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故里考辨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的一代文哲大師。一般認為其生年約為公元前369年,卒年為公元前286年。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留有《莊子》一書,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世人并稱“老莊”。
一
莊子的生平材料保存下來的很少。在《莊子·秋水》中記及楚威王用重禮聘請他為相,被他拒絕一事,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莊子所寫的傳也有這一記載,當是根據《莊子》采入。但《莊子》中有不少是寓言,楚王聘他為相的事是否是事實,很難確定。《辭源》等關于這件事的說明都是用“相傳”“傳說”開頭。
正是由于資料的匱乏,所以莊子故里究在何處,眾說紛紜。河南“商丘梁園區說”“民權縣說”、山東“曹縣說”“東明縣說”、安徽“蒙城說”爭持不下。
最早記載莊子籍貫的是《史記》。《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云:“莊子者,蒙人也,名周。”以后歷代典籍也都以莊子為蒙人。
莊子生活時代的蒙屬于宋國,宋國于公元前286年即莊子卒年亡于齊?!秶Z·楚語》云:“宋有蕭、蒙?!表f昭注曰:“蕭、蒙,宋公子鮑之邑?!边@說明,宋國之蒙是宋公子鮑的采邑(封地)。因此,必須強調,研究莊子故里問題,不能偏離莊子為“宋國蒙人”這條主線。
司馬遷之后,歷代不少學者也一致認為莊子是宋國蒙人。此舉幾例:
劉向《別錄》: “莊子,宋之蒙人也?!?/p>
《淮南子·修務訓》高誘注:“莊子名周,宋蒙縣人。”
《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句,班固自注:“名周,宋人。”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 “莊子者,姓莊,名周,梁國蒙縣人也?!?/p>
唐成玄英《莊子疏序》: “其人姓莊,名周,字子修,生宋國睢陽蒙縣。”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宋州·人物”條:“莊周,宋蒙人?!?/p>
清段長基《歷代疆域表》卷上:“今歸德府東北四十里即莊周故里。”
二
宋國之蒙在何處?
《辭?!贰扒f子”條:“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薄兜孛筠o典》“蒙澤”條:“春秋宋邑。今河南商丘縣東北蒙縣故城是。在故汳水(指古汴水)之南。乃莊周之本邑。”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 “蒙故城在縣北二十二里?!?/p>
以上材料說明:蒙故城在原商丘縣正北或東北部。商丘在1997年撤地建市,原商丘縣一分為二,并分別命名為睢陽區和梁園區,“商丘縣東北蒙縣故城”應在今梁園區李莊鄉蒙墻寺村一帶。宋國之蒙,秦置蒙縣,漢因之,屬梁國八縣之一,北齊廢。
關于蒙地問題,還有另外一些資料足可參考?!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贰端饕芬肚f子》佚文曰:“桓侯(指宋桓侯,名辟)行,未出城門,其前驅呼辟,蒙人止之,后為狂也。”蒙人能在宋國都城門前出入,又敢于勸止桓侯之“前驅”,可見蒙邑離宋國都城不遠。
《左傳·莊公十二年》: “宋萬弒閔公于蒙澤?!薄逗鬂h書·郡國志》:“蒙有蒙澤?!标P于蒙澤,《水經注》說得很具體:“汳水出陰溝于浚儀縣(今開封西北)北,又東至梁郡蒙縣為獲水,余波南入睢陽城中”, “獲水出汳水于梁郡蒙縣北”, “獲水又東徑于樂固北己氏縣(今山東曹縣東南)南,東南流逕于蒙澤?!妒葜尽吩唬骸蓾稍诳h(指蒙縣)東。'”
這些材料表明:第一,漢代蒙縣城位于古汴水與獲水的分界點西南側;第二,蒙澤在蒙縣以東,其北岸為古汴水注入之處,東南岸似應為獲水之出口,然后東南流向古虞城(今虞城縣利民鎮西)境。《水經注》又載:“獲水出汳水于梁郡蒙縣北,俗謂之小蒙城也。《西征記》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莊周之本邑。'”又說:“獲水又東徑虞城縣故城北,古虞國也。”這就更明確地表明,漢代蒙縣位于古汴水南十五六里,虞城故城西北。
唐魏王李泰等《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宋州·宋城縣”條:“大蒙城在縣北四十一里。”清顧祖禹《讀史方域紀要》: “蒙城在歸德府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清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三亳”條:“今河南歸德商丘縣北四十里有大蒙城。”以上諸說,雖略有出入,但大致距離、方位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商丘地區文物部門曾在商丘縣北18公里李莊鄉蒙墻寺村發現有古城遺址。此后該村村民在打機井時也多次發現17米以下有磚、鐵器、陶瓦碎片等物。1982年,商丘縣人民政府將蒙墻寺村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來在保護區先后出土了不少文物,有龍紋琉璃大脊、磚雕神佛、宋代陶瓷、明代宣德銅爐、明成化四年石碑等。在整理文物時發現地下有古城墻角和隋唐以前的一口枯井。從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蒙墻寺在隋唐以前應有過一定規模的古建筑。
由以上資料可知,從距離和方位來看,宋國之蒙應在今蒙墻寺一帶,這一點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三
今安徽蒙城,漢代開始置縣,稱山桑,屬沛郡。據《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始更名蒙城,在此之前無“蒙城”之名。很顯然,安徽蒙城與莊周“為蒙漆園吏”之“蒙”毫無關聯。所以,莊子故里在安徽蒙城說,只能被視為是空穴來風,不攻自破。
今山東曹縣東南部梁堤頭鄉與河南商丘梁園區李莊鄉是鄰鄉,為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轄地,也是西漢梁國八縣之一的己氏縣屬地,在漢朝時與蒙縣毗鄰,故有莊子故里山東“曹縣說”。
莊子故里山東“東明縣說”的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認為《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周嘗為漆園吏”之“漆園”在今東明縣;二是認為《莊子·秋水》中莊子“釣于濮水”之“濮水”在今東明縣境。
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轉引《括地志》說:“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北宋《太平寰宇記》說:“冤句縣本漢舊縣也……漆園城在縣北五十里,莊周為吏之所,舊置監,今漆園城北有莊周釣臺?!薄安苤菰┚淇h北”之地域在今東明縣境。此外,明《一統志》、杜佑《通典》及乾隆年間的《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東明縣志》也有類似記載,以此證明莊子為吏的漆園在東明。
《水經注》有“濮城之側,有漆城”語。東明縣北部與河南濮陽縣接壤,“濮陽”因“濮水”而得名?!端涀ⅰ肪戆恕皾睏l中轉引杜預的話:“長垣而南,近濮水也?!薄渡綎|通志》、明代《長垣縣志》、清修《東明縣志》《濮陽縣志》等地方志中也都有關于濮水方位走向的記載和地圖標示?!皷|明縣說”利用這些材料,試圖說明莊子垂釣的濮水流經了古東明境內。
但上述兩條理由也有問題:第一,《史記》說莊子為“蒙”人,為“蒙漆園吏”,劉向說莊子為“宋蒙”人,今東明地當時是否確屬于宋之蒙地,證據還不夠有力;第二,戰國時期宋國蒙地到底有多大,其轄區是否包括今之東明,亦需重新考證;第三,即便漆園和濮水均在今東明境內,但也只是莊子的為官之處,而非出生之地。因此,依據上述兩條理由說莊子的故里在東明,是非常牽強的,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今民權縣東北32公里順河鄉青蓮寺村有莊周墓,墓前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莊周之墓”碑。據此,“民權縣說”認為青蓮寺村就是莊子故里,有人進一步推論蒙就在考城(今民權)。
民權縣設置較晚,順河鄉青蓮寺村原屬于考城縣。民國十七年(1928),馮玉祥執政河南期間,析睢縣北七里、杞縣北五社置民權縣。1945年,蘭封、考城合并為蘭考縣。1956年7月,又將原考城的順河、老顏集、北關、褚廟等鄉劃歸民權縣。青蓮寺村屬順河鄉,故有莊周故里“民權說”(也叫“考城說”)。
考城在秦、西漢時名菑縣?!吨兄蓦s俎》說:“菑,戴也。今拱之考城,有故戴城?!贝魇谴呵锍跗诘闹T侯國,周桓王七年(前713)為鄭所滅。秦取古戴地義,置菑縣,西漢因之。東漢章帝巡行到縣,因菑與甾(災)通,地名不嘉,遂取發揚“列考武皇”業績之義,改為考城??汲强h治在汳水北,取水北為陽意,北魏改名為考陽,隋復置考城縣。
《春秋·隱公十年》: “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薄豆騻鳌贰斗Y梁傳》“戴”作“載”。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說:“今河南省民權縣東而稍北四十五里,離宋都六十余里,當即古載國之地?!笨梢钥闯?,春秋時戴與宋是兩個并立的諸侯國,只是強弱大小不同。
考城在戰國時屬魏?!妒酚洝ぺw世家》: “八年(前378),拔魏黃城”; “十七年,圍魏黃,不克?!?“黃”在何處?《大清一統志》注:“黃,在曹州考城縣東?!?/p>
這些資料表明:春秋之戴即秦、西漢之菑,即東漢考城,與宋之蒙毗鄰,但不是一個概念。且考城在汳水之北,而蒙在汳水之南。這個問題在譚其驤等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十分清楚,互不混淆。
“民權說”的主要史料根據是南宋羅泌的《路史》?!堵肥贰氛f:“蒙即考城,為莊子生處,莊周故里必有所據?!庇衷凇懊伞睏l下注:“六國,楚為蒙縣。蒙,澤也。生莊子,為漆園吏,乃莊周故里也?!钡潜仨氈赋觯旱谝唬俺槊煽h”句,不通。如果解釋為蒙為楚縣,更不通,當時既未設縣,莊子亦非楚人;第二,《路史》記三皇至夏桀事,多舛謬,即如上引文應是春秋魯莊公十二年,而《路史》誤為十五年;第三,《辭源》“路史”條說羅泌《路史》“多不經之談,喜出新意,好用僻辟古語”。以“不經之談”為依據,其可信程度令人質疑。由此看來,民權縣青蓮寺村至多是莊子的葬處,但絕非莊子的出生之地。
四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幾點認識。
第一,由于莊子生平史料較少;由于民權縣順河鄉青蓮寺村和山東曹縣梁堤頭鄉毗鄰宋之蒙;由于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疆界多變;由于黃河多次決口,淤積嚴重,莊子故里究在何處,看來目前仍很難確指。如果牽強一點,可以說西起清蓮寺、中經蒙墻寺、東到曹縣東南部這一區域都是莊子的故鄉。
第二,從《左傳》《史記》等價值較高的史料記載出發,加上蒙墻寺地下出土的隋唐以后的文物推測,從方向和距離看,今商丘市梁園區李莊鄉蒙墻寺一帶應為宋之蒙所在地。
第三,據現有資料看,莊周祠最早建在小蒙城,為北宋宋城縣秘書丞王兢所建。蘇軾曾應邀于北宋元豐元年(1078)十一月十九日寫了一篇碑文,標題為《莊子祠堂記》(見《東坡七集》卷32),由此看來,青蓮寺村的莊周墓建于清朝,比小蒙城的莊周祠要晚得多。
第四,考證莊周故里,不能輕信“傳說”和后起之地上建筑。莊子生活的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即便有些“傳說”,恐怕也很難作為憑據。而地下發掘的文物,也應進一步考證。20世紀70年代初在蒙墻寺發現的古城遺址,專家疑為漢代文化遺址,果真如此,倒可以解除許多不必要的爭論。
第五,宋國的疆域在公元前481年滅掉北鄰曹國后為最大,東面包括彭城(今徐州)、宿(今安徽宿縣),南面包括铚(今宿縣西南)、酂(今河南永城西)、柘(今河南柘城),西部與魏的寧邑(今河南寧陵)相鄰,北部包括今山東定陶,與魯國的鄆(今山東鄆城)相接。進入戰國以后,形勢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七雄”控制的戰國時期,宋國在政治舞臺上漸趨銷聲匿跡,轄地也逐漸減少,就在莊子卒年,宋國滅亡。可以看出,莊子生活在宋國的衰弱至滅亡期,這種形勢對莊子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由于莊子是學者,是名人,所以,楚威王曾派人到濮水請莊子做楚相,但被莊子拒絕。進入戰國時期,梁國是宋國的西鄰,齊國是宋國的東鄰,莊子與梁惠王和齊宣王生活的年代同時,并且見過面,莊子還到過梁國、趙國和魯國,可見其足跡遍布之廣。足跡所到之處可能會留下歷史的印痕,況且莊子是名人,但應注意,其出生之地與其足跡所到之處并無必然關系。
最后,莊子可能生在蒙城,也可能生在蒙轄地的某一村莊,在目前尚無定論的情況下,有關莊子故里的研究應該以梁園區李莊鄉蒙墻寺為核心,莊子故里問題也應該以“商丘梁園區說”為最有學術價值。
(原載《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