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不是馬克思首創(chuàng),其基本思想來源于古典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和大衛(wèi)·李嘉圖都曾較為充分地論述了這一思想。不過,亞當·斯密在論述中沒有貫穿這一思想,他的勞動價值論思想中還有后來效用價值的一部分內容。而大衛(wèi)·李嘉圖則始終努力實現(xiàn)用勞動價值來解釋商品價值的形成和交換的基礎,但是,李嘉圖也遇到了困難。最后,馬克思完善了這一理論,并依據(jù)這一理論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剩余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理論的確立,一方面說明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可以得到運用的;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關于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論述集中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編商品與貨幣部分,這一部分是針對商品經濟下商品價值形成和人與人交換關系的一般性論述,是價值理論研究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已明確指出:“關于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的歷史的部分,現(xiàn)在自然完全刪去了。但是前書的讀者可以在本書第一章的注釋中,找到有關這兩種理論的歷史的新材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其后內容則是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但剩余價值理論并不是勞動價值論的一部分,而是研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創(chuàng)造出的價值被如何分割。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分析和在剩余價值理論上的運用,使勞動價值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科學基礎。

一 價值理論的基礎問題

勞動價值論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因為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是沿著這樣一些概念進行邏輯展開的:商品、勞動、具體勞動、抽象勞動、使用價值、價值、交換價值、價值規(guī)律、價格、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地租、利息、生產價格、平均利潤率等,這些概念和理論都是論述勞動價值論或圍繞勞動價值論展開的。這樣,在一般人的認識里,勞動價值論不僅揭露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還是解決各種經濟問題的鑰匙。馬克思用勞動價值論分析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對工人進行剝削的秘密,還論述了價值理論與價格理論、分配理論的關系,揭示了價值理論作為價格與分配理論的基礎地位。

價值理論研究的是商品交換中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基礎。商品交換肯定存在一個相互交換的數(shù)量比例。貨幣出現(xiàn)后,以貨幣為交換媒介,則會出現(xiàn)一個以貨幣數(shù)量表現(xiàn)的價格之比。商品交換的具體價格和數(shù)量比例,并不是價值理論研究的對象,價值理論要解決為什么各種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換,而且這種交換的比例相對穩(wěn)定性的基礎是什么?為什么對人們所必需的一些物品,如水的交換價值反而很小?商品交換中價格會經常發(fā)生波動,如果我們注意價格波動并從中尋找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因素影響商品價格,如產量增減、定價策略、消費者對商品的主觀評價等,這些都是價格理論要研究和解釋的問題。價格理論研究價格的形成和價格的運行,各種商品價格之間的合理性等問題,而價值理論研究的是價格的本質問題,可見價值理論與價格理論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問題。價值理論是價格理論的基礎,雖然商品價格有自己的運行方式,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價值。

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因素,由此剔除了價值中的非勞動因素和主觀因素,為價值理論找到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從使用價值看,商品是不同質的,因此不能比較,無法確定其相互比例,而商品本質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勞動可以從抽象和具體角度來分析,由抽象角度來看,所有的勞動都是人類體力與腦力的耗費,是同質的,而具體勞動則是生產出不同產品的不同功用。因此,抽象勞動形成的商品價值就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勞動價值論從人類交換的需要出發(fā),指出人們商品交換的實質是勞動交換,商品價值以勞動為基礎,以勞動耗費計算商品價值量。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商品的價值,就可以發(fā)現(xiàn)商品交換者在交換中進行判斷的依據(jù),從而實現(xiàn)價值與使用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統(tǒng)一。

雖然人們需求上的差異可能影響商品購買中所支付的價格決定,但價格最終是圍繞著勞動所決定的價值波動的。各種成本費用雖然都是因為生產需要支出的,但不是所有的費用都與價值創(chuàng)造有關。如地租,雖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地租收取的多少與土地的產出有一定關聯(lián),但地租形成是由于土地的私有制造成的。商品價格中含有支付地租的費用,并不能說明土地在商品價值形成中創(chuàng)造了價值,而只能說是由于所有權的原因而參與了對商品的社會價值的分割。如生產資料價值只是在生產中得到轉移,必須將這一部分轉移價值與商品價值創(chuàng)造加以區(qū)分,才能真正認識生產活動中具體勞動運用勞動資料(這是成本支出)形成的使用價值與抽象勞動所形成的價值,從而理解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基礎。復雜商品生產中,地租、各種其他非生產性費用的存在,使商品的價格與勞動耗費所產生的價值差異是很大的。斯拉法提出以商品生產商品,是要說明商品生產不是一個封閉和單一循環(huán),商品生產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都是從市場上購買而來,有許多都是已含有利潤和各種費用了,商品最后價格中的成本費用已經是各種費用的結合體,價值只能以費用為基礎。這些分析都不能駁斥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反而說明勞動價值論存在的必要性。勞動價值論正是要說明各種非勞動因素雖然產生費用但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只不過由于所有權的原因而在商品價格中占有一定的份額,最終參與了價值分割。不是由于生產而產生這些費用,而是所有權存在造成這些費用。

二 剩余價值與社會總價值量的分割

勞動價值論表明,商品價值在交換中實現(xiàn),但并不在交換中產生。不管人們在交換中用什么比例來進行交換,整個社會商品的價值總量(即人們所付出的勞動總量)并不會由于交換中的價格形成條件的偶然性而出現(xiàn)變化。所以要確定社會財富的真實價值,只能用社會勞動的支出來衡量。在商品經濟下,商品可能由于貨幣自身價值變化而使價格發(fā)生變化,尤其是使用紙幣而出現(xiàn)通貨膨脹,商品價格與商品實際價值會出現(xiàn)很大背離,對價格總量的變化存在一個評價體系,但社會總的價值量不可能由于價格作為價值貨幣的表現(xiàn)形式的變動而出現(xiàn)變動。技術變動可能引起不同勞動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但不會造成社會價值的巨大變動。“不管生產力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頁。白暴力對這句話作了分析:“不僅部門勞動生產率和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與部門單位勞動時間形成的價值量無關;而且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本身與企業(yè)單位勞動時間形成的價值量變化無關(與企業(yè)單位時間形成價值量變化有關的是企業(yè)勞動生產率與部門勞動生產率差額的變化)。”白暴力:《政治經濟學若干重大爭論問題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頁。

勞動價值論將價值來源一元化,指出任何非勞動因素收入都來源于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可以認清勞動因素在生產和交換中的地位和作用。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私有權表現(xiàn),被認為是商品生產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被作為生產要素,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以此解釋資本收益的合理性。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眼里,資本和土地的收益是由于其各自在生產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各得其所。而勞動價值論從根本上說明資本收益來源于勞動,各種非勞動收入的來源都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用于購買生產設備的資本投入會影響生產效率,這是對勞動和勞動條件的影響,影響了勞動對價值的創(chuàng)造,但不能由此認為資本也參與價值創(chuàng)造。正如自然條件影響勞動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量,不能由此認為自然條件在生產中創(chuàng)造了價值。

勞動價值論深刻揭示了價值總量在不同所有權之間的分割,以及這種分割所體現(xiàn)的各種不同利益主體力量對比的變化。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只能從技術層面說明社會資源的流向,對于社會財富的最終分配及其原因則根本無法揭示。他們要么從孤立的現(xiàn)象出發(fā),從個體獲得財富的過程來研究分配;要么用無法驗證的“公平”、“幸福”等詞語來界定財富分配的合理性。而馬克思用勞動價值論分析了剩余價值是如何在土地所有者、資本所有者和國家之間進行瓜分的。在資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國家三者之間社會權力結構沒有根本變化的情況下,這三者占有剩余價值的比例也不會有太大變動,市場上以紙幣表示的各種商品價格的變化雖然會使不同利益主體受益或受損,但他們之間的基本利益格局是不變的,因為三者之間的權力結構沒有大的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垫江县| 乌鲁木齐县| 读书| 太谷县| 本溪市| 历史| 三台县| 霍邱县| 莫力| 岑溪市| 丹江口市| 玉环县| 林西县| 浪卡子县| 伊川县| 文化| 清远市| 武功县| 常山县| 昆明市| 张家港市| 渭源县| 江阴市| 西吉县| 上虞市| 富民县| 天津市| 射阳县| 旌德县| 禹城市| 广饶县| 南丹县| 利川市| 舞阳县| 罗山县| 淄博市| 潮安县| 锦屏县| 潢川县| 长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