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傳統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發展的各種價值理論評述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但人們對勞動價值論內涵的理解卻存在許多分歧。長期以來,大部分人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主要依據《資本論》的研究思路,即商品價值的實體、價格由價值決定的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矛盾、剩余價值、地租、利息、平均利潤率、生產價格等都屬于勞動價值論范疇,而且認為勞動價值論是可以對商品經濟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經濟現象既可以做定性分析又可以做定量分析的一個完整理論體系和科學工具。事實上,將勞動價值論作為分析經濟現象的唯一工具,是存在許多難點的。這些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非生產性領域如服務業等的勞動創不創造價值,如果創造,在商品的價值量中如何體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活動在整個價值創造中發揮什么作用,是通過什么途徑發揮的,又是如何實現其價值的?影響具體生產活動的各種因素與價值創造之間有沒有對應的關系?價格由價值決定,但價格長期背離價值,這種背離在剔除供求影響后是不是都可以用勞動價值來計算和衡量?等量資本取得等量收益,而勞動量隨著資本在技術上的投資擴大而減少,這種與價值規律發生矛盾的方面如何解釋?學術界針對這些問題作了許多討論。

一 擴大生產性勞動的范疇

在當代社會,勞動價值論在對價值量進行計量時面臨的一大困境就是第三產業在整個社會的產值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占比在60%——70%。如果第三產業在整個社會財富生產中不能增加社會價值量,那么這些國家的經濟又是如何發展的?制造業在整個社會產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如果還要堅持只有制造業中的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勞動價值論所揭示的勞動創造價值就更難以運用于當今經濟的計量和分析。因此,擴大生產性勞動的范疇,使生產性勞動不再局限于制造業生產勞動,而是把更為廣泛的勞動都作為生產性勞動,都創造價值,從而使價值量的衡量與社會財富的增長相適應,這是當前學者在發展勞動價值論的一個主要途徑。

衛興華認為,“對馬克思的勞動與勞動價值理論可以而且也應當拓寬。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包括創造價值的和不創造價值的,都限于物質生產范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推進,物質生產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的比重日趨減少,商業服務行業的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占比重在不斷增加,物質生產勞動可以降到30%或者更少。難以論斷:只有占比重30%或者更少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絕大部分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衛興華:《勞動價值論討論中的一些觀點質疑》,《當代財經》2002年第12期。當然,衛興華并不認為所有的第三產業都創造價值,而是認為只有發生在商品價值關系的第三產業才創造價值,而如公務員、國防等這樣的社會服務業就不能說也創造價值。

程恩富等提出了“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他認為,“應該把創造價值的勞動拓展到精神生產領域。無論是在物質生產領域還是在精神生產領域,只要是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都應該納入創造價值的范疇”。程恩富、顧鈺民:《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勞動價值理論的當代拓展》,《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

蕭灼基認為,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價值論時把第三產業的許多勞動都排除在生產勞動之外。但現今社會,情況已發生很大變化。第三產業的勞動,在發達國家占70%,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大大提高。只有擴大生產勞動范圍,把第三產業的勞動當作創造價值的勞動,才能調動從事第三產業勞動者的積極性,才有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蕭灼基:《推進理論創新指導經濟實踐——談談“關于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第5期。

鄒東濤認為,“要在勞動本體論和價值創造一元論基礎上拓展勞動的外延,確立社會的總體工人創造社會總體價值的理論。為此,就要重新界定生產性勞動的含義,擴展生產性勞動的范圍:凡是能為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勞動,凡是能為社會提供精神、文化、服務產品的勞動,凡是能為社會生產利潤和財富的勞動,凡是國家統計GDP所涉及部門的勞動,包括進入GDP統計系列的第三產業的勞動,都是生產性勞動,凡是生產性勞動都能創造價值”。鄒東濤:《勞動價值論:把創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經濟評論》2003年第4期。

將服務業和精神文化產業、科學技術研究勞動等納入生產性勞動范疇,可以解釋這些勞動形式創造價值和獲取收入的合理性。但這種發展勞動價值論的思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商品價值計量、價值與價格、創造價值的勞動與其他生產條件在收益分割上的關系等問題,而人們對勞動價值論感到困惑的正是這類問題。創造價值的勞動范圍的擴大并不能解決上述問題是由于勞動價值論作為一種價值理論有其自身的適用范圍,對于不屬于適用范圍內的問題,不可能用勞動價值論解決。我們長期忽視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問題,把勞動價值論解釋所有商品價值現象,必然會出現困難。

二 非勞動要素創造價值

錢伯海較早提出了非勞動要素創造價值的觀點,他認為,并不是只有活勞動創造價值,在價值生產中,物化勞動也同樣會創造價值。物化勞動體現的是過去的勞動通過科學與技術物化在生產資料,尤其是生產設備和技術之中,不能把物化勞動等同于資本。錢伯海、王莉霞:《否定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就等于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經濟評論》1999年第2期。因此,他認為,“絕對剩余價值來自于活勞動,而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則主要來自物化勞動的貢獻”。錢伯海:《企業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如何創和創在哪里——對宋則行教授有關質疑的回復》,《當代經濟研究》1997年第5期。而物化勞動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由于物化勞動是科學技術的凝結,因此要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當然,錢伯海也承認,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活勞動創造價值。

谷書堂認為,不僅要承認第三產業的勞動也創造價值,還要承認企業管理者在創造價值上的貢獻比工人要大得多,而且科技勞動也不是如傳統理解的一樣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會增加價值量,而是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不僅創造價值,還會使價值創造十倍百倍地增加。谷書堂:《從產品分配談到勞動價值論》,《南開經濟研究》2001年第5期。這樣,谷書堂不僅把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抽象的生產知識,而是作為一種勞動載體,一種生產要素,作為可以創造價值的一種因素。

李定中認為,科技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創造價值,而是有條件的。即只有當新技術在設備中使商品的個別價值小于社會價值時,此時設備就不僅轉移價值,而且還創造價值,為企業帶來了效益。他還認為,這與錢伯海的物化勞動創造價值不完全相同,因為錢說沒有條件,而自己強調是在一定條件下才創造價值。“這與其說與勞動價值論相矛盾,不如說正是勞動價值論題中應有之義”。李定中:《關于先進技術創造價值的問題——兼與錢伯海同志商榷》,《經濟學家》1994年第5期。

對于以上觀點,馮文光認為,雖然價值的決定因素很多,包括固定資本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和決定價值的形成,但是“只有勞動創造價值,生產過程的其他因素不能創造價值”。馮文光:《馬克思的價值決定理論及其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7年第1期。楊繼瑞提出,不能簡單地判斷知識技術是不是能夠創造價值,“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生產過程中,大量內化在活勞動中的知識技術,以活勞動的抽象支出形式,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比過去創造更多的價值;大量內化在生產資料中的知識技術不能創造價值,只能在有效轉移價值的過程中吸收活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激發并擴張、放大活勞動創造價值的效能”。楊繼瑞:《論知識技術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功能》,《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7期。他的觀點還是認為科學技術如果以生產設備等物質生產資料為載體,就不可能創造價值,而如果以勞動者為載體,則可以創造價值。吳朝震則認為,生產與流通是統一的,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也是統一的,因此不能單純地認為只有勞動創造價值,而應該是聯合勞動創造價值,“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自然有機結合才能創造和實現使用價值和價值”。吳朝震:《簡析聯合勞動價值論》,《南方經濟》2001年第2期。程恩富認為,離開活勞動的科學技術本身無法創造價值。這是因為:(1)科學技術的運用使人類的勞動不斷地起著自乘的作用;(2)說科學技術本身不創造價值,并不等于否認科學技術對價值創造的重要作用;(3)除活勞動外,其他生產要素無論其存在的形式如何,不管它是以物質形態存在,還是以知識形態存在,作為這一要素的本身是不創造價值的,它們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不能成為創造新價值的源泉。程恩富、顧鈺民:《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勞動價值理論的當代拓展》,《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第11期。

這些研究之所以集中在科學技術因素是否創造價值這一問題上,是因為西方經濟學正是用資本即生產設備這一科學技術載體來說明資本也參與價值創造。僅僅承認科技勞動者參與價值創造還不夠,因為企業更多的并不直接使用自己研發的技術而是用社會技術的載體即生產設備,如何理解科學技術在生產設備中的作用始終是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桐乡市| 简阳市| 潞西市| 东台市| 永仁县| 扎兰屯市| 安化县| 张家口市| 来安县| 湖北省| 福泉市| 体育| 晋江市| 新干县| 深圳市| 醴陵市| 兴化市| 泰和县| 辽宁省| 米林县| 广南县| 富民县| 屏山县| 荆州市| 井冈山市| 禹城市| 无锡市| 故城县| 普安县| 菏泽市| 阿拉善右旗| 三河市| 铜陵市| 三明市| 亚东县| 平原县| 班玛县| 上思县| 富裕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