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下冊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

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五四運動既是自鴉片戰爭后開始的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邏輯環節,同時又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有量的增長,也有質的飛躍和升華。五四時期倡導的現代化意識,奠定了20世紀中國一切具有現代意義的現象的基礎,為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實現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考察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化的關系,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對于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代化進程的實質是要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和新的社會運行機制或社會形態的再造,也就是從中世紀社會轉化為現代社會。現代化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人的現代化或使人轉向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實質是人的現代性及其實現。五四時期倡導的現代化意識,為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實現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一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邏輯環節

關于中國現代化的起點,學術界認識不一,有“鴉片戰爭說”“洋務運動說”“五四運動說”“新中國成立說”等。事實上,明末清初,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和封建經濟成分的減弱,現代性的東西已開始滋生,并由此開始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改造。學術界一般認為,世界范圍的現代化進程以工業革命為標志,而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是鴉片戰爭前后的西學東漸特別是鴉片戰爭失敗的結局。

從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是“沉淪”與“上升”的雙重變奏的過程,與此相適應,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既是被資本主義國家拖進世界市場走世界現代化道路的被動的消極的過程,同時又是中國有識之士睜眼看世界、改造傳統、學習西方的主動的積極的過程。五四運動是這個過程中重要的邏輯環節。

眾所周知,在中國開始與現代西方接觸之前,除了印度佛教之外,中國文明從未受到任何外來影響的全面嚴重的挑戰。佛教雖曾觸及中國思想和社會的許多方面,但對政治和經濟制度并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由于西方在科學和其他領域領先了中國幾百年,又由于社會差異造成的許多其他附加因素,使得西方對中國產生的沖擊勢不可當。自從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顯示了西方不可抗拒的威力后,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導人物開始意識到,中國必須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雖然他們仍認為中國傳統的制度和傳統的思想優于西方而無須改革。總的來看,中國對西方文明的反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學習西方技術器具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明階段,以林則徐、魏源和洋務派為代表。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有感于日本明治維新取得的成就,認為除了學習科學技術以外,中國還應在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學習西方,這便進入中西文化接觸交流的第二個階段,即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但他們仍然堅持認為那些在他們看來比法律和制度更根本、更實質的中國的哲學、倫理和社會基本準則不應改變。張之洞1898年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即代表了這種思想。但是,1898年的戊戌變法并未能實現康、梁所提出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只是部分地實現了這些變革。民國成立后,軍閥統治再度出現,而兩次復辟帝制的企圖更說明,沒有其他變革的伴隨,只是移植法律和政治制度是不能奏效的。這樣便到了第三個階段——五四運動時代,即學習西方的精神文明。五四知識分子仍然是向西方尋找真理,他們不但要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法律和政治制度,而且對中國的哲學、倫理、自然科學、社會理論和制度也要徹底重新審查,模仿西方同類的東西。他們所提倡的不是半新半舊的改革或部分的革新,而是一個大規模的、激烈的企圖,要徹底推翻陳腐的舊傳統,代之以全新的文化。

可以看出,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繼續和重要的邏輯環節,而且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注入了新的內容,奠定了中國現代化走向的基本內涵,展示了中國現代化的廣闊前景。

二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

在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五四運動不僅使之有量的增長,而且有質的飛躍和升華,可以稱為重要轉折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性精神的增長

有的學者指責五四運動偏激,缺乏理性精神,并把它和義和團運動、“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論,筆者認為,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縱觀五四運動的全過程,從啟蒙運動、愛國運動到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無不昂揚著一種理性精神。當然,承認五四運動的理性精神,并不否認這一時期的文化激進主義思想。陳獨秀在《克林德碑》一文中曾向廣大的中國民眾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世上是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向共和的科學的無神的光明道路,一條是專制的迷信的神權的黑暗道路,我國民若是希望義和拳不再發生,討厭象克林德碑這樣可恥紀念物不再豎立,到底是向哪條道路而行才好呢?”《新青年》5卷5號。很顯然,至少在陳獨秀看來是不贊成像義和團運動那樣缺乏理性的舉措的。

五四時期提出的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為中國社會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這兩大口號內涵的深刻性、宣傳的廣泛性和推崇的堅定性,都大大超過了辛亥革命之前。

陳獨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宣告:“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新青年》6卷1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認為,辛亥革命沒有能夠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就是因為沒有一個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沒有徹底反對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致使民主與科學精神沒有深入人心,所以他們才表現出如此堅定的態度,極力倡導民主和科學精神。眾所周知,現代化的國際共同特征是民主化、世俗化、科學化和理性化。現代化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現代化,而民主與科學精神則貫穿其中。政治現代化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所以民主精神宣傳的作用十分明顯。其實,經濟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建設,也必須以民主化為前提。至于科學精神,亦即實事求是精神,在現代化建設的一切領域,都是必不可少的。總之,有了民主和科學精神,中國現代化的實現才有可能。由此看來,五四時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優良傳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可以說,民主、科學加上法制和市場,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四大前提和保障。

五四運動的理性精神還表現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上。經過巴黎和會帝國主義的丑惡表演,先進知識分子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對資本主義的幻想破滅之后,大家開始向往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學說紛至沓來,社會主義流派五花八門。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是模糊的,“不十分清晰的”,是“隔著紗窗看曉霧”瞿秋白:《俄鄉紀程》,《瞿秋白文集》第1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版,第23頁。,朦朦朧朧,模模糊糊。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先進的知識分子迅速轉向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終于脫穎而出,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為科學。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最大成就,是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它在同中國實際結合中的不斷發展,是五四以來民主、科學精神的主流和理性精神的體現。

(二)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

鴉片戰爭以來,由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使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愛國熱情日益高漲,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程中,愛國主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在五四運動之前,所涉及的面還比較窄,與五四運動的影響遍及全國各界相比相去甚遠,并且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尚處在感性階段。五四運動中表現出來的以天下為己任、與祖國共存亡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是空前的,而且有了理性認識的升華。在兩年后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它激發著、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80多年間,經歷了幾多艱險、幾多磨難、幾多曲折,終于把一個積貧積弱、備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今天這樣的初步繁榮、具有較強國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有著巨大的凝聚力,這既是中華民族獨立的前提,又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競爭與開放意識的增強

中國社會現代化合理運行機制的建立,有賴于兩個基本的環境:競爭與開放。競爭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之一,沒有競爭,現代化的運行機制就缺乏動力與壓力;開放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沒有開放,現代化的運行機制必然停滯不前以至解體。自鴉片戰爭以來生長的現代化意識,到五四運動時期有了空前的增強,五四運動中體現出來的競爭性、開放性、進取性、創造性極為突出。五四知識分子認識到,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極為落后,再不努力迎頭趕上就要亡國滅種。所以,他們沖決羅網,向舊制度、舊禮教、舊道德宣戰,給以往封閉的、保守的非現代化意識以極大的沖擊,使人們頭腦中的現代化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又要把西方的各種學說都引進來比較、鑒別,力圖找出改革中國社會的方案。五四知識分子身體力行的實踐,為中國現代化事業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四)現代學術范式的建立

五四時期現代化意識的增長,還表現在學術范式的脫舊與創新上。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首先拉開了五四學術形式革命的序幕。之后,陳獨秀、魯迅、錢玄同等人,圍繞學術的語言、文字、文法等,發表了一系列改革主張。錢玄同在《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中提出了改革學術形式的13條主張,如應用文“應以國語為之”“書札之款或稱謂,務求簡明確當,刪去無謂之浮文”“絕對不用典”“小學教科書,及通俗書報、雜志、新聞紙,均旁注 ‘注音字母’”,文章應加標點符號,數字用阿拉伯號,紀年用通行之公歷紀年,“改右行直下為左行橫迤”等。《新青年》3卷5號。以錢玄同為代表提出的建立現代學術范式的主張,其目的在于使學術通俗化、平民化。這在今天看來無足輕重,但在當時卻是對舊學術范式的反叛,而且標志著現代學術范式的建立。五四后,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思潮也蓬勃發展起來,女子教育、美育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洪波迭起,具有現代模式的大學也開始成長。

(五)現代家庭觀念的確立

婦女解放是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五四啟蒙知識分子對封建的“三綱”等倫理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主張男女平權,用平等觀念、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而使現代家庭觀念開始確立起來。

陳獨秀在《一九一六年》一文中,對封建的“夫為妻綱”進行了抨擊,他指出:“夫為妻綱,則妻子于夫為附屬品,而無獨立自主之人格矣。”他號召:“自負為一九一六年之男女青年,其各奮斗以脫離此附屬品之地位,以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新青年》1卷5號。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表現在很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便是現代家庭意識的覺醒。長沙新娘子趙五貞的自殺、李欣淑的出走、北京女高師學生李超的死亡和關于《娜拉》的討論,都說明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廣大婦女,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婦女,已經不愿再受包辦婚姻的約束,而是沖破牢籠,走出家庭,在婦女解放的道路上迅跑。魯迅繼《狂人日記》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以后,又發表了《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文章,對夫權主義、父權主義進行了有力批判。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魯迅指出,父親必須正確地教育孩子,使今后的孩子超越自己、超越過去,使孩子在封建的父權主義下解脫出來。魯迅號召說:“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使孩子受到科學、正確的教育,茁壯成長,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條件。

三 五四現代化精神的曲折發展

在五四之前的現代化進程中,無論是“中體西用”還是“中西互補”,都是一種“防御性現代化”,其中心思想都是突出一個“保”字——保種、保教、保國、保民。在“保”的前提下進行“變”,也就是在中國的舊“體”的框架內引進西方的器用。參見羅榮渠《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現代化思潮演變的反思》,見《歷史的選擇——五四、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但是到了五四時期,陳獨秀、李大釗、錢玄同、胡適等以毫不調和的決絕態度來對待中西文明的沖突,旗幟鮮明地主張接受近代西洋文明來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陳獨秀說:“吾人倘以新輸入之歐化為是,則不得不以舊有之孔教為非;倘以舊有之孔教為非,則不得不以新輸入之歐化為是,新舊之間絕無調和兩存之余地。”陳獨秀:《答佩劍青年(孔教)》,《獨秀文存》,第660頁。錢玄同曾說:“適用于現在世界的一切科學、哲學、文學、政治、道德,都是西洋人發明的,我們該虛心去學它,才是正辦”錢玄同:《奉勸世人要虛心學習西人一切科學、哲學、文學、政治和道德》,《新青年》5卷3號。;“應該將過去的本國舊文化遺產拔去,將現在的世界新文化——全盤承受。”《語絲》第34期。并公然宣稱:“我所愛的中國是歐化的中國。”錢玄同:《回語堂的信》,《語絲》第23期。

五四運動后,關于中西文化的討論,關于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和前景,思潮迭起,但其發展的總方向則是沿著五四精神前進。先是圍繞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而展開,接著便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之爭和“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的爭論。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是從世界比較文化這個新角度來探討中西文化問題的一部論著,提出了中國、印度、西方三種不同的文化“路向”,認為三種文化循序演化,而最近未來將有“中國文化復興”。梁書及其理論是在反儒學的高潮中誕生,這說明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

20世紀30年代關于“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之爭,是繼五四之后思想界的又一場大爭論,這場爭論涉及的不只是文化問題,而且由此引出中國的出路即社會發展的道路問題。在討論中,雙方互相批評與責難,同時又逐步接近或者是互相吸收。西化派放棄了“全盤”的提法,而本位派也不斷充實對“本位”的闡釋,提出建立“中國本位意識”的觀點。在討論中,兩派都逐步產生了一種新認識,即用“現代化”這個新概念來取代“西化”或“中國化”等概念,“現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卻不能包括現代化。”并提出中國現代化的努力方向:第一,發展自然科學,這是現代化的根本基礎;第二,促進工業發展,一個國家若無現代化工業,平時無法生活,戰時無法進攻;第三,提倡各種現代學術,沒有現代學術也不能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第四,思想方面的科學化,以使我們的思想、態度和做事的方法都現代化、效率化、合理化。參見張熙若《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天津《國聞周報》1935年第12卷第23期。這表明,通過討論,思想界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思想認識在逐步深化,并逐步形成了工業化、科學化、合理化、社會化等現代化的基本概念。

20世紀30年代關于“以工立國”和“以農立國”的熱烈討論,大大拓寬了對中國出路問題討論的范圍,各派意見提出的許多論點,特別是有關中國經濟的自主發展、農業是基礎、工農之間的關系、工業化與政治民主化的關系以及中國工業化面臨的阻力與困難等問題所進行的討論,至今仍富有教益。到20世紀40年代,多數人都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發展要取得成功,必須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四 五四現代化精神對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有益啟示

認真分析五四時期的現代化精神,對加速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會有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深刻與片面

從西方近代社會變革的歷史來看,思想革命每每發生于政治革命之前,當封建主權仍不可一世地聳立在人間的時候,啟蒙思想家們早已在國民的觀念中悄悄地拆毀了它的護墻,一俟大革命的號角吹響,威風凜凜的封建龐然大物便不堪一擊,轟然坍塌。但近代中國變革所承受的外部壓力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不得不在短暫的幾十年中實現西方幾百年所完成的變革目標。正因為如此,五四啟蒙思想家們抱著亡羊補牢的悲壯情緒,帶著功利主義的文化心態,一方面向封建文化發起攻擊,另一方面熱情謳歌西方神明,意圖為辛亥革命補上思想啟蒙這一課,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決和果敢,表現出思想認識的深刻性。但同時,五四知識分子對西方的認識又是線性的和片面的,抱著感情用事的態度,認為西學可以包治百病,這就陷入了將民主、科學功能泛化的烏托邦期待。

(二)傳統與現代問題

關于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關系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現代化理論中認識不一。一種理論認為舊的傳統是消極否定的因素,是現代化的枷鎖,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處于一種相互排斥和對立的狀態,現代化必然要導致傳統文化的毀滅與終結,現代只能與傳統斷裂。這就把傳統性與現代性置于二元對立的狀態,其實質是把現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事實證明,這種背棄傳統的觀點是錯誤的。把傳統與現代相割裂,源于對“傳統”與“現代”概念本身的錯誤理解,對于傳統,人們常常視之為只存留于過去的靜態凝固體,凡是不屬于現代性的東西也都統統貼上傳統性的標簽。事實上,傳統作為人類相傳的文化,是動態發展的,是活在現實中的。對于現代,人們也常默認現代性就是西方的特性,并不恰當地局限在西方的個人主義和物質利益范圍內。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和西方發展性危機的加劇,人們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一樣,開始把同樣的目光投向現代性。可以看出,傳統與現代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延綿不斷的連續體,背棄傳統的現代化是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現代的傳統也只能成為歷史的陳跡和文物。五四激進的啟蒙思想家一心一意想加速現代化進程,從不考慮傳統的因素,視傳統與現代性水火不容。這種文化激進主義思想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是應引以為鑒的。歷史的發展證明,對于傳統,要有批判、有揚棄,有借鑒、繼承和發展,成功的現代化運動不但在于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革新的阻力,尤其在于善于利用傳統因素作為革新的助力。

(三)正確認識中國國情

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本位化”“西方化”和“俄國化”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清中國國情,探索中國化的現代發展道路。研究五四運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既要看到中國新文化運動反封建傳統的嚴重不足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對自己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認識不深不透,盲目引進舶來品的一面;既要看到健康發展的因素,也要看到病態發展的因素。只有認清了中國國情,認真總結五四以來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四)正確認識現代世界

如前所述,在五四運動以前,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認識是感性的、不全面的,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是被動的。五四以后,中國人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盡管上升到了理性,中國現代化進程由被動到主動,但總的說來,中國知識界對現代世界的認識是線性的和浮于表面的,缺乏較深入的認識和應有的客觀評價。現在看來,閉關鎖國,只能導致亡國,而全盤西化事實上又不可能。對現代世界采取積極的態度去看待,認真研究和獨立思考,打破東西文化之間的障壁,堅持對外開放,在更高層次上建設新的文化形態,當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方向。

(原載《商丘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化市| 施甸县| 佳木斯市| 古交市| 伽师县| 宜良县| 忻城县| 铜鼓县| 漾濞| 五河县| 云龙县| 五家渠市| 怀安县| 农安县| 辰溪县| 历史| 沈丘县| 广元市| 习水县| 琼海市| 鄂州市| 南通市| 包头市| 开鲁县| 大姚县| 图们市| 天祝| 古浪县| 济阳县| 静海县| 始兴县| 新津县| 鹿泉市| 门源| 全南县| 栖霞市| 重庆市| 铁力市| 津市市| 康马县| 科技|