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跬步集(上)
  • 李可亭
  • 11407字
  • 2019-01-04 12:26:59

商丘上古文明闡揚

位于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的河南商丘,為古黃河下游南岸地區。中國傳統文化的眾多文化源頭在商丘,形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鼻祖現象。這些豐厚的文化積淀,導引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到了漢朝,梁國(都商丘)經學獨樹一幟,其中《易》學和《禮》學代表了整個西漢的發展水平。至北宋時,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建在商丘,絕非偶然為之。因此,研究商丘上古時期的文明對研究黃河流域文明乃至中華文明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以龍山文化為主的文化分布

商丘地區的文物考古工作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6年11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景聃等到商丘、永城一帶進行考古調查,在永城澮河兩岸發現數處龍山文化遺址。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河南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美國哈佛大學等單位考古工作者相繼到商丘考古調查、發掘或試掘,發現商丘地區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先后主要經歷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晚期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二里崗上層文化、先商文化等若干發展階段,其中大汶口晚期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三者之間一脈相承。

商丘地區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以河南龍山文化的分布最為廣泛,出土遺物也最豐富,是5000多年前居住在這里的先民遺留給我們的珍貴歷史資料。這些遺物、遺跡可以證明那時的商丘及其周邊的廣大地區,已經是一個人口相當密集,經濟和文化生活比較進步的地帶。其中“王油坊類型”和“造律臺類型”是商丘地區河南龍山文化的代表。

王油坊遺址位于今永城市西酂城鎮王油坊村東北400米處。它東臨澮河,周圍地勢平坦,為舊黃泛區淤沒之地。遺址呈弧形,略高出地表,面積為1萬平方米。1976—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商丘地區文管會,先后3次在商丘各縣進行調查和發掘,主要遺址有王油坊遺址、造律臺遺址、黑堌堆遺址、書案臺遺址、趙莊遺址、谷子坑遺址、半塔村遺址、丁堌集遺址等。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文化內涵單純,出土遺物豐富”李伯謙:《論造律臺類型》,《文物》1983年第4期。。遺址的文化層厚度一般都在3米以上,出土的文物為龍山文化晚期的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其中,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石箭頭、骨魚鏢、骨鑿、骨錐、骨針、陶紡輪、陶網墜和菱形器等;生活用具多為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棕陶、紅陶、黑陶較少。紋飾以方格紋居多,籃紋和繩紋次之,另外還有指甲印紋、附加堆紋、雞冠耳等。素面和磨光器也較多。主要陶器器物有鼎、罐、盆、碗、盤、豆、杯、甑、甕、樽、盉、器蓋等,其中最多的是深腹罐和碗,其次是鼎、平底盆和各類罐。

龍山文化王油坊遺址發現的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商丘地區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他們或網罟而漁,或弓矢而獵,或磨蜃而耨,或畜牧牛羊,由漁獵生活逐漸過渡到農牧生活。該地區較為發達的農業、漁獵和手工業,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明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造律臺遺址位于永城市西酂城鎮城內東南側。該遺址上層為商代遺存,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屬于龍山中晚期文化。龍山文化造律臺類型,集中分布在豫、魯、蘇、皖四省交界地區,這個分布范圍與先商民族在豫東地區的活動區域基本一致。造律臺類型距今4200—4500年,從時代上看,與先商文化早期大致相當,其文化面貌也與早商二里崗文化之間有某種遙承關系。如鄭州二里崗早商遺存中的甗、大口樽、器蓋、粗柄豆、平底盆等器物,在造律臺類型的遺物中都能找到極為類似的器型。因此,造律臺類型龍山文化對于探索先商文化的來源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二 源于商丘的先商文明

商族是東方的古部族,是東夷少昊族的分支。商族也就是“玄鳥氏”族,從少昊族中分離出來以后,自東向西遷徙,至“商”這個地方扎根,從而以“商”地作為自己的族名,建國以后,又以商作為國名,正如王國維所言:“商之國號,本于地名。”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2《說商》,中華書局1961年版。這個“商”,就是河南的商丘。所以,商丘是先商文明的發祥地。

(一)商的始祖契所居之商就是今天的商丘

《史記·殷本紀》: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賜姓子氏。”契為帝嚳之子。史學界認為,帝嚳的生活范圍主要在古代的孟諸澤畔(今天的河南商丘、虞城以北,山東單縣、曹縣一帶)。帝嚳曾建都于亳,可以斷定“商”“亳”兩地應相距不遠。大量文獻資料顯示,“商”應該就是上古時期的商丘,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晉杜預《春秋釋地》:“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國睢陽縣也。”之后很多學者也都像杜預一樣認為古代的商丘就是今天的商丘,如張守節《史記正義》以及《路史·國名紀》《括地志》等書,均承襲此說。甲骨文中有“商”“丘商”“大邑商” “天邑商”等地名,經專家考證,所指皆為商丘。王國維在《觀堂集林·說商》中說:“商之國號,本于地名……始以地名為國號,繼以為有天下之號,其后雖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稱大邑商。”范文瀾認為“契部落居商丘”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7頁。。郭沫若說:“商,在今河南商丘縣,商朝就是從這里發展起來的。”郭沫若:《中國史稿》第1冊,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55頁。陳夢家也曾推測說,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參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256—257頁。史念海早年與顧頡剛都主張殷商民族起源于東方(東北或河、濟之間)。后來,史念海先后在兩部著作中都認為:商和商丘可能是一個地方,都在河南商丘一帶。參見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綱要》下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頁。董作賓也堅持商、商丘同為一地,即今日河南之商丘的觀點,他曾把帝辛征人方的路線排列成序后,根據其途經的攸國與“商”的位置順序,認為“攸國的方向既定,則 ‘由商至攸’的方向自然是由西北向西南行了。卜辭中的 ‘商’也稱 ‘大邑商’,為今河南之商丘無疑……這一次征人方經過的 ‘商’就是商代的舊京”董作賓:《卜辭中的亳與商》,《大陸雜志》1953年第6卷第1期。。已故美國著名華裔學者、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張光直也堅持這種觀點。參見張光直《商名試釋》,載《中國商代文化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版。以上史家所言絕對不是憑空而發,都是經過了認真的考證,因此,他們的觀點應該受到重視。

(二)商先公的主要經營地在商丘一帶

先商時期,部族與都邑的頻繁遷徙是一個顯著的現象。《尚書·盤庚下》云:“蕩析離居,罔有定極。”又《尚書序》: “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關于“八遷”之地望,唐以前的學者一直“不得其詳”,孔穎達《尚書序》疏中,亦僅列出“四遷”: “契至成湯,十四世凡八遷國都者:《商頌》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傳》稱:‘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見經傳者,有此四遷,其余四遷,未詳聞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與此說相同:“八遷之書,史唯見四。”到了清代,梁玉繩在其《史記志疑》中明確提出“八遷”之具體地點。王國維在梁玉繩的基礎上,又重新作了考證,他在《說自契至成湯八遷》中指出商先公八遷的順序是:契居蕃(山東滕州市)、昭明居砥石(河北元氏縣南槐河)、昭明又遷商丘(河南商丘)、相土遷東都(山東泰山下)、相土復居商丘、上甲微遷殷(河南安陽)、上甲微復歸商丘、湯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集)。

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復歸商至上甲微遷于殷之間,沒有遷都的記載,只是在《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提到王亥曾“托于有易”或“賓于有易”,這說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間,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過對“八遷”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動的范圍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和河北三省交會的地帶;而且,先商民族雖然經歷了8次遷徙,但其中的4次都與商丘有關,每次遷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見,商族由契至湯14世都是以商丘為根據地或者主要經營地,然后不斷向外拓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商丘為商族的發祥地。

(三)商湯所居亳地為今之商丘

《史記》稱商王朝的建立者成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亳”之地望,自漢代起,聚訟紛紜。王玉哲把古今以來關于“亳”地的說法總結概括為六種:關中說、偃師西亳說、河南商丘南亳說、山東曹縣北亳說、河南內黃說、鄭州說。參見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一二《說自契至成湯八遷》,中華書局1999年版。現在影響較大的為“三亳說”:南亳、北亳和西亳。

南亳在今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集。《孟子·滕文公》: “湯居亳,與葛為鄰”, “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可見葛與亳相距不遠。《漢書·地理志》“陳留郡·寧陵”下《注》曰:“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也。”《孟子·滕文公·疏》: “案:《地理志》云:‘葛今梁國寧陵,有葛鄉。’裴骃亦引之而證《史記》亳都亦在梁國,故云 ‘為鄰’。”葛在今之河南寧陵縣,其地距南亳約40公里,當是湯居南亳的重要證據。

《帝王世紀》: “殷湯都亳,在梁。”“梁國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史記·封禪書·正義》。又《水經·睢水注》: “(睢水)又東徑亳城北,南亳也,即湯所都矣。”至《括地志》則更進一步說:“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史記·殷本紀·正義》。這些材料都明確指出湯都之亳為南亳。

隨著夏、商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夏、商時期的都城設置制度也不斷被揭示出來。以李民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提出夏、商時期都城的設置為兩都或數都并存。張國碩又對夏、商時期的輔都制度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他們的研究為更好地理解三亳的存在找到了一把鑰匙。

李民將夏代都城與商代都城一一列舉:夏初之都城有陽城、平陽、安邑和晉陽。夏末之都城有斟尋和安邑。商代初年有北亳、南亳和西亳。商中葉盤庚之都城有奄、北蒙和殷墟。商末之紂都有鄴南之殷墟和朝歌。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出,夏、商時期確實有兩都或數都并存的現象。參見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頁。張國碩稱之為夏、商時期的主輔都制度。參見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頁。

了解了夏、商時期這種主、輔都并存的特點后,對商湯所都之亳就能很容易理解。南亳應為商湯時期的主要都城。北亳距南亳不過百里,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其地位應是拱衛南亳的門戶,是南亳以外的另一都城(輔都、陪都)。這里有宮室、有宗廟,更主要的是這里是一個軍事重鎮。所以《左傳·昭公四年》有“夏啟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的記載。《史記·殷本紀·正義》引《括地志》: “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景亳即蒙,亦即皇甫謐所言之北亳,湯之伐桀,這里是其出發點,是商湯的軍事大本營。

從文獻記載看,西亳也是商湯時期的都城之一,不過,它的建立時間要晚于南亳與北亳。參見張國碩《夏商時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頁。具體地說,它是在商湯滅夏后,在南亳、北亳之外建立的另一個“亳”都。西亳一方面晚于南亳和北亳,另一方面位置也遠離南亳和北亳。

可以看出,商湯所居之亳當為商丘東南之谷熟,北亳為山東薄縣,兩者所距不過百里,南亳要早于北亳,是先商民族活動發展和商朝建立的主要根據地。由是觀之,既然契居之亳、湯居之亳都在商丘,商先公也多在商丘一帶活動。那么,先商文明源于商丘當是不爭的事實。

三 源于商丘的中國商業文明

關于中國商業的起源,學術界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有“祝融說”“西周初年殷民說”和“白圭說”。筆者認為,中國商業源于商人,商先公王亥“賓于有易”,為中國最早的商人。王亥活動的區域在南亳,即今河南商丘一帶;王亥生活時期的社會形態為由部落向國家的發展時期,此時農業和畜牧業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商業也開始萌芽。

(一)王亥在商先公中的地位

《史記·殷本紀》所載商先公中的七世“振”即“王亥”。從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先公中比較受到后代重視的有王亥和他的兒子微(即上甲微,甲骨文稱上報甲或報甲)以及商朝的建立者湯。商湯受到后代重視自不必說,上甲微受到重視,主要是由于他是王亥的兒子,同時他又是商代第一個以十天干來命名的祖先。但王亥的地位是遠遠高出上甲微的。

王亥是冥之子。從冥經王亥到上甲微,是先商歷史重要的轉折時期。王亥是卜辭所記“祭祀之最隆重者”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華書局1984年版。。甲骨文中祭王亥的卜辭,以武丁、武乙、文丁時為多。武丁卜辭中有多片“王亥祟我”的記載。祟,神威之意。王亥祟我,意思是說王亥在商朝人的心目中具有極大的神威。商朝人祭祀王亥所用的犧牲有時多到三十牛、四十牛、五十牛,有時甚至用祭天的禮節來祭祀王亥。而且,上甲微以前,除“河”外商朝人祭祀先公的配偶,唯王亥一人。

王亥稱“王”。在商先公中,只有王亥稱王,名王亥。此“王”雖與成湯及其成湯以后的商王之王有所不同,但可視為王之雛形,為王權的一種萌芽狀態,這也說明了王亥在商人的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不僅如此,卜辭中還多處稱王亥為高祖,或稱高祖亥。甲骨卜辭中稱高祖的共有三人,一為高祖夔(契),二為高祖乙(湯),三為高祖亥。

王亥與商朝的圖騰崇拜緊密相連。在甲骨卜辭中,共有甲骨8片、卜辭10條,王亥的亥字從亥從鳥。這一方面說明了早期商人以鳥為圖騰的遺跡,另一方面也說明王亥在后代商人心目中達到了圖騰的地位。

武丁時的卜辭多次有“貞于王亥求年” “貞于王亥告秋”的記載。“求年”即求生求雨,求年祈年;“告秋”即告秋收禾谷成熟于先祖之祭,《說文》: “秋,禾谷熟也。”這說明,武丁時人們在敬天的思想指導下,在祈禱風調雨順,重視農業生產,希望禾谷成熟時,也往往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王亥受到了商人的懷念和崇拜,說明王亥在商先公中有著較高的地位。

商族以鳥為圖騰,這種圖騰現象在王亥身上有較明確的反映。殷王在祭祀王亥時,王亥之亥,從亥從鳥、從亥從隹或從亥從又持鳥,這種情況總計有甲骨8片,卜辭10條。從祖庚到武乙,五六十年間,王亥的亥字,上端所從,先從鳥,次作崔萑,最后作隹,由象形而字化,由繁而簡,由鳥而隹,其發展演變的痕跡,灼然可見。《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之傳說應由此所出。王亥的亥字,為什么要加一個鳥旁呢?筆者以為這是早期商族以鳥為圖騰的遺跡,而這種情況僅此王亥一人。

(二)王亥生活時期的社會形態

從“玄鳥生商”的傳說可以看出,商族在契以前還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從契開始,商族才有了以父子相承為主的世系,商族從此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契到王亥,商族的社會性質屬于父系氏族社會中的“部落形態”階段,王亥、上甲微時期應為由部落形態向王國的過渡期,最后到商湯時期走向王國形態。參見王震中《先商社會形態的演進》,《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2期。

這種斷定,一是因為王亥稱“王”, “王權”觀念之雛形出現,以王亥為中心的雛形性質的“王族”形成。這是一個最主要的貴族階層,其社會形態已跨越“階等社會”而開始進入“分層社會”。二是甲骨文中王亥之亥從鳥,說明王亥在商人心目中的宗教性,這種宗教性的存在,說明王亥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期。三是王亥“服牛”與畜牧業的發展。《山海經·大荒東經》和《楚辭·天問》中都提到王亥“仆牛”,《世本》《呂氏春秋·勿躬》作“服牛”,《天問》有“該秉季德……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仆、服、牧都是指王亥牧養牛羊。《世本·作篇》言“相土作乘馬”,乘馬,即用馬駕車,說明相土時已有馬的馴養和使用。在先商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很多牛、羊、豬、鹿、狗等動物遺骸,說明先商時期商人畜牧業的發展情況。王亥繼承了商先公重視畜牧業的傳統。王亥之亥,王國維以為是時間即祭日,他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王亥》中說:“卜辭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與祭大乙用乙日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確為殷人以辰為名之始,猶上甲微之為以日為名之始也。”但從所有祭祀王亥的卜辭來看,亥不是祭日,亦非十二地支中的“亥”。《說文》: “亥為豕,與豕同。”段玉裁注“謂二篆之古文,實一字也”。從王亥受到商人崇拜的程度來看,亥即豕。豕,豬也。說明王亥重視畜牧業,飼養“豬”等家畜,并因此而被名“亥”。王亥所處的時代為奴隸社會初期,以農業生產為主,生活水平相對低下。王亥時期的商部落已經能飼養豬、牛、馬,從飼養個別家畜到畜牧業逐步發達,既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王亥也因此受到后人的崇拜。王國維說:“然則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制作之圣人,非徒以其為先祖。”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華書局1984年版。“制作”應為發明意,“制作之圣人”是說王亥是畜牧業的創始者。因此,胡厚宣說“王亥是一個畜牧業的創始人”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四是王亥“賓于有易”而被殺,先秦不同的典籍都有記載。如《竹書紀年》: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山海經·大荒東經〉注引》。先秦文獻和甲骨文中王亥遠到有易之地“仆牛”或“服牛”,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畜牧牛羊,實際是駕著牛車、載著貨物到有易去進行商業貿易,結果為有易之君綿臣所殺。被殺原因是“淫”字。《楚辭·天問》說王亥與其弟王恒并淫,也有學者進一步分析是淫綿臣之妻還是淫綿臣之女。但也有學者對王亥之死提出質疑,如田昌五指出,在上古時期尚不存在后世的那種婚姻道德觀念,“王亥作為一方邦君,即使淫于綿臣之女,甚至 ‘眩弟并淫’,那雙方結親通好就行了”,是不會因此被殺的。田昌五認為,王亥之死的真正原因,是王亥通過綿臣之女,謀取有易而有之,結果被綿臣發現,因而殺掉王亥。參見田昌五《中華文化起源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頁。這種解釋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筆者以為,“淫”應理解為“浸淫”,即蠶食、擴張之意。這說明,商族在王亥時期發展很快,力量強大,對鄰邦產生了威脅,這應符合由部落形態向邦國過渡這樣一個歷史時期。

(三)王亥經商之情形

王亥飼養、放牧牲畜,其一,祭祀時有了犧牲,犧牲越豐盛,說明對天和先人越虔誠,這樣就越能得到天和祖先的保佑;其二,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增強抵御自然災荒和野獸侵襲的能力;其三,說明王亥時商人已能使用牛馬等畜力,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由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商部落到王亥時迅速強大起來,并向四周發展勢力。由于產品有了剩余,出于發展壯大本部落以及換取奴隸主需要的物品的目的,王亥于是與四周部落進行以物易物的商業貿易活動,結果與分布在今河北中部易水一帶的有易氏發生了沖突。

如前所述,記載王亥到有易氏部落進行貿易的文獻是《山海經·大荒東經》和《竹書紀年》,另外,《楚辭·天問》也有對這一事件的質疑:“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仆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后嗣而逢長?”

這些材料講的是一件事,可以相互印證。據王國維研究,“有扈”即有易,“該”即王亥。材料涉及的人物有王亥、綿臣、上甲微、河伯、王恒以及被“淫”之對象。王亥“賓于有易”被殺是一個歷史懸案,至今沒有很一致的說法。

《楚辭·天問》中“眩弟并淫”令人費解。正如屈原所說,既然是“眩弟并淫”,為什么王亥被殺,而王恒活著?王恒與有易之君綿臣是什么關系,王恒與被淫之女是什么關系?難道王恒與有易有私約而危害其兄?《楚辭·天問》的紊雜難解令人生疑。有學者指出,“眩弟并淫”可能講的是舜、象共犧二女之事,誤入本故事之中。參見葉舒憲等《〈山海經〉的文化尋蹤》下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6—1918頁。

河伯是黃河之神,“牛”是他特享的犧牲。河伯與商的祖先關系密切,商先公活動的勢力范圍主要在黃河下游,所祭主要是下游河神——九河之神。卜辭里作為先公的“河”,也可能是被尊祀為九河神的治水英雄。

王恒是王國維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新考證出來的一個人。其名不見于《史記》《世本》《山海經》及《竹書紀年》等書。在《楚辭·天問》中有“恒秉季德”之句,此“恒”應就是卜辭中的“王恒”,為王亥之弟,冥之子。這樣,在先商的世系中,在王亥與上甲微之間,多出了王恒一世。王亥“賓于有易”被殺,王恒卻安然無恙,而且還隨即“得夫仆牛”,即被有易之君綿臣奪得的“仆牛”又由王恒得之。

從《天問》中屈原的這些質疑來看,王亥被殺,即使不是有易之君綿臣與王恒合謀,也是得到了王恒的默許。現在看來,屈原的質疑又讓我們來質疑屈原:王亥帶領著商隊到有易去做客(賓)、貿易,有易之君為何要殺王亥?筆者以為原因在于“淫”字。從當時的婚姻道德觀念來看,王亥無論是與綿臣之妻抑或與綿臣之女私通,都構不成被殺的理由,原因在于有易感到了王亥的危險,這種危險就是商族的強大所帶來的威脅,實質是利益的沖突引起了戰爭,戰爭導致王亥被殺。從這個意義上講,王亥賓于有易,以通商為手段,以蠶食、擴張為目的,于是發生了沖突。參見李可亭《中國商業起源漫談》,《尋根》2005年第3期;《中國商業始祖王亥傳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王亥之后,商人沿其傳統進行商業貿易,并逐漸形成了專門從事遠方販運貨物進行貿易的商賈。《周書·酒誥》說西周初年商人“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即是反映了這種情況。由于這些貿易之人來自商部落,所以稱作“商人”,他們的交易活動就是“商業”活動,而作為最早進行貿易的王亥,便是“商業”始祖,即商(業)人的祖先。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貿易只是商業的萌芽階段,數量不大,而且由于沒有貨幣,所以是以物易物的活動。到了商朝建立后,才出現貨幣,商業也因貨幣的出現而進一步發展壯大。

四 歷史傳說中透視的商丘文明

(一)圖騰崇拜

從宗教方面說,在氏族社會之前是信仰萬物有靈,到氏族社會時代,便發展為圖騰崇拜(或稱圖騰主義)。圖騰崇拜是母系氏族的共生物,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據民俗學和傳說資料所示,在中國歷史上,自傳說中的伏羲氏時代以至夏代,都有圖騰信仰的存在。《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語云:“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曰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以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以水師而水名。大(太)皞氏以龍紀,故以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這里所謂云、火、水、龍、鳥,都是當時氏族社會的圖騰。

學術界認為,商族的祖先為東夷人,而少皞氏為東夷人的祖先。《左傳·定公四年》注:“少皞虛(墟),曲阜也,在魯城內。”即今山東曲阜。以鳥為圖騰的少皞氏之族,是由幾個胞族所組成的一個部落。其中屬于第一個胞族的五個氏族,即以鳳鳥、玄鳥、伯趙(勞)、青鳥、丹鳥為圖騰。

《詩·商頌·玄鳥》: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史記·殷本紀》: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為高辛氏子,商之始祖。馬克思說,在許多民族中流傳著一種傳說,他們的第一祖先是轉化為男人或女人的動物或無生物,它們就成為氏族的象征。參見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玄鳥為商族人的圖騰,已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契在古典文獻中又稱玄王。如《詩經·商頌·長發》: “玄王桓撥。”毛傳:“玄王,契也。”《國語·周語》: “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韋昭注:“玄王,契也。”又《魯語》: “自玄王以及主癸,莫若湯。”《荀子·成相》: “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契為什么又稱玄王呢?朱熹《詩集傳》: “玄王,契也,或曰以玄鳥降而生也。”此玄王之玄字,當源于玄鳥之玄字,玄王即玄鳥王之省稱,與“玄鳥婦”(商族中外嫁的婦人可稱為“玄鳥婦”)之稱相對,意思是玄鳥所生的王。

今天看來,所謂契本無父、玄鳥生商這一感天而生的傳說,至少說明了契之前無父而生,契之后子孫相承,它反映了商族由母系氏族向父系社會過渡的真實情況,也反映了商族以玄鳥為圖騰這一歷史面貌,而這種狀況又與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前行。

(二)燧人造火

燧人氏是中國古代傳說時期的人物,是傳說中的“三皇”之一。燧,本是古代摩擦生火的工具,有木、石之分。傳說中的燧人氏時代,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火的發現與應用,是舊石器中期原始人類生產力發展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今商丘古城西南兩公里處有燧人氏的陵墓燧皇陵。傳說燧人氏是中國人工取火的發明者,同時又傳說燧人氏的生活區域即在今商丘一帶,商丘是火文化的發源地。正由于此,2005年8月全國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采集儀式在商丘燧皇陵舉行。

關于燧人氏造火的記載多為戰國時期的子書,其他傳說時期的內容也多在戰國時期形成。說明人類的活動情況及觀念在戰國時已為人們所共識。燧人造火所反映的問題有很大的傳說性。但是,這些古史傳說并不完全是無根的向壁虛構,而是大多都有些口耳相傳的依據。在文字發明之前,口耳相傳的歷史是人類主要的記憶形式。關于燧人氏等人物的諸多傳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華夏族早期生存、發展的歷史進程。

燧人造火的傳說有如下記載:《世本·作篇》: “燧人造火。”《尸子·君治》: “燧人氏……察五木以為火。”《韓非子·五蠹》: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淮南子·覽冥訓》: “往古之時……火爁炎而不滅。”《風俗通》引《禮緯·含文嘉》: “燧人始鉆木取火,炮生為熟。”

我國關于人工取火的傳說,也不是集中在燧人氏一人身上,比如:“黃帝作鉆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茲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輕重戊》。“伏羲禪于伯牛,鉆木作火。”《繹史》卷3引《河圖挺輔佐》。等等。古書記載對作火者各有所指,這反映了古代人工取火的發明,并非一時一地一人所為,當是先民們長期共同實踐的結果。所謂“燧人”“黃帝”“伏羲”都是傳說中的帝王,而關于他們的發明創造,古書所載更不止一項。他們都是中華文明的締造者,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團結的象征。

火在自然界中,自古以來就已經存在。因為動物尸體中之磷的燃燒,雷電的觸發以及火山的爆發等,都可以成為火的來源。《繹史》引《真源賦》說:“天皇……時遭劫火。”即說明了這種情況。火在遠古時代雖然到處存在,但必須要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被人類使用。火的發現,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火的效用之啟示,另一方面,從木與木、石與石、骨與骨等相摩擦則燃的原理,又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摩爾根據現在的原始人的生活考察,證實火的應用與漁獵的生活是同時開始的。考古工作者也證實傳說與地下考古的不謀而合。

(三)倉頡造字

倉頡,又作蒼頡,傳說為漢字的發明者,《史記》引為黃帝史官。今商丘虞城縣西北18公里處響河對岸的堌堆坡西側有倉頡墓,墓前有康熙四十一年所立石碑,上刻“古蒼頡墓”四個大字。

《世本·作篇》: “倉頡作書”, “史皇作圖”,有論者認為倉頡、史皇為一人。《呂氏春秋·君守》: “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然而非主道者。”“非主道者”意即這六人都不是君主。這些記載表明,在氏族社會時期,各部落對中華文明的孕育都做出了貢獻。與此相連的還有黃帝發明衣服、舟、車;炎帝即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伏羲氏發明網罟,又作八卦;《易·系辭》。蚩尤“以金作兵器”等。《世本·作篇》。

我國的文字起源于何時,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里,發現過一些近似文字的刻畫和符號,有助于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在西安半坡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彩陶中,陶缽口沿上發現刻有簡單而又整齊劃一的符號,據統計,不同的種類有四五十個。在臨潼姜寨遺址所發現的陶器上,有120多個刻畫符號,共39種。1974年在青海柳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墓葬出土的彩陶壺上也發現了一些符號,已收集的達50余種。這幾處陶器上的刻畫符號不盡相同,可能是各個氏族的一種特定的記號。我國古代在文字產生之前,流行“結繩記事”和“契木為文”,這些刻畫符號當是我國古代原始文字的一種。在古史傳說中,“結繩記事”和“契木為文”的時代過去之后,便是倉頡發明了漢字。

關于倉頡造字的傳說,除了《呂氏春秋》,還有以下記載:《荀子·解蔽》: “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淮南子·本經訓》: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修務訓》: “史皇產而能書。”高誘注:“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或曰頡皇。”《韓非子·五蠹》: “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說文解字敘》: “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相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綜合以上記載,可以推測倉頡所造之字,很可能是一種圖畫式的象形文字,中國的古文字在最初階段本身就和圖畫難以區分,是按其圖形畫上的,到甲骨文時還保留著這些特點。而這一點在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陶器上已經得到證實。

文字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符號體系。它的產生源于人類社會群體交際間思想交流和內容表達的需要,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少數人掌握到約定俗成所逐漸孕育、選擇錘煉發掘出來的,它不是一個人一個時代的產物。這一時期,文字以及繪畫、算術、歷數、醫藥、音樂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發明創造,說明當時正處在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大變革階段,荒昧鴻蒙的時代已成過去,人類社會正向文明時代一步步邁進。同時也說明,商丘這塊古老的土地,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原載《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凤台县| 临武县| 拉萨市| 民丰县| 黎平县| 三江| 察雅县| 沾益县| 东源县| 永泰县| 兴化市| 平阴县| 利津县| 通河县| 江达县| 长海县| 曲阜市| 阳东县| 吉隆县| 外汇| 芜湖县| 武冈市| 遂溪县| 文安县| 翁源县| 临江市| 临朐县| 聂拉木县| 宁安市| 芦山县| 城市| 大洼县| 黎平县| 钟山县| 安宁市| 涟水县| 谢通门县| 托克逊县| 江山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