給予價值。現在讓我們把物品滿足人的需要的內在力量叫作效用。我還要接下去說,創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創造財富。這是因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而物品的價值就是財富所構成的。”因為他把財富即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效用,以此來確立其價值,必然就會把所有生產中的費用作為價值組成部分。不過,這時的商品效用或價值還有客觀性。后來經過馬爾薩斯、西尼爾、約翰·穆勒、托倫斯等人,在相當長時間是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價值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價值決定于生產費用,而生產費用則是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服務價格的總和。生產費用價值論的前提是承認生產中的各種要素都在生產中發揮作用,甚至創造了價值,因此各種生產要獲取的代價或費用都構成了商品價值。
生產費用價值論的實質是承認商品生產中的各種費用都是生產必需的,包括資本費用、勞動費用和土地費用,這種價值論把資本主義的現實關系合理化,把由于資本主義市場交換關系而形成的各種費用作為商品價值的構成要素,并且作為新商品的價值,作為新的交換的基礎。薩伊的三要素創造價值說,把作為物質或生產條件的要素與作為價值構成的費用等同,用物質作用來論證貨幣作用,是一種循環論證。生產費用不是價值創造的真正源泉,而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一種關系反映,不能真正反映商品價值的構成,雖然費用構成是資本主義生產中不可缺少的。
生產費用價值論在西方經濟學發展的長期過程中被廣泛接受,其原因在于較好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現實中商品價格構成的基本要素,成本核算是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的基本工作,成本費用是定價的基礎。不過,成本費用價值論從根本上說并不是價值論,因為并不能解釋商品價值的真正來源,尤其是當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剔除后,商品交換的真正基礎更難以體現。
二 邊際效用價值論
生產費用或成本價值論還是一種客觀效用價值論,因為在薩伊等經濟學家看來,價值就是效用,由于費用或成本是商品生產前即已發生的費用,不管如何生產,這一費用成本已經形成,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也不可能被消滅,因此是一種客觀存在。
但是,客觀效用價值論存在兩大問題:其一,無法解釋利潤來源。如果將通過交換獲得的生產要素費用作為價值,那么資本費用已經支付,企業利潤就不再是資本的價值,利潤來源就無法說明。其二,生產費用或成本是支付生產條件的貨幣,而不是實際在生產中產生作用的物質。即便說生產要素創造價值,也不能以費用來計量價值。更何況,資本主義的分配現實說明資本在對勞動的關系中處于強勢,根本不是資本創造價值,但資本卻可以利用其地位將勞動創造的價值據為己有??陀^效用價值論不能解決以上難題。
正是在上面的困境下,西方經濟學發展了主觀效用價值論。主觀效用價值論關鍵是對效用作了主觀的解釋,認為效用就是商品對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而人的需要滿足程度則是一種主觀性評價。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都試圖為效用找到一個可以度量和比較的方法,以此說明效用不是完全的主觀產物,但是效用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產物,所以當邊際方法沒有得到使用前,主觀效用價值論并不為主流經濟學所接受。1871年邊際革命后,邊際方法首先在效用價值分析上得到應用,用于說明同樣的物品其效用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多而遞減。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使人們不再關注每一個單位效用給人的具體滿足程度,而是抽象討論最后一單位物品給人增加的滿足程度。門格爾、維塞爾、龐巴維克、杰文斯、瓦爾拉、帕累托等對邊際效用價值論作了不斷充實,進一步分析了商品價值取決于該商品的邊際效用,即取決于消費者主觀心理上所感覺到的該商品最后一個單位的效用。
當然,主觀效用論和成本費用論也試圖找出一個穩定的價格基礎,這是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價值理論的原因,但它們并沒有分析這個基礎是如何產生和由什么決定的,它們的價值理論停留在價格波動的現象分析上,實際上只是一種價格理論。這兩種價值論反映了商品交換中的部分實際,當我們研究價格波動趨勢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所以這兩種理論是有其存在價值的。馬歇爾綜合了生產費用論和邊際效用論創立了均衡價格論,即用邊際效用論來解釋需求,用生產費用論來解釋供給,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時則決定價格,也就是供求相等時出售商品的價格,即均衡價格。不過,均衡價格理論也沒有對決定價格基礎的價值作更深入研究,不會發現商品交換背后更為本質地反映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也不可能對經濟現象作本質把握。
只有在馬克思那里,才真正解決了價值理論作為抽象本質意義上對商品交換基礎的說明。馬克思正是通過對抽象勞動與具體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區分來論證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商品物與物交換的背后是人與人勞動的交換,體現了商品經濟條件下人與人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